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哲學 怎樣理解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就必須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著對立面之間相互吸引相互轉化的性質和趨勢。矛盾同一性有如表現:
其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這就是說,任何矛盾的對立雙方都不能單獨存在,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各以自己的對立方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沒有對方,它自己也將不會存在。「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比如,一塊磁鐵總有南北兩極,這兩極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即使將它切斷、打碎,它仍然是南北兩極同時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極而沒有北極或者只有北極而沒有南極的單磁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極磁性消除了,那麼它的另一極磁性也將同時消失。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說的正是矛盾的統一性問題。正因為是冤家,是對立面,它們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維持統一整體的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生物進化中的遺傳與變異、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誤等等,都是這種矛盾雙方同一性的表現。我國古代哲學名著《老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意思是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低,音與聲,前與後,所有這些對立的雙方,都是相互依存著的,沒有甲方就沒有乙方,反之亦然。
其二,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貫通。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層含義。矛盾的相互貫通表現為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矛盾著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滲透著對方的因素和屬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異化,異化中有同化;遺傳中有變異,變異中有遺傳;感性認識中有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中有感性認識;絕對真理中有相對真理,相對真理中有絕對真理等等。矛盾雙方的相互滲透,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的一種表現,是矛盾雙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含、相互交叉。它是從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聯結進到內容上的相互聯結,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進一步的同一性狀態和階段。
第三,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你能變成我,我能變成你。事物的轉化總是向著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也表明對立面之間有互相貫通的性質,有內在的同一性。比如,雞蛋轉化為小雞而不能轉化為石頭;戰爭轉化為和平,和平轉化為戰爭;成功轉化為失敗,失敗轉化為成功,如此等等。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是矛盾雙方聯結達到極端或頂點的狀態,是矛盾雙方在相互滲透中准備起來的整體性的變化。矛盾雙方轉化後形成新的統一體,矛盾雙方又在新統一體的基礎上繼續相互依存,因此它又是相互依存的動態形式。
2、矛盾的斗爭性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的屬性,體現為對立雙方互相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可以用許多不同的術語來表達,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對、互相限制、互相離異、互相分化、互相批評等等,這些都是矛盾斗爭性的具體形式,從不同側面表現著矛盾著的對立面互相排斥的含義。矛盾的斗爭性是一個最廣泛的哲學范疇,它表現為:
第一,矛盾雙方的相互差異。即相互區別和限制,「你不同於我,我不同於你」。例如上與下、左與右、強與弱、大與小、多與少等等。矛盾雙方的對立與斗爭正是在它們存在這種本質差異的基礎上展開的,矛盾雙方的分離首先體現在本質差別之中。(這點特別要注意讓學生理解:差異就是對立。)
第二,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即「你離開我,我離開你」。相互排除、相互沖突、相互反對等都是這個意思。存在著本質差異的矛盾雙方朝各自相反的方向產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進一步相互分離、相互抗爭的態勢。
第三,矛盾雙方的相互克服,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矛盾對立面的相互排斥的進一步發展是相互克服,矛盾雙方都力圖剝奪對方的存在,其結果導致了事物的發展、飛躍。克服是矛盾斗爭的最高階段的表現,是矛盾雙方相互分離達到極端、頂點的狀態。
3、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區別的。從兩者在矛盾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來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穩定性相聯系,斗爭性同事物的變動性相聯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主要是指它的有條件性。因為,任何矛盾的統一體,以及貫穿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受著特定條件的限制,只有當某種特定條件具備時,矛盾雙方才具有同一性,才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這種特定條件消失時,矛盾雙方就失去同一性,就不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所以,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矛盾的同一性體現著事物的穩定性、常住性,而事物的穩定性、常住性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可變的,因而是相對的。所以,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矛盾斗爭的絕對性,主要是指它的無條件性。無條件性是指矛盾斗爭既存在於具體條件之中,受特定條件所限制,同時又能打破這些條件的限制,創造出事物發展所需要的新條件。矛盾的斗爭性體現著事物的變動性,而事物的變動性則是無條件的,即在任何條件下都是要貫徹下去的。矛盾的斗爭性既存在於事物的相對穩定狀態中,也存在於事物的顯著變動狀態中。所以,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但是,決不能把斗爭性的無條件性誤認為矛盾的斗爭性不與任何條件相聯系,而是指事物運動的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都是矛盾斗爭引起的,事物運動、發展的絕對性根源於事物內部矛盾斗爭的絕對性。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又是相互聯結的。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爭性。只有同一性沒有斗爭性,或者只有斗爭性沒有同一性的矛盾是沒有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聯結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同一之中有斗爭,同一性不能離開斗爭性而存在。