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涉及部分土地使用權收回怎麼處理
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回是指當出現某種法律事實時,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經批准後依法收回用地單位或者個人使用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涉及到國家利益以及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一)什麼情況下,國家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
(二)收回國有土地的程序
(三)有償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方案
收回國有土地的程序:
收回國有土地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方面的程序:擬訂收回方案、聽證、報批、下達決定書、注銷登記、補償等。
(1)擬訂收回方案: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市或縣級人民政府的批准調整用地的文件,擬遷移、解散、撤銷、破產的企業(或其上級主管部門)的申請或者土地管理部門決定收回的處理意見,擬訂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方案,並將擬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事宜通知原土地使用權人,並告之聽證的權利。
(2)聽證:土地使用權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接到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通知後的一定期限內向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接到聽證申請後,應該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中規定的期限內組織聽證。
(3)報批: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組織聽證後規定的一定期限內,將所擬訂的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方案連同聽證結果報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審批。
(4)下達收回決定書。根據市或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方案,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批准之日起一定期限內,向原土地使用權人下達《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書》,同時告知原土地使用權人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權利。對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提前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後若干期限內(按照《行政復議法》規定,一般是60天),依法向上級行政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申請行政復議或者起訴。
(5)注銷登記。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下達《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書》後,由原登記發證機關辦理注銷土地登記,收回國有土地使用證,並發布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公告。對於出讓的土地,還應當依法終止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被收回土地已經設定抵押的,在收回土地使用權之前,由抵押人與抵押權人協商解除抵押合同,並向登記機關辦理注銷抵押登記手續。
原土地使用權人或者抵押權人對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提出異議的,不影響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行政行為的執行。
(6)補償:因使用期屆滿,無償取得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因遷移、解散、撤銷、破產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需要收回土地使用權,或者因土地使用權人違法等自身原因收回土地使用權的,對原土地使用權人不予補償。
對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土地使用權的,由新的土地使用權人負責補償。
採用貨幣補償的,其補償標准由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在評估的基礎上,依據實際使用年限和開發土地的實際情況確定。收回土地使用權涉及地上物處理的,按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執行。
B. 土地合同法的違約金規定
《土地管理法》第八條規定: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十條還規定:「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管理你們村的土地的主體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而不是鎮政府。
第四十六條 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根據以上法律規定,承租戶與本村簽訂二十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除縣級人民政府可以依法進行徵收外,包刮鎮政府在內的其它任何單位或組織都是沒有權利撤消或解除承租戶與本村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國家徵收土地的必須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九條 「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對問題補充的回答:
第一個問題:
你的問題就涉及到《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 《合同法》
第二個問題:
鄉政府要征地,必須依照法制規定的以下征地程序征地:
1:首先要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准、安置途徑等,以書面形式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這就是法律規定的「告知程序」。
2:由國土資源部門擬確認被征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以及地上附著物權屬、種類、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共同確認。 這就是法律中規定的「確認征地調查結果」
3: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對擬征土地的補償標准、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應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規定的程序和有關要求組織聽證。這是法律中規定的「 組織征地聽證」的程序。
4: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任何沒有通過以上程序的都屬於違法征地,根據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三段的第二段落「耕地實行先補後占」的規定,鄉鎮給與的終止合同通知是無效的,是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鄉鎮應當承擔本條法律規定的一切責任。《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原文如下: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一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給承包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情節嚴重的,由上級機關或者所在單位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C. 關於土地確權有錯誤開聽證會怎麼主持
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的要求。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要求聽證的。...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安置補償方案聽證會。按照政策法規。在公示和徵求意見階段。與...
