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項羽能在割下自己的腦袋後親手遞給呂馬童請從生物角度分析!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出自項羽本紀,你呀從哪裡看出來項羽能在割下自己的腦袋後親手遞給呂馬童?你瘋了?????????????????????
② 呂馬童的生平
呂馬童出身不詳,歷史學者李開元將其歸入秦人。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呂馬童在好畤(今陝西乾縣東)以郎中騎將加入劉邦陣營,參與過漢四年十一月(公元前204年11月)的漢滅龍且之戰,累升至騎司馬。漢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參加垓下之戰,西楚霸王項籍自刎於烏江亭後,他與郎中令王翳、郎中騎楊喜、郎中呂勝、楊武共同分割項籍屍體,因功受封中水侯(河北省河間市龍華店鄉邵洪店二村)。
漢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去世,謚號庄侯。(謚法:「屢征殺伐曰庄」,後避漢明帝劉庄諱,改為「嚴」)
③ 從馬童到成為中水侯,呂馬童的人生為何能如此傳奇
從馬童到成為中水侯,呂馬童的人生之所以能夠如此傳奇,原因在於他的侯位不是通過軍功一刀一槍拼出來的,而是在最後一戰當中,有了特殊的機遇才得來的。
這跟當時的項劉爭霸有很大的關系,這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滅秦之後,項劉爭霸,劉邦以一個被起義大軍忽視、看不起的身份,一直奮斗到了能夠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地位。
自幼讀兵書、習武的項羽,怎麼會不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普遍流傳的道理呢?顯然,他知道。所以項羽的兵敗無臉見江東父老這一理由,僅僅只是借口而已。更關鍵的在於,當時的項羽在生死存亡的決定性關頭,看到了自己的老鄉和曾經的下屬呂馬童,也來追殺自己,感到前途無望,重來一次江東父老也會不會跟這個呂馬童一樣呢?心中感到悲涼,於是自刎而亡。
④ [翻譯]]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翻譯為: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
出自西漢司馬遷《項羽之死》,原文選段: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譯文:
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僅憑借項羽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
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於是把項羽指給王翳看:「這才是項王。」於是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我送你個人情吧!」說完便自刎而死。
(4)呂馬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為《項羽本紀》。
主旨及賞析:
本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題目為後人所擬。本文記敘了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
這最後一幕,由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場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陰陵失道、東城快戰、拒渡贈馬、賜頭故人等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和細節。
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作者運用史實、傳說和想像,傳寫了項羽的窮途末路,不斷豐富、發展了他的性格,讓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藝術效果。
⑤ 呂馬童原是項羽部下,為何後來背楚投漢
秦末人,少與項羽有舊,歸漢為郎中騎將。劉邦困項羽於垓下,羽突圍時看見馬童說:「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遂自刎。馬童以得羽頭有功,封中水侯。
呂伯子,吳中人也,家世不可考。少有大志,嘗謂人曰:「人生一世,不錦衣玉食,枉為人矣。」人竊笑之,相語曰:「不意貧兒有此痴想。」
二世元年,九月,項梁、項羽起事於會稽。伯子仗劍從之。一站斬首級12,羽驚奇之,以為馬童,世人榮之。是月,劉邦興於沛。
伯子感羽知遇之恩,嘗語人曰:「伯子,吳中鄙人。吾有今日,乃項將軍之賜也。」烏椎,項羽之愛馬,伯子侍之如母。
二世二年,八月,項氏與秦軍戰於定陶,敗,項梁死。
