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蝙蝠真的就什麼病毒都不怕嗎
蝙蝠可以攜帶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但它們卻不會因此而染病。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其中的秘密。
原來,蝙蝠體內一個被稱為「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擾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剛好能夠抵禦疾病,卻不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
❷ 蝙蝠身上有上百種病毒,為啥不把蝙蝠滅族
2020年伊始,第一個大事件非新冠狀病毒莫屬,連續幾十天宅在家的生活,讓人寸步難行。據科學家表示,這次病毒的爆發與蝙蝠有著一定的關系。而我們知道,近幾年來的SARS、埃博拉,MERS等全球知名的傳播病毒,都確認蝙蝠是中間宿主。蝙蝠,似乎成為了死神的代名詞,讓每一個人都深感恐懼。
實際上,蝙蝠也可能直接傳染給人類,但這種情況微乎其微。畢竟,蝙蝠在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所以也就不會形成導致病毒的傳播。但蝙蝠的危險系數如此高,為何不能將其滅族呢?首先,從數量上說,蝙蝠是哺乳動物中第二大種群,遍布全球,根本無法全面消滅蝙蝠。其次,蝙蝠可以幫助農民高效的傳播花粉,完成花粉受精構成,是農民的好幫手。
❸ 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存的
2020年是鼠年,確實不怎麼吉祥啊,一開始就來了新型冠狀病毒,幸好我們國家控製得好很快就及時得到了控制,而一開始大家都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蝙蝠,這里並不能確證,但是很疑惑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存的,其實蝙蝠的免疫是很恐怖的,還有蝙蝠的飛行代謝特別快,溫度很高,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他們本身的免疫細胞啥的就像時刻戰斗著的軍隊一樣,一直是激活的狀態,對抗著這些病毒,而且還有自然殺傷細胞,使得蝙蝠對病毒的感染處於一種耐受狀態,更不會對於自己的健康造成影響,所以這些關系下最後蝙蝠就和病毒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你不要我命,我也不要你命,但是你也不能影響我的存在這樣。
❹ 蝙蝠身上所有的病毒
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流行,讓人談"毒"色變。網傳許多著名病毒的自然宿主都被證實為蝙蝠,比如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上世紀末馬來西亞的尼帕病毒,澳大利亞的亨德拉病毒,當然還有著名的SARS也被證實為蝙蝠才是真正的野生宿主,這是為什麼?
關於蝙蝠是否是病毒的理想宿主,要解決這個假說可以分為三步——
一、蝙蝠是不是十分重要的新發病毒儲存宿主?
二、蝙蝠是否在攜帶病毒上具有其特殊性?
三、到底什麼因素造成了蝙蝠的特殊性?
一、蝙蝠是不是十分重要的新發病毒儲存宿主?
對於第一個問題,現在可以說公認沒有爭議了。蝙蝠確實是很多新發病毒的儲存宿主,比如埃博拉、馬爾堡病毒,SARS、MERS冠狀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這些大多數屬於killer virus,也就是殺人的病毒。
二、蝙蝠是否在攜帶病毒上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需要了解蝙蝠本身的一些特點——
1.哺乳類1/5是蝙蝠;
2.在現存的種、屬數目上僅次於嚙齒類;
3.唯一不受地形限制的哺乳類;
4.是除人之外,分布最廣的哺乳類;
5.可變的體溫調節;
6.回聲定位;
7.預期壽命很長(一般來說哺乳類是體型越大壽命越長);
8.很少發生癌症;
9.N多種病毒的儲存宿主
對於蝙蝠是否為病毒的存儲宿主還有一些潛在證據,實驗條件下以病毒感染蝙蝠,卻不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
可在"健康"蝙蝠細胞中分離出持續性感染的病毒;
非常高的病毒流行率;
更多樣的基因多樣性;
存在"現代"哺乳動物病毒的"祖先"或"先祖"支系。
三、到底什麼因素造成了蝙蝠的特殊性?
