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後方是指被敵人佔領的區域嗎
敵人還沒佔領的地方,敵人佔領的地方叫淪陷區
『貳』 大後方和敵人的後方有什麼區別說簡單點,別太深奧了,理解不了,歷史書上的。
日本人侵略中國了,先佔領東北三省建立偽滿洲國,再南下侵略全中國。這樣,東北就是日軍後方,日本就是日軍大後方。對於我軍來說,在北京抵抗日軍,華北華中地區就是後方,西南地區就是大後方。
『叄』 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經濟特點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大批工礦企業和國民政府遷往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地區,許多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機構也隨之遷入。內遷的金融機構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金融資本內遷,而且帶動了後方地區金融業的較快發展;內遷的政府財政機構,面對戰時的局面調整了財政稅收政策,力圖開源節流,對經濟事業的投資也集中於後方地區。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的實業投資意識進一步提升,金融業與工商業的互動關系也進一步增強,從而為後方工商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資金支撐作用。
一、金融資本的內遷
資金是工礦企業運轉和進一步發展的必備因素,廠礦的內遷必然帶來資金的內遷。因廠礦內遷而帶來的資金內遷,除了廠礦自有資金的內遷外,其主要表現之一是大量金融機構及其資金的內移。
戰前,西南、西北地區工業落後,社會資金短缺,金融業處於十分薄弱的狀態。川、康、滇、黔、陝、甘、寧、青、桂,以及重慶等9省1市,只有20家銀行,分支行也只有232所。其中四川省(含重慶)數量較多,有總行13家、分支行110所(包括中央、中國、中國農民、金城、江海5家外地銀行的分行);陝西和廣西2省各有2家銀行和48、42所分支行,其餘各省微乎其微。[1]金融資本也相當薄弱,如雲南約為1 000多萬元,廣西約為1 100萬元,就是銀行比較集中的四川省的13家總行亦只有1 577.7萬元;整個西南地區約5 700萬元。[2]
從1938年起,西南地區的金融業進入了大發展的階段。首先是沿海沿江地區的不少銀行在西南地區設立總行和分支行。如中國、交通、農民、中央(以下合稱「四行」)等國家銀行的總行隨著國民政府的內遷而內遷。廣東、湖南、河北、福建、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的省銀行,都在重慶設立分支行或辦事處。有不少民營銀行亦為保全資產和受廠礦內遷的影響,或將總行遷向內地,或在內地增設分支機構,其中重要的銀行有:中國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四明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金城銀行、中國國貨銀行、浙江興業銀行、中南銀行、鹽業銀行、大陸銀行、新華信託儲蓄銀行。[3]這些內遷銀行中,4家國家銀行隨著總行的內遷,其資本也全部內遷,其餘銀行雖然沒有把全部資本內遷,只是劃撥部分資本作為分支行的運營資金,但它們所擁有的資本無疑是它們的後備財力。
其次是西南地區當地的銀行業也在內遷銀行和廠礦的帶動下迅速發展起來。在1938-1940年間,西南5省就新設銀行8家、分支行355處。其中,四川176處,重慶45處,雲南43處,貴州15處,廣西51處,西康25處。[4]到1941年6月,西南和西北後方地區的9省1市已有銀行72家,其中當地新設的7家,連此前新設和舊有的共計37家,內遷的約35家。同時,分支行也大幅度增加,新舊合計達到692所,其中中央、中國、交通、農民4行,設立分支行229所;7家省銀行設立分支行268;61家商業銀行設立分支行195家。[5]到1945年8月,西南5省的銀行業更發展至總行255家、分支行1320所。西南和西北9省的銀行業則有總行318家,其中民營銀行107家;分支行增至1 641所,其中民營銀行的分支行524所,比戰前9省的總行數和分支行數分別增加了13.45倍和7.07倍。就包括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河南、綏遠、新疆等10省未淪陷地區的整個後方而言,則有總行426家,其中民營銀行115家,分支行2 575所,其中民營銀行的分支行595所,大大超過戰前全國(不包括東北)的164家銀行和1 332所分支行。
『肆』 抗戰大後方是指那些地方
當時國民政府把尚未被日軍佔領的國統區後方基地如四川、雲南、貴州、新疆、西康、陝西等地稱作大後方,大後方提供了抗戰的人力和物質基礎,如糧食、武器、兵員等。
1937年遷都重慶,標志著以四川為主的西南大後方最終形成。大批的人員、物資以及政府機關、工業企業、文教單位向西南遷移。
在軍事上,國民政府將大批部隊集結在西南、西北地區,形成拱衛大西南的軍事部署,以確保抗戰後方的安全,使之成為真正的抗戰堡壘。
西南大後方的最終確立也堅定了國民政府的抗日決心,1938年底,蔣介石兩次重申要「以四川為最後根據地,北固陝西,南控滇、黔、桂諸省,穩扎穩打。
最終,在西南大後方的支持與保證下,中華民族上下一心,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4)大後方擴展閱讀:
1935年的西南之行對中國命運影響深遠。蔣介石通過此行對川、滇、黔地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促使他最終做出決策,一旦抗爭爆發,以四川為核心的西南諸省將作為國民政府抗戰的大後方。
這一年10月,在蔣介石即將離開四川前,他於成都接連作了兩次講演。在演講中,他對四川的物產、地理、人民諸多稱贊,認為四川「是復興民族最好的根據地」。
