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突然下起暴雨,暴雨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突然下起了暴雨,對於這樣的暴雨天氣,很多的人還是非常的排斥的,因為會耽誤我們很多的事情。暴雨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無論從生活方面來看,還是從工作方面來看,包括我們孩子的學習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
在正常使用交通工具的同時因為暴雨,所以會影響到我們的可視范圍。當我們看不到對面的情況的時候,很容易會發生交通事故,因此暴雨天氣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對於一些建築物比較弱小,比較高危的房屋而言更是如此,在下暴雨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房屋漏水。或者建築物,植物等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因此暴雨給我們帶來的生活當中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貳』 9·13上海特大暴雨的介紹
2013年9月13日午後,一場當地罕見的大暴雨襲擊上海,上海中心氣象台先後發布雷電、大風黃色預警和暴雨紅色預警。暴雨強度甚至超過了2008年的「8·25」暴雨,導致全市內多個路段出現積水,交通受阻。
『叄』 上海歷史降雨量
降雨強度最大的暴雨出現在1991年8月7日,11個區平均1小時雨量達101mm,其中盧灣區1小時雨量達138mm,超過市政排水頻率分析成果百年一遇小時降雨強度,創造了市區最大1小時降雨量的新記錄,這也是災情最大,覆蓋整個市區的一次特大暴雨
『肆』 上海今有陣雨或雷雨,局部暴雨,是否會影響到人們的出行
據媒體報道上海有陣雨和雷雨,局部還有暴雨的天氣,有一波波的降水也正在趕往當地,預計可能會受到早高峰的影響,上班的人員肯定會受到困擾。但是氣溫是22℃到26℃還是比較清爽的一天,只要出行備好雨傘,在道路上注意交通安全還是很舒適的。夜間上海的雨水,可能就會減弱。
特別是暴雨的天氣,因為由於水很深,很多車輛都是沒有辦法正常行走的,就會給交通帶來嚴重的堵塞。在行走的時候也會發生危害的事情,因為降雨量比較大就會有下水道淹沒視線不好,還有這樣的天氣,肯定會伴隨著暴風雨的天氣,預防高空墜物。對於出行來說多少還是會受到影響的,在出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伍』 上海曾發生大洪水嗎怎麼預防
沒有把!
暴雨災害防護常識:
(1)、暴雨的危害暴雨是指一定時間內強度很大的雨。如果川、時降雨在16毫米以上,或者12小時降雨在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時降雨在50毫米以上,都稱暴雨。暴雨,特別是大范圍持續性的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往往會引起嚴重的洪澇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2)、暴雨危害的防護措施
1、地勢低窪的居民住宅區,可因地制宜採取「小包圍」措施,如砌圍牆、大門口放置擋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將垃圾、雜物等丟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時積水成災。
3、底層居民家中的電器插座、開關等應移裝在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觸電傷人。
4、在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準隨意傾倒垃圾及廢棄物,以防淤塞。
『陸』 上海今有陣雨或雷雨局部暴雨,今年的暴雨是不是來的有點早
是的,像往年一般都是在七八月份,今年可能有所提前,因為氣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柒』 上海暴雨引熱議,外面的場面有多恐怖
面對上海突然起來的暴風雨,有很多人非常的困惑,把自己困在了這里,覺得非常的冷漠,讓自己也很傷心,因為這場暴雨讓這一座城市又登上了熱搜。場面非常的恐怖,很多東西都被吹翻,有很多人走在路上的時候也有很多安全隱患。下雨天可能誰都經歷過,但是像這種暴風雨真的非常的害怕,特別是自己獨自在外面的時候這種感覺是沒有辦法可以形容的。
在面對這種大暴雨的天氣里,一定要做好安全的預防,特別是的比較低窪的地方,一定不要去試探或者是行走,千萬不要在小區樓下或者是大樹底下躲避。避免高空墜物或雷電給自己帶來的危害,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就不要外出,必須外出的話也要做好安全的措施,讓自己在這樣天氣中一定保證自己的安全。暴風雨自然無常,只要大家愛護環境,相信社會是會給予回報的,面對大暴雨的天氣一定要多加小心。
『捌』 上海長寧區虹橋鎮最大暴雨頻度是多大歷史最高水位是多少130年、50年一遇最大暴雨水位
1954年暴雨、洪澇夏,雨水特多,梅雨持續長達2個月,大雨暴雨頻見,5~7月雨量729毫米,比常年同期多70%,加上太湖洪水下泄,發生特大洪澇,受淹農田105.5萬畝,其中重災23.8萬畝,損失糧食4378.5萬公斤,棉花8094擔。全年糧食總產比上年減產近1億公斤。
『玖』 長三角(16個城市)有哪些自然災害
上海地區台風,暴雨災害。
2002年第5號熱帶風暴「威馬遜」於6月29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動,漸漸加強,7月1日02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7月2日02時加強成台風,並繼續增強,至7月3日02時台風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力15級50米/秒,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10級大風半徑250公里,這時台風已發展到最強盛時期,繼續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7月4日11時到達北緯27.2、東經124.1度後開始轉向,基本上沿東經124度筆直北上。7月5日02時在上海以東約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40米/秒,7級大風半徑仍達500公里,10級大風半徑達200公里,上海處在台風的7級大風范圍內。台風北上越過北緯32度後,轉向東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過朝鮮半島,最後於7月6日20時減弱消失。
