『壹』 銀錠橋的傳說典故
說說橋名的來歷吧!由於橋身中間大兩頭細,看上去就像倒扣過來的一隻大元寶。橋體用漢白玉大理石砌成,體白如銀,老百姓又管元寶叫做「錠」,故得名「銀錠橋」。
傳說晚清時候有位狀元,在一個萬里無雲的秋日,站在橋上朝東北方向眺望,竟然透過後海茂密的柳蔭看見了玉泉山!他為這里題了四個字,叫做「銀錠觀山」。
另有:說是情侶如果攜手走過銀錠橋的話就會一生相知相守一說。
明代的大學士、文學家李東陽在一次游慈恩寺後登上銀錠橋,望西山思往事,吟成一首《慈恩寺偶成》詩:「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幾多閑歲華。何日夢魂忘此地,舊時風景屬誰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樹秋深尚帶花。猶有可人招不得,詩成須更向渠誇。」從此,「城中第一佳山水」也就成了「銀錠觀山」的代稱。清代的吳岩《沿銀錠河堤作》贊日將落時的觀山美景道:「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樓台入畫圖。大好西山銜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清代的詩人、太子少師宋犖寫《過銀錠橋舊居》贊道:「鼓樓西接後湖灣,銀錠橋橫夕照間。不盡滄波連太液,依然晴翠送遙山。舊時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歲月閑。白首煉師茶話久,春風料峭暮鴉還。」這真是不同時間、不同季節觀山自有不同感受、領略不同美景。
民間對此處觀景之妙還流傳有「銀綻觀山水倒流」的俗語,說的是:後海較前海地勢低,如果關閉前海東、南岸處的兩個水閘,水就會由前海通過銀錠橋倒流回後海。還有一說:早年,銀錠橋處是土坡,西海水經引水槽過李廣橋入前海,再迴流,經銀錠橋至「恭王府洗馬坑」,這一說法從地圖上看確有道理。
銀錠觀山歷史:劉同人的文章,直入公安、競陵門徑,寫得自是冷雋。但真正好,還是那個地方好。「銀錠觀山」作為金台八景之一,的確是名不虛傳的。站在橋頭上往西北眺望,後海的水面越來越寬,也越蒼茫,在水天極處,浮現著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時若有似無,有時清明娟秀,有時鋪露堆錦。昔時有人曾用一個「鈍」字描繪西山,因系名家,便有不少人附和,而我則覺得這字是不能完全表現西山的千嬌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後,初秋清晨,殘冬雪霽。最怕是北京春天特有的大黃風天氣,那真是一塌糊塗,什麼「鈍」不鈍,再好的西山也是面目全非的了。舊時老師顧隨先生的《一半兒》道:「山前山下影模糊,恰似瀟湘水墨圖……有春無,一半兒塵沙一半兒土。」正是紀實之作;可惜年代久遠,記不完全,忘掉了第三句。不過銀錠橋的大大出名,還不在於「銀錠觀山」,而有它更重要的原因。當年這座不起眼的小橋是攝政王載灃每天上朝的必經之路。距今七十年前,一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即宣統二年舊歷二月二十一日,汪兆銘、黃樹中、羅世勛三人就在這座橋下埋炸彈,謀刺載灃。陰歷二月間,什剎海邊上沒有遊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跡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邏者所發見,不久三人同時被捕,郎鐺入獄。汪兆銘還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一下子大大地出了名,銀錠橋也舉世皆知了(關於汪精衛炸攝政王的地點,據東莞張次溪尋考,系甘水橋。按甘水橋在舊鼓樓大街小石橋南,一九四三年,福建人李宣倜曾撰有《北京庚戌橋記》說明此事。但甘水橋後來只剩下地名,橋已沒有了,而銀錠橋一直存在到。民間傳說,炸攝政王的地址是銀錠橋。)。
魯迅先生和齊壽山先生經過銀錠橋時,距行刺攝政王事件的發生相隔不過兩年半時間,齊壽山先生又是京師掌故名家,過橋時,可能要指指點點地詳細告訴先生事情的經過吧。
『貳』 銀錠觀山的下句是什麼
荷花出水
全句為:
銀錠觀山愁離卻
荷花出水喜相逢!
