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基斯坦和中國現在關系怎麼樣啊
關系很好,原因如下
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呢?三件國際大事奠定基礎! 第一件事:1960年代初,國際形勢和中印關系的急劇變化,對中巴關系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巴基斯坦對美國在軍事上援助印度的政策感到不滿,對美國扶植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沒能給予巴任何援助也大為失望。巴基斯坦在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中,明確支持中國的立場。巴基斯坦認為:邊界沖突的責任在印度,中國完全是出於自衛;中印的沖突是有限的,西方國家沒有必要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印度從西方獲得大量武器,不僅為了對付中國,而且是為了對付巴基斯坦。 當時的國際背景對中國是非常不利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公開指責中國是入侵印度,並給予印度巨大的軍火支持。毫無疑問,中國主動撤軍跟後勤跟不上並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中印邊界沖突後,巴基斯坦對中國採取了更加友好和合作的態度。 中國則投之於桃,報之於李。在隨後的兩次印巴戰爭中,中國堅定的站在巴基斯坦的一邊。中國的介入也徹底影響了戰爭的結局。 第二件事:促使中巴關系向更深層次發展的最大因素還是1989年發生在夏天的事件。事件過後,美國單方面宣布將採取軍事制裁中國。更讓人惱火的是,美國還鼓動巴基斯坦跟隨美國的政策。美國的一份「美巴兩國協議備忘錄」稱:美國與巴基斯坦國,都是同時屬於民主化的國家,而與巴國有著關系的鄰國中國,是一個極端缺乏民主的國家。此次採取得「暴行」是應該受到國際社會譴責與制裁的。巴國應該遵循我國政府所提倡導--制裁中國。 在這之後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聯合國成員國人權擴大委員會」上,美國率先針對中國開始提議聯合國制裁中國議案,隨後絕大多數成員國是贊同的,而一部分與中國有著「一定友好關系」的國家如朝鮮、非洲等國家,均投票表示了棄權。 出乎美國意料的是巴基斯坦國代表在大會上正式宣布政府決定:「巴基斯坦國將一如既往堅決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主張,巴基斯坦國堅決反對聯合國公開干預成員國內政的錯誤。特別是干涉一個聯合國及其重要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事務」。 巴基斯坦的做法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眾多敵對國家的虎視眈眈下,在中國對朝鮮等國家的失望下,巴基斯坦站了出來,堅定支持處在困境中的中國。 提醒一點,美國為報復巴基斯坦的做法中斷所有合作協議或合同!據保守估計,巴基斯坦損失巨大。 哪個國家不感恩?! 從此,中巴關系飛速發展。 第三件事:1998年的印巴核試驗。 印度為提高多巴基斯坦的核威懾力,分別於5月11日和13日在其西部臨近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拉賈斯坦邦連續進行五次地下核試驗。 印度接連進行了5次核試驗的消息徹底激怒了巴基斯坦人民,巴舉國上下一致譴責印度的核試驗,並要求巴政府採取有力應變措施,堅決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 5月28日下午3時30分巴基斯坦在其西南部的俾路支省查蓋地區成功地進行了5次核試驗。5月30日下午1時10分巴在同一地區又進行了一次核試驗。 作為回應,巴基斯坦共進行了6次核試驗。 這次多達11次的核試驗被稱為冷戰結束以來出現的第三次核擴散危機,它將南亞核競賽推進到了一個新時期,印巴之爭的升級不但為南亞地區增添了戰爭陰影,也增加了外部力量介入南亞戰略發展的可能性。 本來印巴核試驗是不管中國什麼事的,可印度並不這么想。在核試驗前後,印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和總理瓦傑帕伊一唱一和,公開或暗指「中國對印度構成核威脅」,公然誣稱「中國是對印度的頭號潛在威脅」,「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個鄰國的核威脅使印度安全環境,特別是核安全環境日益惡化,促使其進行核爆炸」。這種為了替核試驗尋找借口而不惜犧牲中印兩國關系的大局的行徑,妄圖掩蓋其真實意圖,實在是可惡。 也就是這一次,中國徹底認清印度的德行!反正中國參不參與印巴事宜,印度都會拉中國下水的。如其被動參與,還不如主動打擊。隨著當前印巴局勢的升級,印度更關心中國的一舉一動。 做為大哥,中國對巴基斯坦是尊重的,中巴之間的友誼是平等的!巴基斯坦每每最困難的時候,心裡想的都是中國。當小弟有難時,做哥哥的拔刀相助、該出手時就出手是應該的。 想想過去幾十年,中國一直是讓巴基斯坦感恩著;中國遇到困難時:八九之夏、四川地震等巴基斯坦也一直讓中國感動著。滴水之恩,必當泉涌相報!這是兩國人民相互的承諾,也正是兩國關系最好的寫照。
