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春橋的父親
姚蓬子 於是,在張春橋的支持下,他找到了復旦大學歷史系的教師朱永嘉,請其來幫助他查閱史料,又經常回到家裡求助於父親姚蓬子的指點。
2. 給2012年陰歷4月28日早上6點25分出生的男寶寶取個好名字
五行八字分析結果 生日(公歷): 2012年 5月 18日 6時25分 生日(農歷): 壬辰年 四月 廿八 卯時 八字: 壬辰 乙巳 己卯 丁卯 五行: 水土 木火 土木 火木 納音: 常流水 佛燈火 城牆土 爐中火 五行分析: 總述:八字偏弱,八字喜「土」,起名最好用五行屬性為「土」的字。 推薦: 朱琦瑋 朱琪軒 朱峻峰 朱峻德 朱崇厚 朱崇盛 朱崇文 朱宇庭 朱翔鴻 朱翔博 朱翔華 朱岩軒 朱永嘉 朱陽暉 朱維文 朱培傑
3. 石一歌的簡介
1973年底前,吳歡章、余秋雨等都離開了小組,小組人數減少,僅剩陳孝全、孫光萱、夏志明、江巨榮等四人。1974年,小組搬出復旦大學校舍,遷 移到巨鹿路上海作家協會所在地,後來補充了吳立昌、劉崇義、曾文淵等三人。由於離開了大學,也不再從事教材編寫工作,小組正式更名為「石一歌」。搬遷後的 「石一歌」是思想左傾的文學傳記編寫團體,但是沒有留下任何重要作品;並不是什麼政治組織,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接到過外界的直接政治指令,屬於上海寫作組 的「外圍」。參與過這個小組前後所有人中,除了余秋雨在十幾年後升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之後更憑借散文創作成為國際知名的作家外,其他人始終默默無聞。
「石一歌」和余秋雨
中國著名學者、作家余秋雨是原教材編寫組成立時的成員之一。有傳聞說1972年時26歲的余秋雨是其中年紀最輕的成員;但是由於小組內有四名工農兵大學 生,這種說法不可靠。據「石一歌」活躍成員孫光萱說,余秋雨曾建議將「石一歌」改為「石一戈」,未被該組組長陳孝全採納。1973年2月署名「石一 歌」的《魯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是給少年兒童看的讀物。余秋雨自述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石一歌」這個署名,而這本書的作者是小組內 的幾個工農兵大學生。
1973年5月14日,余秋雨離開編寫組。孫光萱認為他被調到康平路141號上海寫作組本部,負責聯系「石一歌」;但是余秋雨自述是被疑患肝炎前 後,居住在康平路183號三樓,同一棟樓內還有其他復旦大學的教師,其後借病離開了上海到浙江奉化隱居讀書。在上海寫作組系統的清查檔案里,存有1975 年11月「反擊右傾翻案風」開始,到1976年10月「四人幫」 倒台期間,即文革後期政治問題最嚴重的時期內,上海寫作組系統的全部會議記錄,包括中央文件傳達會、大批判動員會、選題策劃會、務虛會四類,共有271次 會議,不同的參加人員共計有467人,但是其中沒有餘秋雨的名字。1973年11月,余秋雨曾在《學習與批判》上發表《尊孔與賣國之間——從魯迅與 胡適的一場斗爭談起》,但署名不是「石一歌」或者任何其它組織團體,而是「秋雨」。
1976年10月中旬,正逢「四人幫」倒台,但是為顧及國際影響,被疑有政治問題的上海寫作組主要領導朱永嘉仍 然被命令按與日本先前的約定進行了友好訪問。9月剛剛從奉化返回上海的余秋雨被指示以「石一歌成員」名義參加訪問日本代表團,據余秋雨自述是同時擔任監視 團長朱永嘉的任務,並擬定朱永嘉發言稿。朱永嘉訪問歸來,在飛機場即被帶走隔離審查,他回憶自己並不知道余秋雨當時有監視他的任務,並且他計劃余秋雨隨團 出訪是在「四人幫」倒台前。
4. 有什麼著名的歷史學家研究過曹操的寬廣胸懷
翦伯贊、張作耀、呂思勉這三位民國的老爺子都是對三國、秦漢時代有著大量研究。關於曹操的代表作品是張作耀的《曹操傳》和《曹操評傳》,翦伯贊的《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呂思勉的《秦漢史》。
5. 余秋雨前妻是誰
余秋雨前妻是李紅。
余秋雨的前妻李紅1979年和余秋雨結婚,1984年誕下女兒,1992年7月和余秋雨離婚。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
】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余秋雨以擅寫歷史文化散文著稱,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後廣受歡迎。此外,他還著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等散文作品。
(5)朱永嘉擴展閱讀:
余秋雨現任妻子馬蘭,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是迄今國內囊括舞台劇、電視劇全部最高獎項的唯一人;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市文化局、美華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最佳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馬蘭主要的舞台劇演出,大多由余秋雨親自編劇。夫妻倆目前主要居住在上海。
6. 「朱永嘉寫給毛主席的信」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朱永嘉寫給毛主席的信」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朱永嘉寫給毛主席的信」
