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宇宙年齡
擴展閱讀
中信銀行銀行股票行情 2025-07-20 05:29:45
仁寶科技股票行情 2025-07-20 05:27:25
國家大事件 2025-07-20 05:18:58

宇宙年齡

發布時間: 2021-07-08 15:05:41

A. 宇宙的年齡是怎樣算出來的

關於宇宙年齡的最新數據顯示,大約大概在140億年。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宇宙仍然是一個質量很大但體積很小的點。突然這一點爆炸,產生了中子、質子和電子。此時,溫度高達 100億度以上。隨著宇宙迅速膨脹,溫度逐漸降低,這些基本粒子形成了多種元素,這些粒子相互吸引,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大型團塊, 這些團塊逐漸演變成星系、恆星和行星,單個天體上也出現了生命現象。

白矮星是宇宙中燃燒的早期恆星的產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逐漸冷卻下來。因此,它們被認為是測量宇宙年齡的理想時鍾。根據此前的有關研究,推測宇宙還可以繼續存在1400億年,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的宇宙還很年輕。關於我們的宇宙的未來有三種猜測,三種猜測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結局 。

B. 宇宙有多大年齡

宇宙的年齡到底有多大,至今尚未確定,通常確定宇宙年齡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球狀星團的年齡來進行推斷,一般認為球狀星團是十分古老的星體的集合,他們是在宇宙誕生後不久產生的天體,如果知道了球狀星團的年齡,就等於了解了宇宙年齡的認知標准,根據推算最古老的球狀星雲的年齡約為一百一十五億年;第二種方法是利用哈勃常數進行推算。

目前的科學認為,宇宙在大爆炸的驅使下,現在還在不斷的膨脹,根據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愛德華哈勃的觀測星系以更快的速度遠離我們,而銀河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及退行速度與到銀河系的距離大致成正比,這種比例常數稱之為哈勃常數。知道了哈勃常數我們就可推算出宇宙發展到現在的樣子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宇宙的年齡。根據測定的哈勃常數推斷出的宇宙年齡約為九十億年。實際上用於測定哈勃常數的天體並非只是造父變星,也可利用超新星和行星狀星雲和內心體等。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日本宇宙研究所和澳大利亞聯合研究小組宣布了他們根據地球到pks1830-211類星體的距離,和退行速度測定的哈勃常數推算出的宇宙年齡。一九九八年九月,日本國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員宣布:「球狀星團的年齡為一百五十億年,還有人採用一種與哈勃常數無關的測定方法,測得的宇宙年齡為二百四十億年。

最近,德國的科學家測定出宇宙年齡為三百四十億年,我們現在的宇宙由於大爆炸的趨勢還在不斷的膨脹,以美國科學家為主的觀測小組一直在研究宇宙膨脹速度究竟有多大的比例在降低,這一觀測小組把遙遠的古超新星的退行速度與較近的新的超新星的退行速度相比較後發現,宇宙的膨脹速度正在不斷加快,若追溯的過去,假如說宇宙膨脹速度變慢,那麼宇宙達到如今這么大所需的時間比用哈勃常熟來推斷出的宇宙膨脹時間要長,而宇宙膨脹還在加快的問題與宇宙年齡是息息相關的,這就對測算宇宙年齡帶來更多復雜的影響因素。

總之,運用不同的測定方法測出來的宇宙年齡都不一樣,而且相差非常遠,由於宇宙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氧化的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宇宙的年齡到底是多少,是九十億年、一百一十五億年還是另有說法呢,圍繞著宇宙年齡問題爭論還未得出結論,總之運用不同的測定方法測出來的宇宙年齡都不一樣,而且相差非常遠。

由於宇宙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演化的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宇宙的年齡到底是多少?十九時一年一百一十五年?一百五十一年還是另有說法呢?圍繞著宇宙年齡問題的爭論還未得出結論。

C. 宇宙的年齡是通過什麼計算的

不了解天文的人們可能認為人類那麼渺小的生物怎麼可能能窺探的了宇宙的秘密?所以宇宙的年齡也是瞎猜的,這是他們一貫的看法,事實上真的是猜測嗎?當然不是了。

起初人們認為宇宙是一個靜態的且沒有開端的永恆宇宙,但天文學家的觀測告訴他們事實並不是如此,宇宙不是一個永恆的宇宙,它與人類一樣、與一切渺小的事物一樣都有壽命,宇宙是有開端的。

