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近湖南的水災情況怎麼樣了
很嚴重~
數百個鄉鎮都有災情~
很多地方都發生了洪水~泥石流~等~
但是目前的情況還好吧~
沒有出現什麼特別重大的安全事故~
已經轉好了~
B. 湖南那些地方發水災了
新華網湖南頻道長沙5月29日專電(記者 禹志明)湖南省綏寧縣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縣城部分地區進水被淹,大部分鄉鎮電力、交通、通信中斷,已造成3人失蹤。
記者從綏寧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截至5月29日17時40分,在28日暴雨中失蹤的長鋪子鄉3人尚無蹤跡。當地幹部、群眾沿河尋找沒有發現蹤跡,初步估計被泥沙和石塊掩埋,有關方面29日下午已調動挖土機在一些地段開始挖掘。
據了解,28日零時30分至2時30分,綏寧縣普降大到暴雨,截至凌晨3時,多個鄉鎮降雨量均達100毫米以上,其中關峽鄉達189毫米、縣城達179毫米。
特大暴雨造成關峽鄉田心村及長鋪子鄉桿子村部分群眾被圍困,縣城多處進水被淹,因災倒塌房屋2000多間,損壞房屋1萬多間,大部分鄉鎮電力、交通、通信中斷,19.6萬人受災。
災情發生後,當地黨委、政府組織人員分赴各鄉鎮指揮抗洪搶險,全力組織救災。目前,綏寧縣抗災救災工作還在緊張進行。 (編輯 李蘭香)
C. li歷史上湖南水災哪一年最嚴重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阮煜琳)4月底以來,中國南方地區多次出現強降雨過程,暴雨洪澇造成中國廣東、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湖北、重慶、四川、貴州、安徽、雲南等11省區市的部分地區受災。截至目前,上述地區已經有1517.9萬人受災,死亡101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億元人民幣。
據湖南省防指統計,截至5月15日下午,湖南省已有婁底、懷化、湘潭、長沙、株洲等10個市州50個縣339萬餘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4.58億元。其中,受災較為嚴重的主要為婁底、懷化、湘潭、株洲等地。
D. 長沙這次洪災怎麼樣
湖南全省平均降水量1037毫米,較歷年同期均值856.8毫米多兩成以上,僅次於1954年的1165毫米和1998年的1072毫米。這輪洪災目前已造成湖南省14個市州115 個縣(市、區)1207個鄉鎮約403萬人受災,31萬餘人緊急轉移,6369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13.7億元。
E. 長沙市往年降雨量
發表年份 統計對象 數字 全文快照 來源文獻
1991 長沙市 達315毫米 2月1日至4日,全市菜店平均每天供應限價品種菜28萬公斤,滿足了市場供應,平抑了蔬菜價格.6月6日至15日,長沙連降大到暴雨,降雨量達315毫米,蔬菜受演面積達14850畝,占總存園菜的32.3%,其中災情重的有7706畝,失收的達峨128畝,特別是早中東瓜、早黃瓜、早豆角等受災較重。 查看
來源:採取措施確保蔬菜正常供應, 欄目:蔬菜生產,《長沙年鑒》(1991年)