❷ 中印近年會打仗嗎
打與不打看國內環境,國際環境,中印關系等因素,無論如何高科技的戰爭都會引起社會動盪的,不再本土的除外。局部戰爭引起局部動盪是肯定得了,從這點來看我們有點優勢,我國西南地廣人稀,動盪與否影響不打,而印度不同,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請詳細介紹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 - 簡介 中印公路示意圖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東北鐵路終點站雷多鎮,中經緬北和滇西,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為抗擊日軍對中國的入侵與封鎖,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領導興建了從雲南保山經騰沖入緬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當時,它是中國聯系外界的為數不多的「輸血管」之一,大批戰略物資由此運入中國,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從雲南保山的邊境出發,到達印度東北部鐵路網相連接的重鎮--雷多,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從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長路程僅為1220公里。中印公路 - 修建起因 緬甸保衛戰的失敗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後,加緊入侵東南亞。至1942年5月,已佔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西部,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後的陸上交通線棗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決定盡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僅次於北非戰局。
這條路名字的來歷,不得不提一個美國的將軍——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自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46年10月12日病逝。
史迪威公路,就是中印公路。它始於印度雷多,經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畹町與滇緬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騰沖、龍陵與滇緬公路相接。因而它是由959.2公里的滇緬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組合而成,全長1800多公里。因為它起於雷多,所以美國人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為這條路是中美工兵合作開路,又叫「華美路」;再因修此路是為了打破日軍封鎖,並最終會師東京,所以也稱「到東京之路」。
1942年5月滇緬公路中斷後,為了打破中國被封鎖的局面,史迪威提出從印度雷多修築公路至緬甸密支那,並接通滇緬公路,全長700英里;同時,架設一條從印度加爾各答至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道。這個計劃最終獲得了批准。中印公路 - 修建歷程 修建中的中印公路公路鮮血鑄成 1942年4月28日,雲南省緊急成立了「協修中印公路募工處」,出動總數為10萬的滇西民工前往中印公路工地,加上已先期到達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就地招募的民工,這支築路大軍已達12萬多人。同時印度方面也出動了7萬多人趕修印度境內的道路。這條公路全長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並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築。昆明至畹町段長960千米,路線基本上循沿原來的滇緬公路,由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滇緬公路工務局組織改建和搶修,美軍派出工程兵築路機械部隊配合。整個中印公路工程先後分別從兩端開始。從1942年11月於利多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零3個月。美方投入費用1.5億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億元(中華民國法幣)。築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難。在有些路段(如修復惠通橋),築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的條件下作業。