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牧童短笛現代詩
上次有幸被邀請出席社團匯報演出,有一個節目是笛子配樂的詩歌朗誦,詩歌名字我忘了,但是大概是描述青山綠水,大好河川的句子。
當時只是感覺這個節目很新穎,以前都是鋼琴或者電子琴,或者直接放個音樂什麼的。所以節目還是要有創新,詩歌也要有意境,
今天看到你這個提問,忽覺那天那個吹奏簫笛的男生若換成一個騎著老牛,帶著草帽的牧童,大樹之下,一位白發須髯的老者昂然吟詩,四周是無盡的田野,這個意境應該不錯。
Ⅱ 牧童短笛
賀綠汀馳名世界的中國優秀鋼琴作品之一。1934年,歐洲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來我國徵集「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時,曾舉辦了「中國鋼琴作品比賽」,當時正在上海國立音專求學的賀綠汀以《牧童短笛》應征,榮獲頭獎。此後齊爾品把這首鋼琴曲帶到歐洲親自演奏,並在日本出版。從此,這首鋼琴曲聞名國內外,成為各國鋼琴家們的常備曲目之一。 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從而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彷彿使人們看到了江南水鄉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著牧笛。作者賀綠汀曾經說:「我所寫的《牧童短笛》,有人說是這個民歌或那個民歌,其實什麼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風格……由於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來的自然就有民間風格。」 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在田野里漫遊,天真無邪的神情令人喜愛(片段1)。 可以說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寫照。樂曲中段是傳統的民間舞蹈風格,用歡快的節奏和旋律寫成(片段2)。 最後,再現第一段的主題。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上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範例。
Ⅲ 牧童短笛的三段不同情緒是什麼
《牧童短笛》結構簡潔,為典型的三段曲式。呈示段:(1-24小節),G徵調式,C宮系統,4/4拍,共包括6個樂句,每個樂句都由4小節構成,句與句之間的音樂材料呈對比關系,主題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味。整個呈示段速度較緩慢,旋律十分悠揚、寧靜。採用的是二聲部對比復調的寫法,高聲部與低聲部一呼一應,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四,上緊下松,上靜下動,樂節與樂句之間左右手互為補充,形成呼應交替進行,既有密切關聯,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中段(25-52小節),為"並置型"中段,採用了中國音樂中的"旋宮"手法,主調性為G徵調式,2/4拍。復調音樂變為了主調音樂,音區提高,速度加快,採用了民間舞蹈的節奏,旋律歡快有趣,描繪了天真無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戲的情景。從主題材料、節拍、速度、和聲調性、音樂織體和情緒等各方面都與呈示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段分為3個樂句,每句4小節,系同一主題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復,採用了動機模進發展的手法,與前一段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樂段自身反復了一遍。第一句為D徵調式,第二句為第一句的上五度屬方向嚴格模仿 ,A徵調式。第三句又為第二句的上五度屬方向變化模仿,A宮調式,但只進行了兩小節,因要進行樂段反復,所以在後兩小節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宮調式。為了與前後的對位風格統一,中段採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與持續的低音,減弱了功能進行,從速度、力度、和聲調性上為回歸再現作準備。再現段(52-76小節)是呈示段的變化再現,在保持呈示段骨架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些裝飾性的音符,其方式多是在二個八分音符的節奏中再加入兩個音符變成了十六分音符,使主題的旋律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再現段的調性先在G徵調上,然後在D商調上,最後逐漸減弱音量而結束在主調G調上。"加花變奏"手法的應用,達到了"變化再現"的目的,使音樂更為婉轉動人,更深入而富於動感。
Ⅳ 牧童短笛的演奏技巧
演奏該曲時要注意對小短句的劃分和如何將幾個小短句連成一個完整的長句:如第一段左手的第4小節第4拍起至第8小節第3拍是由4個小短句組成的一個長樂句;又如左手第12小節第4拍起至第16小節第3拍也是4個小短句組成的一個長樂句:第16小節第4拍至第20小節第3拍同樣是由4個小短句組成的長樂句。彈奏每個小短句時,既要斷開又不能停頓。每個小短句的最後一個音不能加重,注意時值要彈夠。聲音要柔和。彈出的小句子不能有完結的感覺,要有聲斷氣不斷的語氣,一直彈到小短句組成的長樂句。收句時,聲音才能略長、稍深,這樣才有句子的完整感和邏輯性。此樂段是二聲部復調,必須分手練習,特別是左手易被忽略。更要細致練習才能將左手獨立的伴低聲部與右手的主聲部協調配合好,表現出復調對位的特點。而且要特別注意,兩個聲部的樂句,基本上是左右手交叉進行的:即左手樂句收句處。恰好是右手起句處,反之亦然。另外要注意樂譜上面標示的表情術語,基本上是針對右手的,左手的樂句卻處於收句,應當弱。只有分手練習,才能特別細致地處理好起句收句強弱變化。合手彈奏時,左右手的樂句才能配合默契。本曲表情很豐富,幾乎每句都標示了表情術語,尤其是重復句,要特別注意,用變化的音色音量來處理。
