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散兵游勇」的意思是什麼
1、釋義: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2、讀音:sǎn bīng yóu yǒng
3、造句: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4、出處: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
『貳』 散兵游勇的意思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叄』 成語接龍散兵游勇
勇往直前-前赴後繼-繼往開來
『肆』 散兵游勇,清軍的「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兵是八旗兵或者綠營兵。勇則是鄉勇。鄉勇就是臨時編制的非正式軍隊,一般就地招募使用完後就地解散,為了與正式工區別身份,其胸前綉的是「勇」字。
網頁鏈接
『伍』 大明生死戰:寧王十八萬雄兵,為啥敗給了王陽明的散兵游勇
江西有時會被網友調侃為最容易被人遺忘的省份。
在明朝歷史上,江西確是一個傲嬌的存在。不僅是因為明朝前期的政壇幾乎被江西籍的高官「壟斷」,決定明朝生死存亡的兩場大水戰,也都發生在鄱陽湖。
一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對戰陳友諒,火燒了陳友諒的鐵索連船;另一次則是文人將軍王陽明對戰朱宸濠,火燒了朱宸濠的鐵索連船。
一、動靜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自己的壽宴上殺了孫都御史、許副使和都司一幹人,綁了不服從的大小官員,正式稱亂。消息沒有傳到北京,而是先傳到了正奉命趕往福建處理謀反的王陽明耳中。
王陽明當時就給朝廷寫了一封奏疏,叫作《飛報寧王謀反疏》。一方面是通知北方做好應敵的准備,另一方面則是請求朝廷趕緊派軍鎮壓。
那時候通訊不比現在發達,但在王陽明之前,朝廷並不是沒有聽到江西方面的一點動靜。
王陽明奏疏被送達前,寧王謀反的消息沒能傳到北京。大小官員深諳明哲保身的官場道理,送去北京的奏疏里只提到江西有變、南昌有變。
武宗皇帝朱厚照在朝時期,各地大小匪患屢屢出現,所以這種類型的奏疏就很有不痛不癢、無關緊要的意思。
瞞報皇帝是掉腦袋的事,而敢明面上和寧王作對,肯定是立即掉腦袋的事——這在十四日寧府的壽宴上已經由孫都御史等同行身體力行。
官員們的奏疏上確確實實有提江西南昌有變,所以瞞報談不上。武宗皇帝事後要追究,一來是有奏疏,二來牽涉的朝廷官員眾多,最後肯定不了了之。
這是一種結果。
另一種結果是寧王造反成功了,那自然該官員間額手稱慶,甚至膽子大的,面見寧王,直言曾上書有打掩護的意思,求得加官進爵。
那個時候,偏向於後一種結果的官員應該要更多一些。
這不是兵力的較量,也不是手段的較量,而是心智上的一較高下。
與心學大師在心智上做計較,落入必敗境地,理所當然。
也誠如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與其說朱宸濠敗給了王陽明,不如說他是敗給了自己,是關心則亂。
而婁妃深明大義,多次苦勸寧王不得。臨近塵埃落定,散盡了財力叮囑親信士兵逃命去,自己則投江自盡。
婁氏一門皆受牽連,王陽明恩師、大儒婁亮專著盡數被毀,未能流傳後世,是一大遺憾。
鄱陽尋宗不系舟,淺雨如霞血腥風。
船行將盡,一任浮沉風波急。
『陸』 成語接龍 散兵游勇
成語接龍 散兵游勇
比較常見的有這些:
勇往直前、
勇猛精進、
勇冠三軍、
勇者不懼、
勇猛果敢、
勇而無謀
『柒』 散兵游勇的意思是什麼
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兵士。現又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游和散應當意思1樣
『捌』 成語接龍功散兵游勇
勇往直前 → 前所未有 → 有口無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人定勝天 → 天壤之別 → 別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 人定勝天 → 天壤之別 → 別有洞天 → 天經地義 →義薄雲天 → 天涯海角 → 角立傑出 → 出生入死
『玖』 散兵游勇的出處
「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