1998 長沙市 達240-300毫米 [災後蔬菜恢復生產及供應]1997年6月上旬,長沙地區急降暴雨12小時內降雨量達240-300毫米,市管基地存園菜受漬面積達76%,災情發生後,在省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關懷支持下。 查看
來源:災後蔬菜恢復生產及供應, 欄目:蔬菜,《長沙年鑒》(1998年)
1998 長沙市 高達239毫米 [長沙「8601」人防工程遭受水災]1997年6月6-7日,長沙市區降雨量高達239毫米。 查看
來源:長沙「8601」人防工程遭受水災, 欄目:人防工作,《湖南年鑒》(1998年)
1999 長沙市 達596毫米 據水文部門統計,其中6月n日-27日,降雨量達596毫米,比歷年平均值偏多401%。 查看
來源:長沙市1998·6·28特大汛情, 欄目:水利,《長沙年鑒》(1999年)
1999 全市 平均1251毫米 據統計,從4月1日-7月31日,全市平均總降雨量1251毫米,相當於平常年全年總降雨量。 查看
來源:全市軍民萬眾一心抗洪救災, 欄目:工作紀要,《長沙年鑒》(1999年)
2003 長沙市 瀏陽為250.0毫米 4月16日-25日連續10天降雨量瀏陽為250.0毫米,寧鄉240.5毫米,達洪澇標准。 查看
來源:·資料·2002年長沙地區氣候情況,主要氣候事件及影響, 欄目:氣象服務,《長沙年鑒》(2003年)
2004 長沙市 就達到78毫米 2月中旬,湘江降雨偏多,衡陽水文站巧日一天降雨量就達到了78毫米。 查看
來源:·資料·2003年長沙市汛期(4~9月)雨水情況及特點, 欄目:·水文·,《長沙年鑒》(2004年)
2004 長沙市 分別為694毫米 其中長沙市區、瀏陽市、望城縣、寧鄉縣、長沙縣平均降雨量分別為694毫米、778毫米、654毫米、665毫米、750毫米,比歷年同期均值偏少18.3%、31.4%、30.9%、32.6%和20.4%。 查看
來源:·資料·2003年長沙市汛期(4~9月)雨水情況及特點, 欄目:·水文·,《長沙年鑒》(2004年)
2004 長沙市 1370毫米 路線所經區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嚴寒短,多秋早,年平均降雨量1370毫米,降雨多集中於4一8月份,全年平均氣溫17.1度,極端最高氣溫40.6度,極端最低氣溫一11.4度,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歷年最大風速24米/秒,多年平均風速2.6米/秒。 查看
來源:長沙市107、319國道繞城公路南段A合同段, 欄目:重點工程,《中鐵四局集團年鑒》(2004年)
2004 長沙市 月53% 汛期降雨主要集中在4、5月,佔4-9月降雨總量的53%。
F. 為什麼湖北,湖南等長江中游地區水災嚴重
。。。淮河本身就是一條大河,怎麼算長江流域呢 感覺長江中下游發洪水的概率比較大 就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一帶 那裡雨水量大
G. 這兩天可以去張家界嘛!湖南長沙發生水災會影響張家界旅遊嘛
98年洪水,張家界沒事;03年非典,張家界沒事 ;06年禽流感,張家界沒事;07年雪災,張家界沒事;08年大地震,張家界沒事;09年豬流感,張家界沒事;2012年大雨,張家界沒事;2013年H7N9,張家界還是沒事;全國高溫預警,上海廣場烤熟豬肉,張家界35度,2016年龍卷風擦肩而過,17年全國到處洪水,張家界還是一點事沒有,種種跡象足以證明張家界是塊風水寶地 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香港,張家界最強!您還有什麼理由不來張家界?