『叄』 北京什剎海銀錠橋旁邊,立塊大石頭,前面有銀錠橋三個字,石頭後面證載的什麼字,年久看不清楚』
北京市上海一念橋旁邊綠河大石頭,前面有一念橋三個字和紅石山鎮改了什麼,它這應該是轉載了這個銀劍橋的歷史。
『肆』 銀錠橋真的要拆了重建嗎為什麼及它的有什麼有趣的歷史故事嗎
★銀錠橋真的要拆了重建!
2010年12月5日,已有500年歷史的銀錠橋主橋已經開拆。修繕工程計劃明年2月完工,修復後的銀錠橋可使用100年以上。相關部門將對銀錠橋的主橋實施整體拆除,然後對整個橋身進行原樣復建。施工隊介紹,拆橋前先在老橋邊打樁做好圍欄,然後再把橋上的每一塊石板都標上序號,以免重裝時出現誤差。修好後的銀錠橋橋基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上採用原有漢白玉欄桿和橋面磚。
這次銀錠橋重建,是因為橋基由於常年浸泡水中,且負荷過重,橋體出現裂縫,2008年7月,經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三檢測所檢測,該橋被評定為危橋。為防止發生意外,政府啟動銀錠橋修繕工程。因為此次修繕的重點是重建橋基部分,因此需要拆除整座橋進行施工。
有人提出質疑,這樣重建是否毀壞文物?其實,銀錠橋原橋始建於明代,但現在的銀錠橋是於1984年重建的,因此嚴格意義上橋本身並不算文物,不過該橋作為北京著名景點「銀錠觀山」的舊址,倒是屬於西城區的一處文物保護單位。銀錠橋修繕將遵循「原拆原建」的原則,不改變銀錠橋的長度、寬度和外觀。也就是說,新橋將完全按照現狀復原,橋面磚、漢白玉欄桿都是老橋的原材料。
★銀錠橋相關資料:
銀錠橋雖小,卻鼎鼎大名,它位於北京小石碑胡同南口、銀錠橋胡同北口,南北橫跨在什剎前海與後海連接的細脖處,長12米、寬7米、高8米、跨徑5米,有鏤空雲花欄板5塊、翠瓶卷花望柱6根,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這座橋,始建於明代,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故景名為「銀錠觀山」。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仍以銀錠為名。
★銀錠橋的典故:
說說橋名的來歷吧!由於橋身中間大兩頭細,看上去就像倒扣過來的一隻大元寶。橋體用漢白玉大理石砌成,體白如銀,老百姓又管元寶叫做「錠」,故得名「銀錠橋」。
傳說晚清時候有位狀元,在一個萬里無雲的秋日,站在橋上朝東北方向眺望,竟然透過後海茂密的柳蔭看見了玉泉山!他為這里題了四個字,叫做「銀錠觀山」。
另有:說是情侶如果攜手走過銀錠橋的話就會一生相知相守一說。
「銀錠觀山」作為金台八景之一,的確是名不虛傳的。站在橋頭上往西北眺望,後海的水面越來越寬,也越蒼茫,在水天極處,浮現著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時若有似無,有時清明娟秀,有時鋪露堆錦。昔時有人曾用一個「鈍」字描繪西山,因系名家,便有不少人附和,而我則覺得這字是不能完全表現西山的千嬌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後,初秋清晨,殘冬雪霽。最怕是北京春天特有的大黃風天氣,那真是一塌糊塗,什麼「鈍」不鈍,再好的西山也是面目全非的了。舊時老師顧隨先生的《一半兒》道:「山前山下影模糊,恰似瀟湘水墨圖……有春無,一半兒塵沙一半兒土。」正是紀實之作;可惜年代久遠,記不完全,忘掉了第三句。
不過銀錠橋的大大出名,還不在於「銀錠觀山」,而有它更重要的原因。當年這座不起眼的小橋是攝政王載灃每天上朝的必經之路。相傳距今七十年前,一九一O年三月三十一日,即宣統二年舊歷二月二十一日,汪精衛、黃樹中、羅世勛三人就在這座橋下埋炸彈,謀刺載灃。陰歷二月間,什剎海邊上沒有遊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跡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邏者所發見,不久三人同時被捕,郎鐺入獄。汪精衛還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一下子大大地出了名,銀錠橋也舉世皆知了。
『伍』 銀錠橋的周邊景況
在銀錠橋上,舊京風景一覽無余。東望小橋流水人家,西望則遠山疊翠,天邊煙波浩淼,視野深闊,又是一番情趣,著名的「銀錠觀山」和「海水倒流」就在這兒;再看橋的南部,是著名的大小金絲套古老胡同,橋的北面走上數十步,就到了古香古色的煙袋斜街。四面環視,古樸之情與觀山景色和諧地融為一體。這里風格酒吧遍布,是休閑好去處。這里是一個適合游兩遍的地方。