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是包含著對立的統一,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這就是所謂的「相反」才能「相成」。所以,同一性必然離不開斗爭性。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差異、相互對立、相互斗爭,就談不上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其二,斗爭之中有同一,斗爭性也離不開同一性。斗爭也不是亂斗的,斗爭只有在統一體內部才有斗爭,離開統一性就不會有斗爭。斗爭性的存在要受到同一性的制約,斗爭的形式、規模、激烈程度等,都受到同一性制約。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它們聯結起來;真理與謬誤由人的認識把它們聯系起來,並存在於人類認識的始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兩極的分離和對立,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聯系之中,反過來說,它們的聯結,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分離之中。它們的相互依存,只存在於它們的對立之中。」
Ⅱ 哲學 怎樣理解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舉例說明
在哲學發展的初期就已具有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易經》 用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動」這一命題,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後世的哲學家常用分合 、兩一、參兩、相反相成等概念表達事物對立面既統一又斗爭的思想。在歐洲,古希臘米利都學派關於「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對立統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對立的統一」,亞里士多德則討論了一系列范疇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在近代,黑格爾第一次以唯心主義的形式系統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則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亦稱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規律或矛盾規律。它揭示出,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的內涵體現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雙方發展的不平衡性。辯證法是解決一切矛盾的方法論。
Ⅲ 為什麼矛盾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為什麼是矛盾的
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什麼是矛盾
1.
所謂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兩點,而不是一點,那麼我們要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2.
要注意對立統一並不僅僅是積極和消極的對立統一,而是一個事物正反兩面的對立,這個過程是不包含任何主觀感情色彩的——a是b的對立面,反過來b是a的對立面。我們說矛盾是客觀的,是因為辯證矛盾(區別於邏輯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對立統一關系。
這句話錯就錯在,以上兩個方面:第一,矛盾的對立統一是指正反兩方面的對立統一而這個正和反因不同事物而異不能簡單理解為就是消極和積極的對立。可以說,這句話在邏輯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第二,因為事物的矛盾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矛盾的對立統一隻能說是存在正反兩個方面而不能說成是積極和消極!(它的存在就是擺在那兒的,沒有對和錯,因為客觀所以不能添加主觀色彩)
希望能幫助你理解。
Ⅳ 為什麼矛盾是對立統一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著對立面之間相互吸引相互轉化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同一性有如下表現:
其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這就是說,任何矛盾的對立雙方都不能單獨存在,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各以自己的對立方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沒有對方,它自己也將不會存在。「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比如,一塊磁鐵總有南北兩極,這兩極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即使將它切斷、打碎,它仍然是南北兩極同時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極而沒有北極或者只有北極而沒有南極的單磁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極磁性消除了,那麼它的另一極磁性也將同時消失。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說的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問題。正因為是冤家,是對立面,它們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維持統一整體的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生物進化中的遺傳與變異、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誤等等,都是這種矛盾雙方同一性的表現。我國古代哲學名著《老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意思是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低,音與聲,前與後,所有這些對立的雙方,都是相互依存著的,沒有甲方就沒有乙方,反之亦然。
其二,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貫通。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層含義。矛盾的相互貫通表現為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矛盾著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滲透著對方的因素和屬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異化,異化中有同化;遺傳中有變異,變異中有遺傳;感性認識中有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中有感性認識;絕對真理中有相對真理,相對真理中有絕對真理等等。矛盾雙方的相互滲透,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的一種表現,是矛盾雙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含、相互交叉。它是從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聯結進到內容上的相互聯結,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進一步的同一性狀態和階段。
第三,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你能變成我,我能變成你。事物的轉化總是向著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也表明對立面之間有互相貫通的性質,有內在的同一性。比如,雞蛋轉化為小雞而不能轉化為石頭;戰爭轉化為和平,和平轉化為戰爭;成功轉化為失敗,失敗轉化為成功,如此等等。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是矛盾雙方聯結達到極端或頂點的狀態,是矛盾雙方在相互滲透中准備起來的整體性的變化。矛盾雙方轉化後形成新的統一體,矛盾雙方又在新統一體的基礎上繼續相互依存,因此它又是相互依存的動態形式。
