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劉秉鐮
擴展閱讀
股票五買五賣 2025-07-23 17:09:09
廣州南沙未來最貴地段 2025-07-23 17:02:32
現在能買美國股票嘛 2025-07-23 16:28:39

劉秉鐮

發布時間: 2021-07-09 01:40:46

A. 各位前輩們 我有一個人生規劃 請幫我分析一下 我想開公司 但現在什麼都沒有 我都不知道一個公司怎麼樣運作

這位朋友,我非常能夠理解你的心情,想創業、想成為商人都是非常好的想法。特別是山西,晉商,更是讓中國人欽佩。提以下一些小小建議,望對你一定有幫助:
1、認真看完胡雪岩商道的一本書。關於胡雪岩的書有很多,你到新華書店選擇一些,關於商道的就OK。胡雪岩是你們老鄉,他就是你未來成功的榜樣;
2、畢業後,可以通過自學,完成工商管理本科的考試學習,這是你成為成功企業家的基礎。
3、不要急於去創業,你想從事運輸方面的工作,請先到這個行業去打工1-2年,這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去打工後,不在乎工資的多少,但是一定要學會其中的財務管理、營運管理、市場營銷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
4、想當老闆就得有手下,所有還要學會做人,因為只有會做人的才會管理人。
5、當老闆不是多麼炫耀的事情,一定會超過常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才可以成功,所有你要做好吃苦耐勞的思想准備。

B. 南開大學研究生 測控專業

你到底知不知到南開測控研究生有哪些方向?你去南開官網經發院看看就知道了
里邊有老師很強,全國測控協會的副會長,劉秉鐮,你可以查一下

C. 順風物流設計大賽要求及往屆獲獎優秀設計案例

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方案默認分類 2009-03-20 13:17 閱讀213 評論0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附件一: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目的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是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發起並主辦的一項非營利活動,大賽面向全國大學生,其目的在於實現物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策劃能力、協調組織能力,促進大學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動物流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為全國高校搭建廣泛的物流教學改革及學術交流平台,建立向社會群眾宣傳普及物流知識的平台,更好地培養和發現物流人才。二、大賽名稱 中文名稱: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英文名稱:National Contest On Logistics Design by University Students (NCOLD)三、比賽內容 參賽者根據大賽組委會提供的案例,自主確定設計的領域和方向,完成設計內容。設計方案可以是文字材料、數學模型、軟體或工程設計等。設計內容可以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的一個或幾個項目: l 企業物流戰略優化設計;l 物流網路優化設計;l 物流系統重組設計;l 物流增值服務項目設計;l 物流績效評估體系設計;l 物流設施設備優化設計;l 物流標准化運作流程設計;l 物流信息系統設計;l 供應鏈物流系統集成設計;l 物流各環節運作的優化設計;l 物流技術應用系統設計;l 物流管理理念創新。四、大賽組織機制(一)主辦單位 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二)承辦單位 由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組織委員會確定。(三)組織機構成立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組織委員會(簡稱「組委會」),黃有方任組委會主席,何明珂、劉秉鐮任組委會副主席,任豪祥任組委會秘書長。組委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負責大賽的日常事務。成立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評審委員會(簡稱「評委會」),由來自於高校、企業和行業組織的專家組成,負責對參賽作品的評審。(四)比賽時間 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時間為第一年的下半年至次年的4月30日之間。(五)案例來源 案例由大賽組織委員會公開徵集,並成立專家小組進行審核選定。案例資料主要來自製造、分銷、物流或咨詢類的企業。比賽過程中組委會不提供對案例細節的咨詢,各隊完全根據案例材料進行獨立判斷,並進行假設和設計。(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物流與采購教育認證網是發布大賽相關信息的指定網站。網址:http://五、大賽規則及程序(一)參賽對象及形式 大賽組委會根據情況可在同一屆大賽中分別組織專科層次、本科層次、碩士和博士層次的競賽,由全國各高等院校正式錄取的全日制在讀物流相關專業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參加。參賽方案只在同一層次之內進行競爭,不進行跨層次的比較,不接受跨層次的混合小組參賽。以學校為單位組成參賽隊,以隊為單位參賽,每隊5人,年級不限。同一學校參賽隊不超過2個。各學校可根據報名情況,在賽前通過組織校內選拔賽等形式,選拔、組建優秀隊伍參賽。參賽者可跨專業組成一個隊伍,但一人不得同時加入兩個參賽隊。每隊需由一名教師作為領隊兼指導教師,負責賽前輔導和參賽的組織工作。 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不得作為參賽隊的領隊。(二)報名 參賽隊登錄中國物流與采購教育認證網站(),在線錄入報名表內容,保存或列印《報名表》(見表1)後提交。將《報名表》經學校教務管理部門蓋章並附加參賽學生兩張2寸照片,由學生所在院、系、所開具的每位參賽學生的在校生證明,學生證復印件等郵寄至秘書處。秘書處收到參賽隊《報名表》原件經審核後,將大賽資料以電子郵件發送給參賽隊伍。(三)大賽賽段劃分及要求 參賽各隊在同一層次內進行比賽,每一層次的比賽均分為初賽、復賽和決賽三個階段,比賽要求如下:1.初賽參賽隊伍在取得參賽資格後,應根據大賽組委會公布的案例內容,自主確定設計的領域和方向,充分展開研究和設計,並將其研究和設計結果編製成設計方案。設計