從基因組學上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3.1蝙蝠具有其他哺乳類不具有的基因/通路
3.2蝙蝠缺乏其他哺乳類具有的基因/通路
3.3蝙蝠具有與其他哺乳類類似的基因/通路,但是表達譜不同
蝙蝠的DNA損傷修復相關的基因很不同尋常,可以說修復DNA損傷的能力很高,也就是說飛行造成的代謝率升高,更容易產生DNA損傷的在長期的進化中,蝙蝠通過提升DNA損傷修復能力來抵抗。
同時,我們知道人如果長時間發燒40°,人也基本上完蛋了,培養細胞也一樣,如果在40°培養細胞,超過24h,細胞肯定掛了,但是體外培養的蝙蝠細胞卻能抵抗熱壓力(統計學上40°培養24h細胞活力不降)。通過實驗發現,蝙蝠細胞內的熱休克蛋白/HSP(一大類細胞伴侶蛋白,可以促進蛋白的正確折疊,促進細胞的耐熱性等等)本底表達水平非常高,而且I型干擾素通路相關的基因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特徵(I型干擾素是具有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活性的分泌蛋白質,包含IFNα和IFNβ,其中IFNα還有很多亞型),其中本底水平的IFNα非常高。
並且I類MHC分子結合內源性肽段的精確度更好(MHC-組織相容性復合體,通過介導CD8+T細胞產生細胞毒效應/裂解細胞,病毒復制是在細胞內的,如果細胞察覺發現自己被病毒感染之後會把合成的病毒蛋白進行消化,進而產生病毒特異性的肽段,載入到MHC-1的溝槽中,轉移到細胞表面,進而告訴CD8+T細胞"我被病毒感染了",這時候CD8+T細胞就會釋放穿孔素顆粒酶把這個細胞打洞,細胞死了,裡面還沒出來的病毒也就一起掛了)。
通過產生IL-1β介導炎症反應的炎性小體(inflammasome)通路中,蝙蝠居然缺失了PYHIN家族的基因,炎症可以導致各種疾病,包括老化和癌症等等,其中在細胞質中存在DNA時會強烈誘導炎症(DNA正常情況下只存在與細胞核/染色質或者線粒體中),而幾類炎性小體就是識別細胞質中存在的DNA來介導炎症的,所以,蝙蝠相關基因缺失會導致蝙蝠本身的炎症水平很低。
❺ 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靠什麼傳播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傳播病毒主要有以下途徑:
1、蝙蝠直接叮咬或抓傷傳播。
2、吸入蝙蝠呼出的帶有大量病毒的氣溶膠而感染。
3、食肉動物或人捕食帶毒蝙蝠造成感染。
4、通過蝙蝠吃過的水果等染毒食物進行傳播。
5、蚊子、虱子及蜱蟲等與蝙蝠有關的寄生蟲進行傳播。
蝙蝠具有超強攜帶病毒能力,只是物種進化的自然選擇結果,並非蝙蝠的過錯。蝙蝠一般也不會直接將病毒傳播給人類,而是先傳播一些與之接觸的野生動物,如果子狸、竹鼠等,通過這些病毒的中間宿主,最終才會傳播到人類身上。
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來源於蝙蝠的其他冠狀病毒具有較高的相似性,研究人員推測蝙蝠也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其實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確認SARS冠狀病毒和M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
(5)蝙蝠病毒擴展閱讀
蝙蝠可以攜帶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但它們並不會因此而生病,這是為什麼呢?據新華網報道,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蝙蝠自身不會生病的原因是蝙蝠體內一個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
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細胞·宿主與微生物》上的研究顯示,蝙蝠體內一個被稱為「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擾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剛好能夠抵禦疾病,卻不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蝙蝠為了與其攜帶的病原體達成平衡,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抑制某些通道的能力。
研究人員稱,這一通道被削弱卻並未失去功能,表明蝙蝠可以對防禦病毒的水平進行微調,有效卻不過分地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
如果能加強蝙蝠與病毒之間關系的研究,將對蝙蝠攜帶的病毒的防控,以及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❻ 蝙蝠身上帶有哪些病菌
蝙蝠身上含有14種可以傳播給人或者其他動物的病毒,其中包括狂犬病病毒,新冠肺炎病毒,SARS病毒等。蝙蝠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傳播病毒:蝙蝠直接咬傷或者抓傷傳播,吸入蝙蝠呼出的帶有大量病毒的氣溶膠而感染,食肉動物或者是捕食帶菌蝙蝠造成感染等。所以人類一定要注意避免捕食野味,才可以防止病毒擴散。蝙蝠存在了8800萬年,古老到幾乎與恐龍是同時代。地球上有 961 種蝙蝠,蝙蝠是除人之外,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廣泛的哺乳動物之一。
在幾百萬年前,蝙蝠真的變異了,它們的飛行特性導致了超高的新陳代謝率,天天渾身發燒40度,擱人身上,早特么的燒成智障掛了,但它們不會,就像沒事人一樣過了五百萬年。這種超高的代謝率意味著,蝙蝠在進行著普通哺乳動物難以想像的細胞快速更新。細胞更新是有定數的,次數多了,一般生物體的DNA復制肯定會出錯。
如果是人類,新陳代謝過快,容易癌變,然而蝙蝠經過千百萬年高燒不退的進化,它們奇跡般的擁有了DNA損傷修復超能力,幾乎不會出錯,新陳代謝水平會增長 15 到 16 倍,代謝率超高,心跳可以達到驚人的 1000 多下。這導致了蝙蝠們超常的壽命,還很少得癌。
大自然盯上了它,什麼埃博拉、馬爾堡、狂犬病、SARS等病毒,完全乾不死蝙蝠。干不死就共生吧!有幾種蝙蝠的體內都丟失了一個包含「 PYHIN 基因家族」的基因片段,基因的不完整,使病毒無法對蝙蝠產生作用。
毒王有多毒,傳言毒王在非洲拉了灘屎。被人誤食。就引起流行病毒傳播!