第二段是歡快活潑的兒童舞曲,速度vivace(活潑的),這里速度是稍快而不是越快越好,速度應當活躍而不急促。右手的上波音和快速跑句彈奏時,要清楚有顆粒性,音色不能硬,有如笛聲清脆嘹亮。要求指掌關節要靈活。指尖靈敏。左手是節奏很規整的半整和弦的跳音,能幫助快速跑動的右手穩定節奏。左手的跳音音域寬廣,彈奏時要注意音的准確位置,但左手又是伴奏,要求彈得稍弱(尤其後半拍)。注意踏板只在每小節的前半拍用而其它地方基本上不用。踩踏板時手指不得加重音量。右手彈奏時要注意跳音與連音的區別。第三段是第一段旋律加花變奏的再現。加花變奏主要是體現在右手;左手只在倒數3的最後一拍和倒數5的第二拍是加花變奏。其它部分均與第一段完全相同。加花變奏後的旋律更富於動感,曲調更婉轉動聽。
Ⅳ 《牧童短笛》名字的由來是怎樣的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後來,賀綠汀接受友人的建議,用我國民間流傳的歌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中的「短笛」二字取代了「之笛」。一字之改,便使曲名由「文人雅士」之語變為靈巧、親切的鄉言俚語,與樂曲本身的情調、意境完全一致了。
Ⅵ 讀了牧童短笛這個故事你有想法能說說嗎
《牧童短笛》是作曲家賀綠汀於193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這首曲子短小精緻,旋律優美生動,具有田園風味和江南地方色彩。曲子的原來名稱是《牧童之笛》,後來根據我國流傳的歌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改為《牧童短笛》。1934年,歐洲著名作曲家亞歷山大-齊爾品來我國徵集有中國風味的作品時,舉辦了「中國作品比賽」。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參加了比賽,獲得了頭獎。從此,這首鋼琴曲就聞名國內外,成為鋼琴家的常備曲目之一。
。。1934年11月27日,音專7周年校慶音樂會暨中國風味作品比賽授獎儀式在上海新亞酒店樓上的大禮堂舉行。那天,身穿便宜料子做成的半舊西裝,帶有泥土氣息的青年賀綠汀自信地走上領獎台,親自演奏了獲獎作品《牧童短笛》。演奏完畢,全場是一片贊賞的掌聲。第二天上海各報報道了這一盛況,中國樂壇第—次知道了賀綠汀這個名字。其中,《新夜報》的評論說:「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國音調與西洋樂理的界限,他那作品的成功是鼓勵了我們為復興改造中國音樂而研究西洋樂理的技術,給予一般極端保守古樂者和主張完全歐化者以同樣的警醒」。這一評論非常熱情又十分中肯地道出了這—作品的價值、影響和意義。 由於《牧童短笛》獲得第一獎,為上海音專爭得了榮譽,校方決定賀綠汀由自費生轉為公費生,免繳學費。這使他長期以來經濟拮據的窘況有了緩解。
這首鋼琴曲後來由齊爾品首先帶到日本,並在日本首次出版;不久又被帶到柏林、慕尼黑、維也納、日內瓦、阿姆斯特丹、紐約等歐美各大城市,並由齊爾品親自演奏介紹給國外聽眾。它在世界樂壇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從而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彷彿使人們看到了江南水鄉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著牧笛。作者賀綠汀曾經說:「我所寫的《牧童短笛》,有人說是這個民歌或那個民歌,其實什麼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風格.
《牧童短笛》的創作特點1. 中國藝術情趣的體現《牧童短笛》是一曲風格獨特、曲調清新、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典型地代表了當時中國作曲家們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線條和簡潔明了的曲式結構的創作特徵。曲中沒有大段沉重的和弦連接, 只是採用上下兩個單線條, 蜿蜒曲折、相映生輝、貌似簡單, 但細膩多姿的小腔潤飾, 音色、力度起伏多變, 在一高一低兩條清晰透徹的旋律線中,一種特有的東方美豁然呈現於人們的眼前, 給人一種心靈上的美的陶冶。主體部分能使人聯想到中國畫那種詩情畫意的 「寫意」: 美妙無窮的大自然、撲面而來的清風、牛背上的怡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 都活靈活現在你面前,使你無法抗拒那寧靜的田園意蘊, 你會睜大眼睛去看, 你會情不自禁地走向那可愛頑皮的牧童……真正體現了以簡潔的藝術手法描繪大自然的律動, 揭示了人類深刻的心靈感受和情趣。在以五聲調式為主體的和聲音程的替換中,使樂曲顯得更加和諧明朗, 而又充滿清新淡雅的鄉土氣息;中段是歡快的民間舞蹈, 以一個小樂句發展而成;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 「加花變奏」。 「加花變奏」是中國笛子曲的主要變奏手法, 它使音樂更為婉轉動人, 更加深入而富於動感。這一傳神的畫面, 深刻地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世界觀:走進大自然並怡然自得。2. 在中華民族和聲中融合西洋作曲理論知識的復調寫作賀綠汀說: 「我們雖然用不著刻板地模仿西洋音樂,為建設新中國的借鑒。我們的音樂雖然可以發揮東方民族的精神, 但決不為狹義的民族意識所束縛。鋼琴作品 《牧童短笛》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賀綠汀很少寫專門的復調體裁作品, 而 《牧童短笛》卻主要是用復調手法寫成的。它既不完全是民間音樂中的支聲復調, 也不完全是西方的模仿復調或對比復調, 他在創作中自由地編織純朴動聽的復調織體, 用行雲流水般的五聲化旋律做成各種自由對位, 既體現了歐洲復調技術的規格與精神, 又融進了中國式的旋律思維, 從而成功地顯示民族音樂語匯相結合的巨大潛力。
Ⅶ 《牧童短笛》的作者是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賀綠汀先生創作於1934年的一首鋼琴曲。該曲是音樂界第一首具有鮮明、成熟的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刻畫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風格的中國田園音畫,曲將西方的復調寫法和中國的民族風格相結合,將歐洲音樂理論與中國音樂傳統相結合,呈現出獨具一格的中國風格特徵,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翻開了新的一頁,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上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