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氣候大會多長時間召開一次
自1995年起每年12月召開一次。
世界氣候大會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自1995年起每年12月召開一次。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框架公約》,英文縮寫UNFCCC) 是1992年5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於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發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
公約內容:
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這是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旨在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使氣候系統免遭破壞的水平上。公約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規定的義務以及履行義務的程序有所區別。公約要求發達國家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採取具體措施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支付他們履行公約義務所需的費用。而發展中國家只承擔提供溫室氣體源與溫室氣體匯的國家清單的義務,制訂並執行含有關於溫室氣體源與匯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限控義務。公約建立了一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使其能夠履行公約義務的資金機制。
公約目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條規定,「本公約以及締約方會議可能通過的任何相關法律文書的最終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人為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害,減緩氣候變化,增強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確保糧食生產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該公約沒有對個別締約方規定具體需承擔的義務,也未規定實施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該公約缺少法律上的約束力。但是,該公約規定可在後續從屬的議定書中設定強制排放限制。到目前為止,主要的議定書為《京都議定書》,後者甚至已經比本公約更加有名。
為實現上述目標,公約確立了五個基本原則
一、「共同而區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應率先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二、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需要和國情。
三、各締約國方應當採取必要措施,預測、防止和減少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
四、尊重各締約方的可持續發展權。
五、加強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不能成為國際貿易的壁壘。
公約影響:
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據統計,如今已有190多個國家批准了《公約》,這些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公約》締約方作出了許多旨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承諾。每個締約方都必須定期提交專項報告,其內容必須包含該締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並說明為實施《公約》所執行的計劃及具體措施。《公約》於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法律基礎,是具有權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國際框架。
⑵ 世界氣候大會,歷屆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舉辦地都是哪裡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是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於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約已擁有189個締約國。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於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
COP1·德國柏林 1995年
會議通過了《柏林授權書》等文件,同意立即開始談判,就2000年後應該採取何種適當的行動來保護氣候進行磋商,以期最遲於1997年簽訂一項議定書,議定書應明確規定在一定期限內發達國家所應限制和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COP2·瑞士日內瓦 1996年
會議就「柏林授權」所涉及的「議定書」起草問題進行討論,未獲一致意見,決定由全體締約方參加的「特設小組」繼續討論,並向COP3報告結果。通過的其他決定涉及發展中國家准備開始信息通報、技術轉讓、共同執行活動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它規定從2008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COP4·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8年
大會上,發展中國家集團分化為3個集團,一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島國聯盟(AOSIS),他們自願承擔減排目標;二是期待CDM的國家,期望以此獲取外匯收入;三是中國和印度,堅持目前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5·德國波恩 1999年
通過了《公約》附件—所列締約方國家信息通報編制指南、溫室氣體清單技術審查指南、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報告編寫指南,並就技術開發與轉讓、發展中國家及經濟轉型期國家的能力建設問題進行了協商。
COP6·荷蘭海牙 2000年
談判形成歐盟-美國-發展中大國(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勢。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執意推銷「抵消排放」等方案,並試圖以此代替減排;歐盟則強調履行京都協議,試圖通過減排取得優勢;中國和印度堅持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7·摩洛哥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COP7上,通過了有關京都議定書履約問題(尤其是CDM)的一攬子高級別政治決定,形成馬拉喀什協議文件。該協議為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批准京都議定書並使其生效鋪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可持續發展仍然是各締約國今後履約的重要任務。「宣言」重申了《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敦促工業化國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
COP9·義大利米蘭 2003年