Ⅳ 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的原理是什麼
矛盾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對立性和統一性,不是斗爭性和同一性。
在馬列經典著作中,對立面或對立的一詞有下面幾種含義:一種是處於統一體中矛盾方面的差異性;另一種是指矛盾發展的一定階段,對立乃是矛盾發展到高級階段;還有一種是指矛盾對立是互相排斥的,是相互作用的。有時"對立"也有就是指的矛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時也把"對立"看作是對抗性矛盾的意思。
矛盾的對立除上面講的相互區別、本質的異這一層意思外,還有相互排斥、互相鬥爭、互相作用這一層意思。作為矛盾的對立,就是事物在自身內部包含有自己的否定方面。與矛盾的統一性相對應的應該是矛盾的對立性;而不是矛盾的斗爭性。斗爭性只是矛盾對立的一種屬性。"斗爭"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是能動主體之間的排斥形式。
"斗爭"不是普遍的。在無機界,矛盾雙方的對立是否用"斗爭"范疇,值得考慮。"斗爭"也不貫穿矛盾發展的始終。把矛盾斗爭絕對化,是"斗爭哲學"的核心觀點,是"左"的錯誤思想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統一性就是對立面的不可分割聯系。列寧認為用"統一"也許更正確性,他傾向於"統一"。"統一"即是對立面的內部聯系,"同一"這一詞很可能使人理解為與事物本身相等的意思。矛盾的統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為對立面之間相互吸引、相互轉化的趨勢。
矛盾的對立性就是矛盾雙方相互區別、本質各異、相互否定、相互反對。
矛盾的統一性就是矛盾著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靠、相互貫通。
獨到之處在於:規定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對立性和統一性,不是斗爭性和同一性;把斗爭絕對化,是"斗爭哲學"的核心觀點,是"左"的錯誤的哲學基礎。
Ⅵ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怎麼理解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按照以下內容理解: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具體表現在:①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②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根本內容,事物普遍聯系的實質就是事物之間由多方面的對立統一構成的矛盾體系;事物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揚棄舊事物的過程,它體現著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的關系。③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實質,所以,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辯證法其它規律和范疇的鑰匙。④唯物辯證法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而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這一科學方法論最根本的內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的辯證法規律只有三個,它們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存在具有的特點,任何事物內部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質。
Ⅶ 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及方法論是什麼
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及方法論是:
1、矛盾及其普遍性版。方法論:權用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2、矛盾具有特珠性。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方法論: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具體、歷史的統一。
4、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方法論:要集中主要力量首先解決主要矛盾,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
5、矛盾主要方面與矛盾次要方面的關系。方法論:要著重把握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著重看本質、主流,但也不能忽視矛盾次要方面存在的問題。
(7)矛盾的對立統一擴展閱讀:
1、對立統一規律亦稱矛盾規律,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規律。它揭示,無論在什麼領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而矛盾雙方的統一與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2、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內涵可大致概括為,矛盾的三對特性四大理論:即: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Ⅷ 矛盾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原理
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就必須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區別的。從兩者在矛盾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來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穩定性相聯系,斗爭性同事物的變動性相聯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主要是指它的有條件性。任何矛盾的統一體,以及貫穿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受著特定條件的限制,只有當某種特定條件具備時,矛盾雙方才具有同一性,才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這種特定條件消失時,矛盾雙方就失去同一性,即不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故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矛盾的同一性體現著事物的穩定性、常住性,而事物的穩定性、常住性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可變的,因而是相對的,故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矛盾斗爭的絕對性,主要是指它的無條件性。無條件性是指矛盾斗爭既存在於具體條件之中,受特定條件所限制,同時又能打破這些條件的限制,創造出事物發展所需要的新條件。矛盾的斗爭性體現著事物的變動性,而事物的變動性則是無條件的,即在任何條件下都是要貫徹下去的。矛盾的斗爭性既存在於事物的相對穩定狀態中,也存在於事物的顯著變動狀態中,故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決不能把斗爭性的無條件性誤認為矛盾的斗爭性不與任何條件相聯系,而是指事物運動的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都是矛盾斗爭引起的,事物運動、發展的絕對性根源於事物內部矛盾斗爭的絕對性。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又是相互聯結的。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爭性。只有同一性沒有斗爭性,或者只有斗爭性沒有同一性的矛盾是沒有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聯結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同一之中有斗爭,同一性不能離開斗爭性而存在。