為了及早使公路通車,他們還搶修了自中國保山至緬甸密支那的急造軍路作為支線。中印公路建成以後,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系,作戰物資得以通過公路運往中國內地。後來隨著太平洋戰爭戰局的發展,日軍被逐出緬甸,中印公路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中印公路 - 貢獻 通車以後的中印公路1945年1月24日,中印公路通車。據不完全統計,中印公路從動工到通車共犧牲3萬多人(不含前方作戰陣亡將士),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條浸泡著鮮血的道路!抗日功不可沒 中印公路通車半年,共運進汽車1萬多輛,軍用物資5萬多噸,有力地支持了中、美、英盟軍反攻緬甸的戰役。1945年10月,全部軍用物資運完。鑒於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於是這條花兩年時間在原始森林中修築的公路僅用了半年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此,中印公路被冷落在緬北的高山莽林之中。中印公路通車後,中印輸油管也隨之接通,石油源源輸送至中國戰場。油管從加爾各答起,經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長3000多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輸油管。據統計,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輸油至11月停止輸油,7個月共輸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10萬多噸。中印公路和中印輸油管運作時間並不長,但對奪取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功不可沒。中印公路 - 現狀 如今的中印公路中印公路在中國境內為320國道,起點在雲南昆明,分為1945年建的舊中印公路(即為史迪威公路)及1946年建的新中印公路(騰密公路),舊中印公路前段昆明到緬甸木姐跟滇緬公路共線,後而轉往密支那往印度雷多,全長2125公里(中國內為850公里,國外為1275公里)網路上常寫的1220公里為緬甸木姐到印度雷多的距離,新中印公路為1946年完工,昆明至保山跟滇緬公路同線,而後由保山轉往騰沖直線開往密支那再往印度雷多,又稱騰密公路,全長約295公里(中國境內約180公里,境外約115公里)。中印公路 - 遠景 中印國境如果中緬印三國重新開通「中印公路」後,雲南直達印度陸路從昆明出發僅為1220公里。「我們希望通過緬甸北部與印度東北部加強聯系,加快這一區域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換。」保山市市長段躍慶接受采訪時說,「給予我們信心的是現在中印關系、中緬關系都得到了良好改善,雲南省巧遇實施走向南亞戰略等發展機遇,而滇西特別是騰沖在全面啟動國際大通道建設工程中,『橋頭堡』地位必將凸現。」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雲南省分會副秘書長譚雲表示:「雲南企業在對印度銷售產品方面比較積極,但目前,雲南對印出口的產品結構單一,現在雲南產品佔印度市場份額較大的只是化工產品,僅僅局限於雲南的銅出口到印度,雲南從印度進口鐵礦石。我們了解到,印度的農產品、機械、生活日用品等產品市場潛力也很大。」
❹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
中印關系(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4)中印關系現狀擴展閱讀
印中貿易自2000年以後才獲得較快增長。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僅有的2.65億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億美元。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二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到2006年雙邊貿易達到248.6億美元,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印度成為中國第15大貿易夥伴(按照經濟體排序),中國對印度出口145.8億美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
自印度進口102.8億美元,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雙方投資規模較小,僅限於部分領域,印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實際投資1.72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非金融類)僅為1700萬美元。
