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陳年穀
擴展閱讀
買股票為什麼要限制數量 2025-08-01 21:44:02
股票連創新高在哪裡看 2025-08-01 21:08:14
上海最豪華的別墅 2025-08-01 20:57:02

陳年穀

發布時間: 2021-07-10 14:59:28

⑴ 丹江口歷史名人:陳年穀

陳年穀,自號熟美,湖廣均州人。生於1625年,自幼聰穎好學,發憤讀書。清順治八年的舉人,順治十二年中進士。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目前其傳人已有十二世之多。

一個流傳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一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戲曲劇目。事實上,忘恩負義的陳世美與忠貞不移的秦香蓮幾乎已經成了國人愛情生活的參照與是非標准。只是現在人們突然發現,《鍘美案》的故事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卻無其事……

創作於清代的戲曲《鍘美案》的主要情節:

民女秦香蓮與書生陳世美本是一對恩愛夫妻。丈夫後來進京趕考,時過三年杳無音信。秦香蓮攜一雙兒女進京尋夫,到了京城方知陳世美科考高中狀元,且已娶了皇帝女兒成為東床駙馬。此時陳世美一心貪圖富貴,不認妻兒,並欲加害她們母子。秦香蓮百般無奈,喊冤開封府。包黑子包拯不畏權勢,為民申冤,鍘了陳世美。

對於均州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陳世美、秦香蓮,丹江口市的百姓幾乎是眾口一詞稱是;而《陳年穀秘史》的作者則認為歷史上並沒有陳世美其人,《鍘美案》中陳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個叫陳年穀的人。

陳世美是否真有其人

大凡說書唱戲,劇中人出場都有自報家門的習慣。在戲曲《鍘美案》中,陳世美、秦香蓮都提到自己是湖廣均州人氏。那麼,湖廣均州又在哪裡呢?湖廣,是明代至清初時的一個行省。包括現在的湖北和湖南。均州,就在湖北,也就是如今的丹江口市。

對於均州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陳世美、秦香蓮,丹江口市的百姓幾乎是眾口一詞:「陳世美是我們丹江人。」「秦香蓮是老均縣人,六里坪秦家樓人。」……

如果均州歷史上有陳世美、秦香蓮這兩個人,那有沒有歷史文獻或文物遺存能證明呢?童德倫,今年76歲,為弄清楚陳世美的來龍去脈,他耗費10年精力,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和民間傳說,寫成40萬字的專著《陳年穀秘史》。出人意料的是,童老先生認為歷史上並沒有陳世美這個人,《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個叫陳年穀的人。

不僅如此,童老先生還認為:生活中的陳年穀與戲曲中的陳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他說,我從小時候聽老年人講,戲中的陳世美就是陳年穀。

陳年穀是一個清官,他不徇私情得罪了同學,同學們故意編戲辱罵於他。我一直想把這件事情搞清楚。

在童老先生的書中,陳世美成了陳年穀。同為陳姓,但有兩字之差。

陳年穀,均州人。出生於明代天啟五年,自幼聰穎好學,發憤讀書。清順治八年,陳年穀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考取進士。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

據童老先生考證,陳年穀不僅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其道德品質也沒有什麼可指責之處,更沒有貪圖福貴、殺妻滅子之事。

而且,童德倫還搞清了陳年穀的號叫熟美,是他上學時自己起的。因為在那時,文人之間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型大小相稱。根據他的字型大小,我們也可以稱陳年穀為陳熟美。這樣,陳年穀又和陳熟美畫上了等號。

而陳熟美和陳世美已經非常接近,只有一字之差了。

既然陳熟美是陳世美的生活原型,那麼陳熟美一是政績突出,二沒當過駙馬,三也沒拋棄糟糠之妻的記載和傳說,與《鍘美案》如此大相徑庭作何解釋?何況陳熟美是明末清初人,又如何讓宋代的包拯給鍘了呢?

《鍘美案》如何出爐

根據童德倫的考證,這出戲是這樣編成的:清順治十五年,陳熟美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與胡夢蝶從均州到京都找陳熟美求官,被陳熟美講明道理後婉言拒絕。仇、胡二人大為不滿,認為陳熟美在求學期間,他們曾接濟過他,現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負義,不念舊情。

怨恨而歸的仇夢麟和胡夢蝶走到河南南陽,正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看到戲中所演正是忘恩負義之事,於是計上心來。他們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熟美,編造了一出他們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

戲的內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換了一下。為掩人耳目,他們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陳熟美變成了陳世美,還把陳世美說成了駙馬。改編後的《琵琶記》在河南、陝西、湖北一帶的演出,還真引起了觀眾的同情和共鳴。後來根據觀眾的願望,又改編成陳世美讓包青天給鍘了。