H. 長沙水災死過人嗎
有水災就有人死。
I. 湖南水災發生的時間,災情和發生的原因
2017年湖南洪災:
據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統計:
截至2017年6月30日15點30分,暴雨造成14個市州117縣、市、區一共1196個鄉鎮334.52萬人受災,緊急轉移人口26.32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3.83萬公頃,倒塌房屋5141間。
到2017年7月8日10時,全省共有1223.8萬人受災,83人死亡或失蹤。
原因:
湖南洪災是一場自然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主要原因是雨情、水情、地質災害等客觀因素,但從主觀上來看,個別縣及有關單位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J. 湖南有那些嚴重的自然災害
(1)湖南省歷年自然災害情況統計(1999--2001)
2001年12月31日採集
http://tjsj..com/pages/jxyd/19/44/_0.html
(2)各地市自然災害-湖南
長沙市---1831年,大水,圍垸多潰,低田無收。1833年4月,大水,西南城外街一帶房屋淹塌無數。1834年,大水,圍垸多潰。1837年,大水入城,衢巷通舟揖。1844年夏,大水,湘江突漲,圍垸皆潰,補種晚稻無收。1869年5月23日,大風拔木,月內連日大雨如注,城中水深數尺,牆屋傾圮無數,街巷捕魚,飢荒。1906年2月中句,傾盆大雨,連陰至5月之久,降雨共二英尺二英寸半(約670mm),以致積水橫決,泛濫於衡、永、長、常四府之交,沿岸縱橫上下,各居民之生命財產付之一洗;數百里間,汪洋一片,田畝田禾漂盪無余,死者三四萬人,浮屍蔽江,受災者三四十萬人,「皆凍餒之侵,乞食四鄉」,此次奇災,為湖南省二百餘年所未有。1911年,因連日大雨,水勢驟漲至一丈有餘(3.3m多),洪水彌天,幾成一大水世界,湘江中漂流屍具,不下數幹人。1917年6月間,因湘江上溢,北門一帶水深數尺,居民紛紛遷徒,米價陡漲,破戶十停五六。1918年5月24日,大雨如注,湘江暴漲,沿河街道水深一二尺(0.5m左右),明道鄉圍堤潰決,河西鎮、霞凝港等處,堤烷半數潰決。長沙省城,河街固已通流,正街亦多被淹。入夏以後,湘中、湘西數遭大水,泛濫十餘縣,尤以長沙、湘陰、華容等地損失嚴重,人民苦不堪言。災民因無衣無食逃來省城者,日有5千人之多。自8月7日起,苦雨連旬,湘水復漲,省河水位,已漲到海關二十六尺以上(8.7m以上)。其時西水同發。1920年,長沙沿河一帶,水深數尺,北門外撈湖圍、周家沖等地被水沖倒,鴨子鋪等地淹沒數十里。1924年,湘江泛濫,堤垸田淹,屋宇什物,多付東流,溺斃男女三十餘人。1925年大水,最高水位記錄為四十棾-(13.7m),市區沿河及靖港等處均成澤國,明道鎮之堤垸多被毀。1949年,大水,長沙市南門外靈官渡、天符廟等處水深三尺(1m),西湖橋、小西門、大西門一帶均淹水尺余(0.33m多)。沿江馬路一帶小船通行無阻。最高水位達36.5英尺(11.13m)。長沙縣境因湘水及其支流漫布,沿江六十二皖,就倒塌了五十多個,災情之重,百年罕見。
