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計然之策
擴展閱讀
貨幣基金可投資於股票嗎 2025-07-27 01:05:15
匯得股票今天價格 2025-07-27 01:05:04
深發展股票上市的價格 2025-07-27 01:03:36

計然之策

發布時間: 2021-07-09 12:54:13

『壹』 管理學上面什麼是計然之策

; 相傳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用計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國富;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用計然之策於家而富至巨萬。所謂計然之策,主要指「六歲穰六歲旱」的農業循環學說,農末俱利的平糴論,以及物價觀測、貴出賤取等經商致富的「積著之理」。後因以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計然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計然並不是真實姓名,而是取善於計算運籌的意思。據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尤長計算。《史記·貨殖列傳》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滅吳之後,范蠡攜西施離越赴齊,改名為陶朱公,後世將陶朱公視為商人祖師。

『貳』 誰在百家講壇里說的計然之策

商賈傳奇是由李曉主講的,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日本北九州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國經濟史、企業經營史。出版學術著作《宋代工商業經濟與政府幹預研究》、《宋朝政府購買研究》等五部。在《歷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多次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鑄成集團華商書院、北京科技大學、中石油、鞍山鋼鐵等國內知名高校、培訓機構、企業之邀,講授《宋太祖的治國方略與企業管理》、《易道儒思想與現代企業經營》、《中國傳統商業智慧》、《中華商道》等課程。
致富寶典
越王句踐卧薪嘗膽,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在越國擊敗吳國的戰爭中,有一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越國著名的政治家范蠡。范蠡是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幫助之下,越王句踐才最終打敗了吳王夫差,成就了富國強兵的霸主之夢。而越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據說與一部奇書有關。
按理說,在整個吳越戰爭中,功勞最大的當屬范蠡,然而功成名就之後的范蠡最後竟然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離開了越國,選擇了到外地從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做出如此巨大的決定呢?竟然也是這部奇書——《計然之策》。那麼,范蠡為什麼要選擇棄官從商?這部《計然之策》究竟對范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范蠡在商業領域中獲得了極大得成功,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當大官的機會落在了他的面前,有一個國家邀請他去當相國,可面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范蠡卻無動於衷,而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每次當范蠡在商業領域獲得成功之後,他又把賺來的錢財散發出去,再次選擇從頭再來。
那麼,范蠡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的這種做法與《計然之策》又有什麼關系呢?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李曉教授將帶您踏入商業的歷史長河去追根溯源,為您精彩講述《商賈傳奇》之《致富寶典》。