是時,吳中子弟多棄羽南歸。伯子語於眾曰:「奈何因一戰之敗而棄我大將軍乎?大將軍,人傑也。忘秦定天下者,必此人也。且臨難而退,此事主之道乎?」
三年,羽沉船,破釜,救趙。大破秦軍於巨鹿。諸侯恐,尊羽為諸侯上將軍。伯子竊喜,謂羽不日臨天下,己加爵封侯右望,事之愈恭。
項羽嘗撫伯子背,語人曰:「此吾之一臂也。」
秦亡之次年,二月,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諸侯18,而不及伯子。伯子頗怏怏。
漢王反於漢中,楚漢連戰。漢王用陳平謀,行反間於楚。項羽疑諸將,誅殺無度。亞父怒而去,疽發背卒。
是時,楚營人人自危。伯子恐項羽之誅,怨項羽之不己侯。背羽,歸漢。漢王喜,以為郎中。
亡秦之次五年,12月,戰於垓下。圍楚軍於烏江。羽顧見伯子,以古人呼之。伯子不顧,呼曰;「此項王也!」羽自刎死,漢軍爭屍,伯子取其一臂。
漢王得天下,以伯子功封吳中侯。
伯子還鄉,故交皆來相賀,伯子榮之。
一日,伯子晝寢,侍童在側。忽驚起,大言曰:「吾誠有罪,背主忘恩,狗彘之行也!」言訖,氣噎而亡。年三十五。
⑥ 呂馬童的後代
【一世】正月己酉封,庄侯呂馬童三十年薨。
【二世】孝文十年,夷侯呂瑕嗣,三年薨。
【三世】十三年,共侯呂青眉嗣,三十二年薨。
【四世】建元六年,靖侯呂德嗣,一年薨。
【五世】元光元年,侯呂宜城嗣,二十二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七世】元康四年,呂馬童玄孫之孫長安公士呂建明詔復家。
⑦ 為什麼項羽在秦地生活時的朋友會是呂馬童
呂馬童是在史書中只出現過一次的人物。他的出場是在項羽兵敗身死之時,當時身陷重圍的項羽在亂軍看到了呂馬童,就說到:“若非吾故人乎?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隨後項羽自刎而死。這一記載就使呂馬童與項羽的關系成為了千古謎團。
呂馬童的身份背景
因為呂馬童在史書中記載不多,因此很難推斷他與項羽的關系,但是從故人一詞和《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可以知道項羽和呂馬童是老相識,否則項羽不會在亂軍之中就能認出呂馬童。而根據《項羽本紀》的記載,呂馬童當時是漢軍中的騎司馬,也就是漢軍騎兵中的中下級軍官。
一個是威名赫赫的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漢軍中的騎司馬,兩人是如何聯繫到了一起呢?這就引發了多種猜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呂馬童是項羽的老部下,跟隨項羽在吳中起兵的子弟兵之一。這種猜想應該是最直接,最可以理解的猜想。畢竟兵仙韓信不也是從項羽帳下投奔漢王劉邦陣營的嗎?
但是現代史學家李開元先生提出了一種觀點是呂馬童和其他漢軍騎兵中的骨幹都是秦人,這一觀點是從漢軍的騎兵是原秦國騎兵為骨幹這一點出發,並且擔任騎司馬、郎中騎等職務的大都是秦國騎兵的舊將。可是這一觀點就很難解釋項羽作為楚人與作為秦人的呂馬童是如何認識的問題。
⑧ 項羽烏江自刎與呂馬童有關
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烏江,年僅三十一歲。烏江河岸,血戰中的項羽,已經身負十餘處創傷,突然間轉身不動,望著眼前一位漢軍騎將喊道:「來人可是舊友呂馬童?」
突然被項羽直呼其名的呂馬童不敢正視項羽的目光,側身面對身邊的戰友王翳,手指著項羽說:「這就是項王!」呂馬童等五位斬殺項羽的漢軍騎士,因功封侯,從此載入史冊,他們的功業和世系的簡介,都被保存在《史記》和《漢書》的《功臣表》中,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我為了破解項羽之死的秘密,逐一查閱了這五位騎將殘存的檔案材料,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五位斬殺項羽的漢軍騎將,竟然無一例外都出身於同一地區,都是舊秦軍的將士。項羽繼續喊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要我的頭。我成全你!」說完揮劍自刎,享年三十一歲。漢軍將士,蜂擁而上搶奪項羽的遺體,數十人相互蹂躪殘殺而死。最後,郎中騎王翳奪得項羽的頭。呂馬童,秦帝國的內史好畤縣(今陝西乾縣東)人,本是舊秦軍郎中騎將,漢元年參加劉邦軍團,曾經以司馬的官職出擊楚國將領龍且的軍隊,後來與他人共同斬殺項羽,漢七年正月受封為中水侯,一千五百戶。
⑨ 身亦被十餘創,被是什麼意思;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
被::蒙受,遭受
秦王復擊 軻,被八創.——《戰國策·燕策》
顧:回頭看
泛指看:眄.名思義..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
⑩ 大家怎麼看待呂馬童
呂馬童又名呂伯子,秦末人,少與項羽有舊,巨鹿之戰中殺敵過百而聞名楚軍,後項羽裁軍投漢為郎中騎將。劉邦困項羽於垓下,項羽突圍時看見馬童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然後自刎。呂馬童以得項羽一體有功,封中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