沉江市---1804年,垸內漬水,垸外無收。1808年,注蘭垸大水崩堤,8月31日夜,狂風暴雨,傾倒後牆。1837年,大水,圍垸潰,民多溺死。1907年秋,大水潰堤,受災最重者為晉平大垸,全垸共潰決八處,寬四百餘丈(1300m多),深二丈七尺有餘(9m多),沖倒房屋,溺斃居民甚多,幸而生存者,無衣無食,災情慘重。又該縣草屋官堤,白興修以來,十餘年未遭水災,此次亦告倒潰。1910年6月中旬,被沖淹不少。1911年,沅江因益陽水勢下趨,陡被水淹,積久淹沒,以致補種無田,遍地哀鳴,極為悲慘。1914年春夏間大水,或田畝多被沙沉,或房屋沖毀,或商戶資財損失甚巨,或補種晚稻復被蟲傷。1922年7月,沅江之種福垸倒潰,受災最慘。1929年8月,湖水驟漲,南北各垸漬水淹禾,秋收約六成以上。1932年3月,和豐九垸大水浸漬。1935年,南部堤垸全部潰決,縣城亦成澤國。1938年6月間,霪雨成災,江水突漲五六尺(近2m),急流如沸,所架浮橋頓時沖成兩段,橋上工人20餘人被水盪去,江中呼喊救命之聲不絕。門48年,縣城全部被淹,水深丈余(3.3m多)。光復烷深夜潰決,農民奔避不及,淹斃二百餘人。
邵陽市---1816年5月,大水,舟從東門至曹婆井。1858年7月,搓江水漲數丈余,自仙搓橋以下村落記毀無數。1925年,資、邵兩水同時上漲,宣洩不及,致成大患。1949年6月1日至7日,連降暴雨達135.7mm,其中5日一夜達50mm。於是,遍布那陽東南兩
鄉區域的邵水,急劇上漲。縣屬衛東鄉洪水泛濫,平均水位高出平地二丈多(6-7rn)。沿河一帶市鎮村落,均被淹沒,衡寶公路上的余田橋、鋪店二百餘棟房屋全被洪水沖走,死亡千餘人。水東江、宜春橋兩處市區亦全部被毀。總計該鄉毀屋二千餘棟,淹死三千餘人。其中原中一、中二、永安、仁義等九鄉雖淹斃人數較少,但其它損失不相上下。8日,資、邵二水洪流相遇時,市區水位上漲之速,甚為驚人。駐足之間,水即趨至,居民一夕數遷。8日中午,水勢最高時,資水沖入西門口,越過北門城入臨津門街,直趨大同街、府後街,而犀牛塘、愛蓮巷一帶成了汪洋。排山倒海之勢的資水更循三府街、曹婆井入東直街,與洶涌澎湃自東門入城的邵水匯合,兩相激盪,淹沒了市區最繁盛的東門口一帶。這一帶水高越過二樓,大小船隻相率從城外直放城內,搶救人員。總計邵陽市和那陽縣沖毀房屋11561棟,受災田469510畝,淹死5136人,死牛6519頭,沖毀稻穀131450石,煤56200t,沖毀橋梁680座,翻沉船隻38艘,損失總值約1200餘萬元。
常德市---1848年7月,大水,西堤潰決,漂沒民廬無數。]849年4-5月,水漲堤皖盡潰,漂沒民居無算,戶口多滅。1909年6月中旬,沉漫二水同時並漲,洞庭湖水位劇升,濱湖區域如華容、南洲、安鄉、漠洲、安福、常德、龍陽、撫江、益陽、岳州、臨湘等縣,均催巨災,水勢至8月下旬仍未消退,全省大部分地區皆陷飢慢,流離轉徙各地的飢民達數十萬之多,為充飢,樹根草皮剝挖都盡。1910年6月中旬,常德各屬連日大雨,山洪暴發,加之黔水建瓴而下,以放釀成巨災。常德府城沖毀村莊,倒塌屋宇,淹斃人口三百餘名;郡城六門,閉者凡五,附城居民逃水入城,露宿城上,幾無隙地,城內亦為積潦所浸,深者滅頂,淺者沒膝,水蒸之氣,積為瘟疫,死亡日百數十起。近城數十里,堤烷幾十餘,僅一連八障尚存,余則盡成澤國,漂沒人畜廬墓無數。 1916年3月,大水.長沙以湘江上溢,鹿都等處棉花、大麥,被淹沒無收。濱湖一帶,夏間因荊河洪水倒灌而入,來勢甚猛,突漲八尺(2.67m),田畝房屋損失極巨,各地居民多因不及遷避,溺死者不計其數。 1918年,因撫水、謹水亦同時暴漲,常德縣屬後鄉各地盡成澤國。未潰之障及偏肢地方,潰淹甚重,十存二三。1922年7月,常德之門板洲倒潰,多成澤國。1948年,二十九個鄉潰決二十個鄉,受災田畝五十三萬余畝,災民三十餘萬凜集縣城。1988年8月底、常德市普降暴雨。沉水突漲,一夜之間洶涌的洪峰沖進沿江街道,瞬刻之間淹沒了廠房、倉庫和住宅。