中印貿易增長迅速。2007年雙邊貿易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5%。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❺ 從中印關系看新時期東西方政治角力
關鍵字: 麥克馬洪線 戰略位置 競爭與合作
中印關系的獨特性集中體現在既相互需要又有所疑慮的矛盾心態上。兩國關系是個錯綜的復合體,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戒備;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正是在這種錯綜矛盾的心態下,中印關系的轉暖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可望而不可即。除了內在矛盾性之外,歷史問題在制約著中印關系的發展,這就是1962年邊境戰爭。盡管中方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一直比較達觀,但許多印度官員依然表示,當年那場戰爭的傷口至今難以癒合。
一、 歷史問題——邊界問題
中印領土爭端具體講就是「三條線」之爭。
(一)是傳統習慣線。中印兩國人民在長期的友好交往中,由雙方歷來行政管轄所及而形成了受到兩國人民尊重的傳統習慣線。這條線,在東段大體上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線而行;在中西段,大體沿著喜馬拉雅山分水嶺走向,即我國地圖標示的國界。根據國際法有關規定,這條客觀上存在的傳統習慣線,應當是中印定界的依據和基礎。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實,遵循國際法原則,中印邊境的定界問題本來不難解決。
(二)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1913年11月,在英國的策劃下,英屬印度當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英國政府代表亨利.麥克馬洪在會議期間,私字同中國西藏地方當局代表於1914年3月24日,就中印邊界問題在德里炮製了一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把中印邊境東段歷來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領土劃給了印度。這一地區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緣關系的民族,從人種、文化、宗教和生活習俗上看,同西藏社會密不可分,而與印度民族毫無共同之處。歷屆中國政府都未承認過這條線,因此,它是非法的、無效的。英帝國主義也作賊心虛,秘密換文後一直不敢公布於眾,也不敢改變地圖的歷來劃法,印度官方地圖直到1937年才以「麥線」顯示所謂的「邊界」,但仍註明「邊界未經標定」。在印度獨立之前和獨立之初,中印邊境按傳統習慣線控制的格局從來沒有打破。然而,印度獨立以後,其擴張野心就漸漸滋生起來了。它公然宣稱:喜馬拉雅山脈頂部形成的分水嶺就是中印之間的天然邊界;這條線已經得到1914年西姆拉條約和英國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換文的確認;該線以南地區歷來受印度管轄,與西藏無關。在這樣的霸權思想指導下,印度把它在東段的實際控制范圍從傳統習慣線逐步向北推進到「麥線」附近。
(三)是雙方實際控制線。50年代,印度利用我國的暫時困難之機大舉北進,於1959年在東段抵達其單方面主張的「麥線」;在西段,不斷越過傳統習慣線建立入侵據點,並製造流血事件。為確保邊境安寧,周恩來總理於1959年11月7日致信印度總理尼赫魯,建議雙方武裝部隊沿東邊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和西邊的的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1962年1月15日,周總理在就中印邊界問題致亞非國家領導人的信中,將這條線正式稱之為「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這條實際控制線在東段與非法的「麥線」基本一致,在西段與傳統習慣線基本吻合。但是,印軍無視這條線,他們擴張到哪裡,就把哪裡說成是實際控制線。1959年後,印軍越過實際控制線繼續向前推進,並在西段建立入侵據點43處。印度的這種行徑,理所當然地遭到我方的抵制,從而形成了實際控制線上的斗爭。[1]
從上述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印邊境爭端的焦點,是我國大片領土的歸屬問題。具體形象地說,就是三條線之爭。一是我國政府主張的中印傳統習慣線與印度堅持的非法的「麥線」之爭,這個斗爭決定9萬平方公里應當屬於誰,中印爭端的是非曲直主要原因集中在這兩條線的斗爭上。二是實際控制線之爭,這條線的斗爭,又直接關繫到中印邊境的現狀和穩定問題。1987年以來,中印之間圍繞邊界問題進行了10輪政府級談判,對緩和邊境的武裝對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別是第10輪談判後,雙方在旺東地區各自後撤了兩個點,對峙的強度有所減輕,但對於解決領土爭端問題而言,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目前,我在中印邊境的控制狀況,總體上講是十分薄弱的,在許多點上,我軍都處在印軍的瞰制之下。在一些關鍵地段上,雙方對峙仍然是十分尖銳的。