台風移動路徑和速度都比較穩定,台風早期在低緯度時移動速度較慢,在北緯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達26公里/小時;台風從北緯20度開始,移速一直穩定在18—20公里/小時。台風最強盛時中心氣壓940百帕,且持續強盛的時間長達39小時。高橋實測最低氣壓7月5日5時986.2百帕。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風達到如此的強度,歷史上比較少見。台風的風速大,中心風速50米/秒,大於12級,台風的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10級大風半徑250公里。由於7級大風半徑大,沿海受大風的影響非常明顯,7月4日開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現12級大風,上海高橋站從7月4日10時開始刮7級大風,直至7月5日21時,持續時間長達32小時,過程最大風速達27.4米/秒。「威馬遜」台風對上海地區水情的影響:受「威馬遜」台風北上影響,上海地區出現了風、雨、潮的綜合影響,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黃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馬遜」台風對上海地區的損失相對減少。雨情:受台風影響,上海地區從7月4日上午11時左右開始下雨,至7月5日21時左右結束。這次台風降雨過程,歷時較長,長達34小時,但因降雨強度小,總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強均小於「派比安」台風影響期間的降雨。降雨中心位於市區的三江路橋附近,單站最大雨量為徐匯區的三江路橋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區雨量大於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區雨量小一些。風暴潮:這次台風引起的風暴潮非常明顯。以黃浦江黃浦公園潮位為例,7月4日07時,台風距上海的距離約600公里,這時台風的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速50米/秒,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長江口高橋站出現了6—7級偏東風,黃浦公園實測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風暴潮十分明顯。隨著台風的進一步北上,台風中心距上海的距離越來越近,上海沿海和長江口區都處在台風的7級大風范圍內,測站實測氣壓也越來越低,風暴潮增水越來越大,過程最大增水達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兩個高潮的增水超過1米。實際上從台風越過北緯29.3度後,黃浦公園就出現了大於1米的嚴重風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號熱帶風暴「森拉克」,8月29日14時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緯18.3度,東經155.3度。由於正處於副熱帶高壓南側,受東風氣流的引導,穩定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8月30日08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31日08時加強為台風,形成台風時,中心氣壓970百帕,近中心風力12級,7級風圈半徑達350公里。隨著台風的逐漸西移,9月4日夜間至9月5日晨,台風中心越過硫球群島進入東海南部,開始影響我國,影響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超過12級,7級風圈半徑維持在350公里。福建、浙江等華東沿海地區風力逐漸加強,本市也開始受到台風外圍影響,長江口區風力達到了4—5級,並進一步增強。台風進入東海後,9月5日至7日晨,由於台風引導氣流的減弱,其移動速度變的較為緩慢,並出現了向南轉向,9月5日20時至9月6日08時,沿125度經線向南移動了大約一個緯距,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從而增加了台風的影響時間。從9月7日08時起,台風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時左右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大於12級。登陸後,台風強度逐漸減弱,至9月8日20時後逐漸轉為低氣壓。台風期間本市的風力、氣壓、降水情況:
這次台風是2002年影響我國最大的一場台風,台風在浙江登陸時中心氣壓960百帕,實測風力達12級,浙江部分地區出現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受其影響本市從9月5日起,長江口區的風力逐漸增大,9月6、7、8持續三天,外高橋出現了6—7級的偏北大風。沿海的蘆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現了5—6級的偏北風。由於離台風中心距離相對較遠,本市的氣壓未出現劇烈變化,基本維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於台風外圍雲系不很發達,本市正處於雲系邊緣,因此也未出現暴雨情況,只是部分地區出現了零星小雨。台風期間的水情特點:台風影響期間,本市正值入汛以來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黃浦公園站的天文子潮分別達到了3.89、4.13、4.27、4.29米,黃浦江下游吳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別達到了4.18、4.44、4.57、4.57米。