在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俄羅斯不顧許多與會代表的勸說,仍然拒絕批准其議定書,致使該議定書不能生效。為了抑制氣候變化,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會議通過了約20條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保決議。
COP10·布宜諾斯艾利斯 2004年
來自15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10周年來取得的成就和未來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以及在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資金機制、能力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
COP11·加拿大蒙特利爾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的COP11達成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二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本次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稱為「蒙特利爾路線圖」。
COP12·肯亞內羅畢 2006年
大會取得了2項重要成果:一是達成包括「內羅畢工作計劃」在內的幾十項決定,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適應基金」的問題上取得一致,將其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傢具體的適應氣候變化活動。
COP13·印尼巴厘島 2007年
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後京都」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協議有關。
COP14·波蘭波茲南 2008年
八國集團領導人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並聲明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
COP15·丹麥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將在哥本哈根召開COP15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這次談判仍舊是失敗而歸,氣候大會已經成為了政治籌碼,都不願意在經濟發展問題上進行妥協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談判充滿了政治色彩,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紐西蘭這些國家仍舊是逆國際趨勢,不簽署《京都協議書》,一定城市上導致了這次氣候談判大會的失敗
COP 18·卡達多哈 2012年
這是一個富足而又充滿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賽和會議在這里召開。希望這個城市給予氣候大會好運!不過一開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個陣營就開始相互攻擊,授予美國、日本等國家「化石獎」,意味著這次會議仍舊是一場異常艱難的談判,人類在數次危機面前都團結起來,戰勝困難。這次機會錯過了接下來的預留的機會將不會太多。
⑶ 第三屆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大會
由世界氣象組織及其合作夥伴共同組織的第三屆世界氣候大會將於8月31日在日內瓦召開,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00位與會者將在為期5天的會議上討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會議主題為「氣候預測和信息為決策服務」,旨在建立一個「全球氣候服務框架」,使世
界各國都能獲得准確、及時的氣候信息,並進一步規劃當今和未來的活動。世界氣象組織日前表示,約20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約80位政府部長將參加9月3日至4日的高級別會議。
⑷ 有哪些大國退出了氣候大會為什麼
不是退出了氣候大會,只是指退出了《京都議定書》.
《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第一個退出的美國,第二個是加拿大
美國當時的柯林頓政府雖然1997年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但美國參議院沒有核准。美國是最早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而在2012年12月的多哈氣候大會,加拿大眼看自己的減排任務無法完成,就要遭受136億美金的罰款,乾脆選擇退出了事。
⑸ 中國啥時候舉辦氣候大會中國啥時候舉辦氣候大會
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
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⑹ 什麼是國際氣候大會
沒有具體的定義,總的來說氣候大會應該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
至今共召開過15次,最近的一次是哥本哈根國際氣候大會,今年即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濱城市坎昆舉行的是坎昆國際氣候大會。具體會議如下: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締約方大會在柏林舉行以來,締約方每年都召開會議。第2至第6次締約方大會分別在日內瓦、京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舉行。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它規定從2008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開的第6次締約方大會期間,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堅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減排指標,因而使會議陷入僵局,大會主辦者不得不宣布休會,將會議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繼續舉行。
2001年10月,第7次締約方大會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
2002年10月,第八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進行。
2003年12月,第9次締約方大會在義大利米蘭舉行。這些國家和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佔世界總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締約方大會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該項協議。2005年11月,第11次締約方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締約方大會在肯亞首都內羅畢舉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後京都」問題,即《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啟動了加強《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全面實施的談判進程,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有關協議。
