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北府兵
擴展閱讀
佩頓曼寧 2025-07-27 19:48:49
股票買10000元有多少股 2025-07-27 19:47:48
同花順編程搜股票行情 2025-07-27 19:47:45

北府兵

發布時間: 2021-07-09 18:00:05

Ⅰ 北府兵的含義

東晉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御北方,朝廷拜謝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Ⅱ 北府兵是誰組建的

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一支精銳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御北方。其時謝安當國,以兄子謝玄應舉。朝廷拜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本是北來僑民的集中地。「人多勁悍」,富於戰斗經驗,桓溫曾說:「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謝玄召募勁勇,徐、兗人民紛紛應募人伍,彭城劉牢之、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皆以驍勇應選。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威震敵膽。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這支軍隊建立不久,抗禦前秦屢立戰功。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將彭超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次年二月,謝玄率高衡、何謙解彭城之圍。後彭超復與俱難、毛當等率秦軍六萬南下,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高郵西),朝廷大震。五月,謝玄復率何謙、劉牢之等解田洛之圍。六月,又連續大敗秦軍,彭超、俱難僅以身免而北逃。八年,在有名的肥水之戰中,謝玄、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更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此後,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後收復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

十二年,朝廷征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玄鎮廣陵。謝玄從此失去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後,譙王司馬恬、外戚王恭相繼任青、兗二州刺史,統領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晉,北府兵從此成為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火並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舉兵反晉,司馬劉牢之投降朝廷,倒戈擊敗王恭。朝廷乃以劉牢之代恭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晉陵諸軍事。劉率北府兵鎮京口,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三年,三吳地區爆發了孫恩起義。朝廷遣衛將軍、徐州刺史謝琰(謝安子)與劉牢之前往鎮壓。

Ⅲ 北府軍的介紹

北府軍: 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將這些人招募起來,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劉裕等,建立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後成為南朝軍隊主力。

Ⅳ 東晉的北府兵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北府兵 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一支精銳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御北方。其時謝安當國,以兄子謝玄應舉。朝廷拜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本是北來僑民的集中地。「人多勁悍」﹐富於戰斗經驗,桓溫曾說:「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謝玄召募勁勇,徐﹑兗人民紛紛應募入伍,彭城劉牢之﹑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皆以驍勇應選。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威震敵膽。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這支軍隊建立不久,抗禦前秦屢立戰功。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將彭超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次年二月,謝玄率高衡﹑何謙解彭城之圍。後彭超復與俱難﹑毛當等率秦軍6萬南下,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高郵西),朝廷大震。五月,謝玄復率何謙﹑劉牢之等解田洛之圍。六月,又連續大敗秦軍,彭超﹑俱難僅以身免而北逃。八年,在有名的淝水之戰中,謝玄、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更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此後,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後收復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見鄴)。
十二年,朝廷征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玄鎮廣陵。謝玄從此失去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後,譙王司馬怡,外戚王恭相繼任青﹑兗二州刺史,統領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晉,北府兵從此成為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火並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舉兵反晉,司馬劉牢之投降朝廷,倒戈擊敗王恭。朝廷乃以劉牢之代恭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晉陵諸軍事。劉率北府兵鎮京口,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三年,三吳地區爆發了孫恩起義。朝廷遣衛將軍﹑徐州刺史謝琰(謝安子)與劉牢之前往鎮壓。不久﹐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成為鎮壓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見孫恩﹑盧循起義)。東晉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為了拱衛首都,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以改變荊﹑揚的形勢。元興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司馬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荊州軍閥桓玄。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奪去兵權,被迫自殺。北府兵遂為桓玄並吞。三年二月,劉牢之原參軍劉裕與劉毅﹑何無忌(牢之外甥)等聯絡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級將領分別在京口與廣陵舉兵擊滅桓玄。劉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後他們的軍隊已不復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了。

