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媽祖金身赴台新聞
擴展閱讀
tci股票價格 2025-07-22 05:40:17
怎樣買堅瑞沃能股票 2025-07-22 05:40:17
有閑錢買股票型基金好嗎 2025-07-22 05:20:56

媽祖金身赴台新聞

發布時間: 2021-07-07 09:06:13

❶ 媽祖金身赴台信眾超1600萬人是真的嗎

是的。

據中國新聞網2017年09月23日報道,2017年9月23日6時56分,湄洲媽祖金身自湄洲島祖廟起駕,啟程赴台灣展開巡安之旅。

2009年,媽祖信俗列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出去的媽祖廟(天後宮),遍布在41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媽祖信眾約3億人,其中台灣地區超過1600萬,占當地總人口2/3。

(1)媽祖金身赴台新聞擴展閱讀:

湄洲媽祖金身移步平潭澳前碼頭,搭乘「海峽號」客滾輪駛往台灣。海峽對岸台北港,台灣新北市板橋鎮慈惠宮組織北台灣百家宮廟上千信眾在碼頭等候迎接湄洲媽祖。

為期17天的媽祖繞境巡安,將經過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嘉義市、雲林縣、彰化縣、台中市等10個縣市89個媽祖宮廟。兩岸信眾9月24日、10月8日,將分別於新北市板橋第二運動場、台中市大甲體育場舉行湄洲媽祖祈福大典。

❷ 媽祖在海內外的影響

1、媽祖文化是維系全體海外中國人的重要精神紐帶之一,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散布著數千座媽祖宮廟,有近2億媽祖信眾。瀕臨大海的港澳台地區,媽祖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
2、媽祖文化對促進湄台文化風俗的溝通和交流,對友好兩岸關系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台灣島擁有1600多萬媽祖信眾,媽祖金身首度巡遊台灣成為兩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民俗活動。媽祖文化對促進中國和平統一起著不可摸滅的作用。
3、媽祖文化波及東南亞,在東南亞國家、地區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是對外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媽祖文化吸引了海內大批信眾前來觀光旅遊、進香朝拜、投資創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❸ 閩台兩岸有什麼關系

台灣不是省,台灣自古屬福建。自古從戰國「島夷」,隋朝「流求」 到明朝台灣,都是屬福建化外之地。明朝以前,台灣是自治區屬福建,這是現代的說法。古代叫台灣化外之地屬福建。什麼是化外之地?化外之地就是天生天養的自治區。中國內陸也有化外之地,按他們習俗生活,不交稅,不需要執行政令,不按中國禮節。但同樣受到中國的保護,他們也是中國人。台灣肯定也是福建中國人。從宋朝到明朝,台灣澎湖一直都有巡撿司〔警察總署〕,從宋朝無人之島開始發展〔當時澎湖是無人之島〕,僅作為福建台灣澎湖巡檢司的用途。就近看管台灣內陸,但屬於不幹擾的管轄,主要是偵察通報海盜和外界人進入福建台灣屬地。明朝時,因當時海盜和日寇侵擾,福州逼於無奈直接管治台灣內陸,至今五百多年了。
1883年法國海軍攻佔越南首都順化,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規定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可是遭到越南國民的反抗,他們想信宗主中國。因此1884年法國軍艦抵達福州,威脅福州放棄對越南的宗主關系,幾輪談判後,法國無法迫使福州就範,法國一怒要開戰了。當時閩浙總督何璟。廣東省中山市人,海疆事宜大臣張佩綸,河北豐潤人。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廣東大埔縣湖寮鎮雙坑村人。這些大臣下死命令,不得先行開炮,必待敵船開火,始准還擊,違者雖勝也斬。後來閩浙總督何璟接到法國戰書開戰,沒有通知福州水師,但通知高官張佩綸、何如璋等。可是這些高官無一人通知福州水師,置水師生命於完全不顧。開戰之前這些高官全部逃逸,至令福州水師全軍覆沒。坑害憋死幾乎全部福州水師精英〔這批水師大部分都是高學歷留洋的精英〕,此役福州水師精英全軍覆沒。福州馬尾造船廣和沿岸炮台被摧毀。福州損失慘重。這就是為什麼福建台灣軍務要自籌,福州沒錢了。這就是為什麼有福建台灣行省。行省是軍務經費獨立,內務仍屬福建管轄。
1885年10月12日,台灣府改為福建台灣行省,劉銘傳為台灣巡撫。原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台灣晉升為行省,福建巡撫改為閩浙總督兼任〔兼任福建巡撫一職〕,福建恢復總督省〔福建總督省巡撫級別高於台灣巡撫〕。因福建巡撫是閩浙總督,所以福州府仍然管治浙江和台灣。歷史上,福建有過多次短暫局部行省,有泉州行省,有漳州行省和台灣行省,這些局部地區因備戰或打戰原因,當地稅收不交回省會,直接用作軍費,威脅一解除馬上恢復地區行政。台灣當時面對法國,日本等的威脅時間拖延比較久。但台灣不是真正的省,僅作為臨時的行省。