於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繹」到了宋代,戲名也變成了《鍘美案》。

令仇、胡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為泄私怨一時沖動,釀成了一個無可彌補的歷史冤案。

在《續輯均州志》的歷代秀才名錄里,我們還真的找到了仇夢麟的名字,他與陳熟美是同年的秀才,這就進一步證明他們的同學之說。

作為戲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陳世美的妻子秦香蓮,童德倫先生認為,秦香蓮和陳世美都是戲劇人物,是藝術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蓮,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樓人氏。她是陳熟美的第二個妻子。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根本沒有戲劇中所編的那些情節。編戲人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蓮改成秦香蓮。

在丹江口市,我們曾多次聽人們說,均州城從來不演《鍘美案》。

原丹江口市豫劇團團長彭書斌介紹說,就是沒演過。解放以後,雖然沒有人再去為這個事那麼認真了,但也沒有演。因為演了也沒有人看,也沒有票房。我本人呢,就是演陳世美的,但那是在外地演的。而我在任團長的時候,1985年我們團曾創作排演過一出戲,就是為陳世美喊冤。

《陳年穀秘史》一書和《陳世美喊冤》這出戲,畢竟屬於文學藝術的創作范疇,難免有演義的色彩。而《丹江口文史資料》,則有對於此事的論述。

均州城從來不演《鍘美案》

《丹江口文史資料》,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寫。是對地方史志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是嚴肅可靠的。

在這部文史資料的第一輯里,我們看到一篇題名《陳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文章開門見山地說:均州有個陳年穀已是不爭的事實,爭議的焦點在於陳世美是否影射陳熟美?

原丹江口市政協副主席陳天裁介紹說,當時能夠確認陳年穀號熟美的有三位老人。其中之一是原一中的退休教師陳棠,他是陳年穀的第十代子孫。他曾聽到他的祖父給他講過他的高祖叫陳年穀,號熟美,而且屋後有他的衣冠冢,也聽到過有關陳世美就是影射陳年穀的這個情況。

三位老人抱著對歷史和後人負責任的態度,相互印證,搞清了陳年穀號熟美的由來: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文中寫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巳矣」。陳年穀由此想到,自己名叫年穀,而穀子熟了才美,於是就自稱號熟美。

關於陳年穀同窗學友編戲辱罵嘲弄之事,文章也作了充分肯定,主要事實與童德倫書中所述完全一致。

陳年穀的第十代孫陳棠已經去世,我們了解到陳棠還有一個胞弟叫陳吉棋,他仍健在,現居住在武漢。陳吉棋老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愛人是教員,也早已退休。他們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他們應該是陳年穀的第十一代孫了。

對於陳年穀以至後來陳世美的故事,陳吉棋很早就聽爺爺和父親說過。陳吉棋說,小的時候我見過我家的神龕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陳一奇、陳年穀。我還清楚地記得陳年穀的號叫熟美,他的墓就在我家的背後。以後修水庫被淹沒了。我小的時候我父親說,我祖父年輕的時候,河南有個劇團到我們縣上來演《鍘美案》,當時我祖父四兄弟,還邀約了些親朋好友,到劇場就砸了戲箱,打了演員,把劇團攆出了均縣。從此以後,這出戲在我們縣上再沒有演出過。

一個傳說可以折射出一段歷史。一段歷史又能演繹多少個傳說?對於這個故事,我們可否這樣去認定:陳世美是陳熟美,因為這是編戲的人渴望達到的目的;但陳熟美又不是陳世美,因為陳熟美沒有忘恩負義,殺妻滅子。