『叄』 計然之計都是什麼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前後,越王勾踐因對吳國輕率用兵,終招亡國之禍,後幸賴大夫文種與范蠡謀劃奔走,才得以起死回生,並完成了興越滅吳的大業。後人對這段歷史及越王勾踐和范蠡的事跡知之甚詳,幾近家喻戶曉,而關於文種,雖然許多史書對其均有記載,但都沒有把他放在歷史的應有地位,甚至還因史實的張冠李戴,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給湮沒了。
越滅吳後,文種居越而為越王勾踐所殺,范蠡去越奔齊而倖免於難。范蠡決心離越到齊去經營產業時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我欲用之家(《史記·貨殖列傳》)。」那麼,被范蠡推崇備至、已經在越國復興中獲得成功、且又被他應用於經商治產業的「計然七策」到底是一種什麼理論?這個理論的創造者——計然到底是一位什麼人物?這一切直到現在還是個沒有解開的謎。
計然是一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似乎是不成問題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把他從歷史的塵封中發掘出來。查《史記》、《國語》等書,可知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滅吳的重要人物除文種、范蠡外,還有大夫舌庸、苦成、皋如、逢同、柘稽等人。關於舌庸、苦成、皋如,《史記》中沒有提到,《國語》中也只是露了一下名字,倒是《吳越春秋》中稍有一些記載,但沒有留下什麼重要的事跡,所以他們都可以排除在外。稍有較多事跡的是逢同和柘稽。
柘稽的事跡在《越王勾踐世家》中也只提了一筆,即越王「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於吳,二歲而吳歸蠡」。
關於究竟是誰到吳國去做人質的事,司馬遷的記載與《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書均不一致。那些書中均言勾踐與范蠡去做人質,三年後才被吳王放歸,並且都未提到有叫柘稽者也在其列。這不一致的記載應該相信哪一家的呢?在我看來,《國語》等書的記載是對的。
既然如此,那麼陪同勾踐到吳國去的人是誰呢?是范蠡,這是所有史書都肯定的,基本無可懷疑。那麼是不是還有一位叫柘稽的人也在陪臣之列呢?其他史書均無記載,所以《史記》的記載就值得懷疑了。一般來講,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越王本身就是越王的嫡子方才有作為人質的價值,若越王不去,派兩位大夫去做人質於理也說不通。
其他史書中均無關於柘稽的記載,但在《國語》里卻有關於另外一個人物的消息。這個人物叫諸稽郢,是一位非常能乾的外交家。在越王被困於會稽之時,他曾二度被派遣出使吳國,說服吳王,保全了越國參見《國語·吳語》。這個記載與《史記》完全相同,只是說服吳王的說詞與《史記》和《國語·越語上》略有些出入。
其實只要我們聯系各種記載作一綜合思考,就可以看出,《史記》中的「柘稽」,就是《國語》中的「諸稽郢」。「柘稽」與「諸稽」實乃同一個詞,「柘」、「諸」古音相通,都讀作近於「直」的音,而相互假借。另外,「諸稽」即「諸暨」,就是今天浙江省諸暨市的諸暨。更有趣的是「郢」不就是「然」字的一音之轉嗎?如果丟掉前邊的「柘」或「諸」,那不就是「計然」嗎?「稽」、「計」同音,「郢」、「然」一音之轉。所以「諸稽郢」應該就是「諸暨然」。司馬遷稱之為「柘稽」者,實乃就是「柘稽然」或「柘稽郢」,顯然,這個地方脫落了一個「郢」或「然」字。當然,這是司馬遷的責任,還是後世傳刻過程中的錯誤,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柘稽郢」就是計然,計然也就是文種。
再看柘稽郢或諸暨郢,這個名字還有些問題。諸暨是當時的越都,郢是當時的楚都,用兩個都名合為一個人名,看來有些奇怪,所以「郢」的本字應該就是「然」。計然的正式稱呼應該叫諸暨然,叫「計然」者顯然是丟了前邊的「諸」字,是錯誤的。名字被人稱呼為諸暨然,說明文種就是諸暨人。然字是其名,字文種,至於他姓什麼,還不得而知。肯定當時人以諸暨然或文種稱呼他是很普遍的。
還有三條證據可以說明計然就是文種。
其一:《國語·越語上》開篇載雲:「越王勾踐木妻於會稽之上……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糹希,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這段話與《貨殖列傳》中計然的「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說法如出一人,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嗎?絕不可能。可見計然、文種實為一人。
其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勾踐將殺文種時這樣寫道:「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聯繫到范蠡說的:「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這不又一次證明計然就是文種嗎?計然、文種應為同一個人,「計然七策」實際應叫「諸暨然七策」或「文種七策」才是正確的。
其三:《國語·吳語》載,越王派諸稽郢到吳國去媾和,伍子胥堅持要滅越國,他諫吳王說:「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無非攝畏吾兵甲之強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從前讀到「將還玩……」時,總不得其解。當把諸稽郢和文種看成是一個人的時候,便恍然大悟了。原來「將還玩……」的正確行文和標點應當是「還,將玩……」。伍子胥說得很明白,若是等大夫種返回越國,就會把我們吳國弄到手裡,任其擺布了。可見這位出使到吳國的諸稽郢,就是大夫文種了。

『肆』 計然之術 什麼意思范蠡的,詳細點

策之一:需求決定與經濟周期論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策之二:價格調控論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策之三:實物價值論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
策之四:貿易時機論
「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策之五:價值判斷論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
策之六:物極必反論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策之七:資金周轉論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伍』 計然之策體現了哪些管理思想

