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哪旗最尊貴
清朝八旗制度中,級別最高的應該是正黃旗。要區別各旗的排名和地位等級,首先得從清國的八旗制度起源談起。
八旗制度的起源清的祖先是建州的女真人,屬游獵的少數民族,主要以捕獵為主要生活來源。捕獵時為提高成功率,往往採取集體圍獵的方式。在具體的捕獵工作中,女真人往往採取每十人為一個小組。為統一行動和指揮,在這十個人當中,就會選出一個負責人,統一指揮調度,稱之為總領。每組十個人,就成為一個牛錄,負責人就稱為牛錄額真。這就是八旗制度的最先雛形。
八旗制度的管理機構,每旗設有一名軍事長官,叫固山額真,入主中原後改稱都統;設左右兩名梅勒額真,即副都統;每旗分設五個甲喇,每個甲喇的軍事長官稱甲喇額真,即參領;一個參領又管理五個牛錄,每個牛錄的軍事長官稱為牛錄額真,即佐領。
八旗制度的等級八旗分兩個等級,即上三旗,分別為:正黃、鑲黃、正白,一般是皇帝自己親自管理;其餘正紅、正藍、鑲白、鑲紅、鑲藍則為下五旗,一般為各位王爺、貝勒、貝子、公爵等領導。
清太宗皇太極時,皇太極親自管理正黃、鑲黃兩旗;睿親王多爾袞管理正白旗;禮親王代善管理正紅旗;鄭親王濟爾哈朗管理鑲藍旗;豫親王多鐸管理鑲白旗;庄親王博果鐸管理鑲紅旗;正藍旗原屬莽古爾泰,後來歸皇太極接管,歸屬肅親王豪格。
由上可見,清朝的八旗排名應該是:正黃、鑲黃、正白、正紅、正藍、鑲白、鑲紅、鑲藍。其中最尊貴得應該是正黃、鑲黃兩旗,考慮到正黃旗是最先的四旗之一,鑲黃旗為後來擴充的後四旗之一,所以,八旗中最尊貴當屬正黃旗。
㈡ 關於清朝八旗的的地位高低和排列順序是怎樣的
八旗之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轄,屬於皇帝的親兵,待遇條件優厚,稱為「上三旗」。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分領,稱為「下五旗」。
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
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是鑲黃旗。清朝的九大貴族世家,如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葉赫那拉氏,都出自於鑲黃旗。
在努爾哈赤統治初期,八旗制度只有三旗,即黑旗、白旗、紅旗,後來隨著後金的不斷壯大,人數也成倍增加,逐漸發展為八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並且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
(2)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擴展閱讀:
演變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麼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麼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
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
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
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污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
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閑的。
㈢ 清朝八旗的排名
1、正黃旗
2、正藍旗
3、正白旗
4、正紅旗
5、鑲黃旗
6、鑲藍旗
7、鑲紅旗
8、鑲白旗
㈣ 清朝時期,八旗的排名,哪旗最尊貴有何依據
鑲黃旗是頭旗,應該也就是最尊貴的了。
八旗的排名: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其中,兩黃旗和正白旗,屬於上三旗。上三旗無主,天子自將。
㈤ 八旗地位的排序
歷史上八旗的排序: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合稱八旗,統領滿洲、蒙古、漢軍,排名最高的是鑲黃旗。
據了解,歷史上「八旗制度」是清朝獨創的兵民合一的政治行政與軍事組織,出征時用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的軍旗以示區別,所以又稱「八旗」。其中正黃旗、正紅旗、正藍旗、正白旗為純色;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為正色鑲紅邊;鑲紅旗為紅色鑲白邊。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以及分布分布大致是這樣的:
正黃旗(45牛錄):努爾哈赤
鑲黃旗(20牛錄):努爾哈赤
正紅旗(25牛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岳托
鑲藍旗(33牛錄):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
正藍旗(21牛錄):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
正白旗(25牛錄):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杜度
㈥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高的是哪一旗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高的是哪一旗?
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貴族"顧名思義就是清朝的貴族。而貴族和平民有著地位之分,同樣的在貴族之中也有著地位之分。換句話來說,就是八旗貴族也是分層次的。
自從1601年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貴族便一直過著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被視為清王朝統治的核心與根本。最初的時候,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了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
很顯然作為最先設立的四個旗肯定是比後來增設的旗地位要高,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鑲黃旗和正藍旗。
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直接統領兩個旗,正黃旗和鑲黃旗。毫無疑問,這兩個旗的地位最高。從清朝皇帝對黃色的喜愛和黃色的尊貴程度也足以見得。
其餘6旗由皇帝的子侄兄弟率領,地位略低於兩種黃旗。清朝入關後,隨著正白旗旗主多爾袞被順治皇帝清算,正白旗也被順治皇帝納入統領,於是皇帝親領的旗就變成了3個,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它們被統稱為"上三旗",地位最高。
八旗制度雖然是清朝的根本,但是清朝的衰落和腐朽和它有著不小的關系。
因為八旗子弟有著自己的一套政治體系,內部的階級過於嚴格,有一種階級固化的味道在裡面,外八旗人、包衣、旗下農奴三等,上下之間各有禮數,不敢逾越。
㈦ 清朝八旗排名
清朝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鑲黃旗在八旗中居於首位,而上三旗的地位高於下五旗。也就是說上三旗剩下兩旗之間沒有地位之分,下五旗之間也沒有地位之分。
㈧ 滿洲八旗的地位排名是什麼
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
㈨ 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最後一位鑲紅旗主是誰
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最後一位鑲紅旗主是代善長子岳托。
代善父子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努爾哈赤逝世後,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
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9)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擴展閱讀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以及分布分布大致是這樣的:
1、正黃旗(45牛錄):努爾哈赤
2、鑲黃旗(20牛錄):努爾哈赤
3、正紅旗(25牛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4、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岳托
5、鑲藍旗(33牛錄):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
6、正藍旗(21牛錄):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
7、正白旗(25牛錄):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
8、鑲白旗(15牛錄):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杜度
㈩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哪個旗最厲害
這個排名其實很好區分,由皇帝直接統領的三旗是最厲害的,有正黃、鑲黃、正白;有一些王爺統領的是第二權利的,有正紅、鑲紅兩旗;還有肅親王統領鑲白旗;豫親王統領正藍旗;鄭親王統領鑲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