❹ 媽祖金身巡遊金門時創下的「四個第一」是哪四個

2002年5月8日至12日,湄洲媽祖金身首次從海上直航巡安金門島,創下了50多年來兩岸交往史的「四個第一」:第一次以海上直航的方式出巡;第一次到金門接受信眾朝拜;第一次啟動湄洲島三千噸客運碼頭;第一次實現湄洲島、金門島、烏丘島之間客運碼頭的通航。

❺ 福建湄洲媽祖金身赴台巡遊多少天

23日上午7點,湄洲媽祖金身從福建莆田湄洲祖廟出發,乘坐輪渡緩緩起航,將跨越台灣海峽開展為期17天的「2017湄洲媽祖巡遊台灣」活動。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有關負責人說,在17天的時間里,媽祖金身將巡安台灣10個縣市89個媽祖宮廟。其間,台灣當地媽祖宮廟也將組織彩車巡安賜福、百廟參贊神尊攢轎腳特別祈福等活動,並在新北和台中分別舉行大型祈福典禮,預計參與的信眾與台胞將達百萬人次。

❻ 為什麼台灣人喜歡拜媽祖

台灣媽祖信仰盛行自清代,從原本只是移民原鄉信仰,隨著清代發展的推波助瀾,在台灣漸漸形成為全島信仰風潮。但媽祖之所以成為台灣民間重要信仰,更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媽祖的「慈母意象」。

苗栗通霄白沙屯媽祖2016年3月21日凌晨起駕,展開11天10夜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行程,逾萬名信徒簇

從台灣媽祖的稱謂、造型及民間傳說的神跡觀之,媽祖早已由海神信仰轉化為母親之神。因具有母親的特質、慈母的形象,信徒會將對母親的依賴感投射到媽祖身上,使媽祖成為「母親之神」,而普受百姓愛戴。

媽祖的母親意象,並非宗教的「創世主」、「造物主」概念。她並無創造宇宙萬物、宰御萬物的傳說,而是以「慈母的形象」,守護百姓、庇佑信徒。

母親之神是許多宗教都有的,諸如: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度母、道教的王母娘娘、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都有「母親」的形象,這些母親之神也都是各宗教的重要信仰。無論任何族群、地域、宗教,慈祥的母親之神都是信徒心靈依賴的對象。媽祖即是民間信仰中,代表母親意象的神?,是台灣人原始心靈的母親象徵。

從媽祖稱號看人神關系

無論歷朝對媽祖封號為何,民間經常不以官方正式封號,如「天妃」、「天後」等來稱呼她,而更常以家人般的稱謂,比如昵稱「娘媽」、「媽祖」、「媽祖婆」、「婆仔」、「聖母」、「姑婆祖」等,意圖讓人神關系從神靈與凡人的對應,轉化為「親情倫理」關系,民眾顯然未將媽祖視為高高在上的「天後」,而是將媽祖當作家人般親密。

「媽祖」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稱呼,將兩字分拆來看,即意指媽媽、祖母、祖先。在清趙翼《陔於叢考》里有段極有趣的記錄:「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恐稽時刻。媽祖雲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顯然,稱「媽祖」不僅是基於一種親近性,在遇到危急事情,呼叫媽祖與呼請天妃的救助效果截然不同。