永州市---1826年夏,大水,樹木廬舍多順流漂下。
末陽市---1826年6月門口至7月30日不雨,至30日夜,降大雨,人皆喜出望外,
但至31日辰時馬水、敖山、得江、芭蕉、淝江、大陂市等處膠發,水突由地湧上,霎時平
地水深丈余(3.3m多),沿流沖激漂沒廬舍、人丁、牲畜、什物無數,高燥之禾概被泥水浸壞,至卑濕處甚者盡為浮泥沙石所壓,經界不分儼為培樓。1853年7月22日起,大雨如注,至28日夜稍息,大水陡漲數丈,民房漂沉無數,早稻盡為淤壓。1906年6月,大雨如注,耒河水漲數丈,交河水漲十餘丈(4m多),漂沒民居無數。1949年,自春至夏連月霪雨,洪水遍及全省五十七縣市,尤以湘南耒陽、常寧,湘東的茶陵,湘西的沅陵、乾城、永綏、武岡、洪江、新寧,湘中的湘鄉、湘潭、長沙等縣為甚。濱湖十一縣自6月初旬以來,各地又連降暴雨,湘、資、沅、澧四水上游,山洪暴發,波濤漫野,人畜飄流,加之西水同時並漲,洞庭湖宣洩不及,水位急增,西水(長江)較上年高一尺余(0.33m多),潰決堤垸較上年尤多,垸田多成巨浸,漬水深者丈余(3.3m多),淺者也有數尺,釀成巨災。全省共潰垸41個,受災田畝1535萬畝,死人57877人,沖毀橋梁1520座,各項財產損失共達1.5億銀元。
湘潭市---1849年6月,大水,城覆傾,下游流民數萬散居城鄉,飢疫並行。1858年
7月,雨游絲,漣水漲,壞民居千餘。1885年6月,大水,先時水陷城西北隅五丈許(16.7m
左右),耆老以為50年無此災。1912年9月13日湘潭至邵陽、新化一帶大雨傾盆,溪水陡漲,瀕河一帶兩次所種秧苗全部淹沒,漂去民屋甚多。
益陽市---1815年秋,大水入城。1818年8月,大水,城內水深四五尺(1.5m左右)。
1831年,大水,民飢,二里泥溪山水暴漲淹斃29人。1868年夏,大水,湖鄉堤垸多潰,漂沒人民廬舍。1911年,城堡一帶盡被浸灌,平地水深一丈(約3.3m)有奇,衙署倉獄鋪戶
皆在水中,民悉樓居,無樓者亦架板為閣,二堡淮商鹽局存鹽及常平倉谷五千六百餘石被
淹沒損壞,城外堤垸或潰決或漫溢,災民盪析離居,號啼之聲數十里不絕。1914年春夏間
大水,或田畝多被沙沉,或房屋沖毀,或商戶資財損失甚巨,或補種晚稻復被蟲傷。 1922
年7月,益陽之西林垸倒潰,多成澤國。1924年,水災,受災人口達276595人。 1925年
6月,資江山洪泛濫滔天,災情之重,為近百年所未見。1931年,四次被災,附城水滅屋
頂。1932年3月,沅江和豐九垸大水浸漬,益陽皆紛紛報災。1933年5-7月間,霪雨不
止,除大水外,又有山洪暴發,災情更重。 1935年6月下旬起,連續霪雨兩月,湘、資、沅、澧四水並漲,同時荊江暴發,倒灌洞庭,濱湖各地堤垸皆潰,水位較1931年高出二尺有奇(0.67m多),各縣災民聚集山顛、高丘,嗷嗷待哺,其情甚慘,受災之重,與1931年無異,災情嚴重之縣有益陽、常德、岳陽、沅江、漢壽、南縣、澧縣、安鄉、湘陰、華容、臨湘、慈利、石門、臨澧、平江等十五縣(一般遭災的有二十三個縣未統計在內),潰垸 1659個,潰垸田近390萬畝,漬垸田283個,被漬田166萬余畝,受災人數410餘萬人,淹死近3.8萬人,損失稻穀2919萬余擔,房屋、器具、牲畜及其他損失近1583萬元。1936年立秋前後,各地先後大雨傾盆,湘江上漲,湘中、湘南一帶,到處山洪為患,秋水成災,益陽、沅江所轄九垸,夏秋之間,連旬大雨,積水無處可泄,一望無涯,概未插種,冬間奇荒。是年6月,益陽第五區大橋鄉,金沙鄉等處竹山發現第二齡蝗蟲,漫山遍野,千百成群,損失莊稼百餘萬元。1938年6月問霪雨成災,資江沿河兩岸浸沒。1948年5月18日,資水一晝夜間陡漲一丈六尺(5m多),益陽縣城水深達六尺(2m),淹死三百餘人,沖毀房屋千餘棟,損失二千餘億元。