我們無需為陳世美翻案,因為它只不過是虛構的戲劇中的人物。我們也無需為陳熟美翻案,因為陳熟美一生磊落,無案可翻。

我們只需讓人們了解一段歷史,了解一個被人稱為陳世美的陳熟美,是個好人。

陳年穀秘史

自序《陳年穀秘史》描寫的是以陳年穀為主人公的鮮為人知的民間故事。所謂「秘」就是鮮為人知之秘密。陳年穀是廣大讀者陌生的人物,他祖籍何處?生於何年何月?何處讀書?在爭取婚姻自主中發生過何種矛盾?其家庭在明代衰亡與清兵入關的混亂時局中發生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陳年穀在坎坷人生旅途中如何度過艱難歲月?怎樣考取功名?怎樣為官?是貪官還是個清官?政績如何?……要知道這樣多的「謎」與「秘史」,請閱此書。因何要寫這部「秘史」呢?作者是古均州城關人氏。清代編出的名劇《鍘美案》源頭就在古均州。《鍘美案》是蜚聲國內外的名劇,劇中的主角陳世美與秦香蓮是否真有其人?戲劇中陳世美中狀元,招駙馬,貪圖榮華富貴,不認前妻秦香蓮,殺妻滅子,包公怒鍘陳世美等情節是否真有實事?民間傳說眾說紛紜,有知內情的老年人講:「陳世美是個清官,因不循私情得罪同學,有人故意編戲辱罵陳世美的。」有些人受《鍘美案》戲劇影響,人雲亦雲,以訛傳訛,說陳世美忘思負義等等。黨的文藝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者早在1984年重1989年時,曾擔任丹江口市《金融志》主編、《丹江口市地方誌》主筆,曾以考證歷史的慎重態度,對陳世美與陳年穀進行安號方面的探索與考證。作者查閱清代《均州志》、《續輯均州志》,始閱唐、來、元、明、清五個朝代的歷史和擁請進士題名錄入五個朝代中狀元的都無陳世美這個人,進主題名錄中也無陳世美這個人物《均州志》中記載舉人、秀才、貢生中也無陳世美這個人物,更沒有秦香蓮這位夫人。這里邊就產生一個謎:《鍘美案》怎麼產生的?和陳年穀有沒有瓜葛?為了探謎,作者不辭艱辛進行調查研究,以《均州志》和《續輯均州志》記載陳年穀與陳一奇的墓銘文為線索,進行兩年歷史考證,查閱四個省的通志、七個州縣的方誌,以及明史、清史稿等文獻資料,又對本地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進行采訪,並特別采訪了陳年穀第十代傳人陳吉棋老人,才弄清陳年穀的坎坷一生的歷史。經過考證與采訪,澄清《鍘美第》與陳年穀的秘史。方誌上記載:「……次子年穀游學京師,遂以順天籍中舉人於順治乙未科考取進士,初投直隸饒陽縣率,屆期報最。」這是康熙六年太子太保交部尚書杜立德為陳年穀父親陳一奇撰寫的墓碑銘文。「屆期報最」四字是對陳年穀為官清正廉潔考核最優下的定語。銘文詳細記述:「陳年穀庚子科(順治十七年)典陝西試復,命之日,上喜能得土,累功升貴州分守思仁兼營思五道接安司副使,布政司參政。」說明了陳年穀為官廣施仁政,不貪污、不受賄、不循私情,是個清官,一些民間傳說講述了有關陳年穀婚戀,家破人亡,艱苦落魄,刻苦讀書,考取功名,為官時為老百姓請命的許多事情。這時,作者以歷史文獻記載為「經線」,以民間傳說栩栩如生的故事為「緯線」,謀篇定章,以通俗民間傳說的筆法,技露陳年穀一生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本書描寫清代鄂西北婚、喪、嫁、娶,及做壽等民風民俗,採用清代均州地方的朴實方言,以寫平凡事件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品德,塑造人物形象。有人誤解此書是為陳世美翻案O作者直言,歷史上無陳世美與秦香蓮這兩個人物,既非真人真事,也就無案可翻。作者認為戲劇中的陳世美與歷史人物陳年穀是兩碼事,不能混淆。這部書交待《鍘美案》是如何產生的,也是為了揭謎。作者認為戲劇是綜合藝術,非常稱贊《鍘美案》戲劇批判陳世美那種一當官就拋棄糟糠之妻的不良行為,但也反對借寫戲曲誣陷好人的惡劣手段。這部書自始至終以通俗文學筆法講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如陳年穀僅考取進土第三百一十二名,清代按祖宗法規,滿族的格格(即公主)不準把漢族人為額駙(駙馬)。陳年穀沒有中狀元,更不是駙馬。至於戲劇的演變情況,書中也作了揭謎的交待。
作者創作此書的目的,在於撰寫一位清官典範,以史為鏡,啟迪今人與後人。因為作者水平有限,希望專家、史學家、廣大讀者,對不足之處批評指正。

⑵ 包公案這本小說成書於明朝,作者是安遇時,明朝人,他怎麼可能聽到順治年間的陳年穀呢

陳年穀,湖北人氏 ,1651年中舉人,1655年進士及第,選任直隸饒陽知縣。三年後,因政績優異,為官清廉,剛直不阿,擢升刑部任主政、郎中。1661年皇帝欽命為貴州布政司參政(從三品)、兼按察司副使。在貴州任職期間,官聲很好,政績突出,為人正直,不徇私情。

