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伊朗
擴展閱讀
浙江大酒店 2025-07-20 23:42:06

中國伊朗

發布時間: 2021-07-07 16:00:32

① 伊朗距中國多少公里

伊朗首都德黑蘭距離中國首都北京約 5600公里;伊朗最東部的呼羅珊邊境離中國最西部的新疆塔什庫爾干縣的達坂約1230公里。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

伊朗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

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

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擊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

(1)中國伊朗擴展閱讀: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伊朗的經濟實力位居亞洲第七位(次於中、日、印、韓、印尼、沙特)。

2011年伊朗銀行經濟帳戶局的初步數據顯示,伊歷1389年(2010年3月21日-2011年3月20日),按當年基本價格計算,伊朗名義GDP為43,042,640億伊朗里亞爾,同比增長20.8%。

按伊歷1376年可比基本價格計算,實際GDP為5,392,190億伊朗里亞爾,同比增長5.8%;GDP平減指數為798.24,同比變化14.3%。

2011年伊朗的名義基本價格GDP摺合4163.13億美元,名義市場價格GDP摺合4191.01億美元,人均名義市場價格GDP約為5610美元。

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也比較發達,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發展很快。伊朗的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胡齊斯坦為石油工業區與重要出海門戶。

伊朗盛產石油,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石油是伊經濟命脈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匯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伊經濟保持穩步增長。2017年,伊國內生產總值4277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250美元。

②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和中國是關系非常友好國家。
和中國歷史淵源很深。
據中國「史書」記載,紀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波斯派使節到中國北魏王朝友好聘問達十多次。隨著雙方友好往來,漢文化傳至西域,西域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伊朗等國的「絲綢之路」也全面暢通,為兩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開辟了新的紀元。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打井、煉鐵、制漆、繅絲等工藝源源傳入伊朗等西亞諸國,伊朗的物產如蠶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兩國往來曾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波斯遭外來侵略,波斯王親自到唐帝國訪問並請援,唐高宗封他為都督,遣將派兵護送他回國,但回國未成死於長安。其子尼列斯謀策復國未成,於唐中宗景龍年間返華也死於長安。當時,尼列斯率領數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當上了將軍、外交官、天文學家、醫學家和學者。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波斯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裡安家落戶。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後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於長安。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亞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後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當時,隨同鄭和訪問的費信曾寫紀行詩句描寫當地的風俗及特產。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爾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後來,成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貴史料和重要見證。據考證,多年來,兩國植物的傳播和移植就達幾十種。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還曾在中國流行。