二、 西藏問題是牽動中印關系全局的一個重要節點
至於西藏問題,主要是因為1959年達賴喇嘛逃出西藏後,印度容許他帶領追隨者在印度北方成立了流亡政府。從此,印度境內上萬名流亡分子就成了中印關系的不穩定因素。直到今天,這一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全面解決。連一些印度的學者也在呼籲政府,認為如果印度不在西藏問題上徹底改弦更張,放棄冒險主義和兩面派的做法,中印兩國難以發展成親密、友好、熱情的夥伴關系。 印度政府對西藏有戰略企圖,這一戰略企圖是印度實現其地區霸權的重要一環,也是其對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在南亞的霸權,印度制定了「西攻、北抗、南下、東進」為方針的「區域全面威懾」戰略。即對巴基斯坦採取積極進攻態勢;對華採取攻勢防禦戰略,保持軍事優勢,固守既得利益,遏阻我發展海上力量和南下收復失地;積極發展海軍,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強對東亞、東南亞的影響,並干預亞太事務。在「北抗」戰略方面,西藏問題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印度染指西藏問題可以達到兩個重要的戰略目的:
(一)使西藏成為印中之間的「緩沖區」
印度兩面臨海,西北部、北部、東北部有若干山脈,把印度與亞洲大陸其他國家隔開,成為它安全的天然屏障。但長期以來,印度的決策者們認為,只有控制了這些山脈中具有戰略價值的要害地區,才能充分發揮印度的地理戰略優勢。否則這些山系反而會危害印度的國家安全,成為敵人長驅直入印度的作戰平台。因此,只有將軍隊駐扎在喜馬拉雅山,才能確保印度的防務安全。基於這一戰略判斷,印度長期以來一直渴望以喜馬拉雅山作為對中國的防禦屏障。早在尼赫魯時期,印度就明確提出,喜馬拉雅山是「印度的安全線」,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越過。因此,在印度的安全戰略中有一個著名的「喜馬拉雅山安全屏障」戰略,由兩個「緩沖區」構成。一個是由中印之間的尼泊爾、不丹、錫金三國組成,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西藏。印度想通過對這兩個地區的實際控制,達到圍堵中國南下、固守既得利益的戰略目的。
(二)牽制中國政府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目前,在中印邊界爭端中,印度是既得利益者。中印之間有2000公里的邊界線,其中1450公里是印藏接壤。而中印間有爭議的領土約13萬平方公里,分布在中印邊界的東段、中段和西段。目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印度的實際控制下(東、中段),其餘在我方的控制中(西段)。
1914年,英國人在中印邊界上劃了一條「麥克馬洪線」,使兩國邊界上的傳統習慣線遭到破壞。「麥克馬洪線」把傳統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了印度,這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西藏地區氣候條件最好,資源最豐富,海拔最低,最靠近印度洋的地區。歷屆中國政府都認為這條線是非法的,印度政府則把「麥克馬洪線」當成了正式合法的中印邊界線。
就目前中印邊界印方的強勢來看,中印邊界問題會長期存在下去。為確保既得利益,印度不僅制定了「保東、守中、攻西」的邊界政策,保持在中印邊界上的軍事優勢,還將中印邊界問題與西藏問題捆綁在一起。因此,要想解決邊界問題,西藏問題是一個關鍵。就中國而言,解決了西藏問題,邊界爭端的解決無後顧之憂;就印度而言,只要西藏問題繼續存在,它就能牽制中國政府,使目前的既得利益保持下去。因此,西藏問題已成為印度在解決印中邊界爭端時向中國施壓的一張「王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印邊界問題的實質是中國的西藏問題。[2]
三、 兩國的競爭
毋庸置疑,作為兩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同時又是兩個山水相連的鄰國,存在某些利益差異甚至利害沖突是難免的,問題是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分歧和競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印之間的競爭基本上處於可控狀態。在國際地位上,印度希望成為影響世界的大國,至少是亞洲的中心,所以必須要超越中國。在經濟上,中印之間的對比越來越讓許多印度人心裡不安。去年,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曾經指出,中國這個沉睡的巨人已經徹底醒了過來,但印度看來仍然在角落裡打盹。該文還列舉了一些數據。10年前,中印兩國的人均GDP幾乎相同,今天,中國的人均GDP卻是印度的兩倍。1999年,中國吸引了403億多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而印度只吸引了21億美元。外國證券投資者一直在忙於購買中國大公司的股票,而同時基本上忽略了印度較小公司的股票。[3]
