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孫文的故事
孫中山軼事
1、孫中山名字趣聞
孫中山,生於1866年,卒於1925年。名文,又名中山,字德明,號逸仙。是中國近代革命家、思想家,中華民國的創立者。
孫中山先生一生曾用過或被人稱呼過的名字相當多,這些包括乳名、綽名、諢名、榮稱、教名、化名、筆名、字型大小等,共有30多個。
現舉幾例供大家賞析:
一曰帝象:
孫中山剛出生,其父就找命師相命,相師說:「此孩為非凡之命,大富大貴,有九五至尊,皇帝之位。」如此,其父遂把孫中山的乳名稱之為「帝象」。
二曰中山樵:
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為防清政府追殺,隱姓化名為中山樵,人稱中山。後來章士釗將「中山」二字綴於孫姓之後,這便是人們後來普遍稱呼的孫中山的來源。
三曰逸仙:
1883年,孫中山加入基督教,在受洗的登記冊上,孫中山署名為「孫日新」,取於《大學》上的語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而「逸仙」是粵語「日新」的諧音。在孫中山1886年報名香港雅麗氏西醫書院時,孫中山就使用「孫逸仙」報名注冊。此後他在國外多用此名。
四曰石頭仔:
小時候孫中山脾氣倔強,好動,愛打架,總愛打抱不平。一次同學穢語罵他父親,孫中山與之打架,揪住辮子猛撞其頭,至使昏迷過去,好久才醒過來。村人目睹此狀欽佩地說:「真是石頭仔。」從此石頭仔便成了他孩提時的綽號。
五曰通天曉:
孫中山就讀醫學堂時,曾購得二十四史等大量古典書籍、著作,同學們從孫中山的藏書隨意抽出一書考他,他都能對答如流,大家驚詫而又欽佩不已,隨譽稱之為通天曉。
此外,孫中山還使用過:陳文、山月、公武、帝朱、杞憂公子、中原逐鹿等。
2、孫中山的愛情軼事
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而一個世紀前,孫先生和宋慶齡女士那段相濡以沫的傳奇愛情故事,仍為後人樂道。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雙方年齡相差27歲。孫中山先 生去世多年後,宋慶齡在接受一位美國記者采訪時說,22歲嫁給孫中山,是處於一種敬仰,並不是愛。而孫中山先生曾對戰友表示,「只要和宋慶齡結婚,只活一天我也願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宋慶齡正在美國讀書。聽到消息後,宋慶齡回到宿舍就把清朝的大旗拆掉,掛上五彩旗表示慶祝。畢業後,宋慶齡成為孫中山的秘書,從戰友逐步發展成夫妻。宋慶齡嫁給孫中山,宋家很反對。宋慶齡的父親查理•宋,還坐著輪船去日本阻止。一到孫中山屋前,查理•宋就大罵,讓孫中山出來。孫中山出來了,說你找我什麼事,查理•宋反倒罵不出來了,直接跪下給孫中山磕了個頭,說小女交給你照顧,請總理多擔待。
大陸出版的《孫中山傳》里記載,孫中山的戰友曾阻止他,說你跟宋慶齡結合要折壽,必須拆開,孫中山回答:「活一天我也願意。」
與宋慶齡結合前,孫中山先生有過兩次婚姻。1884年孫中山與本縣僑眷盧慕貞結婚,後來又有夫人陳粹芬,陳粹芬伴隨他20多年。1915年孫中山與盧慕貞離婚與宋慶齡結婚。
孫氏晚輩對於孫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視為祖母。據孫中山的後人孫必達說,孫家人昵稱陳粹芬為「南洋婆」,盧慕貞因與孫中山離婚後住在澳門,故被昵稱為「澳門婆」,至於宋慶齡則被稱為「上海婆」。也有孫家晚輩稱盧慕貞為「婆婆」,稱陳粹芬為「二婆」,孫家子弟與宋慶齡見面時,稱她為「grandma」(奶奶)。
元配盧慕貞1884年與孫中山結婚,是個沒有文化的家庭婦女。妻妾陳粹芬祖籍福建,生活在香港,經過陳少白介紹與孫中山認識,隨後跟孫中山同居。陳粹芬很懂得照料生活,孫中山早期好多革命活動都有陳粹芬參與,大家很敬重她。因為她在家排行老四,都叫她陳四姑。陳粹芬後來患肺病,1914年定居在馬來西亞,1931年後常住在中國湘潭縣,後來又去香港。三位孫夫人情況各有不同,但都長壽,盧慕貞活到86歲,陳粹芬活到89歲,宋慶齡也活到89歲。
3、孫中山的幽默
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動失敗後,轉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時機東山再起。
有一天,幾個革命同志閑來無聊,湊了4個人打麻將娛樂。不巧,被孫中山撞見了。他們自知犯錯,一陣驚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對如此尷尬場面,孫中山不但繼續叫他們打下去,而且還笑著說:「打吧,打麻將很像我們革命起義,這一局輸了沒啥關系,可寄希望於下一局,永遠充滿了機會,永遠充滿了希望。」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衫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
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
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4、孫中山尊老
孫中山先生出任大總統後,日夜奔忙,准備北伐。一次,在桂林的一段山路上,為趕到某地主持會議,他雇了一乘竹轎。剛走了不遠,他聽到轎夫發出一陣陣氣喘聲,心裡便不安起來。於是令轎夫停下。兩個轎夫不解地問:「大人何事?」孫中山道了聲辛苦,並問他們多大年歲了。一個回答65歲,一個說剛過60歲。聽罷,孫中山心中更難受了,他十分欽佩兩位老人的身板骨硬朗,又十分同情他們的艱辛。說:「你們年紀都比我大,我幹嘛要你們抬呢?」孫中山掏出一大把銀元放在兩個轎夫手裡,深情地說:「這轎子我再不坐了,你們回去吧!」兩個轎夫不免納悶:這是個什麼人?於是怯生生地問孫中山尊姓大名。孫中山笑著說:「我的名字暫不告訴你們。」言畢,寫了一張紙條,折好後交給轎夫,並一再叮囑要回家後才能打開。兩位轎夫感到此人非同一般,沒等回到家,就趕緊打開,好弄個明白。當他們打開那張紙條,看到「孫中山」三個字時,不由得大驚失色,趕緊回頭追趕。這時孫中山早已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兩位轎夫用敬佩的眼光望著孫中山前行的方向,激動地說:「都像孫總統這樣尊老敬老,老人的日子就好過了。」
5、孫中山妙聯入官府
清朝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武昌總督府,想見湖廣總督張之洞,他遞上「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的名片。門衛隨即將名片呈上,張之洞一瞧很不高興,何門衛來者何人?門衛回答是一儒生。張總督令人拿來紙筆寫了一行字,叫門衛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紙上寫著:「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上聯。孫中山微微一笑,對出了下聯,又請門衛呈送給張之洞,張之洞看見上書:「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不覺暗暗吃驚,「呀,儒生不可小視!」於是,急命門衛大開中門,親自迎接這位才華橫溢的孫中山。