D. 農村土地徵用賠償法
征地補償費用項目
1、土地補償費 用地單位依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其土地被徵用造成經濟損失而支付的一種經濟補償。
2、青苗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毀損,向種植該青苗的單位和個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
3、附著物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屋、其它設施,因征地被毀損而向該所在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
4、安置補助費、 用地單位對被征地單位安置因征地所造成的富餘勞動力而支付的補償費用。
補償標准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
補償管理
各項補償費用由被征地單位收取後,按如下方式處理:
1、土地補償費、依法應支付給集體的安置補助費、集體所在的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由被征地單位管理和使用。
2、青苗補償費和附著物補償費歸青苗和附著物的所有者所有。
3、安置補助費的歸屬、使用:(1)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其管理和使用。(2)由其他單位安置的,支付給安置單位。 (3)不需要統一安置的,發放給安置人員個人或經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集體所有的補償費用的使用收益分配辦法:
1、在當地金融機構設立專戶存放。
2、使用情況公開,接受村民監督。
3、分配辦法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過半數通過,報鄉政府備案。
補償糾紛
1、補償標准爭議 先由縣級以上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2、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其性質為民事糾紛,當事人為村委會或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
3、征地信息公開糾紛 屬於行政爭議,當事人可以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方式解決。
E. 國家徵用農民土地補償怎樣分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由用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徵用耕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至6倍。徵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補償費標准規定。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5)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擴展閱讀:
1、徵用土地是一種國家行為,是法律授予政府的專有權力,除了國家可以依法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徵用土地。
2、徵用土地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徵用基本農田和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35公頃,或者徵用其他土地超過70公頃,須經國務院批准。除此之外,須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
3、徵用土地必須依法對被征地單位進行補償,對造成的剩餘勞動力必須組織安置。給被征地單位的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青苗補助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等。勞動力安置可以是多種形式的,但以組織農民從事開發經營和興辦鄉鎮企業為主。
4、徵用土地及其補償方案必須公告,接受社會的監督。公告的內容包括徵用土地的方案和徵用土地的補償安置方案。
5、徵用土地具有強制性。徵用土地不是向農民購買土地,被征地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不得阻撓。
F. 國土資源聽證規定
(2004年1月9日 國土資源部令第22號發布 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國土資源管理活動,促進依法行政,提高國土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以下簡稱主管部門) 依職權或者依當事人的申請組織聽證的,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聽證由擬作出行政處罰、行政許可決定,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實施需報政府批準的事項的主管部門組織。
依照本規定具體辦理聽證事務的法制工作機構為聽證機構;但實施需報政府批準的事項可以由其經辦機構作為聽證機構。
本規定所稱需報政府批準的事項,是指依法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生效但主要由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實施的事項,包括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組織編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擬定或者修改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擬定擬征地項目的補償標准和安置方案、擬定非農業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方案等。
第四條 主管部門組織聽證,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則,充分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保證其陳述意見、質證和申辯的權利。
依職權組織的聽證,除涉及國家秘密外,以聽證會形式公開舉行,並接受社會監督;依當事人的申請組織的聽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第五條 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應當聽證的事項,當事人放棄聽證權利或者因情況緊急須即時決定的,主管部門不組織聽證。
第二章 聽證的一般規定
第六條 聽證參加人包括擬聽證事項經辦機構的指派人員、聽證會代表、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等。
第七條 聽證一般由一名聽證員組織;必要時,可以由3或5名聽證員組織。聽證員由主管部門指定。
聽證設聽證主持人,在聽證員中產生;但須是聽證機構或者經辦機構的有關負責人。
記錄員由聽證主持人指定,具體承擔聽證准備和聽證記錄工作。
擬聽證事項的具體經辦人員,不得作為聽證員和記錄員;但可以由經辦機構辦理聽證事務的除外。
第八條 在聽證開始前,記錄員應當查明聽證參加人的身份和到場情況,宣布聽證紀律和聽證會場有關注意事項。
第九條 聽證會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 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開始,介紹聽證員、記錄員,宣布聽證事項和事由,告知聽證參加人的權利和義務;