❼ 蝙蝠是最危險的病毒傳播者
1999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生尼帕(Nipah)病毒流行,尼帕病毒的名字來自第一次檢測到該病毒流行的村莊。這次流行有257人感染,100人死亡,死亡率39%,存活者中超過50%留下嚴重的腦部損傷。
一開始,這場病毒感染流行被認為是日本腦炎(乙腦)病毒引起的,因為得病者都是養豬場的工人,而豬是日本腦炎病毒的擴增體。但其症狀使得研究人員認定是一種新型病毒,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了這株病毒,之後經過多年的研究,搞清了尼帕病毒的前因後果。
在尼帕病毒的傳播中,豬起到了中間宿主的作用,因為馬來西亞的養豬業存欄豬的密度很高,非常容易傳播和擴散傳染性動物源疾病。
馬來西亞養豬業為了效益,在豬廠種了很多芒果樹,這樣養豬的同時還能收獲芒果。對這種安排,豬很高興,因為常有熟透的芒果從樹上掉下來,成為豬的佳餚。還有一種動物也高興,因為它們有芒果吃了,這是一種蝙蝠,以吃水果為食,學名叫Pteropus,俗稱果蝠。當地人沒這么斯文,稱之為飛狐。
金庸寫《雪山飛狐》,不知是否從馬來水果蝙蝠處得到靈感?
飛狐攜帶了尼帕病毒,在吃芒果時將病毒通過唾液和尿液留在吃剩的芒果里,這些芒果掉在豬圈裡,讓豬吃了,感染在豬群里擴散,等豬出欄了,尼帕病毒就由豬傳播到其他地方。
除了尼帕病毒,飛狐還能傳播引起人畜共患病的亨德拉(Hendra)病毒。它的親戚蝙蝠們能夠傳播好幾種非常凶險的病毒,包括如果不接種疫苗的話死亡率100%的狂犬病毒、讓中國人記憶猶新的薩斯病毒和感染後死亡率高達90%的馬爾堡病毒,近來科學家傾向於蝙蝠還能傳播另外一種讓人聞風喪膽的病毒,它是馬爾堡病毒的近親、最近名氣非常大的埃博拉病毒。
蝙蝠身上寄生了60多種可以導致人類生病的病毒,能和蝙蝠爭高低的只有嚙齒類動物,雖然嚙齒類動物身上寄生的導致人類生病的病毒總數稍稍高於蝙蝠,但每種蝙蝠所攜帶的可以導致人類生病的病毒高於每種嚙齒類動物。蝙蝠是人類健康的重要隱患和嚴重威脅。
當今之世,對人類來說最凶險的病毒,大多數是由蝙蝠傳播的。這些烈性傳染病都是過去50年間在人類中開始流行的,蝙蝠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但其原因歸根到底是人類不斷地侵蝕野生動物的領地。尼帕病毒流行就是因為馬來豬農把豬廠建在果蝠生存的叢林中,使得本來在果蝠身上的尼帕病毒通過豬進入了人類。
作為一種能夠飛行的動物,蝙蝠本身就具備了快速傳播傳染病的能力,它們身上攜帶了很多動物病毒,對於人類來說是異源性的,一旦突破人獸界限,就會導致現在西非那樣的埃博拉流行,甚至有可能導致大瘟疫。它們還能攜帶那些已經突破人獸界限、可以導致人獸共患疾病的病毒,對於人類社會已經是真實的威脅了。
蝙蝠之所以攜帶的可以導致人類生病的病原體最多,其原因是蝙蝠群居而且穴居,很容易擴散它們所攜帶的病原體,形成了一個野生交叉感染環境,一旦某種病毒出現在蝙蝠身上,就會很快被很多蝙蝠攜帶。
對於很多動物來說,人類的病原體是它們生存的巨大威脅。如同美洲印第安人主要死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傳染病一樣,許多野生動物數量的減少甚至滅絕,不是因為被人類殺死,而是因為感染了來自人類的病原體而病死,但蝙蝠則不在乎,不僅人類的病原體不會殺死它們,其他動物的病原體也不會殺死它們。埃博拉病毒這種對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毒性極大的病毒對蝙蝠一點威脅都沒有,如果說埃博拉病毒只對部分動物有殺傷力,那麼蝙蝠攜帶了多種毒性很大的病毒,對它們都沒有威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因為蝙蝠能夠飛行。
飛行需要消耗極大的能量,為了飛行,蝙蝠必須產生很多能量,也因此產生很多廢物,這樣導致它們進化出對廢物的防禦功能,很難被異物傷害,那些凶惡的病毒可以在它們身上寄生,但不能傷害它們。
病毒和細菌不一樣,病毒的復制要仰仗宿主。蝙蝠還有一種自身防禦能力,它們在飛行時為了產生大量的熱量,體內溫度達到40度。這種溫度對於人類來說,算發高燒。人類之所以發高燒,是因為致病微生物已經適應了人體的正常溫度,這種溫度適宜它們繁殖。當體溫升高後,致病微生物很難繁殖,人類正是通過發燒來殺死致病微生物的。蝙蝠飛行時的高燒溫度也達到了這種效果,在蝙蝠體內的絕大多數病毒都被殺死了,只有那些生命力很頑強的病毒能夠活下來,這些病毒不僅能夠逃避蝙蝠的飛行高燒,感染了人體後也不懼怕人體的高燒,有了這種抗高燒能力,這些病毒感染的後果往往是致命的,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薩斯病毒等為什麼那麼可怕,真正原因在於它們不怕發燒。