伊中兩國在經貿合作上, 中國是伊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

伊中兩國在文化上,中國同伊朗成立文化聯合委員會並定期舉辦會議。

③ 伊朗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中國與伊朗的關系,不可否認「石油」是兩國聯系的命脈。中國目前每天原油需求量高達800萬桶,其中近一半的原油都需要進口,伊朗每天出口中國的石油高達近55萬桶。如果中國採取跟隨美國的戰略,伊朗一旦限制對華石油出口,對於中國經濟的打擊可想而知,最後是美國制裁伊朗的目的達到了,中國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正是基於如此的推論,美國政府希望阿聯酋、沙特等國加大對中國石油的供應,甚至鼓勵中國石油企業參與伊拉克的油氣開采,從而減小中國對伊朗石油資源的依賴。首先,中國經濟的發展,對石油的需求將進一步大幅增加,決定了中國不會冒然參與到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中去。美國雖然敦促沙特、阿聯酋等國增加對中國的石油供應,但是這些國家增加的供應量不可能彌補伊朗的供應量。中國的石油消耗量預期到2030年將增長至每天兩千萬桶左右,無論是沙特、阿聯酋都不可能擔負起對中國石油的供應。對於伊朗這樣的石油出口大國,中國冒然與之割斷關系,伊朗始終有資源在手,受到的傷害是短暫的,對中國的影響則是波及到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穩定的方方面面,除非世界上其它國家能夠完全取代伊朗對中國的石油供應量。其次,意識形態決定了中伊是一對孿生兄弟。美國透過石油利益鏈條來拉攏與中國的關系,但是美國忽略了中國對於意識形態的重視。雖然中國在國際關系事務中,逐漸淡化意識形態,但是歐美國家對中國進行民主機制和普世價值的滲透,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政權體制。中國政府出於對自身權力的維護,決定了只能和歐美保持一種表面的友好關系,對其提出制裁伊朗的措施即使不公開反對,也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敬而遠之。這一點在中國處理朝鮮關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如果疏遠伊朗,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伊朗目前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的否認,對其自身政權黨政合一也是巨大的沖擊。涉及到政治體制這一原則,中國當局是絕不會讓步的。其三,中國方面其實是希望伊朗與美國這種對峙關系的長期存在。中美之間的發展註定是一對遏制與反遏制的關系,雖然雙方都表示對對方的發展予以認同,那不過是表面上的功夫,誰都不希望看到對方一家獨大控制整個國際局勢。中國在中美關繫上,目前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恰恰是因為有伊朗、朝鮮等這樣的政權存在,才給中國有了反制美國的機會和平台。中國如果與美國聯手制裁伊朗,一旦這些在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都與中國較為趨同的政權垮台,必將給中國的體制和政權穩定帶來致命性的沖擊。迫於美國的強勢地位,雖然中國會趁機利用美國打「石油牌」獲取資源帶來的好處,但要中國從伊朗的政治利益鏈條上退出來,中國當局是要三思而後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 家 寶上周在與伊朗副總統拉希米(Reza Rahimi)會晤後,稱贊中伊兩國政府的關系將不斷拓展和深化,其實就是明確的告訴美國,在伊朗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不會輕易改變,中美在伊朗問題上全面合作是不符合中國政治、經濟利益。中國是伊朗石油的第二大買家,中國已經承諾未來幾年要在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上新增投資數百億美元。中國在伊朗問題上,政治和經濟利益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國最多是伊朗核計劃制裁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和主導者。

④ 中國和伊朗誰的面積大

在世界中,俄羅斯面積最大,下來是加拿大,下來就是我們中國,而伊朗在世界前六名以外

⑤ 中國到伊朗要經過幾個國家

從中國到伊朗有兩條路線,一是走阿富汗,再就是走巴基斯坦都可以到達。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阿富汗是鄰居,而伊朗和這兩個國家接壤。

⑥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怎麼樣啊

關系相當親密吧,因為,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夥伴國家。由於伊拉克被美國控制以後,伊朗的重要性更加地凸顯。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主要油源在是中東地區,而伊朗又是中國在中東地區除以色列之外唯一的一個親密的戰略夥伴,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有很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於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滋海峽,地位相當重要。而且伊朗是中國東西戰略的一大支柱國家,與巴基斯坦及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地位同等重要。
伊朗有中國提供的大量裝甲車和導彈。
因此,無論從理論分析上,還是現實情況的表現,中國同伊朗關系相當親密,雖不及盟友,但絕對重要。

⑦ 中國和伊朗交界嗎

中國和伊朗沒有交界。伊朗最東部的呼羅珊邊境離中國最西部的新疆塔什庫爾干縣的達坂約1230公里。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西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據伊朗國家統計資料庫2014年7月18日顯示,伊朗人口達77598379。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伊中兩國在經貿合作上, 中國是伊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