(二) 擬聽證事項的經辦機構提出理由、依據和有關材料及意見;
(三) 當事人進行質證、申辯,提出維護其合法權益的事實、理由和依據 (聽證會代表對擬聽證事項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內容發表意見和質詢);
(四) 最後陳述;
(五) 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
第十條 記錄員應當將聽證的全部活動記入筆錄。聽證筆錄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並由聽證員和記錄員簽名:
(一) 聽證事項名稱;
(二) 聽證員和記錄員的姓名、職務;
(三) 聽證參加人的基本情況;
(四) 聽證的時間、地點;
(五) 聽證公開情況;
(六) 擬聽證事項的理由、依據和有關材料;
(七) 當事人或者聽證會代表的觀點、理由和依據;
(八) 延期、中止或者終止的說明;
(九) 聽證主持人對聽證活動中有關事項的處理情況;
(十) 聽證主持人認為的其他事項。
聽證筆錄經聽證參加人確認無誤或者補正後當場簽字或者蓋章;無正當理由又拒絕簽字或者蓋章的,記明情況附卷。
第十一條 公開舉行的聽證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參加旁聽。
第三章 依職權聽證的范圍和程序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門應當組織聽證:
(一) 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
(二) 編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
(三) 擬定或者修改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重大利益的,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組織聽證:
(一) 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二) 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條 主管部門對本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的事項舉行聽證的,應當在舉行聽證會30日前,向社會公告聽證會的時間、地點、內容和申請參加聽證會須知。
第十四條 符合主管部門規定條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均可申請參加聽證會,也可推選代表參加聽證會。
主管部門根據擬聽證事項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情況,指定聽證會代表;指定的聽證會代表應當具有廣泛性、代表性。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推選的代表,符合主管部門條件的,應當優先被指定為聽證會代表。
第十五條 聽證機構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10個工作日前將聽證會材料送達聽證會代表。
第十六條 聽證會代表應當親自參加聽證,並有權對擬聽證事項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內容發表意見和質詢,查閱聽證紀要。
聽證會代表應當忠於事實,實事求是地反映所代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遵守聽證紀律,保守國家秘密。
第十七條 聽證機構應當在舉行聽證會後7個工作日內,根據聽證筆錄製作包括下列內容的聽證紀要:
(一) 聽證會的基本情況;
(二) 聽證事項的說明;
(三) 聽證會代表的意見陳述;
(四) 聽證事項的意見分歧;
(五) 對聽證會意見的處理建議。
第十八條 主管部門應當參照聽證紀要依法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在報批擬定或者修改的基準地價、編制或者修改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擬定或者修改的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時,應當附具聽證紀要。
第四章 依申請聽證的范圍和程序
第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門在報批之前,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一) 擬定擬征地項目的補償標准和安置方案的;
(二) 擬定非農業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方案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門在作出決定之前,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一) 較大數額罰款、責令停止違法勘查或者違法開採行為、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等行政處罰的;
(二) 國有土地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的許可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重大利益關系的;
(三)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條 當事人對本規定第十九條規定的事項要求聽證的,主管部門應當組織聽證。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應當在告知後5個工作日內向聽證機構提出書面申請,逾期未提出的,視為放棄聽證;但行政處罰聽證的時限為3個工作日。放棄聽證的,應當書面記載。
第二十二條 當事人可以委託一至二名代理人參加聽證,收集、提供相關材料和證據,進行質證和申辯。
第二十三條 聽證的書面申請包括以下內容:
(一) 當事人的姓名、地址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 申請聽證的具體事項;
(三) 申請聽證的依據、理由。
申請聽證的,應當同時提供相關材料。
第二十四條 聽證機構收到聽證的書面申請後,應當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申請材料不齊備的,應當一次告知當事人補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 提出申請的不是聽證事項的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的;
(二) 在告知後超過5個工作日提出聽證的;
(三) 其他不符合申請聽證條件的。
不予受理的,主管部門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不予聽證。
第二十五條 聽證機構審核後,對符合聽證條件的,應當製作《聽證通知書》,並在聽證的7個工作日前通知當事人和擬聽證事項的經辦機構。
《聽證通知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 聽證的事由與依據:
(二) 聽證的時間、地點;
(三) 聽證員和記錄員的姓名、職務;
(四) 當事人、擬聽證事項的經辦機構的權利和義務;
(五) 注意事項。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在接到 《聽證通知書》 後,應當准時到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的,或者未經聽證主持人允許中途退場的,視為放棄聽證。放棄聽證的,記入聽證筆錄。
第二十七條 擬聽證事項的經辦機構在接到 《聽證通知書》後,應當指派人員參加聽證,不得放棄聽證。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認為聽證員、記錄員與擬聽證事項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的,有權申請迴避,並說明理由。