Ⅳ 北府兵的晉朝歷史

魏晉時期,京口實則仍是貧瘠荒涼之處,但有長江作為有效屏障,因而南渡流民因為財力匱乏、勢單力薄,抵達可落腳的安全之地後便無力南行。京口與北方十分接近,因而流民紛紛組成武裝軍隊,以防禦異族南下。在王敦之亂時,郗鑒就以此地流民帥軍隊平亂拱衛晉室。
京口重鎮的地位自蘇峻之亂後日益凸顯,為了控制三吳經濟要地,拱衛京師,郗鑒被任命為八郡都諸軍事,節度浙東的王舒之軍和浙西的虞潭之軍。郗鑒以及其家族開始經營京口,使之成為荊揚之爭中建康的有力後盾。北府兵在東晉後期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賴自郗鑒起的長期經營,謝玄在短期內並不能組建這樣一支足以左右南北關系的軍隊。
為充實長江下游的軍事力量,拱衛首都建康和抑制上游桓氏勢力東山再起,抵禦前秦南下等,謝安打算重新規整北府軍隊。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十月,朝廷任命謝安侄子謝玄為南兗州刺史,負責籌組新軍。謝玄隨即把南兗州的軍事治理機關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市)移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募集流民帥,組建北府兵,兼招募徐、青、兗三州流民。當時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劉牢之等數人以驍勇應選,謝玄任命劉牢之為參軍,率領精銳作為前鋒。因為晉朝百姓稱京口為北京,所以當時人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北府兵雖然組建匆忙,並無精良裝備,亦無正規訓練,但是因為流民帥長期率領軍隊與北方異族作戰,軍事力量不容小覷,三州南渡流民在落戶之前皆是半武裝性質,頗為強勁,因而北府兵的整體實力十分可觀。且太元四年(379)五月,前秦兵俱難、彭超部進攻淮南,並包圍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戰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戰,北府兵更是表現神勇,成為擊敗前秦的中堅力量。北府兵的軍事實力使它成為各政治集團爭奪的對象,北府將領也成為左右東晉政局的重要力量。
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御北方。其時謝安當國,以兄子謝玄應舉。朝廷拜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本是北來僑民的集中地。「人多勁悍」﹐富於戰斗經驗,桓溫曾說:「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謝玄召募勁勇,徐﹑兗人民紛紛應募入伍,彭城劉牢之﹑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皆以驍勇應選。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威震敵膽。太元四年,謝玄率兵在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淮陰(今屬江蘇)和君川(盱眙北)等地擊敗前秦軍的進攻,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 ,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Ⅵ 北府兵的建立