D. 宇宙的年齡是什麼

自從暗能量的存在被證實後,宇宙學的發展進入了鞏固整理的階段,該階段的科學家力圖梳理清楚鬆散的末端細節。在眾多鬆散的細節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對宇宙年齡的估算。曾有觀點認為,宇宙的年齡只有90億年。因為恆星天文學家早已測量到已知最老恆星的年齡大約是130億年,所以90億年的說法直接被拋棄了。因為這就像堅持媽媽比她的孩子年紀還小的結論一樣荒謬。
因為90億年的宇宙年齡是在暗物質發現前估算而出的,所以宇宙學家在考慮到暗能量奇特的加速膨脹效應後,又重新估算了宇宙的年齡。由於暗能量造成的加速膨脹和物質的萬有引力造成的減速作用相互影響,宇宙肯定會經歷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現在的膨脹狀態。當考慮了各種因素後,差異不見了,答案產生了。一個具備我們觀測到的所有特性的宇宙,如加速膨脹、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等,應該有135億年到140億年的歷史,這與最古老恆星的年齡十分吻合。
2003年,根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的觀測數據,科學家進一步縮小了估算范圍,宇宙的年齡約為137億年,誤差只有正負1%。就在離我們並不遙遠的20世紀80年代,宇宙年齡的估值范圍還是非常不確定的,只被限定在80億年到180億年之間。
然而,當我們回到其他背景下談暗能量話題時,情況很不樂觀。我們對暗能量本質的認識與愛因斯坦第一次以宇宙常數的形式提出它時一樣——即使過了許多年還是一無所知。基本上,暗能量被認為是維持宇宙穩定的一種力。在暗能量發現十餘載後,越來越多的精確觀測陸續地支持了暗能量具有這種最基本的作用。
暗能量發揮作用的模式與引力相反(距離越遠,暗能量越強),所以宇宙膨脹得越大,暗能量的作用就會越來越突出。毫無疑問,現在它已經在宇宙的演化過程中占據了主導位置。但在過去,當宇宙比現在更小時,一定有某個時刻是暗能量的拐點——在這一時刻之前,宇宙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暗物質。對拐點時刻的觀測表明,大約50億年前正是暗能量開始登臨頂峰的時刻。現在,這個結果仍只是初步的數據,因為這項工作要對遠在80億光年之外的星系進行測量。
了解暗物質到底如何隨時間演化將大大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種宇宙中最神秘的力量。但到目前為止,似乎暗能量將持續推離宇宙中的超星系團,至少未來的幾千億年宇宙都會保持這樣的狀態。

E. 宇宙的年齡有多大

1929年時,美國天文學家哈勃(Edwin Hubble)永遠地 改變了我們的宇宙觀。經由設立在洛杉磯附近的威爾森山 上當時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他證明了 :(1)宇宙中的星體 全部集中於星系中;(2)星系正在互相遠離中。換句話說, 他發現了宇宙在膨脹。

哈勃就是因為能在附近的星系中看到個別的造父變 星,才可能發現宇宙是在擴張中。後來也是因為在1956年 發現了兩個不同種的造父變星(當初哈勃把它們搞混成一 種了),才使得對宇宙的估算年齡超過地球年齡。1994年 之前,我們還沒有足夠有力的技術使我們可以看見超過五 千萬光年以外的星系中的個別造父變星,也就是說,我們只 能用間接的估算來判定在這距離以外的星系的遠近。這 時,估算出來的宇宙年齡是七十億到兩百億年之間。

到了 1994年,有兩組天文學家(一組在地面操作,利用 先進的電子系統,另一組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終於分辨出其 中部分造父變星,而判定了稱作室女座星系團(Virgo Cluster)的距離。他們測量的結果是:宇宙的年齡在八十億 到一百二十億年之間。

這些數字仍有相當的爭議,因此如果有其他科學家在 幾年中提出更高的年齡,你也不必感到意外。然而,如果這 個年齡范圍成立,將會動搖我們對於宇宙如何運行的許多 想法。目前最急迫的問題,就是研究恆星生存周期的天文 學家告訴我們的問題。他們說,在宇宙中有大量年齡在一 百二十億到一百六十億年之間的恆星。我猜測,我們又要 看見歷史重演了,一定會看見宇宙年齡需要再提升。如果 不是這樣,則整個關於宇宙創始大爆炸的想法,就必須再予以檢驗O這才有趣呢!

F. 宇宙的年齡是多少


由宇宙背景探測者、WMAP和普郎克衛星的結果比較宇宙微波背景 - 2013年3月21日。

G. 宇宙年齡怎麼算出來的

根據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的宇宙膨脹模型,宇宙年齡 t 近似等於哈勃常數的倒數:

t ~ 1/H

後者稱為哈勃時間,數值上約為144億年。哈勃時間 1/H 與宇宙年齡 t 有相同的量綱,且數量級相當,但不精確相等。許多時候為了方便,我們可以用哈勃時間代替宇宙年齡做些估算。具體到宇宙年齡的計算,不同的膨脹模型會給出稍微不同的宇宙年齡數值。在當下流行的LCDM模型框架中,宇宙年齡由下面這個積分公式給出:

前者代表今天宇宙中的物質組分 (主要是暗物質) 所佔比例,後者代表今天宇宙中的暗能量組分所佔比例。這兩個數值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CMB的觀測給出。歐空局最先進的普朗克衛星積累九年的觀測數據給出前者約為0.3111,後者約為0.6889,再加上今天的哈勃常數 H0=67.8km/s/Mpc,可以算得宇宙年齡約138億年

H. 宇宙的年齡大概是多少年

宇宙的年齡大概是138.2億年。

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宇宙航行」的「宇宙」定義就是狹義的「宇宙」的定義,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航行。

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蛛網」。

(8)宇宙年齡擴展閱讀:

宇宙的創生:

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

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復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