聽證主持人的迴避由主管部門決定。聽證員、記錄員的迴避,由聽證主持人決定。
第二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舉行聽證:
(一) 因不可抗力的事由致使聽證無法按期舉行的;
(二) 當事人申請延期,有正當理由的;
(三) 可以延期的其他情形。
延期聽證的,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聽證參加人。
第三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聽證:
(一) 聽證主持人認為聽證過程中提出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或者提出的事實有待調查核實的;
(二) 申請聽證的公民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三) 應當中止聽證的其他情形。
中止聽證的,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聽證參加人。
第三十一條 延期、中止聽證的情形消失後,由主管部門決定恢復聽證,並書面通知聽證參加人。
第三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止聽證:
(一) 有權申請聽證的公民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聽證權利的;
(二) 有權申請聽證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組織放棄聽證權利的;
(三) 當事人在聽證過程中聲明退出的;
(四) 當事人在告知後明確放棄聽證權利或者被視為放棄聽證權利的;
(五) 需要終止聽證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條 主管部門應當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在報批擬定的擬征地項目的補償標准和安置方案、非農業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方案時,應當附具聽證筆錄。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應當聽證的事項,當事人要求聽證而未組織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五條 主管部門的擬聽證事項經辦機構指派人員、聽證員、記錄員在聽證時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組織聽證不得向當事人收取或者變相收取任何費用。
組織聽證所需經費列入主管部門預算。聽證機構組織聽證必需的場地、設備、工作條件,主管部門應當給予保障。
第三十七條 主管部門辦理行政復議,受委託起草法律、法規或者政府規章草案時,組織聽證的具體程序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十八條 本規定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G. 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聽證通知書中的聽證事由與依據指什麼
事由是當事人對處罰不服的主要原由。依據從行政處罰法里邊聽證部分找。
H. 如何應用國土資源行政處罰告知書
□劉興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第四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向當事人告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否則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國土資源部分別於1999年11月18日和2001年8月21日發布了土地和礦產違法案件法律文書格式(分別參見「國土資發〔1999〕417號」和「國土資發〔2001〕256號」文件),其中關於告知書分別有《土地、礦產行政處罰告知書》和《土地、礦產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
筆者發現,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國土資源執法人員還不知道二者的區別和如何應用。行政處罰告知書,是指國土資源管理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之前,將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以及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告知當事人的書面文書。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是指陳述權、申辯權。當採取口頭告知形式時,則不必填制本文書,但應當將告知情況記入筆錄,並由當事人簽名或蓋章。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是指國土資源管理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之前,將擬作出的具有特定處罰內容的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以及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告知當事人的書面文書。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主要是指聽證權。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昕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這里具有特定處罰內容的行政處罰決定是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第十九條規定的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門在作出決定之前,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一)較大數額罰款、責令停止違法勘查或者違法開採行為、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等行政處罰的;(二)國有土地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的許可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重大利益關系的;(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應當注意,填制聽證告知書必須是在案件調查審理終結、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依據和具體處罰意見都確定的情況下進行,以免在聽證告知書發出之後因辦案機關自身內部的原因使處罰事項發生改變。