但兩國的合作會帶來美好的前景,要防止惡性競爭。
(一)是關於市場地位的競爭。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已經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得到印度的承認。因此。中國的商品流入經常受到反傾銷調查。自1994年至2006年7月底,印度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調查達到98起,涉及金額7.6億美元,佔世界各國對華立案總數的47.3%。2004年以前,中方9家企業應訴6 起反傾銷案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但2005年以來印方對華做出終裁的14起案件中,沒有一起授予中方企業市場經濟地位。
(二)印方對中國公司的投資存在歧視。例如,在印度外匯管理法中對中國存在歧視性規定,要求中資公司必須在獲得印度儲備銀行、財政部、內政部和外交部等四部門的審核後方可運作,而其他國家(除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阿富汗、伊朗外)只需儲備銀行審核即可。印度還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大陸企業、香港企業甚至台灣企業參與港口、電信、機場等所謂敏感行業的工程及政府采購項目的投標。例如,2000年中港公司已經中標孟買港疏浚工程,但合同被印度國防部否決,造成該公司損失200萬美元。2003年,香港和記黃埔公司申請參與孟買的集裝箱碼頭工程,印方認為該公司與中國政府聯系密切,拒絕其參與投標。2006年,印度拒絕深圳天達公司投標機場登機橋項目,而該公司早在1997年曾向印度提供產品。再如,總部已經設在新德里的中國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申請貿易許可權,也因所謂「安全原因」遭到擱置(其他外國公司如朗迅和摩托羅拉公司都已獲得此類許可),而其增加投資的申請也遇到種種困難。目前,雙方已經建立工作機制討論印方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有關磋商還在進行中。
最後,是關於能源來源的競爭。作為兩個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國,中印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加大。而同樣作為能源消費和進口大國,雙方為獲得國際油氣資源確實出現了一些矛盾和競爭。例如,2004年10月,在爭奪安哥拉油田的競標中,中國擊敗印度,取得了石油開采權,但是安哥拉政府卻要求中國提供20億美元的開發援助,使中國的交易成本明顯加大。再例如,2005年中國在與印度競購哈薩克石油石油公司的過程中獲得成功,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印度的競爭,中方本應以更低的價格得到這一項目。2006年1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23 億美元購得奈及利亞一個油田45%的開采權。而其更大的背景是,印度本來已經得到該項目的開采權,但國內有關部門認為出價過高而否決了這一收購。[4]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鄰合作的關系,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對維護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改善和發展中印關系還存在一些困難和障礙,但是也存在不少有利條件。我們相信,只要兩國政府有誠意、有魄力,有智慧,問題最終是會得到解決的。中印兩國應該登高望遠,增信釋疑,同推共促,為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做出應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❻ 中印兩國實力差距有多大
作為一名對南亞歷史感興趣的創作者,其實越研究印度的歷史,你就會對這個國度越絕望。
許多人稱筆者為“印黑”,但事實上印度目前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想要和我們比較,印度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在沒有迎來從上至下的變局的前提下,不管大仙人如何變法,對於印度都不管用。
1,埋藏在骨子裡的種姓制度
印度廢除種姓制度少說也有幾十年了吧,表面上印度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現代國家。
但暗地裡,印度人的骨子裡依舊埋藏著卑微的種姓制度。
這個種姓制度不是法律上廢除就可以解決的,從某個角度上來說高種姓印度人以及低種姓印度人,從文化以及外貌膚色都完全不一樣。

說白一點,如果印度不能接近自家的教育問題,這超過4億的文盲人口都會成為人口負擔。
沒錯,文盲對於一個國家按理說不僅不是“紅利”,還是負擔!
3,印度到底該怎麼玩?
