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全球化全球化有哪些表現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
Ⅱ 到底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同時,全球化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
希望看完之後你能有鎖明白全球化,採納我吧!
Ⅲ 全球化是什麼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麼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范圍里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里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里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樑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一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一。是什麼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一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盃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結 語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Ⅳ 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
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引發大規模的研究熱潮。
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4)全球化擴展閱讀
全球化影響——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由跨國公司控制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貧富差距可能擴大,國際旅遊業的發展,部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掠奪,部分發達國家把工業垃圾傾倒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遭到破壞,文明以及價值觀的沖突,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恐怖主義也在全球化,參與恐怖襲擊的恐怖組織分子很多時候不在本國行動,而且與本國無關。
Ⅳ 全球化的概念是什麼
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參考:
http://ke..com/item/全球化/489841
http://ke..com/view/9593.htm
Ⅵ 全球化 名詞解釋
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引發大規模的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6)全球化擴展閱讀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早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
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在程度上比國際化更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化。
著名的依附理論提出者薩米爾·阿敏(Smir Amin)提出,「全球化是一個反動的烏托邦」,並且對全球化給拉美和亞洲國家帶來的負面意義進行了精闢地分析。
Ⅶ 什麼是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人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 相關圖書
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Ⅷ 全球化的優點和缺點分別是什麼
全球化的優點:
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促進和提高國際分工的發展和競爭力。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
促進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
全球化的缺點:
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拓展資料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
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全球化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但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Ⅸ 全球化包括什麼方面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當代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9)全球化擴展閱讀:
全球化的表現
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其社會使用功能正處於逐漸弱化或消失的危險境地。
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危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當代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Ⅹ 全球化意味著什麼
編者按:全球化戰略要求領導人把商業的運作看作一盤全球性的「棋局」,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資金、生產和銷售(客戶)的問題。換句話說,要「在資金成本最低的地方融資,在成本效益最高的地方生產,然後在利潤最大的地方銷售」。
要做到這些,應牢記一個前提:對於每個企業來說,全球化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它有賴於特定業務獨有的經濟運行規律、特定業務所必需的獨有技能、特定業務獨有的競爭結構、在特定業務進行規模生產所獲取的優勢,以及特定業務的產品與設計的可轉移性。 穆爾蒂(Narayana Murthy)是印度軟體業巨頭——Infosys公司的CEO。在一次訪談中,他曾給全球性戰略做了一個言簡意賅的定義:「在資金成本最低的地方融資,在成本效益最高的地方生產,然後在利潤最大的地方銷售。」 穆爾蒂用簡單的一句話,便抓住了全球化戰略的精髓。一般來說,人們眼中的全球性供應鏈是,在最便宜、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購買產品,而原材料則從最方便的地方采購。但是你必須同時從全球角度考慮資本與客戶,即無論在世界范圍內的哪一個地方,都能夠迅速進入資本市場,通過金融工具來融資,獲得有價值的客戶。 跨國公司利用全球金融市場已有些時日,但現在規模小些的公司也可以在海外證券市場上市,從全球角度觀察客戶,以發現哪個地區的客戶能從某一產品中獲得最大價值,並因此願意為這種價值體驗買單。也就是說,要獲取價值,公司必須到能夠從其產品中獲得最大價值的客戶中去。而全力達成上述各個方面,正是全球化的意義所在。僅用其中一方面就沒能發揮全球化的全部潛力。 新趨勢初現,舊理念過時 幾年前,筆者與某咨詢公司做了個研究項目,其研究內容之一就是,調查公司在成立後多久會開始在多個地區與市場開展業務。我們發現,那些在1950年代成立的公司通常會在實實在在鞏固了本土市場後,也就是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之後才開始全球擴張。而那些在1980年代後期成立的公司則在成立四到五年後就向全球拓展業務。 但在今天,有些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把自身放在了全球化的位置。有的在仍處於由風險投資者提供資金的階段或尚未有收入之前,就已經進行全球采購並擁有全球客戶。從本質上看,它們在成立之初就具有與眾不同的全球化基因。因此,它們在看待每個機會的時候,都具有獨特的視角。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各個公司的全球化方式是相同的,因為它們各自為獲取最大化收益所採取的措施差異萬千。 傳統上來說,公司之所以要全球化,是因為它們國內市場已經成熟,需要尋找新的機會,或是它們要尋找重要的供應商,或是在低成本的市場上采購產品。幾十年前,經理們與研究人員接受了在技術型企業十分有效的國際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即公司在本土市場投放一種產品,當該產品的技術趨於成熟後,它們將會把產品與技術投放到發展中市場,從而讓它進入新一輪的產品生命周期(尤其當本土市場恰好為歐洲或美國這些發達市場之一時,更是如此)。 但最近,那些信奉這一理論的公司卻遭受了災難性的後果。賓士公司在印度建立了一個合資公司,生產一款已經在德國淘汰的車型。他們想當然地認為該車型適合印度市場,但結果卻並非如此。他們發現當地客戶從國外進口更高端、更昂貴的汽車,而不會在國內購買現有的老款車。現在賓士公司的高管們意識到,當地消費水平還處於較低層次的看法完全錯誤。因為市場之間暢通無阻,信息能夠自由傳播,在二級市場銷售相對落後的技術這一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不再行之有效。在亞洲有些區域的技術水平,有時比你在歐洲與美國所看到的更為先進。 兩個假設前提 因為各個市場都充滿競爭,如今公司不得不以非傳統的方式實施全球化。他們需要涉足各個市場,以便了解競爭對手在相應市場的舉動,同時將其作為把握新趨勢與新競爭策略的窗口。隨著產品生命周期逐漸縮短,而研發投資相應上升,公司發現收回投資的惟一方法就是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開拓多個市場。這些也是要求公司具備全球化理念的部分原因(它是企業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全球性戰略概念暗含著兩方面的邏輯前提。第一個前提是,各國之間存在差異,同時這些差異體現在許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不同市場的競爭結構之間都存在差異。如果公司高管擁有全球性的觀點,換言之,如果他有跨越國界的視角,那麼他必須承認國家之間的差異,然後在制訂公司戰略的時候解決這些差異。這些決策得在客戶、原材料、生產、資本或任一與戰略決策相關的方面的基礎上做出。因此,一個勞動力密集型公司,如果不能解決各國之間的人工成本差異,註定會失敗。 第二個前提是,國與國之間還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正因為這些相似點,為某個市場開發的產品、技術與所做的投資,具備在多個地區的市場派上用場的潛力。這些相似點意味著公司在某個市場開發的產品可以投放到另一市場,且不需要重新開發新產品。驅使公司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公司能夠通過在各個國家銷售某一市場(通常是公司的本土市場)獲得認證的產品,從而分攤公司的研發成本。在需要巨額研發費的醫葯行業,這樣做的好處尤為明顯。花費5億美元研發一種新葯的公司,必須在多個市場銷售該葯品方能回收研發費,而公司能夠如此做的原因僅僅在於醫葯產品的有效性在各國相對一致。 市場之間存在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並不是同一事物相對立的兩方面,而是互補的兩方面,應該統籌兼顧。公司的高層管理者需要詢問各項業務及其價值鏈的各部分在各個市場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是什麼。接下來就是戰略性選擇與執行優先順序別的問題,即是先利用相似性還是差異性,或者雙管齊下,以充分利用各項業務所具備的內在全球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