資興市椧-1808年,洪水,長富橋圮。
衡陽市---1801年,大水,蒸水驟漲,沿河一帶沖毀田畝房屋,淹斃人口數人。1905
年,西北兩鄉蛟水陡發,田畝房屋間被沖淹。 1930年,入春以來,霪雨數月,大水泛濫,種子漂腐過半,耕作愆期,米價飛漲。1932年3月,水災損失財產約二百餘萬元,災民約3萬餘人。1933年5-7月間,霪雨不止,衡山、衡陽大水。1936年立秋前後,大雨傾盆,湘江上漲,四鄉田畝一片汪洋,淹壞黃苗達1200多畝。 1937年7月11日起,天雨不止,湘江上溢,蒸耒兩水橫流,城市河街水深數尺,鄉區低田概被淹沒,其中四區淹沒禾苗達8萬余畝。1949年,衡陽市東岸街道,舟行無阻,西岸的中山北路、沿江西路、自鐵爐門以下至北門草後街,水深或達丈余(3.3m多),或七八尺(2.5m左右),牆、屋多數傾倒,衡陽縣和衡陽市合計沖毀房屋8737棟,被災田畝98萬余畝,居民走避不及,淹斃2萬餘人,僅市合江套一地即撈獲死屍2000餘具,其它牲畜財物損失無可數計,災情之巨,為近三百年來所僅見。
津市市---1862年6月,久雨,7月19日,大水,酉時西北城決二口,沖壞牆、屋無
數,多安橋記,溺死約千餘人。1908年7月17日,而有沖破城堤之災,罹災者七八十人,
牲畜遍地,瘟疫起。1909年,復大水,城堤如故,下流之垸竟無完者,其災較前尤烈,飢
荒遍野,城市不安。1916年3月,大水,長沙因湘江上溢,鹿都等處棉花、大麥,被淹沒
無收。濱湖一帶.夏間因荊河洪水倒灌而入,來勢甚猛,突漲八尺(2.67m),田畝、房屋
損失極巨,各地居民多因不及遷避,溺死者不計其數。 1931年,大水,溺死三千多人,絕食者二百餘戶。 1935年7月5日,澧、澹、涔三水齊發,堤破城圮,城中廟宇傾倒無數,據《湖南大公報》載:嗣因石門、慈利山洪暴發,河流匯注,水勢尤為洶涌。澧縣4日一晚暴漲丈余(3.3m多),一片汪洋,形成澤國,房屋較矮者,已淹沒屋頂,較高者亦已平檐;全城已無寸土陸地;至5日下午2時,縣城被水沖倒,孤兒院、貧民工廠、救濟院、監獄(犯人六十餘名)男女所有人員,皆同歸於盡,商店住戶,總計淹死2000餘人,縣長存亡莫卜,全城人口死於水災的達三分之一,損失財物在數百萬元以上。1948年,澧水上游津、澧一帶堤垸亦多潰決,水淹面積約為各該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5月23日至6月上旬,全省霪雨兼旬,湘、資、沅、澧四水同時暴漲。7月,長江水位又猛漲,濱湖十一縣多數堤垸相繼潰決。從津市沿江以下大圍垸、七里湖、茅里湖、民康坑,安鄉的羌口、安陸垸,迄南縣的馬燈油,三百里內盡成澤國,僅有少數樹梢、屋頂和堤面露出水面,為災民棲身之地。岳陽、臨湘、益陽濱湖一帶的堤垸已盡數潰決。八百里洞庭湖恢復了舊觀而且過之,白浪滔天,不見邊際。濱湖十一縣共661垸,潰決了306垸,受災田畝近606萬余畝,損失稻穀近2674萬余石,耕牛1.6萬余頭,沖毀房屋2萬棟,淹斃8300餘人,災民230餘萬,非賑不生者180萬人。余如湘潭、瀏陽、平江、瀘溪、祁陽、東安等37縣市,災情亦甚嚴重。總計全省受災面積達945kmz,受災土地800餘萬畝,災民440萬人,財物損失約合當時幣207萬億元。1991年7月1日,暴雨洪澇,漬垸2個,內漬面積24.25萬畝。
醴陵市---1809年,大水,沖壞房屋。1826年7月30日,大水,淥江萍、醴兩源同
時水發,平地頓深丈余(3.3m多),兩河濱居民田廬淹斃漂塌不可勝計。1869年6月5日,
大水,先連日雨,是日午時水始漲,至戍時平地水深五六尺(1.5-2m),丈余(3.3m多)