《史記貨殖列傳》中如此記述:(計然之策:「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 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 施於國,吾欲用之家。
計然認為,要在商業領域里保持長盛不敗,關鍵要 善於「用智」。他曾經這樣說:「積蓄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 這段話說明了囤積發財的關鍵在於務求把貨物賣光和決不貸款,它意思是說,經營商業的基本法則是,貨物必須完好,不積壓商品,在商品的 銷售過程中,容易腐爛的貨物和食品不要長期貯存,不要囤積貨物企圖 抬價。考察某種商品是有餘還是不足,就可以預知它的貴賤。價格上揚 到了極限就會下跌,下跌到極限又會上揚。因此,價格上揚時就要像對 待糞土一樣及時出售,當價格下跌時就要如同珍愛珠玉一樣及時收購。 應該使資金貨物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通。

『陸』 《計然之策》全文及譯文是什麼

原文: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妊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綉,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乃見說趙王於華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說,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綉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趕不於兄弟.夫賢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

故曰:式於政,不式干勇;式干廊廟之內,不式干四境之外。當(蘇)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轂連騎,炫煌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

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翻譯:

蘇秦最初主張連橫,說服秦王。秦王說: 「我聽說:羽毛不豐滿高飛上天,不完備的法令不能懲罰犯人,道德不能帶動能力不強的人,政治和宗教的煩惱部長不順民心,現在你來到在所有的嚴重性賜教上了法庭,改天我會喜歡聽你做什麼。 「

(蘇)游說秦紀念館1 O次數,但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打破了他的紫貂大衣, 100兩黃金也用完了11我有沒有錢,不得不離開秦國。 (他)攜帶書籍,挑著行李,面容憔悴,黃色和黑色的臉,很明顯受挫。家,織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嫂拒絕為他做飯,甚至父母不和他說話。

(蘇) ,所以在午夜找到這本書,奠定了幾十個書箱,發現JiangTaiGong 「陰符」藝術戰爭「 ,埋頭閱讀,反復選擇,熟悉,研究和經驗。當你想打瞌睡,閱讀他們刺傷了他的大腿上,用錐子,鮮血直流到10英尺。他自言自語地說: 「 ,如何採取負責的游說,而不是讓他們拉出金金。

刺綉,清香尊嚴的人做嗎? 」全年,研究成功,他說:「它真的可以去游說各國君王• 「 。因此,在房子的游說下,趙華趙。

他告訴趙拍手對話,趙王很高興他為武安君和贈款相對於印度,軍用車輛100輛,錦綉í 0束,白玉100對2萬盎司的黃金,團隊跟著他,所有國家一致同意打破甚至垂直和水平,因此強大的秦庄系統。

因此,當宰相時,秦不敢出兵函谷關趙蘇。

當時,大多數的世界,許多人,軍長,決策者權力,我們一定要聽蘇一個人決定所有政策。不花一鬥口糧,沒有徵用的走卒,而不是發送了一般,而不是用壞一個弓,沒有失去一個箭頭,它使世界諸侯和睦相處,比兄弟還靠近。

(可見)電源功率的聰明人,世界將服從;有這樣一個人獲得委任,世界將遵循。所以說:「政治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要用武力征服,尋求在法庭上,認真規劃,你不必去邊境的戰斗操作。

當蘇權勢顯赫,當金波2澳灣兩個供他使用,他指揮的戰車和騎兵連接不斷,無論似乎氣勢,蕭山區東部各諸侯國,每個人都在尋找服從他的命令,所以趙已經越來越尊重。轉到游說楚威王蘇,路過洛陽家長的經驗教訓,就能很快地清理你的房間,清掃道路,僱用樂隊,准備盛宴。