第一遍,一個人靜靜前往。在找尋途中,那些透露著古老北京的符號與氣息,凝固在酒吧的寫意牆上,凝固在各種縱橫交錯的胡同深處,一不小心就會觸動你心靈深處最隱秘的純潔。第二遍,和朋友前往。除了一起品嘗後海的迷人氣息、銀錠橋的古老、煙袋斜街那些永遠也淘不完的奇特玩意外,還有分享的意義。
1、後海酒吧民族與表意,中國與西方
後海酒吧進入什剎海,許多人喜歡從後海進入,那是一個適合在閑適午後,帶著毫無目的心態前往的人間小仙境。從新街口北大街右拐,過了紅綠燈口,從橋頭處往裡走,當一片碧波盪漾的開闊水域呈現在眼前時,就到達了。
水邊的路途會給你足夠的時間貪婪地吸吮潮濕空氣,大片野鴨在水面上踱來踱去,偶爾,一對鴛鴦目中無人地劃過。在這個時節,白玉蘭花在兩岸開得格外招搖,刺激著視覺感官。路邊有捏北京傳統糖人的小販,那是北京的一門老手藝,只可惜,捏成的小狗、孫悟空的糖人,只能看不能吃,而且,每個售價10元。
後海最有名的還是各色酒吧。據說沿途有一兩百間,傳統的、現代的、中西合璧的,小資情結蔓延,慵懶感覺縈繞。後海一帶的酒吧都不大,或許空間小可以避免過分的喧鬧。即使只是路過,每個酒吧的獨特裝修風格就足夠讓你品味一些文化的小細節。
有家叫「胡同寫意」的酒吧,只在簡單的磚牆門窗兩側彩繪「童子照」,左側捧鮮桃,右側拿銅錢穿,意喻「長壽」與「恭喜發財」。奇妙的是,當我路過時,一對法國夫婦累了,在此品茶聊天。裡面如此西方,外面如此中國。
「30BAR」的牆面也足夠吸人眼球,黃、粉、紅、黑四條彩繪鯉魚,縱橫穿梭在牆上。不遠處,一家名為「Thirty one Coffee」的後海酒吧,黑色牆體上印滿英文字母,穿著玫紅T恤的「waiter」從店裡走出,昭示著現代的細節。後海酒吧的另種意義,可能還在於文化的融合與接納。
後海酒吧的價格根據消費內容,高低不等。大多數酒吧都有優惠消費,比如,「晚上12點以後,最低消費50元,再附送一瓶百威啤酒」等套餐。據說,報上一些知名酒吧老闆的網名還可以打8折,可惜,只知道人家的ID,是不算數的。
2、奇妙的胡同游胡同街到了什剎海,坐三輪車游胡同是門必修課。這兩年,形形色色的三輪車夫兼導游比什剎海都有名,沿路你會遇見很多騎著三輪車的「胡同導」,一順排開。他們會向你滔滔不絕地介紹,什剎海景區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有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佔西城區的1/3以上。歷史上本地區曾建有王府、寺觀、庵廟等多達30餘座,現仍尚存十幾處,主要有恭王府及花園、宋慶齡故居、郭沫若紀念館、鍾鼓樓、德勝門箭樓、廣化寺、匯通祠、會賢堂。
什剎海的「胡同游車夫」會載著你鑽過大大小小的胡同,一一到達他介紹過的景點,並且承諾,如果你想進去游覽,他會在門口守候。這種形式,頗受外國遊客歡迎,因為他們很怕迷失在胡同里。據「胡同游車夫」介紹,老胡同就像個迷宮,尤其是在什剎海。所以,往那些飛奔的三輪車里望去,還是韓國、日本、美國遊客居多。
不過,你若需游覽,得和他「砍價」。一般來說,他會向你提出遊覽費和講解費一共180元的要求。但這價格還有迴旋餘地,如果你嘴皮功夫了得,基本上40元就可以讓他帶你游覽一圈,快則一小時,慢則兩小時。
胡同游車夫「胡同游車夫」會向你講解銀錠橋的由來。比如,它有700多年的歷史,連接前海和後海。別看銀錠橋橋體不大,卻是什剎海景區的「點睛之筆」。或許,這兩年什剎海太有名氣了,銀錠橋上另一個景象就是,全國各地的電視台攝影師提著機器、拿著收音麥往來穿梭,主持人則拿著話筒,沿路找「遊客托」。
另外,「什剎海水上游」還值得一試。水上游覽採用長7米、寬1.7米,依《清明上河圖》中船形打造的古色古意的櫓船做交通工具,從水路穿過銀錠橋去宋慶齡故居、廣化寺和恭王府花園。日落西山船行什剎海,遊人點起紙河燈放入水中,燈浮水面沿船尾浮動,忽明忽暗燦爛一片,這一景象使人恍如回到唐宋年間的「西湖月夜」。
3、煙袋斜街北京老玩意有新創意
煙袋斜街在銀錠橋旁左側,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商業街。