至此,蔣介石以四川為對日抗戰根據地的思想遂完全、牢固地確定了下來。國民政府也著手開始對西南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
尤其是針對西南地區的工業建設和交通設施,國民政府從1935年始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
『伍』 怎麼形容做好家庭大後方
你好!家庭大後方,說的就是一個家庭的背後支柱,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有西南大後方,專門屯糧的搞伙食搞後勤,得以保障我們的軍隊在戰場上披荊斬棘,為我們贏得戰爭的勝利。那麼我們的家庭大後方也應該如此,老公就是家裡的戰士,在外辛苦打拚,如果是家庭主婦的話,首先老公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個必須把他照顧好。其次老公的心情,下班後希望得到放鬆你好!家庭大後方,說的就是一個家庭的背後支柱,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有西南大後方,專門屯糧的搞伙食搞後勤,得以保障我們的軍隊在戰場上披荊斬棘,為我們贏得戰爭的勝利。那麼我們的家庭大後方也應該如此,老公就是家裡的戰士,在外辛苦打拚,如果是家庭主婦的話,首先老公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個必須把他照顧好。其次老公的心情,下班後希望得到放鬆愉悅的,所以盡量讓他感覺快樂和溫馨。(不是要自己一個人包攬所有的家務!)最後就是你們其實是一個TEAM!要一起為了溫馨的小窩而努力奮斗!
『陸』 被譽為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文化四壩是哪四壩
抗戰時期的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江津白沙壩,合稱四川文化四壩,是當年大後方的著名文化區。其沙坪壩在重慶市區,華西壩在成都市區,而夏壩和白沙壩則在重慶西北和西南,距重慶市區都在50公里上下,旱路水路均得方便。
四個地方因何皆稱壩?原來四川人與北方人不同,他們把局部平原地帶稱為壩,壩子主要分布於丘陵間的盆地、河谷沿岸及山麓地帶。
『柒』 重慶是不是中國的大後方呢
重慶是中國抗戰的大後方
重慶,在抗戰期間和解放前,卻具有「雙都」的身份,即「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
從1937年11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到1946年5月5日發布《還都令》(還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間,重慶一直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此外,在國府於1940年9月6日定重慶為「陪都」至解放軍於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慶的九年多期間,重慶也是中國的陪都。
抗戰前,中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是行政院直轄市,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直逼南京,形勢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國府主席林森率領大小官員撤離南京,並於三日後在武漢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遷都重慶,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
1940年9月6日,國府發布《國民政府令》,正式頒令「明定重慶為陪都」、「還都以後,重慶將永久成為中國之陪都」,既明確了重慶擔負「戰時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還都南京後,重慶作為陪都的地位也不會改變,即「永久陪都」。
「陪都」實為「戰時首都」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著名歷史專家張鳳琦,日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重慶在中國八年抗戰時期的主體功能是「戰時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釋說:「戰時首都」的歷史長達八年多;國府「移駐」重慶,實質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遷移到重慶 。因此,八年抗戰時期,重慶是中國政治與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遠東指揮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國共(國民黨與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捌』 怎麼形容大後方
可以這么形容,大後方
『玖』 抗戰時期大後方指哪些地區
大後方有:北方的陝甘寧邊區
國統區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區:具體包括,四川,重慶,雲南,廣西,陝西,甘肅,新疆,青海等。
『拾』 大後方文學名詞解釋
大後方文學是指在全民族抗戰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敵後文藝宣傳的文學流派,作家群體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