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是包含著對立的統一,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這就是所謂的「相反」才能「相成」。所以,同一性必然離不開斗爭性。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差異、相互對立、相互斗爭,就談不上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其二,斗爭之中有同一,斗爭性也離不開同一性。斗爭也不是亂斗的,斗爭只有在統一體內部才有斗爭,離開統一性就不會有斗爭。斗爭性的存在要受到同一性的制約,斗爭的形式、規模、激烈程度等,都受到同一性制約。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它們聯結起來;真理與謬誤由人的認識把它們聯系起來,並存在於人類認識的始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兩極的分離和對立,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聯系之中,反過來說,它們的聯結,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分離之中。它們的相互依存,只存在於它們的對立之中。」
(8)矛盾的對立統一擴展閱讀:
矛盾對立統一: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范疇是辯證矛盾、客觀矛盾,它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如一元對多元、兩種或多種不同體系的事物等。
矛盾的基本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貫通有多種表現方式,主要的是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或相互滲透。概而言之,同一性有兩個含義: 一是共居,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共處一個統一體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二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②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沖突、相互否定、相互離異的趨勢。
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就必須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
Ⅸ 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著對立面之間相互吸引相互轉化的性質和趨勢。矛盾同一性有如下表現: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這就是說,任何矛盾的對立雙方都不能單獨存在,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各以自己的對立方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沒有對方,它自己也將不會存在。「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比如,一塊磁鐵總有南北兩極,這兩極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即使將它切斷、打碎,它仍然是南北兩極同時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極而沒有北極或者只有北極而沒有南極的單磁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極磁性消除了,那麼它的另一極磁性也將同時消失。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說的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問題。正因為是冤家,是對立面,它們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維持統一整體的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生物進化中的遺傳與變異、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誤等等,都是這種矛盾雙方同一性的表現。我國古代哲學名著《老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意思是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低,音與聲,前與後,所有這些對立的雙方,都是相互依存著的,沒有甲方就沒有乙方,反之亦然。
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貫通
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層含義。矛盾的相互貫通表現為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矛盾著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滲透著對方的因素和屬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異化,異化中有同化;遺傳中有變異,變異中有遺傳;感性認識中有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中有感性認識;絕對真理中有相對真理,相對真理中有絕對真理等等。矛盾雙方的相互滲透,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的一種表現,是矛盾雙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含、相互交叉。它是從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聯結進到內容上的相互聯結,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進一步的同一性狀態和階段。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你能變成我,我能變成你。事物的轉化總是向著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也表明對立面之間有互相貫通的性質,有內在的同一性。比如,雞蛋轉化為小雞而不能轉化為石頭;戰爭轉化為和平,和平轉化為戰爭;成功轉化為失敗,失敗轉化為成功,如此等等。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是矛盾雙方聯結達到極端或頂點的狀態,是矛盾雙方在相互滲透中准備起來的整體性的變化。矛盾雙方轉化後形成新的統一體,矛盾雙方又在新統一體的基礎上繼續相互依存,因此它又是相互依存的動態形式。
斗爭性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的屬性,體現為對立雙方互相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可以用許多不同的術語來表達,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對、互相限制、互相離異、互相分化、互相批評等,這些都是矛盾斗爭性的具體形式,從不同側面表現著矛盾著的對立面互相排斥的含義。矛盾的斗爭性是一個最廣泛的哲學范疇,它表現為:
矛盾雙方的相互差異
即相互區別和限制,「你不同於我,我不同於你」。例如上與下、左與右、強與弱、大與小、多與少等等。矛盾雙方的對立與斗爭正是在它們存在這種本質差異的基礎上展開的,矛盾雙方的分離首先體現在本質差別之中。(這點特別要注意讓學生理解:差異就是對立。)
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
即「你離開我,我離開你」。相互排除、相互沖突、相互反對等都是這個意思。存在著本質差異的矛盾雙方朝各自相反的方向產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進一步相互分離、相互抗爭的態勢。
矛盾雙方的相互克服
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矛盾對立面的相互排斥的進一步發展是相互克服,矛盾雙方都力圖剝奪對方的存在,其結果導致了事物的發展、飛躍。克服是矛盾斗爭的最高階段的表現,是矛盾雙方相互分離達到極端、頂點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