不等,坍塌屋宇,沖壞田禾無算,而東鄉之明蘭寺李家山,北鄉之官莊,潭塘等處地方被
害較1826年尤慘。1914年5月,大水,27日水泛溢,幾與1826年埒,淹沒田禾廬舍牲畜
無算。8月20日,又大水,縣城內同德堂同仁葯局皆圮,淥江橋壞一墩兩塔,沿江田廬沖
壞無算。一年中三次發水,全境遭災嚴重。1924年夏,大水,沿湘、淥、南河一帶,縱橫
百里,浸及兼旬,損失稻穀數十萬石。1926年6月31日,大水。6月29日,大雨傾盆,連日未止,山洪暴發,城東明倫堂水深四尺(1.33m),縣城房屋塌九百餘棟。1940年6月27
日,大水,山洪暴發,東鄉王仙溈山大林橋、小林橋、庄埠、北鄉黃獺嘴、黃梁橋、夏平橋、新陽等處房屋多被沖倒,淹斃數十人,沿河田畝盡成砂礫。偽山龍旦沖謝宅後地震有聲甚厲,俄而山崩破宅舍杉松而下,一水並瀉如瀑布,數日乃竭。 1942年夏大水,隔旬再漲,上東鄉一帶田廬多被沖毀,6月20、21日,7月l、2日均大雨傾盆,河水噴溢,平、瀏兩縣之水泛濫於淥江流域。
岳陽市---1861年,巴陵之穆湖、汩江及各都沿湖四十八汊大水,向之高田去水丈余者,此次水漲,亦淪入巨浸,廬舍坍塌幾盡,實為二百年來未有之事。1872年,大水,穆村暨一、六、十二、十五、二十、二十一等都尤重,成災七分。1878年,大水,尤以一、六、十二、十五、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九、三十、三十一都為最重。1911年,西鄉各處境內所有禾苗、雜糧、棉花等物,皆漂盪無余,農民痛哭無聲,悲慘萬狀,損失人口不少。1913年,大水,岳州東南北三鄉橫廣三百餘里,夏季時一度被淹,損失甚巨。6月6日,毛田暴雨一天,山洪淹滿田販,平地水深丈余(3.3m多),水齊屋檐,人從屋頂爬出逃生。1918年,5-7月雨少,苦旱,高田失收。但自8月7日起,苦雨連旬,湘水復漲,兩水同發,圍堤沖潰者亦多。1931年夏,霪雨。5月17日,廣興洲倒垸,湖田全部受漬,到處暑邊還未退水,秋作全部失收。1933年,河西水位高過堤面1m多,圍堤全倒,靠河和江的堤,到冬季,境內漬水才全部退盡,全年無收。1937年秋季,大水,僅敦厚垸潰決,淹沒田畝千餘畝,中洲大垸潰決,淹沒田畝二萬余畝,全縣損失無法匡計。1949年,自春至夏,連月霪雨,5、6月合計雨量為667mm,為當年總雨量的一半。6月初旬,各地復連降暴雨,6月5日晚,暴雨傾注,終宵未停。6月27日,廣興洲潰垸,建設垸 口出險,倒房349間,減產450萬斤。另有泗復垸,巴江、管棚、萬家、普豐、羅家、黃安、保安、合興、永安、清福(現屬湖北監利縣)、自成、五溝等垸或潰決,或漫溢,共淹田近6萬畝,損失稻穀1714萬余斤(857萬kg),全縣這一年因水災受害面積近25萬畝,減產稻穀2382萬斤(1191萬kg)。1988年9月12日14-20時,長江洪峰通過城陵磯,水位33.73m,超過警戒水位1.73m,岳陽市一些地方和城陵磯鎮進水,水深1m多,岳陽市賓館後面有一棟靠湖的二層樓倒塌,傷5人,死8人。
冷水江市---1931年,山洪,錫礦山礦窿全淹,煉廠沖毀,失業礦工八千餘人。
洪江市---1931年河水一日數漲,沖去千數百家,淹沒人口牲畜無數,沿江木牌漂流,失損約二千餘萬元。
湘鄉市---1805年6月,大水,測水橋圮,淹沒民廬甚多。1912年6月27日,猛雨一夜,山洪暴發,加以漣水上游蘭田等處水勢更猛,因而造成特大水災,沿河兩岸稻田、房屋被毀殆盡,人畜漂沒無數。大水過後,災荒四起,秋收時全縣疫疾流行,患者不間戶數,許多田禾無人收割,人口死亡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