D. 哪裡能找到第一屆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作品

一、發起
1.大賽目的及意義
物流是創造價值的活動——為企業的顧客和供應商創造價值,為企業的股東創造價值。數據顯示,在某些企業中物流成本占銷售額的30%以上,物流己成為企業滿足客戶服務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企業競爭戰略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是由教育部高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發起並主辦,某某物流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一項非營利活動。大賽面向全國大學生,力爭作到「專業與普及」相結合。其目的在於為物流專業及愛好物流的學生提供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全國各高校的大學生可以親密接觸企業,可以與物流專家交流設想,可以展示自己的創意與實力。
大賽的宗旨是促進高校物流教育,推動物流行業發展。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培養和提高廣大同學的研究水平和動手能力,激發創造能力,鍛煉和提高廣大同學面向現代化建設需要,參與科技實踐,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實際能力和全面素質,激勵廣大同學勤奮學習,奮發成才。
2.高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簡介
為了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宏觀調控,推進高等教育宏觀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充分發揮各科類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的研究和指導作用,教育部於2005年底決定組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有關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高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應運而生。
高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是教育部領導的專家組織,具有非常設學術機構的性質,接受教育部的委託,開展高等學校本科和高職高專教學的研究、咨詢、指導、評估、服務等工作。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是根據政治立場堅定、熱心人才培養工作、學術水平比較高、教學經驗比較豐富、思想活躍、組織協調能力較強、作風正派、老中青三結合、促進分類指導等原則,經學校和有關單位申報,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選聘的。委員包括高等學校從事本學科教學工作、企事業單位熱心人才培養工作、行業部門熟悉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並關心人才培養工作等三方面的專家。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由黃有方擔任,何明珂、劉秉鐮擔任副主任委員,任豪祥兼任秘書長。
物流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

E. 南開大學研究生物流管理專業怎麼樣

你到底知不知到南開物流研究生有哪些方向?你去南開官網經發院看看就知道了
里邊有老師很強,全國物流協會的副會長,劉秉鐮,你可以查一下

F.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的理事成員

會 長 楊開忠 北京大學副 會 長 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現任理事長 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長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副理事長
樊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新才蘭州大學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秘書長
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常務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2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3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5 陳 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6 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7 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8 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9 鄧宏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0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11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12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13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14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1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16高新才 蘭州大學17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18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19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20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2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23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24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25金祥榮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經濟學院26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7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28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30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31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32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33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3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35陸 軍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36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3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38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39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4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43沈滿洪浙江理工大學44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45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46石敏俊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47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48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49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5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52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53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54楊開忠 北京大學 55楊蔭凱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56姚 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57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58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59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6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61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62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63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64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65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6趙儒煜 吉林大學區域經濟所 67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68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廳
理事
1 安海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2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3 安樹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4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5白 彥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經濟委員會8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9 鮑曙明 密西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11曹 華 雲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2陳 璟 交通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13陳 耀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4陳 斐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16陳俊偉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17陳良文 天津濱海新區科委高新技術處 18陳秋玲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19陳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 20陳志剛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21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2仇方道 江蘇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23戴勁松 湖北支點雜志24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5鄧宏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26董鎖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統計與管理學院 28竇文章 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29杜鳳蓮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0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31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3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34傅春 南昌大學中部經濟經濟中心3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機關工委37高啟傑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38高新才 蘭州大學39葛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0耿慶匯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1谷國鋒 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42穀人旭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43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44郭清根 河南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45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46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47何鳳君 寧夏大學農學院48何艷玲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49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51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52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53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54姜 玲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55焦華富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56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57雷 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58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60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63李文亮 國務院參事室中國國學中心 64李秀敏 東北師范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65梁 琦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66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67梁雙陸 雲南大學雲南發展研究院68劉 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院69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70劉秉鐮 南開大學71劉傳江 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72劉廣珠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73劉曙光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7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75劉雲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76劉澤宇 兩岸經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78陸 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79陸根堯 浙江理工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80陸傑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81路 征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82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83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84呂拉昌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城市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85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86駱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87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88馬曉冬 江蘇師范大學科技處89毛艷華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 9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司92潘中藝 中國五礦集團93彭澤賢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 94祁述裕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96任建蘭 山東師范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 97任宗哲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98沈滿洪 浙江理工大學99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00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1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103孫才志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4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105孫鐵山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107譚善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管理系 108田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學院109田 莉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110王廣州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 111王桂新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設集團113王家庭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114王金營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5王 磊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16王曉鋒 吉林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所 117王興平 東南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 118王學峰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中心119王學軍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20王燕祥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121王業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122韋海鳴廣西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123韋文英 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 124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125溫鋒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26文余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 127翁 瑾 復旦大學旅遊學系128吳 浙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9吳必虎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130吳傳清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132吳巧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133吳玉鳴華東理工大學空間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34武曉慶 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 135象偉寧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136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137熊國保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8徐 鴻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9徐殿龍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140徐菊鳳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141徐築燕 貴州財經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142許 峰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143許立勇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144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146楊軍 山西大學147楊毅貴州六盤水市商務糧食局148楊開忠北京大學149楊明洪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150楊樹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51楊蔭凱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152葉興岳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153葉一劍 鳳凰網城市與旅遊頻道154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 156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157虞義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158姚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9原 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160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161曾道智 日本東北大學162張波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63張 璞 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術院164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165張雁 光明日報理論部166張春曉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 167張貴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168張合林 鄭州大學商學院鄭州大學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169張宏岩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17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71張軍濤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72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173張滿銀 北京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174張明之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175張學良 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176張耀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所 177張占倉 河南省科學院 178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179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180趙 堅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城鎮化研究中心181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182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83趙儒煜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184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185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186趙德啟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187鄭長德 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廳190周麗敏中國經營報191周文興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192朱春奎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193朱 舜江蘇師范大學中俄學院 194朱顯平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195祝爾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 196左 停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G. 有關現代物流方面的公選課論文