蝙蝠攜帶和傳播致病病毒對於人類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但它們能夠起到授花粉的作用,還能夠吃掉蚊子,還是有積極作用的。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蝙蝠和我們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蝙蝠由於人類的原因已經大量消失,被蝙蝠所攜帶的病毒感染的機會很罕見,只要採取下面幾個措施就可以預防蝙蝠傳播的烈性傳染病:
◆安裝紗窗以避免和蝙蝠直接接觸。
◆不要接觸活的或死的蝙蝠,尤其是要教育孩子,不要接觸野生動物,接觸了野生動物後要馬上報告,最好立即看醫生。
◆如果出現蝙蝠分泌物的話,要進行消毒,必要時向防疫部門報告。
❽ 蝙蝠身上的病毒都是哪來的生下來就有么
最近都在科普蝙蝠身上攜帶了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與SARS病毒等等,甚至還有朋友提議將蝙蝠徹底消滅,在現在這個非常時刻有這些想法其實都挺現實的,但事實上的問題是蝙蝠身上真帶了那麼多病毒嗎?這些病毒是蝙蝠與生俱來的嗎?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是人的錯還是蝙蝠的錯?
一直在宣傳,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而現在大家可能有了切身體會!
❾ 蝙蝠身上有多少種病毒
蝙蝠身上攜帶數十種致命病毒。
蝙蝠幾乎和恐龍同時代,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8800萬年,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廣泛的哺乳動物之一。
同時蝙蝠也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體形不大卻壽命奇長,可以輕輕鬆鬆活到20歲,將與它體形大小差不多的哺乳動物遠遠甩在身後。
這個動物界的異類還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其能夠攜帶埃博拉、SARS病毒等數十種致命病毒。
(9)蝙蝠病毒擴展閱讀:
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
一個國際團隊於2021年7月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上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年至70年前從與之關系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鑒定為與新冠病毒關系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
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中國香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乙型冠狀病毒支系B(新冠病毒所屬的冠狀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
研究表明,RaTG13和新冠病毒擁有共同的單一祖先譜系,估計新冠病毒分別於1948年、1969年和1982年從乙型冠狀病毒支系B中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這項研究還得出結論,雖然新冠病毒和穿山甲攜帶的有關病毒擁有一個共同祖先,而且穿山甲可能在新冠病毒從動物傳給人類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穿山甲不大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研究人員認為,新冠病毒分化時間長,表明可能存在未取樣、具有潛在傳染力的蝙蝠病毒譜系。同時,蝙蝠病毒譜系中病毒重組的現有多樣性和動態過程,證明了要事先鑒定出有可能引發重大人類疫情的病毒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