毛主席:
自七六年九月九日,您離開我們遠行,迄今已有三十二個年頭了,這三十二年,真如您所言彈指一揮間,今年又是您誕辰的一百十五周年,黨中央會安排對您的紀念活動,我今年也已邁入近八十的高齡了,行動蹣跚不能到紀念堂來瞻仰您的遺容了,望您諒解。記得您去世後的九月十一、二日間,我與徐景賢一起在康平路小禮堂一起應黨中央的要求,找了一些衛生系統的專家商量如何長期保存您的遺體,為此上海派了專家組去北京。接著接到通知,讓我參加您的治喪委員會,我是與劉大傑老先生一起乘機去北京的,我們住在民族飯店,次日即去人民大會堂瞻仰您的遺容。見您是那麼安詳地靜卧在那裡,我忍著悲痛和淚水,慢慢地繞您遺體一周,佇立注目表示自己的悼念。十八日那天的下午,我參加了對您的追悼大會,我與所有的治喪委員一起肅立在主席台上,天安門廣場上人山人海,大家是多麼的庄嚴而肅穆地在一起悼念您的遠行,在主席台上我就站在第二……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7. 余秋雨檔案
余秋雨(1946年~ )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知名作家。
余秋雨,浙江餘姚人,大陸著名美學家和作家,並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事實上,要談論余秋雨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談何容易。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
就以其《文化苦旅》為例,當中一篇《沙原隱泉》,僅兩千五百字,純粹寫景和抒情的散文,卻寫得如詩如畫。此文主要內容是作者在敦湟縣內沙漠地上,獨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後又下山欣賞一灣清泉的過程和所見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繪沙山之美:「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在美學家和作家的筆下,「光」、「影」、「線條」不再是一些只純是理論沒有生命的字詞,而是能感應作者內心深處的字眼。
至於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亦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
1963年8月,16歲的余秋雨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據余秋雨的同班同學桂未明(現《萌芽》雜志副主編)的回憶,能夠考上那一屆的戲劇文學系學生的實力都很強:900多名學生報考,參加了3場考試,最後正式錄取了30名學生。這些學生中間包括巴金的女兒李小林(現《收獲》雜志主編)和因劇本創作出色由郭沫若推薦從中國科技大學轉學來的曲信先(原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現已退休)。
按照正常時間,余秋雨這一屆戲劇文學系應該在1968年7月畢業。但是由於高校停課鬧革命,拖到了11月份,才宣布他們大學畢業。雖然畢業了,和66屆、67屆畢業生一樣,余秋雨所在的68屆並沒有馬上分配工作,處於等待分配工作狀態。在此期間,在他人的推薦下,加入了一個「批判斯坦尼」的小組。
「石一歌」作品《魯迅傳》的日文版
1966年2月,為推動京劇革命、搞樣板戲清除理論障礙,江青在林彪委託的一次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批判前蘇聯的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簡稱斯坦尼)的表演理論體系。
為什麼要批判斯坦尼呢?根據當時上海「寫作組」成員胡錫濤發表在2000年6期的《今日名流》雜志上的《余秋雨要不要懺悔———「文革」中余秋雨及上海寫作組真相揭秘》(以下簡稱《余秋雨要不要懺悔》)文章中的回憶,是因為斯坦尼的理論核心是講「自我出發」,江青的京劇革命是講從工農兵出發,兩者相沖突。故此,秉承江青的意思,姚文元打電話給「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寫作組」(以下簡稱「寫作組」)的負責人朱永嘉,要求他組織人馬批判斯坦尼。
朱永嘉隨後找到了從復旦大學調到「寫作組」的胡錫濤。在談話中,因為沒有全部看過斯坦尼的書,另外也擔心因此得罪戲劇界,胡錫濤推掉了朱永嘉請他寫這篇文章的要求,向朱永嘉提出了請《文匯報》的何倩出面組織上海戲劇學院的行家來寫批判斯坦尼文章的建議。朱永嘉同意了,但是怕萬一別人寫不成,要求胡必須接手。
就這樣,由《文匯報》的何倩等出面組建的「批判斯坦尼」小組成立,上海戲劇學院的講師徐企平、畢業生余秋雨等5人進入了這個小組工作。第一稿由小組成員中一位來自上海國棉十七廠的作者寫就。
1968年10月31日,在《文匯報》社的專門討論會上,因為對初稿不滿意,朱永嘉讓胡錫濤也參加這個小組,並指定胡負責到底。胡錫濤正式進入「批判斯坦尼」的小組。何倩在對胡錫濤介紹小組成員的時候說,5人中「最能寫的是余秋雨」。
在胡錫濤的安排下,小組的工作分為三步走。一、通讀斯坦尼全集,分工摘錄觀點、匯編資料,印成小冊子;二、讓余秋雨重寫初稿,試試他的筆力;三、如果余秋雨初稿不行,再由胡錫濤自己寫。
因為胡錫濤讓余秋雨寫初稿,還引發了其他人的不滿。後來的結果是余的初稿「不是大批判文章,而是一篇學術論文,文筆流暢生動,卻毫無批判力度」(胡錫濤語)。
無奈之餘,胡錫濤只得自己另起爐灶,在《文匯報》頂層,花了3個月,先後寫了兩稿,才獲得通過。此文發表在1969年的《紅旗》雜志6、7期合刊上。文章的開頭被姚文元加上了一段林彪在「九大」政治報告里的話。