王夫之關於北府兵建立的論述:「謝安任桓沖於荊、江,而別使謝玄監江北軍事,晉於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相權,以圖中原,一舉而兩得矣」。桓和謝是東晉四大門閥之二,所以兩者既有爭權奪利的沖突,也有維護士族階層權益的本能。從東晉政府整體的利益出發,謝安很好地處理了中央與地方藩鎮的關系,平衡了謝桓兩大家族的力量。
東晉所轄境土主要為荊、揚二州。荊州位居上游,地廣兵強,是防止北方南下的重要據點,設有強有力的都督府,「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揚州為京畿之所在,乃立國根本。三吳及浙東是谷帛的重要基地。但是「建鄴擁天子以為尊而力弱,荊襄挾重兵以為強而權輕」(讀通鑒論),這種「枝強干弱」的局面,就成為荊揚之爭的根源。
繼督荊州的桓沖把揚州的軍權讓給謝安,雙方互相協作,出現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面對咄咄逼人的北方,謝安深知原來的世兵制軍隊腐敗不堪,根本對付不了前秦的軍隊,於是選派「有經國才略」的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監江北諸軍事,北鎮廣陵,組建北府兵。
北府兵是在太元二年(377)十月,謝玄拜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時組建的。《資治通鑒》孝武帝太元二年十月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晉書劉牢之傳》則對此記載較詳:「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這里兩個問題,第一,北府兵之得名由來。《通鑒》胡三省註:「晉人謂京口為北府。謝玄破俱難等,始兼領徐州。號北府兵者,史終言之」。謝玄太元二年為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開始招募軍隊;太元四年,打敗後秦在淮南的進攻,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於是他統帥的這支軍隊便正式稱作北府兵。其實,北府之名起自東晉之初。《世說新語》卷六排調第二十五注引《南徐州記》曰:「舊徐州都督以東為稱,晉氏南遷,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將,北府之號,自此起也」。據《晉書 王舒傳》:王舒在宣城公司馬裒(póu)死後,即代裒鎮除北中郎將監青、徐二州軍事。 據《晉書 元帝紀》與《通鑒》卷九十,司馬裒為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鎮廣陵,事在建武元年(317)三月,同年十月薨,王舒代裒鎮廣陵當在此時。時元帝尚稱晉王,次年三月才即帝位,說明北府之號起自東晉之初。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二二《王恭傳》:「都督以北為號者累有不詳」條下雲:「按徐、兗二州都督以北為號,故有北府之稱」。說明北府兵名稱的由來,是由於南徐、南兗二州都督以北為號。誠然,徐兗二州都督並不一定都以北為號,徐兗二州都督或刺史的治所也有廣陵、京口、下邳、淮陰、金城、合肥等處的不同。但自東晉初王舒以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將鎮廣陵後,徐兗二州都督或刺史習慣上一般都以加北為軍號;廣陵、京口作為北府鎮所的次數也最多,因此東晉人按習慣均可稱徐兗二州都督府為北府。然此時廣陵和京口鎮府所轄之兵,雖為北府之兵,卻並不是後來特稱的北府兵。直到太元二年謝玄以京口、廣陵為基地招募組建起來的新軍,才在歷史上特稱為北府兵。第二,北府兵的人員組成。北府兵既然是以京口、廣陵為基地組建而成的,而京口和廣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兗州是東晉北來僑民最多的地區,僅南徐州所屬就包括徐、兗、冀、青、幽、並、揚七州郡邑,僑寓人口計二十二萬之多,超過當地居民二萬余。因此,北府兵當以北方僑民和子弟組成。從資料來看當時招募的主要是將,而不是兵。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孫無終等實際上都是活動於江淮以南擁有一定武裝力量的流民帥,納入北府系統後,只需授予軍號或刺史名義,或補充一定兵員,就能作戰。但這絕不是說就沒有招募兵丁。晉元帝太興四年(321)五月庚申詔:「其免中州良人遭難為揚州諸郡僮客者,以備征役」。這是東晉初年的一次征發,對象是淪落為僮客的北方流民。如何處置北方南下的流民,一直是東晉政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設置僑州郡縣,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擔任僑州郡縣刺、守的,往往就是流民帥。如郗鑒初鎮京口,為北府鎮將時,「所統錯雜,率多北人」。謝玄受命兗州的前一年(太元元年),東晉「移淮北流人於淮南」,當是謝玄補充北府鎮將統兵的一個重要兵源。《謝玄傳》:「時苻堅遣軍圍襄陽,車騎將軍桓沖御之,詔玄發三州人丁,遣彭城內史何謙游淮泗,以為行援」。據《通鑒》,前秦軍圍襄陽,在太元三年四月,東晉發三州人丁當在刺史或略後,所發三州,以當時情況度之,當是僑立的徐、兗、青三州。這里的三州人丁,據東晉初情況言之,編戶的可能性極少,主要應是太元元年淮北入淮南的流民。《宋書 五行志》謂太元三年:「氐賊圍南中郎將朱序與襄陽,又圍揚威將軍戴遁(遂)於彭城。桓嗣以江州之眾次偌援序,北府發三州民配何謙救遁」。這也證實北府將何謙所部,有三州民丁的補充,這是募兵充實北府將帥力量的一個證明。可知,謝玄籌組的北府兵,實際上是集合一部分原北府鎮將,後來又獨立、半獨立活動於江淮的宿將或流民武裝,並征發一部分過淮流民予以補充而成。

Ⅶ 晉朝的北府兵有多厲害呢

常言道“兵在精而不在多”,決定一支軍隊戰鬥力的往往不是士兵的數量,而是質量,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特種部隊”了。特種部隊這個名詞雖然是二戰以來才出現的,但早在古代就已經有性質與之類似的軍隊存在了,像秦王李世民手下的玄甲軍、北宋岳飛手下的背嵬軍,都曾取得過以一敵百以少勝多的驕人戰績。而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這支軍隊,戰鬥力堪與之齊名,史稱“北府兵”。 北府兵,又名“北府軍”,乃是東晉時期戰鬥力最為彪悍的部隊之一,是由東晉大將軍謝玄一手打造。是曾幾度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存在。所以,當謝玄來到京口一帶組建軍隊時,主要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分散的流民集中起來。據記載,北府兵創建之初,共計約有八萬人,基本上清一色全是流民,就連北府兵參軍劉牢之也不例外。