煙袋斜街上的九閣唱片煙袋斜街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據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煙袋斜街」。在煙袋斜街的東口路北有一家「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碗口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這「雙盛泰」的大煙袋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中的頭號大煙袋了,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
在煙袋斜街,售賣的全是一些老北京的玩意。綉花鞋、刺綉衣,還有一些具有民族工藝的棉製裙。但是,如果你夠仔細,還是能淘到一些奇妙的東西。在一家沒有署名的小店,店主就售賣一種彩繪琵琶和月琴。獨特的民族味道,蘊滿整個樂器。據他介紹,「這在北京是獨一份兒!」琵琶上繪有古典荷花等彩繪藝術作品,是店主請專人設計、描繪上去的,售價600元。
除此之外,一家店中店也算別致。「納西婆婆」售賣的是女孩用的銀飾與編織品,而裡面卻是一家名為「九閣唱片」的唱片店,這兩家店,算是中西合璧的典範了。「九閣唱片」風格獨特,大量海報鋪滿牆壁,店主在閣子里自彈自唱。裡面售賣大量老CD,每張5元。店裡還賣他製作的「手工表」,其實就是在老唱片上面加上秒針,味道十足。每個表只賣55元,不過,只有3隻。
「興穆手工」也是家值得一去的店。店裡只賣手工本,皮質的、印上各色的圖案。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提供給店主,印到手工本上,那封面,更像是一張老照。
『陸』 銀錠橋的三絕
「三絕」之首是眺望西山。人們站在北京城內的任何一塊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獨站在與地面等高的銀錠橋上,卻可引頸西望,領略西山浮煙晴翠的綽約豐姿。這是因為寬闊頎長的後海,構成了一個扇面形的視角,又兼過去新街口一帶沒有高大建築,西山便呈現在人們的視野里。「銀錠觀山」是舊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確記載,明代文學家李東陽曾喻此處為「北京第一山水」。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詠不已。其中一首詩曰:「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精光迎曉日,千林瓊屑映朝晴。」特別是在雨過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見西山鬱郁蔥蔥,層巒疊嶂,令人心曠神怡。 「三絕」之雅是觀賞荷花。清代竹枝詩吟道:「地安門外賞荷時,數里紅蓮映碧池,好是天香樓上座,酒闌人醉雨絲絲。」在什剎海,每當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競相吐艷之時。晴日,紅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銀珠,盈盈欲墜;風過,蓮蓬搖曳,清香飄溢;其賞心悅目的雅興,實難以言喻。
遠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長在什剎海邊的明代文人李東陽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東陽身後140年,這里又誕生了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名叫納蘭性德,工書善詩。每值荷花盛開之際,總喜歡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筆下的「藕風輕,蓮露冷,斷虹收。正紅窗,初上簾鉤。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天然圖畫。近代大文學家老舍先生,十分鍾愛這一地區,並將其作為他許多小說故事的發生地。 「三絕」之美是品嘗烤肉。「客旅京華,問道季家何處?香浮什剎,引來銀錠橋邊。」這副對聯告訴我們,距銀錠橋數十步處,便是百年老字型大小「烤肉季」。烤肉,這種最早由蒙古族傳入北京的珍餚,初始就在露天燒烤,野味十足,不腥不膩。在炙條下燃燒著松木,炙條上翻烤著鮮嫩的羊肉,松煙的香味與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處飄散,使你食慾大增。一手執壺抿酒,一手啖肉,一邊觀賞橋畔的荷花,體味「炙味香飄清清煙」的美韻和意境。後來這種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內,冬夏皆宜,更增加了許多雅興樂趣。不少文化名人、外國貴賓都曾在這里品嘗烤肉,臨窗頻覽,品味民情、民俗、民風、美景、美文。詩人卞之琳有詩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來北京的遊客,倘只品嘗了烤鴨、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也是一件憾事。