台灣媽祖的母親造型

普遍對媽祖的認識,皆依明末昭乘和尚《天妃顯聖錄》之說法,《天妃顯聖錄》言明媽祖生於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並於987年(宋雍熙4年)飛升,由此推斷媽祖升化時,年約28歲。

媽祖未婚且在28歲、農歷9月9日時,由玉帝來迎接飛升,這是民間普遍的傳說,因此中國大陸所塑造的媽祖金身都是年輕姑娘的造型,多為年輕貌美瓜子臉,且體型纖瘦、身材高挑,是20多歲未婚女子造型。

在台灣,縱使各媽祖廟均有差異,大致上都是以雍容華貴的中年婦女形象呈現,媽祖早就隨土著化漢人的重新想像、重新發展一套信仰系統。

台灣媽祖造型,大多為體態豐腴、身材矮小,年齡目看多像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面部慈祥、和藹,雙眼微闔,呈仔細聆聽狀,就像慈母正在傾聽兒女述苦;體型微胖代表福相、穩重,帶給信眾安全感、信賴感。中年婦女與母親的年紀相仿,身材矮小則符合一般台灣人體型。

台灣媽祖廟之金身,除了鎮殿媽之外,鮮少為巨大雄偉的神像,因為媽祖並非高高在上、偉大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而是如同家中母親般親切、慈祥,因此台灣人是根據媽媽的形象塑造媽祖,媽祖的造型就是母親的造型,媽祖所象徵的就是母親的意象。

台灣媽祖的母親職務

媽祖原屬海神信仰,目前台灣媽祖已不僅是航海守護神。從台灣各地媽祖的神跡觀之,移民初期,媽祖有助戰、平亂、除瘟疫、病蟲害、降雨、治病、救災等多重功能,現今媽祖又兼具婚姻、生育、護幼等母性職務,媽祖已由海上救難神轉化成溫柔、慈愛的母親之神。

信徒每逢私密之心事,常會尋求媽祖作主,諸如交友、戀愛、婚姻之事,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就會轉向媽祖求助。

每年大甲媽祖?境進香過程中,都有許多民眾爭相向「報馬仔」索求「紅絲線」,綁在手腕用以祈求姻緣。紅絲線的概念源自月下老人的故事,卻因媽祖信仰的普遍,使媽祖也須兼管戀愛婚姻,為報馬仔的紅絲線加持。

有婚配,當然也就有生育之事。台灣民間執掌生育之神原為註生娘娘、臨水夫人,但因媽祖同為女神之便,女性信徒無論求子、懷孕、生產都會向媽祖祈求。

白沙屯媽祖進香途中,常見婦女捧鮮花跪在路上,與媽祖交換神轎上的花束,稱之「換花」,據傳可祈求生男、生女,「花」在台灣民俗概念中,象徵「胎兒」。女信徒藉由「換花」向白沙屯媽祖祈求生子或生女,亦成為媽祖的新職務。

生子以後為怕小孩難養,通常會認神明為義父母,為祈求兒女平安長大,透過認契方式,強化孩子與神明的關系,以求得到神明特別照顧。媽祖的慈母意象,使許多民眾讓子女認媽祖為「干媽」,建立信仰上的親子關系,每年在媽祖誕辰前夕,媽祖的契子、義女,都要回到廟里「換?」,以更新神力並確認關系。

台灣許多媽祖廟都有由契子、義女們所組織的「契子會」、「義女會」,為媽祖提供服務,義務擔任清潔、烹飪、接待等工作,他們都以媽祖的兒女自居,而不稱志工、義工,代表他們與媽祖的特殊關系。

時代演進,媽祖信仰在移墾初期的護航、助戰、救災、除瘟、治病、求雨等功能都已淡化,這些職務已由人間的軍隊、消防局、醫院、氣象局所取代,不再由媽祖主導,反而信徒個人的家事、心事、工作等私事,都會向媽祖祈求,因為媽祖代表母親,會關心子女的一切,媽祖正如家庭主婦般,時時關注張羅子女的生活。