Ⅷ 東晉時期的「北府兵」是如何逐漸興盛又是為何會衰敗

很多人或許僅知道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擊敗前秦軍隊。但如果問這支參戰軍隊的名稱,估計很多人都要搖頭了。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支非常強大,但又不太知名的軍隊——北府軍。

一、京口的歷史沿革與「北府」得名

要說「北府兵」,首先不得不說這支軍隊之所以得名的一個地名: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京口是東晉時一個縣的名稱,當時是晉陵郡治所。此地歷史悠久,西周時就見諸史書記載,屬「宜國」的封地。春秋時,屬朱方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途經京峴山時,望氣者奏報,此地有「王者氣」。為杜絕後患,秦始皇遣三千赭(zhě,紅褐色)衣刑徒砍毀樹木,劈山削嶺,以敗王氣,且改此地名為有卑賤意味的丹徒(穿紅色囚服的刑徒)縣,屬會稽郡。



隆安三年,孫恩起義爆發。朝廷遣衛將軍、徐州刺史謝琰 (謝安子)與劉牢之率軍鎮壓。隆安四年,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軍擊潰孫恩,孫恩自殺。

(三)被桓玄瓦解

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正月,司馬元顯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桓玄。桓玄起兵,並派劉牢之族舅何穆勸劉牢之歸降。劉牢之不聽部將劉裕等人勸諫,投降桓玄。

桓玄執掌朝政後,命劉牢之為會稽太守,剝奪其兵權。劉牢之欲反抗,無奈眾叛親離,最終自殺。北府兵將領高素、竺謙之等被殺,高雅之、劉敬宣(劉牢之的兒子)等投奔南燕。京口、廣陵分別由桓修、桓弘占據,北府兵士則由諸桓分領,北府兵被瓦解。

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稱帝,建國號為「楚」。

(四)討滅桓玄

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討滅桓玄。此後,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內外征伐。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北府軍成為皇家軍隊的主力。

文史君說

從太元二年建軍,到太元十二年謝玄被解除兵權,這十年時間內,北府兵主要承擔抵禦外侮、維護國家獨立的重任。淝水之戰,北府兵創造了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戰成名。從太元十二年至元興元年十五年時間內,北府兵卻可恥地淪落為國內各政治勢力權爭的工具,最終在內訌中,被瓦解消亡。北府兵的興衰,形象地說明:任何一支軍隊,只要是為國家、民族、人民利益而戰,則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為私人謀私利,罔顧國家、人民之大義,只有衰敗一途。

Ⅸ 北府軍有哪些著名將領(越多越好)

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後成為南朝軍隊主力。
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於前秦已一統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御北方。當時的權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等,建立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乘勢追擊,劉牢之一度追到鄴。太元十二年(387年),謝玄被解除了北府軍的領導權,司馬怡、王恭先後代之,北府軍軍閥化。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軍起兵反晉,次年劉牢之殺之,代之為北府軍領袖。此後北府軍主要致力於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軍。
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北府軍奉命征討在荊州割據的桓玄,劉牢之隨即投降桓玄,桓玄稱帝後削減劉牢之兵權,劉牢之意圖起兵對抗桓玄,然由於投降桓玄早已喪失人心,眾叛親離下自殺。元興三年(404年),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並殺之。此後,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北府軍成為其皇家軍隊的主力。

Ⅹ 北府兵的簡介

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一開始權力幾乎只屬於陳郡謝氏家族,後數度易主,並成為南朝軍隊主力。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於前秦已一統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御北方。當時的重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等,建立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太元八年(383年),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乘勢追擊,劉牢之一度追到鄴,北府軍從此一戰,史上留名。太元十二年(387年),謝玄被解除了北府軍的領導權,司馬恬、王恭先後代之,北府軍軍閥化。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軍起兵反晉,次年劉牢之殺之,代之為北府軍領袖。此後北府軍主要致力於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軍。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北府軍奉命征討在荊州割據的桓玄,劉牢之隨即投降桓玄,桓玄稱帝後削減劉牢之兵權,劉牢之意圖起兵對抗桓玄,然由於投降桓玄早已喪失人心,眾叛親離下自殺。元興三年(404年),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並殺之。此後,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北府軍成為其皇家軍隊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