『柒』 銀錠橋的景色
在橋身正面鐫刻著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題寫的「銀錠橋」三個楷體大字。字體工整渾厚,滿著綠色,與周圍的碧水、高楊、翠柳相融。橋下水波粼粼,金光閃閃,橋畔楊柳夾岸,蔥蘢流翠;橋周圍古宅相擁,胡同密集,古韻悠然;隱於濃蔭中的王府、寺廟的屋頂飛檐依稀可見;橋的近處還有宋慶齡、郭沫若等多處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靜的氛圍。別看銀錠橋橋體不大,卻是什剎海景區的點睛之筆。
該橋為單孔石拱橋,青白石的橋欄雖略顯粗糙,但整體效果尚好。銀錠橋初建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從其地理位置看,由後海西端到前海南端只有這一個位置可以架橋通行。 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 位於北京城西北隅,交通十分便利。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稱。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後逐漸形成西海﹑後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為游樂消夏之所。三海碧波盪漾,岸邊垂柳毿毿,遠山秀色如黛,風光綺麗,為燕京勝景之一。
什剎海是北京城享譽盛名的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景區由前海、後海、西海水域、沿岸名勝古跡和民居民俗生活組成。景區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到新街口北大街,北起北二環,南至平安大街,總面積146.7公頃,是京城內老北京風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周圍有許多的王府和花園,如保存最好的恭親王府、醇親王府等,這一帶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業活動區。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剎海旁邊,什剎海邊的柳蔭街曾住過十大元帥中的三位。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俗休閑、感受歷史、享受時尚的勝地。元朝曾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什剎海積淀了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階層文化。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組成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組成了老北京的歷史,沿著什剎海迤邐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規則但密如網織的網狀胡同,這些胡同依勢而建,自然天成。今天,這里仍舊保存著十分難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交相輝映的歷史風貌,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園、廣化寺、火神廟、鍾鼓樓和銀錠橋等古跡宛如一顆顆明珠,將什剎海點輟地秀美燦爛。