正是因為他的正直、無私才使得自己,被人編造流言中傷。原因就是,陳年穀任職貴州時,他的一個同窗好友,找到他希望能為自己謀個差事。但正直的陳年穀,覺得這樣以權謀私不好,就斷然拒絕了他。他的同窗好友懷恨在心,恰巧那時候包工案這書中有這么負心漢的一個段子。他為了泄憤,就將書中的主人公換成了陳年穀,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漸漸白的也成黑的了。

這劇情和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幾乎一樣,都是因為被人污衊誹謗,謠傳,幾千年來被世人唾罵。估計很難正名翻身了。好人難做呀

⑶ 《包公案》成書於明朝,安遇時是明朝人,在清朝之前就死了,怎麼可能會把清朝順陳年穀夫婦寫進包公案呢

其實明代作者安遇時集篇的包公案,原叫龍圖公案,當中的鍘美案的主角是宋朝的陳世美。後在清代經石玉昆先生借鑒《三俠五義》所創作的包公案中的鍘美案,當中的主角正是陳年穀。其實這個鍘美案的原劇本叫琵琶行,真正的原作者應該是陳年穀的昔日同窗胡夢蝶、仇夢麟兩人。因這兩位同窗進京向陳年穀求官不成,心生怨恨,故將琵琶行中的主角換成陳年穀的名,藉以泄恨。

⑷ 陳世美的原型是陳年穀還是潘美

據丹江口市童德倫老人歷經數十年考證認為::陳世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原型叫陳年穀,號熟美,均州人氏,清初進士。《均州志·進士篇》記載:「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陳年穀,官貴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政。」《湖北歷史人物辭典》亦所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官之家。清初游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當地民間傳說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的有關陳熟美的碑文記載均表明,陳熟美是一個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如此清官,何以背負「嫌貧愛富、殺妻滅子」的十惡不赦之罪?其中確實另有原委。 陳熟美為官時,多有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而求仕進。後因來投者日多,難於應付,乃囑總管家一律謝絕。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昔日與他進京赴考時,曾以錢財相助。胡夢蝶也攜另一同窗仇夢麟欲找陳熟美求得一官半職,遭總管家回絕後,頓生報復之心。 怨恨而歸的胡夢蝶與仇夢麟走到河南南陽,正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史上的一出著名悲劇,創作於元代,說得是河南書生蔡伯楷辭別父母和妻子,進京趕考。經過幾番應試,終於高中狀元。此後,又被牛丞相看中,入贅牛府,成了相爺的愛婿。蔡伯楷只顧貪圖榮華富貴,早已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鄉連遭大旱,父母雙亡,妻子趙五娘生活無著,只有懷抱琵琶沿街賣唱,乞討要飯。 二人看到戲中所演正是忘恩負義之事,於是計上心來,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熟美(陳世美),女主人公則換成秦香蓮,編造了一出他們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據傳即後來的《賽琵琶》,又名《秦香蓮抱琵琶》。 戲的內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換了一下,還把陳世美說成了駙馬。改編後的《琵琶記》在河南、陝西、湖北一帶不斷傳演,還真引起了觀眾的同情和共鳴。 後來此戲又演變成讓宋朝的包青天鍘了這位清代的陳世美,讓故事演義為發生在宋代,戲名也曰《鍘美案》。

⑸ 誰幫我查查清朝順治年間進士名單里有沒有陳年穀

清順治八年〈I651)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考取進士。經吏部考核選任直隸饒陽知縣。
順治十八年,皇帝欽命為貴州省思仁道兼按察司副使,康熙二十三年(1684)攜妻秦馨蓮告老還鄉。

⑹ 大益牌陳年穀花茶有收藏價值嗎

我不贊成收藏大益陳年穀花茶,你如果自己喝或者想升值,我都建議你收藏更好的原料的茶,谷花的意思就是秋茶,大家都知道,春茶才是最好的茶,明前才是最好的春茶。
說實話,大益的茶收藏價值在於2005年改制以前的產品,那時候幾乎都是精品。
改制之後的7542-x01批次比較熱,另外比較熱門的是每年的生肖餅、7742(不是每年都出,某些年份也叫越陳越香)、山頭茶(易武正山、布朗XX、各種孔雀)、紀念茶(辛亥百年、黃金歲月、金色韻象66)。
而其他的產品,並不是最好的收藏目標,無論從升值角度還是從飲用角度,我都認為要收藏好一些的茶。

⑺ 《包公案》里的陳世美的原型是鄭顥,《鍘美案》里的陳世美的原型是陳年穀,號熟美。

據傳,清朝順治年間進士陳年穀為戲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原型,陳年穀秘史記載陳年穀號熟美,陳年穀和陳世美都是均州人氏。陳年穀遭兩位同學報復誣陷,成為戲曲中的陳世美。