❼ 現在媽祖的金身在哪裡

位於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媽祖祖廟內,湄洲媽祖祖廟寢殿神龕正中奉祀的媽祖是「媽祖金身」,「金身」不是用金鑄造的,而是意味著媽祖其身「金貴」,其位「至尊」。

相傳媽祖扶危濟困,救助海難,被尊為「海上女神」。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2億多名媽祖信眾,台灣全島有1000多萬名媽祖信眾。

擴展資料

媽祖金身又稱「巡天媽祖」,因為在湄洲島上有一個習俗,每年元宵節前,島上信眾會把這尊媽祖金身請到各家各戶,虔誠膜拜,以求一年四季合境平安。作為祖廟,每天來此朝拜媽祖的香客非常多。在其背後,還供奉一尊鎮殿媽祖。

當媽祖金身出巡時,鎮殿媽祖就在廟里接受信眾的朝拜。香龕中還有一尊元代的媽祖石雕像,是鎮廟之寶。

2009年11月2日至5日,湄洲媽祖金身巡安興化活動先後在莆田市湄洲島、湄洲灣北岸、秀嶼區、荔城區、涵江區、城廂區、仙游縣7個縣區(管委會)舉行,行程289公里,其中步行踩街24公里,沿途156個宮廟接駕。

2018年2月25日,福建莆田市湄洲島媽祖祖廟的媽祖金身回到媽祖娘家——湄洲島東蔡村巡安布福。

❽ 媽祖金身赴台信眾超1600萬人是真的嗎

9月23日,湄洲媽祖金身從福建莆田湄洲祖廟出發赴台巡遊。

當日上午7點,湄洲媽祖金身從福建莆田湄洲祖廟出發,乘坐輪渡緩緩起航,將跨越台灣海峽開展為期17天的「2017湄洲媽祖巡遊台灣」活動。

媽祖是海峽兩岸最具影響力的「海上保護神」。在台灣,媽祖信眾超過1600萬人,佔台灣地區總人口2/3。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曾巡遊台灣102天,台灣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此次媽祖再度巡台,將經過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嘉義市、雲林縣、彰化縣、台中市等10個縣市89個媽祖宮廟,其中北台灣42個,台灣中部47個。郭台銘將於25日下午在台灣鴻海科技集團總部迎接媽祖,並舉行湄洲媽祖接香大典。

9月23日,在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金身乘船赴台開始巡遊旅程。

當日上午7點,湄洲媽祖金身從福建莆田湄洲祖廟出發,乘坐輪渡緩緩起航,將跨越台灣海峽開展為期17天的「2017湄洲媽祖巡遊台灣」活動。

❾ 哪部電視劇裡面演的媽祖金身抗戰片,女主角叫海韻,是個開葯鋪的,還有一個叫小玉,她爸爸是漢奸

新人肉叉燒包
3.4
恐怖 / 劇情
年代:2011
地區:香港
演員: 吳岱融 何家駒 陳明君
導演: 田雋

❿ 兩岸文化傳承徵文

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發源於福建湄洲,隨著移民在台灣生根開花結果。媽祖文化在海峽兩岸關系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中多次提到「媽祖文化」。2006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也作出重要指示:媽祖信仰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眾的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一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福建和台灣一衣帶水,具有獨特的對台地理優勢。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我們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優惠政策,發揮「五緣」優勢,弘揚媽祖文化,涌現更多「活媽祖」,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了解、理解,共同構建和諧、雙贏、共榮的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庇護兩岸同胞長遠福祉。

一、媽祖文化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意義重大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閩台關系源遠流長。2005年5月,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了閩台兩地「五緣」的概念並加以詮釋: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連、商緣相通、法緣相系,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的積極變化,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和開展與台灣地區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拓展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福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也是台灣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媽祖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開辟了溝通東西文明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今天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突出格局。特別是發源於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文化,在世界各地有2億多的信仰者,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媽祖文化傳播的足跡,從這個意義上講,媽祖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