受台風影響,從9月5日開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現了持續的風暴增水,其中黃浦江下游的吳淞從9月5日到9日出現了4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現在9月8日00:15時達5.53米,為歷史第三高潮位,風暴增水最大達0.96米;黃浦公園站從9月6日到9月9日出現了連續6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時出現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歷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現在9月6日達到了1.09米;黃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現了6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時出現了歷史第二高潮位4.17米。沿海的外高橋、盧潮港、金山咀均出現了較大的風暴潮,其中外高橋出現了歷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號熱帶風暴於6月23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後,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4日14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7日加強為台風,折向東北方向移動,並繼續加強,6月29日台風發展到最強盛時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速50m/s達15級,7級風圈半徑460公里,10級風圈210公里。台風進入東經122度以後,轉向偏北方向移動,7月1日10時30分在台灣花蓮登陸,7月2日穿過台灣省北部地區後進入東海南部海面繼續向偏北方向移動,台風減弱為強熱帶風暴,7月3日9點30分中心在浙江樂清黃華鎮登陸,繼續沿浙江海岸線北上,經舟山海域轉向東北,20時熱帶風暴中心已經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並以每小時30 公里的速度朝東北偏北方向移動,逐漸遠離上海,7月5日08點鍾減弱為低氣壓消失。「蒲公英」台風呈現風力很強的特性,中心最大風速達50m/s,近中心風力達15級,其中12級以上風力持續時間為84個小時。在台風處於上海臨近海域時,上海外高橋水文站的風力達到7-8級大風,長江口區達到9-10級大風。另外此台風發展不穩定,「蒲公英」台風在減弱為熱帶風暴,經過上海繼續北上過程中,中心氣壓又開始增強,由7月4日2點鍾的990百帕增強到7月4日14點鍾的983百帕,後又慢慢減弱,這在歷史台風中是比較少見的。受其影響,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均出現了2002年以來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長江口區的外高橋站4日01時出現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線(4.90米)0.12米;吳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時15分水位達5.00米,超4.80米警戒線0.2米,市中心區黃浦公園站4日01時55分出現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黃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時30米水位達3.91米,超3.5米警戒線0.41米。同時,受熱帶風暴強降雨雲團的影響,3日上海市普遍出現了大雨、局部出現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區,南部地區雨量相對較小。其中,嘉定、寶山,崇明、浦東新區等地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個別站點崇明的新建站出現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區雨量相對較小,最大的楊浦區為37毫米,其他各區雨量在20多毫米。雖然「蒲公英」台風在穿過台灣後減弱為強熱帶風暴,於7月3日16時繼續減弱為熱帶風暴,但該台風依然風力較強,受「蒲公英」台風北上外圍雲系的影響,上海外高橋水文站風力達到8-9級,又恰逢黃浦江處於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區受到了風、雨、潮的綜合考驗,最高潮位超過了警戒水位,由於預報及時,防汛措施得當,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區因台風引起的經濟損失。雨情:7月3日20時熱帶風暴中心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於此時台風雲系非常不對稱,從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勻,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區域,南部相對較小,其中嘉定、寶山,崇明、浦東新區等地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個別站點崇明的新建站出現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區雨量相對較小,最大的楊浦區為37毫米,其他各區雨量在20多毫米。風暴潮:「蒲公英」台風對上海黃浦江潮位的影響非常明顯,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均出現了近二年來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長江口區的外高橋站4日01時出現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吳淞口站4日凌晨1時15分水位達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區黃浦公園站4日01時55分出現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黃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時30米水位達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號台風「麥莎」,於2005年8月6日凌晨3點40分在浙江玉環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大於12級,10級風圈半徑為200公里,7級奉勸半徑為600公里。