⑧ 伊朗與中國關系如何

歷經變革
從1971年中伊建交起,到1995年筆者結束在伊朗的外交使命,筆者從事的外交工作幾乎都與伊朗有關,參與了兩國關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筆者曾親歷伊朗***革命,擔任駐伊朗大使期間曾有幸兩次陪同伊朗總統訪華,兩次在伊朗接待我國領導人訪問。兩個迥然相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能夠和平共處友好合作數十年,堪稱中國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外交政策的範例。
中伊建交38年。在這38年中,伊朗由王國變為***共和國,由親美變為反美,經歷了兩伊戰爭和外交孤立。國際風雲變幻,中國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國力和國際地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雙邊的友好關系。這是中伊兩國均應引以為豪的。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與1979年伊朗的***革命幾乎同時發生。當時,筆者正在德黑蘭工作,從北京不斷傳來的消息是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討論,中國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從革命轉向經濟建設,中國的大門開了。而伊朗當時正在發生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筆者曾親眼目睹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國王被迫出走和2月1日***革命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德黑蘭時,那萬人空巷、數百萬群眾在街頭載歌載舞的慶祝場面。從此,伊朗由一個親美的君主制國家變為一個反美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革命稻宗教高於一切。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伊朗的***革命性質和內涵完全不同,甚至還多少有點逆向,但卻同時成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的兩件大事,對日後的中伊關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逐步發展
伊朗新政權建立之初,中伊關系開局並不順利。1978年8月,當時的中國領導人結束對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訪問,回國途中順訪了伊朗,受到當時在國內已經四面楚歌的巴列維國王的隆重接待。事過不到半年,巴列維政權垮台,***共和國誕生。此次訪問被解讀為「中國對巴列維的支持」,伊朗新政權的領導人和公眾對中國頗多怨詞,雙邊關系在一段時間里相當冷淡。
1980年,薩達姆乘伊朗新政權立足未穩大舉入侵,兩伊戰爭爆發。當時的國際輿論受美國和西方的引導並不同情伊朗,伊朗成了「國際孤兒」。而此時的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沒有冷落伊朗,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對兩伊持中立立場的國家。為此伊朗感激中國至今。
1984年,時任中國外長的吳學謙正式訪問伊朗,徹底掃清了籠罩在中伊關繫上空的陰霾,為兩國關系掀開了新的一頁。
1985年,時任伊朗議長的拉夫桑賈尼訪華,開啟了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高層接觸。伊朗在人權、台灣等問題上給中國以寶貴的支持,中國也尊重伊朗人民的選擇,在伊朗遭遇國際孤立時,中國與伊朗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兩國的政治關系完全走上了正軌。
但是,兩國的經貿關系卻嚴重滯後。伊朗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需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而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石油出口國,從伊朗進口的少量原油也都轉口到第三國。當時的伊朗正處在兩伊戰爭之中,外匯嚴重短缺,雙邊貿易額長期徘徊在一兩億美元之間。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首次遭遇能源短缺。自1993年起,中國由石油出口國轉變為石油純進口國。伊朗願以原油代替現匯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這本是兩國經濟互補雙贏的最佳出路。但是,一個技術問題卻成了中國進口伊朗原油的障礙。當時中國的絕大多數煉油廠只能煉制中國自產的低硫油,吃不了伊朗的高硫由,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煉油廠必須增建脫硫裝置,需要大量投資,更需要時間。筆者在伊朗任職的最後兩年,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折沖於兩國的石油公司之間,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直至1995年筆者離任,雙邊貿易額為超過4億美元。這可以說是筆者任駐伊朗大使期間的一大遺憾。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之後,中國國內帶脫硫裝置的煉油廠如雨後春筍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滾滾流入中國市場。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國出口原油2700萬噸,成為中國第三大能源供應國。中國的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源源不斷輸入伊朗,中國在伊朗建造的德黑蘭地鐵、發電廠、有色金屬冶煉廠、石油化工廠像一座座豐碑記載著兩國的友好合作。
前景廣闊
中伊關系今非昔比,當筆者近幾年重訪伊朗時,也由衷地感到對兩國關系的未來充滿希望。中伊兩國的友好關系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必將造福於兩國的子孫後代。
30多年來,中伊關系之所以能經受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而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關鍵是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兩國同屬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相似;兩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但都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幹涉對方內政,而且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都不願受其它大國擺布。伊朗豐富的能源支援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技術和商品也幫助了伊朗的經濟發展。這正是典型的互利共贏的關系。因此,中伊關系的前景也必將更加廣闊。