2008年12月,第14次締約方大會在波蘭波茲南市舉行。 2008年7月8日,八國集團領導人在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八國集團領導人在一份聲明中說,八國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這一會議也被稱為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在現代化的Bella中心舉行,為期兩周。
坎昆世界氣候大會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會議,定於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濱城市坎昆舉行。
⑺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這一會議也被稱為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在現代化的Bella中心舉行,為期兩周。
參考這個連接
http://ke..com/view/3036374.html
⑻ 氣候大會將開 全球變暖有何影響
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很多城市因為氣候變化引發毀滅性災難,甚至永遠的在陸地消失了,世界氣候大會將於11月30號到12月11號在法國巴黎舉行,屆時將會有138個國家的元首到會參加,可見,氣候的變化對我們人類的生活有多重要。
1. 吐瓦魯國整體搬遷
看過電影《大撒把》的人恐怕都會對男主角葛優的一句台詞印象深刻:「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著一串璀璨的明珠。」的確,在美麗的南太平洋上鑲嵌著許多風景綺麗的島國。在這串珍珠之中,位於斐濟以北的吐瓦魯便是其中亮麗的一顆。大洋州島國吐瓦魯位於斐濟的背面,全國面積26平方千米。然而溫室效應加劇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預計50年內將會被淹沒,吐瓦魯的居民從2002年起將被迫舉國搬遷。這個玻璃尼西亞群島的小國是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離家園的國家。
2.夏威夷群島將會整體淹沒
夏威夷群島位於太平洋幾乎正中部,是波利尼西亞群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二級群島,獨特的自然風光,成為全球的旅遊勝地;然而隨著海平面上升,其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深陷被全面淹沒的危險。
面臨同樣危險的還有吉里巴斯、庫克群島、諾魯和西薩摩亞等低地島國。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島普遍地勢極低。當地居民都能親身感受到海水的滋漫上侵已逼近家園。
3.北冰洋將消融
在過去的80萬年內,北冰洋一直被厚厚的冰層覆蓋。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導致氣候逐漸轉變,北冰洋地區的冰層開始融化。在不久的將來,北冰洋將在人類誕生以來第一次出現無冰的局面。這種變化將不僅對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人,北極熊和其它生物,對於整個星球上的人們都將產生明顯的影響。
北冰洋的廣闊海冰大量反射陽光,從而幫助地球降溫,從而幫助穩定整個氣候系統,這一氣候系統是我們賴以實現食物供給的基礎。北冰洋的海冰融化本身並不會導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然而地球將從此損失一片面積寬廣的白色反光冰面,失去這一重要的降溫機制。更糟糕的是,由於海水會吸收熱量,因此此後無冰的北冰洋將會幫助加熱地球,而不是幫助地球降溫。
4.中國深受影響
中國海岸線全長18000公里,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對於中國來說,全球變暖可能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高溫、乾旱、蟲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糧食減產。如果不採取措施,預計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可能會下降5%至1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農業作物均以下降為主.到21世紀後半期,產量最多可下降37%。同時全球變暖會對農作物品質產生影響,如大豆、冬小麥和玉米等。
5.喜馬拉雅山消瘦
喜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變暖而急劇「消瘦」。2007年4月,綠色和平考察隊在喜馬拉雅山拍攝了冰川消融的嚴峻狀況,冰川融化和退縮的速度不斷加快,意味著數以百萬的人口將面臨著洪水、乾旱以及飲用水減少的威脅。
6.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地震、雪災、泥石流、洪澇災害等都屬於極端氣候事件。汶川地震後,岷江上一個接一個被毀壞的水電站,還在不斷造成新的次生災害。疊溪古城遺址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地震毀滅的古城遺址,是國際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現場。1933年(民國22年)8月25日,此地發生7.5級強烈陷落地震,地震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地裂,台地下沉,古城亦因此而遭受毀滅,城中軍民3000餘人全部遇難,整個古城整體沉入70米深的岷江水下。地震後古城僅殘存東門瓮門一角、南牆、城隍廟石獅一尊、火葯局石輾一套、石碑一通、石缸一口尚大部露於地表。
7.全球性災難
目前的氣候變化,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人類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今日,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於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最高位。
日本全是島,海平面一點點上升,他的國土面積就一點點的縮減。類似的還有很多,凡是沿海的會被最先淹沒,非洲的好望角、地中海周邊的國家埃及、阿爾及利亞,北歐的挪威瑞典都會受到威脅。
⑼ 巴黎的氣候大會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盡管現狀不太樂觀,但各國如果能在本次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一致,這將是國際社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氣候協議。為了促使世界各國在未來信守承諾,國際社會仍需要從經濟層面展開討論。僅靠理想組建的聯盟固然鬆散,但仍可以通過政治方式鞏固加強。因此,各國即將達成的協議會直面氣候變化危機,同時也會向各大公司及投資者展示充滿希望的前景。如果巴黎氣候大會能促使世界各國形成明確條款,以5年為周期規范各國的減排承諾,這將大大有利於改善全球環境。
⑽ 求歷屆世界氣候大會主題,謝謝!
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於1979年舉行,主題為「世界氣候大會——氣候與人類」,推動建立了 「世界氣候計劃」(WC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和200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1990年舉行的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主題為「全球氣候變化及相應對策」,呼籲採取緊急國際行動,以阻止大氣中溫室氣體的迅速增加。本次大會促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出台以及全球氣候觀測系統的建立。
第三次世界氣候大會於2009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主題是「氣候預測和信息為決策服務」,旨在促進氣候服務的發展,加強氣候服務在社會經濟規劃中的應用,防控氣象災害風險。大會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全球氣候服務框架」,使全世界的決策者都能獲得准確和及時的氣候信息和預測,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