在美麗的什剎海景區內,您可以乘坐三輪車游覽老北京的胡同、古跡;可以乘坐櫓船觀賞迷人的三海風光;可以騎上雙人自行車細細品咄這里的文化。 銀錠橋銀錠橋和金錠橋閑暇時,從鼓樓前的煙袋斜街西行,出口的南側就是一座白色單孔石橋,它架設在後海和什剎海的分界處,橋兩邊的護欄外側刻有著名史學家單士元先生手書「銀錠橋」三字的雋秀題名。銀錠橋詳細的初建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從其所處地理位置上分析,可能是元代修建的。明代《燕都游覽志》描述道:「銀錠橋在北安門海子橋之北,此城中水際看西山第一絕勝處也。橋東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淪漪之色。南望宮闕,北望琳宮碧落,西望城外千萬峰,遠體畢露,不似凈業湖之逼且障目也。」因「銀錠觀山」早已是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
這里還有一個特殊的景觀就是「銀錠橋下水倒流」。因為整個北京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後海和什剎海的水從西北流向東南方向,銀錠橋下的水流方向一般也是由西向東流。過去後海的水除了經銀錠橋向東流外,還有一條水道是從後海西南岸沿今柳蔭街向南流,然後在三座橋東拐入什剎海。清末至民國期間,當時的政府無暇顧及河湖水系的治理,湖裡淤泥沉積很厚,當銀錠橋東側的湖底淤泥高於西側湖底時,橋下的水就不能從西側流向東,而是從橋東反流向西,出現了銀錠橋下水倒流的特殊景觀。
元代時什剎海的水由湖東南部經萬寧橋流出,明代以後又增加了流向北海的一個出口,東南部除了澄清閘外,那裡沒有橋梁,人們繞行什剎海東部時只能從萬寧橋上繞過。2000年整治六海水系時,為了方便行人環湖游覽,在專家的倡議下,於什剎海東南出口處修建了一座金錠橋。該橋為三孔石拱橋,橋體為乳白色,整體造型美觀大方,中間拱券上方鐫刻著著名史學家侯仁之先生題寫的「金錠橋」三個字。這座漂亮的大橋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更顯燦爛奪目,它與西北方向的銀錠橋相應成趣,從而使城內又多了一道新景觀。
『捌』 燕京八景是哪個皇帝欽定的
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指北京的八處名勝古跡。 八景之說始於金明昌年間(...盧溝曉月、玉泉趵突、西山晴雪、瓊島春陰、太液秋風、金台夕照,並有乾隆帝親筆御題之碑,於是燕京八景更是名滿四方…...
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指北京的八處名勝古跡。
八景之說始於金明昌年間(1190年),但八景之名歷來傳說不一。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定為居庸疊翠、薊門煙樹、盧溝曉月、玉泉趵突、西山晴雪、瓊島春陰、太液秋風、金台夕照,並有乾隆帝親筆御題之碑,於是燕京八景更是名滿四方……
居庸疊翠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著名的古關城,所在峽谷屬於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曾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稱。 關城附近自然風景十分壯美,城關建築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溪谷中間,兩旁群峰起伏,重巒聳疊,山花野草,蔥蘢郁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幅天然美景,早在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居庸疊翠」之名即已列入「燕山八景」。1982年,居庸關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價值,劃入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保護區,成為其中重要的景點。
薊門煙樹
相傳是古薊州遺址,又叫薊丘,俗稱土城,是遼城和元城的故址。在德勝門外西北,距城內約4公里。古城牆和古建築物都已廢圮,只有古城門舊址兩個土阜還存在。相傳當年其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拂空,四時不改,故名「薊門煙樹」。
盧溝曉月