傳統戲劇中的陳世美,自報家門是「湖廣均州人氏」。據《湘州志·進士篇》記載:「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陳年穀,官貴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政。」據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官之家。清初游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者日多,難於應付,乃囑總管家一律謝絕。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昔日與他進京赴考時,曾以錢財相助,因遭總管家回絕,頓生報復之心,遂將社會上一些陞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妻滅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編成戲劇《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相傳清末一河南劇團到均州演出此戲時,陳的一個後人看了,氣得當場吐血,陳世美第八代孫還組織家族眾人,當場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死傷數人,演出被迫停止。

丹江口市的童德倫老人為解開陳世美之謎,花費了數十年心血,他認為:陳世美在歷史上實確有其人,當地民間傳說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的有關陳世美的碑文記載,陳世美都是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所謂嫌貧愛富、殺妻滅子之事,乃系嫉賢妒能之輩所為。因此,均縣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二百年來,《鍘美案》在世上演唱經久不衰,陳世美因此臭名昭著,清代陳世美怎麼會被宋朝的包公鍘了呢?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自稱錢塘散人的安遇時,留下了一本書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時的書里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的故事,和豫劇《包青天》劇情的前半截極為相似。

據此來看,清代陳年穀不是陳世美的人物原型。

⑻ 宋朝陳世美是個杜撰人物,和清朝順治年間的陳年穀不是一個人,完全判若兩人,安遇時寫陳年穀是最先完墨的

諸多巧合下的牽強附會罷了。

⑼ 明朝包公案陳世美跟清朝鍘美案陳年穀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
清順治八年(1651年),陳年穀降清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考取進士,經吏部考核選任直隸饒陽知縣。任期三年後,吏部考核其成績最優,升任吏部主政、郎中。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受滿清主子順治帝重用。康熙十年(1671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攜妻秦馨蓮告老還鄉。

⑽ 陳世美的原型鄭顥是嗎,還是陳年穀,兩個原型誰可能性大

陳世美這個人物形象最早出現在明代短篇小說集《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安遇時編集)之中,到清代,「包公鍘美」的故事在戲曲舞台上最後定版,然後才逐漸廣為流傳。曾有史學研究者專門研究過陳世美的人物原型,比較統一的觀點是:陳年古(原名陳熟美)肯定不是陳世美的原型,因為陳年古是清朝人,怎麼會出現在明朝小說中呢?

至於陳世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誰,目前尚沒有一個定論。不過,有人提出「陳世美的原型可能是鄭顥」,這一觀點還是頗有市場的。其理論依據就是——鄭顥是有史料可查的、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狀元駙馬。

據專家考證,鄭顥是我國1300多年科舉歷史上638名狀元(武狀元除外)中唯一的一個駙馬。鄭顥尚萬壽公主,而萬壽公主就是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的長女。

唐宣宗對駙馬的要求之高,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更何況萬壽公主還是他最心愛的長女。他找女婿有一個「三士」標准,即士族出身、士大夫家庭背景、進士及第。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僅要出身高貴,還得是書香門第,而且本人最起碼是博士生。

符合這么高標準的駙馬人選實在太難找了,唐宣宗就找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兄)幫忙。白敏中的確是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就是鄭顥。鄭顥出身世家大族的「滎陽鄭氏」,是憲宗宰相鄭絪之孫,本人又是狀元及第,正符合唐宣宗的擇婿標准。

可是,白敏中沒想到的是,他做的這個媒成了典型的「拉郎配」。鄭顥其實早就定了親,而且已經在去往楚州迎娶盧家千金的路上了。

後來發生的事,自然是唐宣宗一紙詔書將已行至鄭州的鄭顥給強行「押」了回來,鄭顥雖「不樂國婚」,但最終還是答應了與萬壽公主成婚。

總而言之,鄭顥與萬壽公主的婚姻起步就沒起好。至於他們婚後如何,史書肯定是不會記載的,也許他們的故事在民間有所流傳,也許幾百年後,他們的故事成了安遇時編集《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小說時的取材內容,不過鄭顥對這段婚姻不滿是毋庸置疑的。史書中曾有記載:自從白敏中的奏舉使得鄭顥被迫成為駙馬(約849年),鄭顥就深恨之。到白敏中出掌藩鎮(851年3月)離京之前,唐宣宗收到了整整一箱的奏摺,都是鄭顥彈劾白敏中的。這其實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鄭駙馬」和萬壽公主之間的不睦。

由鄭顥這位「狀元駙馬」的生平來看,後世陳世美的故事確有脈絡可循。所以,有人說陳世美的原型是鄭顥,也算是「有理有據」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