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武漢兵變
擴展閱讀
兩萬塊能買股票不 2025-08-02 11:41:11
蔚來一年股票行情 2025-08-02 11:40:20

武漢兵變

發布時間: 2021-07-10 17:10:15

㈠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國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㈡ 列舉兩次反革命政變的名稱、發動者、地點

1927年 4.12 武漢反革命政變
1927. 7.15 南京反革命政變

㈢ 1927年七一五政變具體是什麼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在一個月內,開第四次中央全體會議,討論決定分共的問題。在未開會以前,裁製共產黨人違反本黨主義政策之言論行動」。史稱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㈣ 武漢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2、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

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1] 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4、江西填湖廣

始見於魏源的《湖廣水利論》。系指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遊人口向中游地區遷徙的移民運動。據說最早出現於五代,明朝達到高潮。

江西移民占江、浙、閩、皖、贛五省遷至湖南,湖北的移民總數的60%,在兩湖各個地區,江西移民佔有的比例又有差異,自東向西遞減,適與地距江西之遠近成正比。江西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湖平原和贛江流域,以吉安、南昌兩府最多。

5、湖廣填四川。

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

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㈤ 七一五政變的發動者,地點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武漢分共,或視之為「清共」的一個環節)爆發於1927年7月15日。在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時,原先採取「聯俄容共」的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在北伐期間,國民政府內部就容納共產黨與否的問題,於1927年分成南京(蔣中正等領導)及武漢(汪精衛等領導)兩政府。武漢方面最初仍主張容共,其後與共產黨發生磨擦,再加上馮玉祥等軍事實力派人士的表態要求分共,汪精衛乃於7月15日當日,在武漢召集會議,宣布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結束。

㈥ 七一五政變又被稱為什麼

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武漢分共

㈦ 武昌起義的影響是什麼

可以說武昌起義是影響到了全中國。他推翻了三座大山。是三民主義得以實現。

㈧ 兩當兵變遺址在哪裡

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老南街,咋么樣,給你做導游。

㈨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的政變有哪些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的政變有以下:

1、在上海,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2、由許克祥發動的位處於長沙的馬日事變。

3、汪精衛在武漢發動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㈩ 請問誰知道 4.12政變和7.15政變的具體歷史。。麻煩回答詳細點。。。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使中國大革命受到嚴重的摧殘,標志著大革命的部分失敗,是大革命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同時也宣告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失敗。經過四一二政變,國民黨基層組織基本癱瘓,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迅速擴大,經歷了深刻的鍛煉和嚴峻的考驗,共產黨初步積累了反正兩方面的經驗,為領導中國人民把斗爭推向新的更高的階段准備了條件。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武漢分共,或視之為「清共」的一個環節)爆發於1927年7月15日。在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時,原先採取「聯俄容共」的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在北伐期間,國民政府內部就容納共產黨與否的問題,於1927年分成南京(蔣中正等領導)及武漢(汪精衛等領導)兩政府。武漢方面最初仍主張容共,其後與共產黨發生磨擦,再加上馮玉祥等軍事實力派人士的表態要求分共,汪精衛乃於7月15日當日,在武漢召集會議,宣布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