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與行政處罰告知書的區別有兩點:一是兩者適用的條件、對象不同。前者適用於《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第十九條規定的具有特定內容的處罰決定,即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後者適用於其他的一般的處罰決定。二是兩者告知的內容有差異,除了告知處罰事實、理由、依據及陳述權、申辯權外,聽證告知書還要告知當事人享有的聽證權。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較大數額罰款究竟是多少呢?以湖北省為例,按照《湖北省行政處罰聽證規則》的規定,是指:「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以1000元以上的罰款;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非法所得的處以30000元以上、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000元以上的罰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告知內容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經調查取證獲取的當事人違法事實、證據。二是當事人行為所觸犯的法律規定。三是當事人違法行為應受到行政處罰的法律規定。四是擬給當事人行政處罰的種類、幅度范圍、標准。五是當事人應享有的各項權利,如陳述、申辯權、符合聽證條件的聽證權等。
關於告知時間,根據《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當事人應當在告知後5個工作日內向聽證機構提出書面申請,逾期未提出的,視為放棄聽證;但行政處罰聽證的時限為3個工作日。放棄聽證的,應當書面記載。國土資源行政機關收到當事人的申請後認為符合規定的,應當在舉行聽證的7日前作出《土地、礦產行政處罰聽證通知書》,載明被告知單位名稱、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和相關事項。送達的方式有4種,即直接送達、委託送達、郵寄送達、公告送達。採取直接送達的,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應當由本人直接簽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法定簽收人拒絕簽收的,送達人應當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理由和日期,並由送達人和見證人簽名或蓋章,將文書留在受送達人處。直接送達有困難的,可以採取委託有關機關或其他單位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同一送達事項的受送達人眾多,或採用上述3種方法無法送達的,可以採取公告送達方式,自公告之日起滿30日為送達日期。採取直接送達或委託送達的,以法定簽收人或見證人在送達回證上的簽收或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郵寄送達的,以掛號函件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I. 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測算的步驟是怎樣的
(1)確定測算范圍。
(2)確定主導耕作制度和主要農作物年產量。主導耕作制度包括主要土地復種方式和主要農作物種類。其中,主要土地復種方式根據土地的復種面積比例情況確定,主要農作物種類在土地復種方式的基礎上根據種植面積進行判斷。
注意事項:
①確定主要土地復種方式時,如果某種復種方式(如一年一熟)的面積超過市(縣)范圍內耕種土地的60%,可以確定該復種方式為主要復種方式;如果市(縣)范圍內具有一種以上主要復種方式(面積超過30%),可選擇其中2~3種作為主要復種方式。
②確定主要農作物種類時,如果某一種農作物種植面積超過70%,可以直接確定其為主要農作物;如果有一種以上主要農作物(超過30%),可選擇其中2~3種作為主要農作物。
③主導耕作制度還可以通過查閱《農用地分等規程》附表得到。
主要農作物年產量為其前三年產量的平均值,農作物年產量數據通過抽樣調查採集。
注意事項:
①在具體調查時要考慮抽樣點分布的均勻性和代表性,同時還要對農用地的附加收入(如養殖、間作和多種經營等)、種植成本以及災害情況等進行調查,便於數據分析處理。
②農作物年產量數據要按照3個年份、復種類型和農作物類型分別進行統計和分析。
(3)確定主要農作物價格和年產值。主要農作物價格在調查市場價格和國家收購價格的基礎上,選擇兩者中較高價格確定。
注意事項:
①市場價格在調查主要農作物年產量同時,採用抽樣的方式調查;國家收購價格通過查閱相關統計資料得到。
②主要農作物價格數據要按照價格類型、復種類型和農作物類型分別進行統計和分析。
主要農作物年產值為主要農作物平均年產量與平均價格的乘積。在具有一種以上農作物組合和復種方式的情況下,採用加權平均方法計算。
(4)確定市(縣)統一年產值標准。市(縣)統一年產值在主要農作物年產值的基礎上,根據土地附加收益情況(其他種植、養殖等多種經營)適當向上調整後確定。
(5)確定市(縣)分區域的統一年產值標准。分區域統一年產值標准在市(縣)統一年產值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區域條件修正測算確定。
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鄉鎮行政界線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區域間的地形、地貌、主要農作物類別以及多種經營水平等因素劃分區域,並確定區域條件修正系數。
(6)聽證和驗收
根據《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統一年產值標准必須依法組織聽證,並根據聽證情況進行修改,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評審驗收,綜合平衡。
(7)提交結果報告和技術報告:
①結果報告的主要內容:
a.統一年產值測算說明,包括統一年產值內涵、測算時間、測算范圍、基準時點及有關名詞解釋等。
b.統一年產值標准表。
c.統一年產值標准分布圖。
d.統一年產值標准使用說明等。
②技術報告的主要內容:
a.測算范圍及其基本情況。
b.測算原則與依據。
c.測算技術路線與方法。
d.測算過程與測算結果。
e.測算結果分析與應用建議等。
J. 國土資源局對荒山地質災害有什麼補償
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人民建設更美好安寧的家園,方便交通,充分發揮現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用時間縮小邊遠地區的距離,實現城鄉一體化,希望廣大人民群眾支持配合,特製定本條例。
征地補償
1、徵收耕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3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萬元。
2、徵收基本農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8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6萬元。
3、徵收林地及其他農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8萬元。
4、徵收工礦建設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體建設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6萬元。
5、徵收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荒溝和未利用地平均每畝補償2.1萬元。
其他稅費
1、耕地佔用稅,按每平方米2元計算。
2、商品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按每畝1萬元計算。
3、征地管理費,按征地總費用的3%計算。由國土資源部門嚴格按有關規定使用。
4、耕地佔補平衡造地費,平均每畝4000元,統籌調劑使用,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監督驗收。