⑨ 中國和伊朗關系好嗎

歷經變革
從1971年中伊建交起,到1995年筆者結束在伊朗的外交使命,筆者從事的外交工作幾乎都與伊朗有關,參與了兩國關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筆者曾親歷伊朗***革命,擔任駐伊朗大使期間曾有幸兩次陪同伊朗總統訪華,兩次在伊朗接待我國領導人訪問。兩個迥然相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能夠和平共處友好合作數十年,堪稱中國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外交政策的範例。
中伊建交38年。在這38年中,伊朗由王國變為***共和國,由親美變為反美,經歷了兩伊戰爭和外交孤立。國際風雲變幻,中國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國力和國際地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雙邊的友好關系。這是中伊兩國均應引以為豪的。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與1979年伊朗的***革命幾乎同時發生。當時,筆者正在德黑蘭工作,從北京不斷傳來的消息是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討論,中國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從革命轉向經濟建設,中國的大門開了。而伊朗當時正在發生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筆者曾親眼目睹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國王被迫出走和2月1日***革命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德黑蘭時,那萬人空巷、數百萬群眾在街頭載歌載舞的慶祝場面。從此,伊朗由一個親美的君主制國家變為一個反美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革命稻宗教高於一切。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伊朗的***革命性質和內涵完全不同,甚至還多少有點逆向,但卻同時成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的兩件大事,對日後的中伊關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逐步發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伊朗新政權建立之初,中伊關系開局並不順利。1978年8月,當時的中國領導人結束對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訪問,回國途中順訪了伊朗,受到當時在國內已經四面楚歌的巴列維國王的隆重接待。事過不到半年,巴列維政權垮台,***共和國誕生。此次訪問被解讀為「中國對巴列維的支持」,伊朗新政權的領導人和公眾對中國頗多怨詞,雙邊關系在一段時間里相當冷淡。
1980年,薩達姆乘伊朗新政權立足未穩大舉入侵,兩伊戰爭爆發。當時的國際輿論受美國和西方的引導並不同情伊朗,伊朗成了「國際孤兒」。而此時的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沒有冷落伊朗,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對兩伊持中立立場的國家。為此伊朗感激中國至今。
1984年,時任中國外長的吳學謙正式訪問伊朗,徹底掃清了籠罩在中伊關繫上空的陰霾,為兩國關系掀開了新的一頁。
1985年,時任伊朗議長的拉夫桑賈尼訪華,開啟了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高層接觸。伊朗在人權、台灣等問題上給中國以寶貴的支持,中國也尊重伊朗人民的選擇,在伊朗遭遇國際孤立時,中國與伊朗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兩國的政治關系完全走上了正軌。
但是,兩國的經貿關系卻嚴重滯後。
伊朗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需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而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石油出口國,從伊朗進口的少量原油也都轉口到第三國。當時的伊朗正處在兩伊戰爭之中,外匯嚴重短缺,雙邊貿易額長期徘徊在一兩億美元之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首次遭遇能源短缺。自1993年起,中國由石油出口國轉變為石油純進口國。伊朗願以原油代替現匯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這本是兩國經濟互補雙贏的最佳出路。但是,一個技術問題卻成了中國進口伊朗原油的障礙。當時中國的絕大多數煉油廠只能煉制中國自產的低硫油,吃不了伊朗的高硫由,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煉油廠必須增建脫硫裝置,需要大量投資,更需要時間。筆者在伊朗任職的最後兩年,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折沖於兩國的石油公司之間,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直至1995年筆者離任,雙邊貿易額為超過4億美元。這可以說是筆者任駐伊朗大使期間的一大遺憾。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之後,中國國內帶脫硫裝置的煉油廠如雨後春筍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滾滾流入中國市場。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國出口原油2700萬噸,成為中國第三大能源供應國。中國的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源源不斷輸入伊朗,中國在伊朗建造的德黑蘭地鐵、發電廠、有色金屬冶煉廠、石油化工廠像一座座豐碑記載著兩國的友好合作。
前景廣闊
中伊關系今非昔比,當筆者近幾年重訪伊朗時,也由衷地感到對兩國關系的未來充滿希望。中伊兩國的友好關系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必將造福於兩國的子孫後代。
30多年來,中伊關系之所以能經受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而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關鍵是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兩國同屬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相似;兩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但都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幹涉對方內政,而且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都不願受其它大國擺布。伊朗豐富的能源支援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技術和商品也幫助了伊朗的經濟發展。這正是典型的互利共贏的關系。因此,中伊關系的前景也必將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