物流畢業論文
物流是指計劃、執行與控制原材料或最終產品從產地到使用地點的實際流程,物流服務具體包括定單管理、運輸、倉儲、裝卸、送遞、報關、退貨處理、信息服務及增殖業務。顯然,貨物運輸路徑的選擇,倉庫地址的選擇等,都涉及到如何處理大量的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而縮短物流時間,降低成本的問題,而地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GIS)不僅具有對空間和屬性數據採集、輸入、編輯、存儲、管理、空間分析、查詢、輸出和顯示功能,而且可為系統用戶進行預測、監測、規劃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可見,將其應用於物流配送系統中,可大大加強對物流過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實現高效、高質的物流配送服務,本文分以下幾部分對GIS在物流配送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2 現代物流與GIS融合

1)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地理信息系統是集計算機科學、地理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新興邊緣科學,可作為應用於各領域的基礎平台。這種集成是對信息的各種加工、處理過程的應用、融合和交叉滲透,並且實現各種信息的數字化的過程。

在GIS中,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分別描述地理實體的兩面,以地理實體為主線組織起來。空間信息還包括了空間要素之間的幾何關系,使GIS能夠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統所不能支持的空間查詢和空間分析,以便於制定規劃和決策。現在網路地理信息系統(WebGIS)的興起更使其被越來越多的商業領域用來作為一種信息查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術本身也融入了這些商業領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網路分析模塊),因而GIS技術在各個商業領域的應用在深度上和廣度上不斷發展。事實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領域都可以應用GIS技術。

2)物流的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物流也向著現代化方向迅速發展。物流現代化不僅指物流手段 (物流設施、設備等 )和物流技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 (包括物流組織、物流計劃的編制、物流運輸方案的選擇、經濟指標的確定,等等)的科學化[4]。

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已經被認為是企業在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潤源"[5],它通過降低流通費用,縮短流通時間,可以整合企業價值鏈、延伸企業的控制能力,加快企業資金周轉為企業創造新的利潤。

尤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商必須全面、准確、動態地掌握散布在全國各個中轉倉庫、經銷商、零售商以及各種運輸環節之中的產品流動狀況,並以此制定生產和銷售計劃,及時調整市場策略。因此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加推動了現代物流業迅速興起。

那麼,把GIS技術融入到物流配送的過程中,就能更容易地處理物流配送中貨物的運輸、倉儲、裝卸、送遞等各個環節(如圖1),並對其中涉及的問題如運輸路線的選擇、倉庫位置的選擇、倉庫的容量設置、合理裝卸策略、運輸車輛的調度和投遞路線的選擇等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決策分析,這樣才符合現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於物流配送企業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實際上,隨著電子商務、物流和GIS本身的發展,GIS技術將成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圖1 物流配送過程