到3英里遠離城市的地方,以滿足妻子不敢看他的前面,側身耳朵聽他說話。大姐像蛇一樣在地板上爬行,跪我不斷道歉的法律。蘇問道:「嫂子,為什麼以前那麼傲慢和謙遜的主要表現為它呢? 」他嫂子回答說:「

因為你現在的位置顯著尊重,財富。 」蘇說: 「唉! 」孤獨的人差,如果父母不,當他的兒子,曾經顯赫的財富,親戚和朋友都感到恐懼,因此,一個人生活在世界權力和財富,不管如何可以忽略不計。

(6)計然之策擴展閱讀:

成語典故:

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說文種破吳計然七策:「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史記·貨殖列傳》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滅吳之後,范蠡攜西施離越赴齊,改名為陶朱公,後世將陶朱公視為商人祖師。

1、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這些話極為精闢地揭示了商品價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他指出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們就會將資源集中到這里,供給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於求,價格則會狂跌,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經營活動不能從眾,要從供求關系的角度,確定自己的經營品種。

「一貴一賤,極而復反」。在進行經營活動時,不能苛求過高的利潤,在價格高到適當程度時應果斷拋售,這就是「貴出如糞土」;在價格低谷時,應大膽地買進,這就叫「賤取如珠玉」。事物的量變在積累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於商家來說,對事物「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2、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之情可得而觀已。」意思是說要有目的地進行自己的經營活動,認識市場規律,有遇見地儲備物資。根據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預測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前做好貨物的購銷工作。

他認為天時變化的規律是可知的,「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就是說影響市場變化的無非是這樣一些基本因素,根據這些因素的變化做出判斷是經營成功的關鍵。

范蠡還曾提出農業經濟循環學說,他認為「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即天下六年一次大豐收,六年一次小豐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飢荒,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是有規律的。

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備。例如大旱之年應收購舟船,因為其價賤,而旱後船隻必會成為緊俏商品。「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夏則資裘,冬則資xi」,即夏季販運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將經營的眼光放到未來需求最迫切的市場上,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柒』 計然七策---到底是那七策

1、捐貨幣以悅其君臣;

2、糴粟囊,以虛其積聚;

3、遺美女,以惑其心志;

4、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

5、遺之諛臣以亂其謀;

6、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

7、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白話譯文:

1、一是送金錢財物,以取悅吳國君臣。

2、二是高價買進吳國的粟米,以減少吳國的積糧。

3、三是多送美女,以消磨敵人的鬥志。

4、四是把能工巧匠和優良的木材送去幫他們多建宮殿,以削弱吳國的財力。

5、五是派能言善辯的人去給夫差拍馬屁,並花言巧語擾亂他們的決策。

6、六是設法使規勸夫差仇視提防越國的諫臣自殺,以除掉吳王的臂膀。

7、七是積財練兵,等待敵人露出破綻,乘機進攻。

(7)計然之策擴展閱讀

計然策的出處:

相傳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用計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國富;范蠡既雪會稽之恥,用計然之策於家而富至巨萬。所謂計然之策,主要指「六歲穰六歲旱」的農業循環學說,農末俱利的平糴論,以及物價觀測、貴出賤取等經商致富的「積著之理」。後因以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計然既文子(《通玄真經》)一書作者。本是春秋末期晉國的一個智謀奇才。此人游歷吳越,便收了個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學生。

這范蠡後來便成了越國上大夫,輔助越王勾踐復仇滅吳而成就了一代霸業,後來飄然隱退泛舟湖海,於陶地以「朱公」名號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為陶朱公 。

這《計然書》,便是范蠡隱退後輯錄老師計然之言論,並參以自己見解所成,全書七策八千餘言,說得便是一個致富術。富國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為「絕世富經」,名士則稱之為「計然七策」。

『捌』 范蠡《計然篇》怎麼那麼短還是我搜索到的只是章節

范蠡的《計然之策》早就流失了,史載只有篇目而內容文字不載,現世不存在完整篇。

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滅吳之後,范蠡攜西施離越赴齊,改名為陶朱公,後世將陶朱公視為商人祖師。