6、堅決拒絕稱「萬歲」
孫中山在民國成立之初,曾乘軍艦在福建視察。停泊馬尾,都督孫道仁前來迎接,請孫中山換乘甲板船登岸。這時孫中山發現,聚集一起歡迎他的許多小船,大都懸掛著紙旗和布條,稱他「萬歲」。孫中山不悅,對孫道仁說:「萬歲一詞,是封建帝王要臣民這樣稱呼他的,我們為了反抗這個『萬歲』,許多革命同志拋頭顱、灑熱血。如果我接受這個稱呼,對得起先烈嗎?」他要求撤掉這些紙旗和布條,否則決不登岸。孫道仁慌忙傳達,所有小船也趕緊照辦了。孫中山這才欣然換船上岸
7、不讓其兄當都督
孫中山的大哥孫眉是檀香山一位著名的華僑資本家,號稱「茂宜王」。為了資助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孫眉不惜變賣家產。1912年初,孫中山在南京當選中華民國臨時總統。不少人推舉孫眉當廣東省都督。孫中山不同意,並在報刊上公開發表聲明,說孫眉任粵督「決非所宜」,「與其強以所難,將來不免覆悚,何如慎之於始。」他還給其兄發去電報,勸他不要謀求當粵督。 孫中山這樣的決定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他深知其兄文化低,脾氣又不好,不宜政界做官。另一方面,在孫中山看來,辛亥革命剛剛成功,就把自己的哥哥拉上去做大官,任人唯親,以權謀私,是不可取的,是不得民心的。後來,孫眉完全理解了中山先生的一片苦心,也避去了一場災禍。
8、孫中山打人
聽說孫中山動手打人一生有兩次:一次是少年時期在檀香山盤羅河學校,動手反擊楸他辮子的頑皮同學.一次是在倫敦,有一天,他在操場上打球,倫敦<泰晤士報>記載霍氏由於報道他的使館蒙難經歷而與他相識,故意揮球直擊孫中山的額頭,打得他兩眼冒金花,還跟他開玩笑地說:"這是英國人的打人法."面對英國人固有的傲慢和狂妄,孫中山也不示弱,便上前把霍氏攔腰抱住,放在膝蓋上,如同打頑皮小孩似的,拍了幾下臀部,笑著說;"這是中國人的打人法."
㈡ 什麼是民國孫文
就是中華 民國的孫中山。
㈢ 孫中山又名孫文
孫中山,原名「孫文」,字「載之」,譜名「德明」,號「日新」、「逸仙」(因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㈣ 孫文為什麼叫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乃自取「文以載道」之義),譜名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幼名帝象,後化名為中山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建國元勛,死後並在1940年被國民政府奉為國父。
http://www.wanghongmin.com/jxzl/renwu/a12.htm
㈤ 孫文和孫武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 孫文是孫中山以前的名字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孫子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他的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便逃奔至齊國避難,改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攻,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嘉獎。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候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經過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㈥ 為什麼都叫孫文 孫中山啊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載之,號日新,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倡導者。 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領導發動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後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中文名
孫文
出生日期
1866年11月12日
外文名
Sun Yat-sen
出生地
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別名
中山、逸仙、載之、日新、中山樵、帝象
國籍
中國
職業
革命家
性別
男
民族
漢族
畢業院校
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
代表作品
《民權初步》《孫文學說》《三民主義》《實業計劃》
主要成就
成立中國同盟會
建立共和體制
建立中國國民黨
開創中華民國
創建黃埔軍校、中山大學
領導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
安葬地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陵
政黨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
譜名
德明
尊稱
國父,革命先行者
㈦ 孫文是誰
希望對你有幫助:孫文就是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中華民國歷史教科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不實。 另外,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尤列、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諢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 。「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㈧ 孫中山和孫文是一個人嗎
答:是的。孫文,字中山。
古人都是名和字。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㈨ 孫文簡歷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㈩ 孫文原名是什麼
孫中山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後,則常以中山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