3 基於GIS的物流配送系統設計

3.1 需求分析

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過程為例,那麼基於GIS的物流配送系統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客戶提供的詳細地址字元串,確定客戶的地理位置和車輛路線;
2)、通過基於GIS的查詢、地圖表現的輔助決策,實現對車輛路線的合理編輯(如創建、刪除、修改)和客戶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圖符號在地圖上表示客戶的地理位置,不同類型的客戶(如普通客戶和會員客戶,單位客戶和個人客戶等)採用不同的符號表示;
4)、通過GIS的查詢功能或在地圖上點擊地圖客戶符號,顯示此客戶符號的屬性信息,並可以編輯屬性;
5)、在地圖上查詢客戶的位置以及客戶周圍的環境以發現潛在客戶;
6)、通過業務系統調用GIS,以圖形的方式顯示業務系統的各種相關操作結果的數值信息;
7)、基於綜合評估模型和GIS的查詢,實現對配送區域的拆分、合並;

3.2 系統總體結構

設計基於GIS的物流配送系統,採用面向對象的空間數據模型和基於關系資料庫的空間資料庫來實現數據的無縫集成,空間數據索引採用基於改進R-Tree的空間數據索引結構,屬性數據索引採用B+樹數據結構;網路數據傳輸採用三層結構模型,並採用Java Applet進行開發,這樣與平台無關又具有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間數據的存儲、分析和共享成為可能。系統網路結構圖如下:

圖2 系統網路結構圖

3.3 系統模型設計

由上述分析,基於GIS的物流配送系統應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設施定位模型、車輛路線模塊、配送區域劃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戶配送排序模型。

1)設施定位模型。用於確定一個或多個設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統中,倉庫和運輸路線共同組成了物流網路,倉庫處於網路的節點上,節點決定著線路,如何根據供求的實際需要並結合經濟效益等原則,在既定區域內設立多少個倉庫,每個倉庫的位置,每個倉庫的規模,以及倉庫之間的物流關系等,運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決。

2)車輛路線模型。用於解決一個起始點、多個終點的貨物運輸中,如何降低物流作業費用,並保證服務質量的問題。

3)網路物流模型。用於解決尋求最有效的分配貨物路徑問題,也就是物流網點布局問題。如將貨物從N個倉庫運往到M個商店,每個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確定由哪個倉庫提貨送給那個商店,所耗的運輸代價最小。還包括決定使用多少輛車,每輛車的路線等。

4) 配送區域劃分模型。根據各個要素的相似點把同一層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為幾個組,用以解決確定服務范圍和銷售市場范圍等問題。如某一公司要設立X個分銷點,要求這些分銷點要覆蓋某一地區,而且要使每個分銷點的顧客數目大致相等。

5)空間查詢模型。如可以查詢以某一商業網點為圓心某半徑內配送點的數目,以此判斷哪一個配送中心距離最近,為安排配送做准備。

4 系統功能實現

那麼,基於GIS的物流配送系統可實現如下主要功能:

1)車輛和貨物跟蹤:利用GPS和電子地圖可以實時顯示出車輛或貨物的實際位置,並能查詢出車輛和貨物的狀態,以便進行合理調度和管理。

2)提供運輸路線規劃和導航

規劃出運輸線路,使顯示器能夠在電子地圖上顯示設計線路,並同時顯示汽車運行路徑和運行方法。

3)信息查詢

對配送范圍內的主要建築、運輸車輛、客戶等進行查詢,查詢資料可以文字、語言及圖象的形式顯示,並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其位置。

4)模擬與決策

如可利用長期客戶、車輛、訂單和地理數據等建立模型來進行物流網路的布局模擬,並以此來建立決策支持系統,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觀的決策依據。

5結束語

當今,隨著電子商務的再次興起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物流業愈來愈成為熱點[6]。利用GIS能高效地處理空間和屬性數據的優勢來建立基於GIS的物流配送系統雖處於初始階段,但無疑是有益的嘗試,它必將是以後的發展趨勢。

參 考 文 獻

1、張鐸 《我國物流企業如何迎接電子商務》中國流通經濟 2001.1 p12~13;

2、劉秉鐮,姜國傑 我國現代物流發展中的若干問題》鐵道物資科學管理 2001.1 p2

3、屈春燕等 《網路地理信息系統(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應用》地震學報 2002.1p91

4、葉傑剛《關於物流問題的理論探索》當代經濟科學2001.1 p51~56;

5、陳罕琳 《信息技術讓物流貨暢路通》 計算機周刊 2001.37,p14;

6、蘭洪傑,沈家洪 《電子商務下配送問題淺析》中國流通經濟 2001.1 p10~11

H. 為什麼天津在取消了養路費後還要收錢

讓焦點訪談報道一下,可以全國學習呀

I. 第二屆物流設計大賽

LZ很無知

清華、北大、中科大、復旦、上海交大還有一些沒有中國物流圈子的高校全部被斃掉了

既然他們連這個圈子都沒有,,,哪裡來的這方面的實力???

打個比方你拿中科大和北林,東北林,中南林比林學..中科大會獲得勝利?

典型的弱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