台風登陸後沿西北方向移動,穿過浙江省境內進入安徽,繼續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由於台風「麥莎」強度強,7級大風半徑大,上海長時間處於台風的7級大風半徑內,且長時間位於台風移動方向的雲系深厚的右半側,台風影響尤為嚴重。同時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於是出現了天文大潮、風暴潮和暴雨三碰頭的局面,致使黃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現了超歷史記錄的高潮位。「麥莎」影響上海期間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長時間持續偏東大風:受台風影響,長江口高橋站從8月5日12點就開始刮偏東及東北向的6級風,持續時間長達42小時;8月6日2點開始風力加大到8級,8―10級的大風連續25小時,最大陣風26.6米/秒;杭州灣蘆潮港的最大陣風達30.5米/秒,市區風力也達7―9級。這場台風風的影響比較明顯。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風暴潮,黃浦江出現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8月6日凌晨,黃浦公園站出現了4.65米的高潮位,吳淞出現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現了4.02米的高潮位。8月7日凌晨,黃浦公園站出現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吳淞出現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現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創歷史新記錄,比原來4.27米的記錄抬高了0.11米。由於上海地區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黃浦江上游和市區河流出現了較高的潮位。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創歷史新記錄4.22米,比原歷史記錄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涇站也出現了平歷史記錄的4.08米的高潮位。暴雨:由於上海長時間被台風雲系籠罩,8月5日上海地區便開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為崇明縣的堡鎮,日雨量100.4毫米。8月6日上海地區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據初步統計,從8月6日8時至7日7時,市中心區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匯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區雨量高達216毫米,徐匯區累計雨量201毫米,大多數的區累計雨量在150―200之間。中心城區以外的大部地區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間,南匯的周浦累計雨量203毫米,寶山區的蘊東閘累計雨量194.5毫米,浦東新區的楊思累計雨量191毫米,金山區的累計雨量191毫米。「麥莎」台風引起的雨量大多數測站總雨量在200―300之間。
台州地區台風,暴雨災害。
2004年8月12日20時,「雲娜」台風登陸溫嶺石塘,登陸時最大風力14級。在「雲娜」登陸前後,狂風暴雨席捲台州大地,大陳站測到的極大風速高達58.7米/秒,創國內實測最高紀錄。
台風期間,全市過程雨量達200~300毫米,局部高達600毫米左右,其中黃岩上高達688毫米。台風登陸時,海門港潮水暴增3.58米,雖處於六月廿七天文低潮期,但港區潮位仍高達7.42米。
受其影響,台州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慘重。全省公布的死亡人數為164人,主要在台州。
2005年7月19日17時10分登陸在福建連江縣黃岐半島的5號台風「海棠」,也曾對我市造成較大影響。它在過境台灣島前後曾出現了兩次奇異路徑(前打轉、後直折),登陸時最大風力12級。
「海棠」登陸前的17日夜間,台州開始出現明顯降水,直至22日下午降水結束,全市平均過程雨量超過250毫米,其中最大雨量中心在黃岩西部馬鞍山,達743毫米,為台州近60年以來單次台風過程之最高雨量紀錄。過程極大風力海域約為12級,陸地亦達8~10級。全市經濟損失嚴重,好在防禦得當,無人員死亡。
2005年8月6日3時40分登陸玉環干江的9號台風「麥莎」,是登陸台州的最強台風之一,登陸時最大風力14級。台州全境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程平均雨量達23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黃岩桐里嶴,達588毫米。過程極大風力海域超過12級,陸地9~12級,全市經濟損失嚴重。還好登陸時恰逢天文大潮汛的低潮時刻,沒有發生強烈風暴潮。
新中國成立以後登陸台州的最強台風,是2005年9月11日14時50分在路橋金清黃琅登陸的15號台風「卡努」。
「卡努」登陸時,最大風力達到15級,台州沿海海面風力遠超12級,其中大陳站極大風速高達59.5米/秒(後因風杯損壞無法確認是否出現更大風速),創造了新的國內實測最高紀錄。陸地風力也達10~14級,其中椒江十塘站因自動站被強風摧毀無法獲得更大資料。
台州全境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程平均雨量近20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臨海小芝嶺腳,達465毫米。此外,海門港還曾出現高達3.60米的巨幅風暴潮水,最高潮位達6.76米,超警戒1.16米。全市經濟損失慘重,幸好防禦得當,人員傷亡僅8例。
相比於「雲娜」,「卡努」強度更大,但范圍較小,因而影響時間較為短促。
2006年跟台州擦肩而過的8號台風「桑美」,讓台州人想想著實後怕。因為,那是近60年來登陸中國大陸的最強台風!
2006年8月10日17時25分,「桑美」在溫州蒼南登陸時,最大風力竟然高達17級,台風登陸前後蒼南霞關測得68米/秒的極大風速,同時伴有特大暴雨。我省南部及福建北部蒙受罕見巨災,死傷極為慘重(死亡人數估計高達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