媽祖信仰深深紮根於兩岸同胞的精神生活中。對媽祖文化「根、祖、脈」的認同,連接著五洲四海2億多的媽祖信眾,書寫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多彩篇章,增進了海峽兩岸的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成為海峽兩岸和諧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在第三屆湄洲媽祖·海峽論壇上,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說:「今天,兩岸同胞與海外僑胞對媽祖的信仰又被時代賦予了新內容,那就是對祖國和平統一的追求和企盼。」5月22日張克輝率領的大陸媽祖文化交流參訪團一行15人抵達台灣,接受采訪時說,信奉媽祖是海峽兩岸共同的信仰,我熱切期盼海峽兩岸繼續以媽祖文化為紐帶,不斷擴大民間民眾的交流與合作,為了弘揚媽祖精神、傳承中華文明、構建和美兩岸、共謀同胞福祉而積極努力。張克輝的話道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

二、媽祖信仰文化源遠流長

媽祖信仰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由群眾自發形成的本土性民間信仰。她對於凝聚海外華人的力量,增進對祖國的感情,促進國家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的意義。湄洲島是世界聞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敕封天後志》和有關史料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廿三日,誕生於莆田古賢良港(今山亭鄉港里村),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湄洲島羽化升天。生前經常出海救助鄉人和過往商船於海難和疾病中,後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在湄洲島上為她建祠立廟,敬奉為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於媽祖的優秀品質,先後給予36次褒封,封號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後」、「天上聖母」,從此「天後」和「天上聖母」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史料記載,台灣的媽祖信仰主要是從福建傳入的。宋時,開發台灣的先驅者在跨越風浪險惡的海峽時,一般都要隨身攜帶從媽祖廟請來的媽祖神像或神符,入台時,也就把媽祖信仰帶進了台灣。據考證,台灣民眾從南宋開始,一直就有渡過海峽到湄州島朝拜媽祖,以及從大陸的媽祖廟請媽祖神像回台灣供奉的習俗。正是出自對媽祖的信仰,不管何時何地,台灣同胞總要想方設法前來祖國大陸尤其是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後祖祠朝拜。據悉,在兩岸交往史上,有不少「第一」便是因此創造的: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媽祖金身千年首度巡遊台灣一百天,駐蹕18個縣市35個宮廟,受到台灣1000多萬人次的頂禮膜拜,成為海峽兩岸間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俗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灣第一個媽祖廟澎湖天後宮媽祖前往其祖廟泉州天後宮,實現了50多年來澎湖和泉州兩地間的海上直航。7月25日至8月9日,泉州天後宮媽祖也跨越海峽直航澎湖進行會香,整個活動共直航4個航次。期間,泉州和澎湖郵電部門分別發行了同一主題的紀念封,成為兩岸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媽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媽祖去世之後,人們按自已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可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目的是為了感化教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宋代著名詩人黃公度的詩句中寫到「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明成祖永樂皇帝題詩「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些詩句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說明歷代封建統治者、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媽祖精神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這是媽祖文化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三、構築以媽祖文化為紐帶的兩岸交流合作平台

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台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國務委員劉延東近段在福建調研時指出,要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抓住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歷史機遇,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增強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出積極貢獻。福建與台灣文化相承,這是兩岸民眾進行交流、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的重要紐帶。要進一步豐富交流內涵。以祖地文化為源頭,以媽祖文化等為主題,以莆仙戲等地方戲曲為重要載體,廣泛開展對台文化交流,保護祖祠、祖墓,建好族譜館、方誌館、名人館,有序發展宗親文化、祖地文化、祖祠文化,開展宗教結對交流活動,增加台灣同胞對「根」、「祖」、「脈」的認同,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繼2006年的連戰「福建祖地行」之後,又有吳伯雄、蕭萬長、江丙坤、林豐正等一批台灣知名人士先後來閩探親訪友、尋根祭祖,掀起了一股股熱潮。現在每年光到莆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的台胞就有10萬人。

建立海峽兩岸旅遊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遊線路,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媽祖、陳靖姑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媽祖文化、陳靖姑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培育「海峽旅遊」品牌,把海西打造成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以濱海旅遊、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加強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辦好各類旅遊節慶活動,豐富旅遊產品,開拓旅遊市場,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旅遊精品。支持媽祖文化、陳靖姑文化旅遊節,把這一節慶打造成為繁榮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拓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維護海峽兩岸和平與繁榮的重要平台。