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況。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准、安置途徑等,以書面形式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告知後,凡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擬征土地上搶栽、搶種、搶建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征地時一律不予補償。
2、確認征地調查結果。國土資源部門會同交通、林業部門,對擬征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以及地上附著物權屬、種類、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各市動遷辦公室共同確認。
3、組織征地聽證。在征地依法報批前,國土資源部門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對擬征土地的補償標准、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應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規定的程序和有關要求組織聽證。
4、簽訂征地補償協議。國土資源部門要按照本方案制定的補償標准,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簽訂征地補償協議,並將協議作為征地報件必備件附征地卷一同上報。
5、公開征地批准事項。經依法批准徵收的土地,除涉及國家保密規定等特殊情況外,省國土資源廳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示征地批准事項。縣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徵用土地公告辦法》規定,在被征地所在村、組公告征地批准事項。
6、支付征地補償安置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經市、縣政府批准後應按法律規定的時限向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時支付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當地國土資源部門要協同農業、民政等有關部門對被征地集體組織內部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的分配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房屋地上物補償標准
1、房屋補償標准
樓房每平方米補償3300元。
搗制磚砼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2800元。
磚瓦房每平方米補償2400元。
平房每平方米補償1900元。
2、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
倉房每平方米補償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補償165元。
沼氣池每個補償4600元。
廁所每平方米補償190—300元。
豬雞舍每平方米補償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補償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補償180—330元。
磚石牆每延長米補償190元。
格柵每延長米補償450元。
大門樓每個補償2400元。
飲用水井每眼補償1000元。
農家排灌水井每眼補償15000元。
排灌大井每眼補償3萬元。
排水管每延長米補償80—150元。
電話移機補助費每戶200元。
有線電視遷移補助費每戶300元。
墳每座補償5000元。
3、異地安置補助費每戶2萬元。
徵佔林木補償標准
1、林木補償標准
⑴楊、柳、榆、槐樹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元;
4—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36000元;
14—20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0-800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32000元。
⑵柞樹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18000—30000元;
21—50年平均每畝補償44000—6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24000元。
⑶紅松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20000—31000元;
21—40年平均每畝補償56000—62000元;
41—70年平均每畝補償1680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126000元。
⑷落葉松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50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180000—250000元;
21—50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0—13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110000元。
2、村民房前屋後林木補償標准
一般林木
幼齡林平均每株補償35-65元;
中齡林平均每株補償220—300元;
成熟林平均每株補償350元。
3、森林植被恢復費
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苗圃地每畝120000元;
未成林每畝86600元;
防護林、特種用途林每畝63360元、國家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每畝76670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畝50000元;
宜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每畝43340元。
4、林業設計費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復費總和的3%收取。
果樹補償標准
1、蘋果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150-22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300-45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600-18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900元。
2、梨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12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50-30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900-2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200元。
3、桃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9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50-28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350-68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280元。