1、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這些話極為精闢地揭示了商品價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

他指出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們就會將資源集中到這里,供給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於求,價格則會狂跌,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經營活動不能從眾,要從供求關系的角度,確定經營品種。

「一貴一賤,極而復反」。在進行經營活動時,不能苛求過高的利潤,在價格高到適當程度時應果斷拋售,這就是「貴出如糞土」;在價格低谷時,應大膽地買進,這就叫「賤取如珠玉」。事物的量變在積累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對於商家來說,對事物「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2、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之情可得而觀已。」意思是說要有目的地進行經營活動,認識市場規律,有遇見地儲備物資。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預測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前做好貨物的購銷工作。

他認為天時變化的規律是可知的,「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就是說影響市場變化的無非是這樣一些基本因素,根據這些因素的變化做出判斷是經營成功的關鍵。

范蠡還曾提出農業經濟循環學說,他認為「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即天下六年一次大豐收,六年一次小豐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飢荒,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是有規律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備。

例如大旱之年應收購舟船,因為其價賤,而旱後船隻必會成為緊俏商品。「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夏則資裘,冬則資xi」,即夏季販運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將經營的眼光放到未來需求最迫切的市場上,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3、 財幣欲行如流水。

「財幣欲行如流水」,「無息幣」。這就是說,在營銷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持資金流轉的通暢,不能把過多的資金積聚在手中,這就叫做「無息幣」。不要看輕薄利,在資金加速運轉的情況下,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增加利潤的效果。

而一味地囤積居奇,抬高物價,則有可能血本無歸。這就是「無敢居貴」。畢竟高額利潤不可能時時存在,薄利多銷實際上就是將風險轉化為利潤的最佳方法。范蠡認為谷賤傷農,太貴又傷害商賈的積極性,因此縮小價格波動的幅度,無論對商家和買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

4、 務完物。

「務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證所經營的貨物質量。在采購貨物時,對易腐爛的東西,切勿長期存儲,貪圖價高;還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費者。務指一定,是強調的意思,說明對產品質量的看重。

5、 擇人任時。

「擇人任時」是指范蠡的經營策略。商業經營需要認真選擇貿易夥伴和良好的貿易時機。「擇人」強調的是職業道德,在這一點上,他的觀點是「與時逐而不在責於人」。

「任時」強調的是貿易時機的預測。「擇人」與「任時」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有機聯系,既不可只顧貿易夥伴的和諧而放棄適宜的貿易時機,更不可看準了貿易時機而認錢不認人。

計然之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范蠡使用計然之策中的五條,在十年之中將越國建設得國富民強,報復了強大的吳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實例。而范蠡在功成名就後棄官,也是他為人聰明、深明道理的明舉。

范蠡研究了商業經營的地理條件,看中「陶」地處中原,四通八達,有利於事業發展,因而選擇了陶地定居,將計然之策用於家庭的經商活動,「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獲得了「陶朱公」的稱譽。

(8)計然之策擴展閱讀:

《計然之策》章節《計然篇》。

然者,天然,必然,物之道也。物道乃物之情與勢,不依人意所動。視物之情與勢而計所為,不求於心,不責於人。計其始末,智基於此矣。疾疾緩緩,曲曲直直,如依水而舟,依魚而網也。順其,為可為,避不可為。無可無不可,則容與率然,始有。

計物之情與勢必於審時度勢,不可不察。勢之蓄當有時,謂之機緣也。貴在得時。勢成則時至機至,雖難而易,其效然。勢不成則時不至機不至,雖易猶難。時過則境遷,機緣盡失,大勢去矣。審時度勢之妙在擇時捉機。

權衡時機,尤當精察,毫釐必較,成敗由此。擇時之妙,如逐如競,如捕如捉。待時而動,動不妄舉。動靜,遲速,輕重,繁簡,必以時定。此一時非彼一時也。待時蓄勢,備而待發,則靜如泰山。得時則發如疾電,時不待,稍縱即失。疏於此而欲其功,無異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