四、以媽祖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必須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加快發展,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強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著力發展專、精、特、新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切實把媽祖文化產業做大做好做強。

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重點發展媽祖文化,帶動陳靖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做好有關媽祖建築普查,進一步修善。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等基礎設施,妥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如莆田市成立了秀嶼區民俗文化研究會,做好媽祖建築普查,主動與台灣媽祖對接,把媽祖文化研究作為重點,編寫《媽祖志》等文化叢書。將媽祖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申報已獲得文化部批准,最終申報結果將在9月公布。

進一步完善產業合作機制。發展與台灣文化界的長久合作,有來有往、常年互動。用好中央賦予我省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簡化赴台文化交流手續、優化文化產業合作環境。鼓勵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加大對閩台文化交流的投入,為重點地區、重點單位、重點項目和重大活動提供人力、財力、物力支持。

健全市場機制,開辟多元投入渠道,將適合市場運作的文化交流項目推向市場,如聯合創辦集產學研於一體的海峽大學等。推進兩地媒體訂立合作契約,形成宣傳報道常態互動,使閩台文化交流始終保持良好輿論氛圍,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打造成重要文化產業基地。

五、「活媽祖」祈盼祖國和平統一

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是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仁愛是媽祖文化的核心哲學內涵,媽祖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都是以媽祖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隨著兩岸媽祖信眾的不斷增多,涌現了更多的「活媽祖」,他們大愛無疆,因為有「髓緣」,衍生出另一個新生命。他們站在國家整體利益和民族大義的高度,為了兩岸人民的最大平安祈福。

請看新華網報道,2007年台胞首次向福建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10月24日,漳州白血病患者趙偉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接受了異體骨髓移植手術,台灣同胞捐獻的100毫升造血幹細胞順利植入他的體內,後患者康復出院。2005年11月,35歲的趙偉被檢查出患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需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盡管中華骨髓庫庫存量達到60多萬,但無法找到適合的捐獻者。協和醫院向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提出了配對申請,選出了台灣花蓮的一名供者,這名跟趙偉同歲的年輕人一口答應了捐獻請求。10月22日13時,台灣花蓮慈濟綜合醫院的醫生們開始從捐獻者體內提取造血幹細胞,至當日19時30分,共提取100毫升造血幹細胞。24日0時5分,來自海峽對岸的100毫升造血幹細胞開始輸入趙偉體內。

2001年6月13日,身患白血病的江蘇姑娘陳霞在蘇州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給她捐獻骨髓的是一位台灣青年,血濃於水的兩岸親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2007年江蘇的杭彬為台灣同胞捐獻造血幹細胞,當時她是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與台灣慈濟骨髓庫合作的祖國大陸捐台第一人。兩岸相互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還有很多。在這樣的大愛面前,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脈,也因大愛的注入而變得更加緊密。僅僅是「髓緣之愛」,就讓我們無數次感覺到,這份血脈的情緣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澎湃激昂。

兩岸同胞同根共祖,一脈相承,手足情深,血濃於水,互捐造血幹細胞,進行生命大對接,這是「活媽祖」在世……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關心下,媽祖文化將煥發出無窮的魅力,把兩岸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作出應有努力,兩岸民間交流的涓涓溪水,終將匯成沖破一切障礙的澎湃大潮,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正如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所說:「希望媽祖庇佑兩岸同胞和解、和合;早日合並,早日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

編者註: 為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深刻分析總結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經驗,深入探索「科學發展、四求先行」的新思路、新對策、新舉措,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福建日報要聞中心、福建通訊雜志社,福建支部生活雜志社、福建東南新聞網聯合承辦,在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中開展「我為海西獻良策」徵文活動,區志辦副主任林煌柏撰寫的論文《弘揚媽祖文化,庇護兩岸福祉》,經「我為海西獻良策」徵文組委會辦公室篩選,6月24日在福建東南新聞網上刊發,現本網予以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