4、葡萄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30-55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40-15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50-33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90元。
5、棗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30-8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0-12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20-13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680元。
6杏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185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200-31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0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980元
7、板栗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95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90-21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860元。
8雜果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25-5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80-13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30-2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40元。
電力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1、低壓線路改移每公里補償30000元;線路加高木桿平均每根1000元,砼桿平均每根1500元。
2、高壓線路改移每公里補償47000元;線路加高砼單桿平均每根6000元,砼H桿平均每基8000元。
3、高壓線路加高:砼單桿平均每根5500元,砼H桿平均每基8000元,砼A桿平均每基10000元,鐵塔平均每基10萬元。
4、高壓線路加高:砼雙桿平均每基2萬元,鐵塔平均每基20萬元。
郵電通訊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1、電話線路
木桿平均每根1000-2000元;
砼桿平均每根1500-3000元。
2、架空光纜
木桿平均每根500元;
砼桿平均每根1000元;
光纜每米50-150元。
3、地下電纜
電纜、光纜每米100-200元。
農田灌溉水利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採取工程修復和補償相結合的原則,按成本價適當補償。
1、農村小型水庫
水庫水面每畝補償19000元;
水庫水面每畝補償16000元;
水庫荒灘每畝補償300元。
2、農田灌溉水利設施
小型閘門每個補償15000-20000元;
排灌乾渠堤壩每延長米補償80元。
廠礦企事業單位動遷補償標准
國有和集體所有制的廠礦企事業單位的動遷,考慮實際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辦公用房參照民房動遷標准;廠房等生產設施按重置折舊計算,適當考慮停工搬遷損失費用。
施工運輸道路補償標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鄉村運輸道路,施工期間由施工單位負責維修養護,工程竣工後按補償標准由各市組織修復。鄉村道路視取料難易、路面寬度情況,每公里補償20-35萬元。
鄉村道路每公里補償9萬元。
鄉村道路每公里補償4萬元
鄉村道路和田間作業道補償標准
考慮農民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確需修建的鄉村道路連接線和田間作業道,按補償標准由各市組織實施。
村道路連接線每公里補償12萬元。
鄉村道路連接線、田間作業道每公里補償8萬元
征地及動遷不可預見費
按簽訂的征地和動遷補償投資協議中所核定總費用的5%計算。不可預見費由建設單位負責使用,主要用於因工程設計變更引發的擴大征地和地上附著物動遷的補償;
工程設計時沒有發現,征地動遷協議中沒有列入的不可預見的地下構造物動遷補償;因國家政策性調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災害等不可預見項目的補償。涉及征地的不可預見項目,由省交通廳和省國土資源廳共同核定。
各市動遷辦公室管理費
按省市簽訂的動遷補償投資協議中所核定的總費用的3%計提。
各市動遷辦公室為臨時性機構,主要負責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拆遷地上、地下附著物和地方協調工作。市動遷辦公室應嚴格按有關規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高速公路佔地賠償——林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一苗圃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苗圃地補償費=該苗圃前三年年平均產值苗圃地面積補償倍數
註:補償系數=臨時佔地為每年2.5--5倍;永久佔用為10--25倍。
二國有其它林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其他林地補償費=所在鄉農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林地面積林種補償系數
三集體其它林地永久佔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集體其他林地永久佔地補償費=所在鄉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林地面積補償倍數
四集體其它林地臨時佔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集體其他林地臨時佔地補償費=所在鄉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林地面積補償倍數(佔用期一年為1.5-3倍,
佔用期二年為5倍)
對拆遷特困戶和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殘疾人的房屋,由拆遷人按以下規定給予照顧:
1、對拆遷持有有效《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的住戶,其拆遷貨幣補償款低於5.5萬元的,按5.5萬元給予貨幣補償。
2、對拆遷持有有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的住戶中的殘疾人,其持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標明殘疾標准
程度為一級、二級的聽力、語言、肢體殘疾的和標明視力、智力、精神殘疾的,在第一條的基礎上,再給予補助1萬元照顧。
對於特殊情況參照有關規定,依照現行當地物價市場,由省市主管部門舉行聽證會,與業主協商處理。
經濟建設是民生工程,要徵得人民理解與支持,掀起全民建設家園的氛圍,不得強制進行,若有對群眾有威脅,恐嚇甚者暴力行為,直接追究負責官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