任務完成,這個組就解散了。盡管余秋雨的稿子被胡錫濤斃掉,但他給胡錫濤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余秋雨)的稿子文筆漂亮,而且內容扎實,從理論史的角度分析斯坦尼的體系的特點與缺陷。作為一篇學術論文,只須刪掉一些應景文字,放在今天的學報上也能夠發表;但是作為一篇批判文章,在那個特殊年代就不合適。」
按照規定,待分配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都要到農場參加勞動,等國家分配政策下來以後,學校才能夠把分配工作提到日程上來。
余秋雨所在的班級集體下鄉勞動的地方是蘇州吳江解放軍農場。「余秋雨勞動賣力,能挑很多稻穀,因為勞動表現出色,他先是調到連隊當文書,後來再調到營部。因為當時我所在的排長以上的官都是軍人,所以余秋雨能夠很快離開連隊,脫離一線,惟一的解釋就是他勞動表現好。」當時的曲信先,因為患了肝炎,到農場晚了兩個月,還為不能和同學們參加勞動而懊悔。
此時,按照當時有關的政策規定,學生們也開始拿工資了,每人的工資是48.50元。因此,桂未明回憶說,當時有同學據此戲稱自己是「4850部隊」。
直到1972年底1973年初,上海戲劇學院才開始正式為余秋雨那屆畢業生分配工作。余秋雨留校工作。
8. 1982年發生了什麼
1982年
大事記
4月25日——以色列軍隊完全撤出西奈半島。
5月10日——香港地鐵荃灣線通車。
5月20日——尤德宣誓出任香港總督。
5月21日——中國男子羽毛球隊首獲湯姆斯杯。
5月29日——香港暴雨成災,20人死亡
5月21日——中國大陸正式成立國家體改委。
5月31日——英國、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爆發海戰。
6月6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全面入侵。
6月11日——斯皮爾博格《E.T.》發行日,故這一天被定為片子中那可愛善良的小E.T.的生日。
6月15日——馬爾維納斯群島(即福克蘭群島)的阿根廷駐軍向英國軍隊投降,英阿馬島戰爭結束。
8月3日——法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8月8日——九巴取消13D,14及15路線的「半直通路線」稱呼。
9月15日——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
11月23日——安德羅波夫出任蘇共總書記。
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另外《義勇軍進行曲》被恢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出生
1月1日——何承翰,台灣設計師。
1月19日——張韶涵,台灣歌手。
1月25日——李逸朗,香港歌手,常與蔣雅文合作
2月6日——呂建中,台灣流行音樂創作歌手。
2月8日——洪巧玲,菲律賓選美皇後,04年國際華裔小姐季軍。
3月14日——朱木炎,台灣跆拳道選手。
3月24日——彭於晏,台灣演員。
5月2日——施治,捷克門將
5月5日——換顏天使,中國網民。
6月19日——鄭元暢,台灣演員。
6月25日——Rain, 韓國男歌手。
8月13日——王勇,哈爾濱人。
9月3日——文澤爾,推理小說家。
9月9日——大冢愛,日本女歌手
9月20日——胡歌,中國演員。
9月25日——蔣雅文,香港歌手,常與李逸朗合作
10月17日——林奕成,台灣老師。
10月21日——李慧思,香港模特兒。
10月23日——Danny Elfman,中國上海計算機天才,語言學家。
10月29日——林依晨,台灣演員歌手。
11月22日——蔡卓妍,香港歌手及演員,香港女子姐合Twins成員。
12月4日——董荷斌,荷蘭籍華裔賽車手
逝世
3月6日——艾茵·蘭德,作家和哲學家(1905年出生)
6月2日——Fazal Ilahi Chaudhry,巴基斯坦總統
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總書記
12月20日——阿圖爾·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音樂家(1887年出生)
諾貝爾獎
物理:Kenneth G. Wilson
化學:Aaron Klug
生理和醫學:Sune K Bergstr?m, Bengt I Samuelsson, John R Vane
文學: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和平:Alva Myrdal 和 Alfonso García Robles
經濟:George Stigler
9. 金沖及的人物經歷
金沖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中國著名學者。1930年12月生,江蘇青浦人。195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文革」前夕調北京工作。1983年擢升研究員。曾任上海復旦大學教務部副主任、教學科學部副主任,北京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孫中山研究學會秘書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近代軍事史研究會副會長、《近代史研究》編委、孫中山研究叢書主編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