說實話,印度本來就是一個被英國殖民者強行拼湊出來的國家。
印度目前國內的矛盾太多了,地方矛盾、種姓矛盾……
在印度沒有解決掉上訴問題前, 筆者不認為印度會成為我們的麻煩。
❼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近況如何就領土問題有什麼意見
雙方領土問題產生於麥克馬洪線誕生之時,彼時,印度乃英國殖民地 。
中印邊界雙方爭議地區面積共約125,000平方公里,其中東段約90,000平方公里,中段約2,000平方公里,西段約33,000平方公里。
中印邊界爭端既有歷史因素又有現實因素。191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炮製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後,不僅繼承了英國對中國部分領土的侵佔,而且進一步侵佔中國大片領土,於1953年擴展到「麥線」。時至今日,印度仍然頑固地堅持對中國領土的非法要求。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了維護領土完整,兼顧中印傳統友誼,一直努力以和平手段解決兩國間爭端。進入新時期,中印兩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兩國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妥善處理兩國邊界爭端,對促進兩國發展、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有著重大意義。
中國和印度接壤近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每一段都有爭議地區。西段爭議地區面積約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全由中國控制。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現控制在印度手中。東段是雙方爭議面積中最大的地區,約90000平方公里,我國稱為藏南地區,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此區域的控制權由印度實際掌握。
❽ 中印關系
中印關系的歷史:
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3段。西段約600公里,中段約450公里,東段約650公里。作為金磚四國的兩個大國,有著這么長的邊界的兩個鄰居勢必無法相安無事的長久下去。
友好階段: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在抗美援朝最為激烈的1951年,毛澤東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自出席印度駐華大使的國慶招待會。
反目階段:好景不長,1951年之後,印度不斷蠶食我國領土,並在1962年,印度總統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矛盾不斷階段:雖然中印戰爭中印度徹底失敗,但是中國單方面停戰後印度又重新強佔中國領土,並向美國靠攏。以致後來中印關系一直存在不和諧的因素。
直至2003年6月23日,瓦傑帕伊總理訪華期間,印度政府首次公開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許西藏人在印度進行反華政治活動,為重開對話開創了新的起點。
中印關系的現狀:
在政治上:兩國近年來友好關系不斷深化,雙方領導人互訪不斷。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也越來越多。中印都主張世界多極化,在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南南合作等許多重大問題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場。兩國對維護亞洲和平、穩定與繁榮都負有重要責任。此外,兩國民間交往也在快速增長。在軍事和安全領域:兩國間近年來的合作有了突破性進展。
中印關系的未來:
為了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需要雙方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精神,照顧兩國人民的民族感情,通過和平談判,公平合理地解決邊界問題。
近年來,兩國高層來往頻繁。將中印關系提升到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高度。這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以及在解決之前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構建了良好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❾ 中印邊境現在怎麼樣了
中印邊界現狀: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印邊界全線從未正式劃定,各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爭議區共有8塊,爭議總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
其中,西段3塊,爭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除一小部分由印度侵佔外,大部分一直由中國管轄。中段4塊,爭議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大都在印度手裡。東段爭議面積最大,約9萬平方公里,均在印度控制之下。
(9)中印關系現狀擴展閱讀: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應中印邊界問題中方特別代表、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邀請,印方特別代表、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將於來華舉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二十一次會晤。雙方就邊界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取得重要共識。
一、雙方回顧了特代會晤機製成立以來談判取得的重要成果,認為這些成果為雙方繼續推進談判進程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雙方表示,將遵照習近平主席同莫迪總理就妥善處理邊界問題、發展中印關系達成的重要共識,在兩國領導人政治引領下,從兩國關系大局和兩國人民福祉出發,不斷推進特代會晤談判進程,爭取早日達成公平合理和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問題解決方案。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共同維護兩國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三、雙方就進一步加強邊境地區信任措施建設、妥善管控爭議和邊界問題解決框架進行了深入溝通,達成重要共識,並各自提出了一系列積極和建設性的建議。
四、雙方同意切實將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貫徹到雙方各個層級包括一線部隊,進一步完善邊境地區信任措施建設,繼續加強涉邊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
五、雙方同意逐步擴大邊境貿易和人員交往,提升兩國邊境地區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礎,為邊界談判和兩國關系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六、雙方同意授權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以上述共識和建議為基礎,啟動早期收獲的磋商,以盡快達成具體成果。
❿ 中印關系目前現狀如何
表面和氣,暗地裡較勁,不過阿三還沒辦法和中國比。 不過這不會影響你去印度旅遊、求學等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