盧溝橋拂曉晨景,斜月低垂,晨靄蒼茫,西山諸峰,籠罩輕煙,古桑乾河,曉霧蒙蒙,如同一幅月色迷離的畫境,故稱「盧溝曉月」,盧溝橋的東頭是宛平城,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發生於此。
玉泉趵突
又叫玉泉垂虹。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玉泉山之玉泉,是以泉水清澈甘瀏得名。因它的泉源旺暢,從雕龍口中噴射出來,很象雪花,故又名「噴雪」。乾隆時,基於趵突是玉泉的特點,故改名「玉泉趵突」。
西山晴雪
在香山半山亭往北,徑朝陽洞往上的峰腰中。是原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香霧窟」。該處每當冬雪初霽,在重疊的峰巒上,凝聚著銀白色的積雪,茫茫無邊,閃耀不溶,顯得格外奇麗。
瓊島春陰
位於景色別具一格的北海瓊華島東側。這里建築不多,但春景秀麗,樹木成蔭,蒼翠欲滴,怪石奇峰透剔嵯峨;碧波環島,蓮葉亭亭,分外有幽靜。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碑立於南海「水雲榭」亭內。太液之名,源於西漢長安的太液池。北京的太液指中南海和北海。中海和南海之間相隔一座石橋名叫「金鰲玉東」橋,橋南東水口方亭即為「水雲榭」。這座建在南海水中的涼亭,環境是相當優美的,雲光倒映,小亭宛在,好象出水的芙蓉,夏日荷香四溢,可說是人間洞天水國。
金台夕照
金台即黃金台。原指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賢納士所建之土台,上面放著千金聘請天下名士。其准確位置已不可考。目前有金台七八處。乾隆時定的黃金台約在今朝外關東店(台已夷為平地,現有金台路)。在清代,這里原是鑲白旗滿蒙軍隊的校軍場。傳說,校場中有個高台,稱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後,夕陽西下時,由於金台地勢較高,還有陽光照到這個地方。這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可是有次乾隆皇帝巡行到此,看到了這一景色就動了疑心。據說,他問明這里的地名叫苗家地之後,擔心苗姓得天獨厚,對朝廷不利,於是下令為「金台夕照」,遂就地立了一座石碑。
『玖』 什剎海 銀錠橋 附近新出的觀光車
沒看到
『拾』 歷史上誰自殺與銀錠橋
這是歷史事件!
銀錠觀山歷史:劉同人的文章,直入公安、競陵門徑,寫得自是冷雋。但真正好,還是那個地方好。「銀錠觀山」作為金台八景之一,的確是名不虛傳的。站在橋頭上往西北眺望,後海的水面越來越寬,也越蒼茫,在水天極處,浮現著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時若有似無,有時清明娟秀,有時鋪露堆錦。昔時有人曾用一個「鈍」字描繪西山,因系名家,便有不少人附和,而我則覺得這字是不能完全表現西山的千嬌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後,初秋清晨,殘冬雪霽。最怕是北京春天特有的大黃風天氣,那真是一塌糊塗,什麼「鈍」不鈍,再好的西山也是面目全非的了。舊時老師顧隨先生的《一半兒》道:「山前山下影模糊,恰似瀟湘水墨圖……有春無,一半兒塵沙一半兒土。」正是紀實之作;可惜年代久遠,記不完全,忘掉了第三句。不過銀錠橋的大大出名,還不在於「銀錠觀山」,而有它更重要的原因。當年這座不起眼的小橋是攝政王載灃每天上朝的必經之路。距今七十年前,一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即宣統二年舊歷二月二十一日,汪兆銘、黃樹中、羅世勛三人就在這座橋下埋炸彈,謀刺載灃。陰歷二月間,什剎海邊上沒有遊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跡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邏者所發見,不久三人同時被捕,郎鐺入獄。汪兆銘還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一下子大大地出了名,銀錠橋也舉世皆知了(關於汪精衛炸攝政王的地點,據東莞張次溪尋考,系甘水橋。按甘水橋在舊鼓樓大街小石橋南,一九四三年,福建人李宣倜曾撰有《北京庚戌橋記》說明此事。但甘水橋後來只剩下地名,橋已沒有了,而銀錠橋一直存在到現在。民間傳說,炸攝政王的地址是銀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