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英國對印度分而治之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印度畢竟是個很大的國家,而英國是殖^民者,它不希望看到印度太過強大,必須找個對手牽制印度,所以把印度分裂是最好的選擇。
印巴分治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果,在殖民統治期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防止印度人太團結,英國故意挑動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教徒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去解決分岐。
使仇恨越來越大,發生了許多的宗教沖突事件,死傷人數眾多(嚴重到甘地都受傷和無法制止的地步),最終,英國只有同意印巴分治。
(1)分而治之擴展閱讀:
印巴分治前,卡拉奇的印度教徒要多於穆斯林,印度教徒的餐館、酒吧鱗次櫛比,很多卡拉奇人經常到孟買和德里去打工、求學,而在孟買的印度人也經常到卡拉奇經商。
從印度移居至巴基斯坦的大多來自北方邦、中央邦、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這些移居過來的人在巴基斯坦被稱作穆哈吉爾人,就是移民的意思。
在印巴分治初期,人們其實還沒有很強的國籍意識,民間相互走動也比較常見。然而,後來印巴發生戰爭,每發生一次,敵視會增加幾分,簽證就會卡得更嚴。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印巴居民要獲得對方的簽證難上加難,有的甚至要拖上一年,雙方的走動因此就很少了。
Ⅱ 分而治之
Ⅲ 什麼是分而治之為什麼要採取這種做法
分而治之:用在政治上的意思就是將原本屬於一個國家或是地區,而採取一定的方法,而將其分開管理管轄。
英國分而治之的來由和方法:
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1757年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及斯里蘭卡(當時稱錫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在全球的日益高漲以及印度人民要求民族自治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英國只得同意印度獨立。當時印度的民族構成是印度教占人口總數(4 億)的60%,穆斯林佔24%,兩大民族之間存在著很嚴重的分歧和敵意。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為了防止各民族聯合起來反抗英國的統治,殖民當局採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而在決定英屬印度獨立的大事時,英國政府奉行的仍是分而治之。50年的發展已經證明,英國人用心險惡地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挑撥離間不但助長了彼此的敵意導致了當年的印巴分治,而且還應對此後50年中錯綜復雜的民族紛爭與仇殺負責。
英國殖民統治當局奉行的分而治之政策顯然忽略了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1920年起,印度教就得到了由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先驅莫漢達斯·甘地(聖雄甘地)領導下的國大黨的支持,而聖雄甘地為了爭取早日獲得民族獨立,希望穆斯林和印度教團結起來加入他所發起的非暴力抵抗不合作運動。為了取得穆斯林的信任,聖雄甘地甚至接受了穆斯林建立一個奧斯曼式國家的目標。
1924年,穆斯林取消了哈里發這一職位後,印度的伊斯蘭教信徒與泛伊斯蘭王國失去了聯系,並且開始為自己今後在一個由印度教掌權的社會里的命運而深表憂慮。1930年,穆斯林詩人、哲學家穆罕默德·伊克巴爾勛爵倡議在南亞次大陸建立一個穆斯林國家。1933年,劍橋大學的一些伊斯蘭學生創造了「巴基斯坦 」這一名稱,這是一個由旁遮普、阿富汗、克什米爾、信德的首字母以及俾路支的最後三個字母組成的合成詞。1946年初,英國殖民當局提出了成立聯邦制國家的建議,得到了印度各政黨的同意,其中包括穆斯林聯盟主席、後來成為巴基斯坦締造者的穆罕默德·阿里·真納。但是,之後不久,新當選為國大黨主席的賈亞瓦拉爾·尼赫魯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出言不慎,聲稱所有與自治有關的計劃都應經過國大黨的首肯並且隨時可以作出變更。一言不慎捅了大禍,真納聞及此言後憤怒不已,而傲慢自負的尼赫魯也不願讓步,拒絕收回說過的話,一場民族沖突由此而來。
1946年8月16日,成千上萬的穆斯林在加爾各答市集會,支持成立巴基斯坦。集會最後變成了騷亂並進而演變成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一場大殘殺,城內鐵匠不分白晝黑夜地趕制槍支武器,72小時之內共有5000人喪生,加爾各答的棚戶區內屍首遍地。這場種族殘殺不但加深了印度教與穆斯林之間的宿怨,為今後印巴兩國長期不和埋下了禍根,同時也宣告了建立一個統一的獨立國家已失去最後一次機會,分治已經不可避免。
Ⅳ 分而治之 同義詞
【成語】: 分而治之
【拼音】: fēn ér zhì zhī
【解釋】: 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出處】: 清·俞樾《群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舉例造句】: 維護國與國之間友愛關系,互利與和平事業,反對民族奴役,反對分而治之的策略。 ★宋慶齡《人民團結起來是不可戰勝的》
【近義詞】:無
Ⅳ 軟體工程 分而治之方法什麼時候不適用
復雜問題分解後,每個問題能否用程序實現?所有程序最終能否集成為一個軟體系統並有效解決原始的復雜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則原始問題就不能夠適用分而治之的方法。
雖然根據7+/-2原則,每個人能夠同時處理的元素為5-9個,但這里的前提是,每個元素的復雜程度不能超過一定限度。如果模塊對外展現的內容過多,人仍然無法在系統層面上處理這些模塊(及其關系),也就不適用於分而治之的方法。
Ⅵ 分而治之是什麼意思
分開治理,不能同時處理兩件事
Ⅶ 「分而治之 各個擊破」的兵法出自哪裡與之相關的原文是什麼謝謝
孫子兵法說的 有人家十倍的兵力就包圍著打 五倍就直接攻擊 兩倍就分散他們的兵力打 打不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原文是,「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不若則能避之」
Ⅷ 分而治之的近義詞
該成語無近義詞。
【成語】: 分而治之
【拼音】: fēn ér zhì zhī
【解釋】: 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出處】: 清·俞樾《群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