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石叛變了嗎
石(1894—1950),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省閩侯縣螺洲鄉(今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人;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師處長,後任北伐軍總參謀部作戰科科長;1929年赴日本留學,回國任參謀本部第二廳處長;抗戰中任第四戰區參謀長、軍政部主任參謀兼部長;1948年參加民聯,與中共華東局直接建立聯系,提供重要軍事情報;1948年底調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6月去台灣,後任國防部參謀次長;1950年,因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叛變而被秘密逮捕;同年6月10日,與陳寶倉、聶曦、朱諶之在台北遇害。吳石赴台前,中共地下組織給他的代號為「密使1號」。吳石抵台後,就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由於台灣的中共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吳石無法通過地下組織將軍事情報送給華東局。
為盡快取回吳石掌握的重要軍事情報,華東局決定派長期在上海、香港從事情報工作的女黨員朱諶之(又名朱楓)赴台與吳石聯系。
1949年
11月27日,朱諶之從香港抵台,與華東局台灣工作委員會負責人「老鄭」取得聯系。一個星期後,吳石在寓所秘密接見朱諶之,向她提供了一批絕密軍事情報的微縮膠卷。這批情報迅速通過香港傳遞到華東局情報局。其中,幾份絕密軍事情報還呈送給毛澤東。
毛澤東對《關於大陸失陷後組織全國性游擊武裝的應變計劃》特別注意,並查問這些情報的來源。當毛澤東聽說這些情報是一位秘密女特派員赴台從一位國民黨上層人士「密使1號」那裡取回時,當即囑咐有關人員:「一定要給他們記上一功喲!」還揮毫寫下了一首詩: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1950年1月29日,國民黨保密局逮捕了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在不到一周內,蔡孝乾叛變,供出所有名單資料,造成包括其他負責人在內的400多名地下共產黨人被捕,情況極為慘烈,變節者活命,堅貞不屈者則被押赴馬場町刑場遭血腥鎮壓。
在台灣期間,吳石與華東局女情報員朱諶之秘密會晤達六、七次之多,陸續為她提供了一些重要軍事情報。不幸的是,國民黨保密局逮捕蔡孝乾時,蔡供出吳石提供重要的國防情報給中共,聯系人是華東局派出的朱諶之。
1950年4月8日,「吳石案」的承辦人李資生在香港的國民黨刊物《新聞天地》發表一篇長文,詳述逮捕吳石和朱諶之等人的始末。此案最後槍決了6人,包括吳石、朱諶之以及吳石所布建的高級軍官陳寶倉、聶曦、王正均、林志森等人,其餘則判監5年至10年不等;吳石將軍臨刑前,他從容吟誦了在獄中所作的一首詩:「天意茫茫未可窺,悠悠世事更難知。平生殫力唯忠善,如此收場亦太悲。五十七年一夢中,聲名志業總成空。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對我翁。 」
1973年,為了表彰吳石將軍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的特殊貢獻,周恩來總理力排眾議,在毛澤東主席的支持下,由國務院追認吳石將軍為革命烈士。
2000年,吳石將軍的子女將他和妻子王碧奎的遺骸奉回大陸,安葬在北京郊外的福田公墓,其碑文由長期負責國家安全工作的原國務院秘書長羅青長親自審定,吳石將軍生前秘書鄭葆生題寫。
2. 盧馳將軍原型
盧馳將軍的原型是國民黨陸軍中將吳石。
吳石將軍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師處長,後任北伐軍總參謀部作戰科科長;1929年赴日本留學,回國任參謀本部第二廳處長;抗戰中任第四戰區參謀長、軍政部主任參謀兼部長;1948年參加民聯,與中共華東局直接建立聯系,提供重要軍事情報;
1948年底調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6月去台灣,後任國防部參謀次長;1950年,因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叛變而被秘密逮捕;同年6月10日,與陳寶倉、聶曦、朱諶之在台北遇害。
(2)陳寶倉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吳石是一位懷才不遇的中華精英,他如果死心塌地跟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台灣仍可以過著高官厚祿的優逸生活;他如果聽從吳仲禧的勸告,留在大陸,不去台灣,以他對革命的貢獻,人民政府自然也會厚待他。
他棄暗投明,在國民黨政權垂死掙扎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赴湯蹈火,毅然去台灣,想為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的統一做出更大的貢獻,最後堅貞不屈,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這種嚮往光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實在可嘉。
3. 陳寶倉的人物作品
《舊州行》
靖城南去十餘里,林壑漸深山漸起。
天外青峰列畫屏,岩間紅樹結霞綺。
縱橫溪水繞田園,遠近煙村雞犬喧。
野叟不談塵世夢,居民自比武陵源。
勝地初傳有峒主,偶因遁跡來斯土。
誅蛟驅瘴引流泉,斬棘披荊開藝圃。
春從霧里采黃芩,秋向雲中射翠羽。
辛勤不記幾經年,方使兒孫延一縷。
青史他年溯故蹤,始知公號張天宗。
生逢胡馬窺神器,慨與文山倡大義。
毀家五嶺拒元兵,飛檄三江擎漢旌。
不意元戎成北虜,忍攜余甲任西行。
關河展轉迷南北,戰士流離半死生。
幸遇雙潭堪飲馬,且分五路暫屯營。
那知暫駐百經年,霧樹長封世外天。
洞裡衣冠從未改,人間國祚已再遷。
直至朱明光漢業,始與華夏通人煙。
舊事漸隨歲月淡,忠魂長共野雲眠。
只因一點孤臣淚,化作靖南萬頃田。
宋室雄圖畢竟終,張公遺愛永無窮。
天心似識州人意,長使山花照眼紅。
中華民國卅三年秋月
北平陳寶倉題
4. 吳石案的個人結局
1950年3月1日,時任台灣當局「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的吳石,據稱由於受被破獲的「中共台灣省工委事件」牽連,被台灣特務機關秘密逮捕,罪名是「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受該案牽連而後被捕的人有:朱諶之(女,吳石的聯絡人)、王璧奎(吳石妻)、聶曦(××長官公署總務處交際科長,吳石的老部下)、陳寶倉(前「聯勤總部」第四兵站中將總監)、方克華(××公署主管人事的中校參謀)、江愛訓(主管補給的×處參謀)、王正均(吳石的副官)等。1950年6月10日,吳石、陳寶倉、聶曦、朱諶之等4人,被台「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其餘的人也分別被判刑。
5. 陳寶倉的介紹
陳寶倉(1900—1950),河北遵化人,出生於北京,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工兵科畢業,1937年初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育科長兼武漢城防指揮所主任,8月任崑山城防司令,1938年任第8集團軍參謀長,1939年春任第4戰區司令長官部副參謀長,1940年秋兼任第4戰區靖西指揮所主任,1945年8月任軍政部膠濟區接收特派員,後任第4兵站中將總監,1947年被免職,1948年春在香港加入民革,1948年底任國防部中將高參;1949年受中共指派赴台灣工作,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被國民黨以間諜罪殺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6. 陳寶倉的人物評價
陳寶倉,祖籍河北省遵化縣,1900年出生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擔任國民黨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育科科長兼武漢城防指揮所主任。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慘無人道的侵華戰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血性軍人陳寶倉勇赴國難,奉命擔任崑山城防司令。他指揮部隊給日寇迎頭痛擊,戰斗持續一百多天,為大上海及長江下游老百姓和物資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江山浮碧血,日月照丹心。」陳寶倉將一腔愛國熱血全部傾注於抗日殺敵的戰場。1938年,他率部轉戰安徽宣城一帶,親臨前線沖鋒陷陣,在日軍飛機轟炸中,不幸身負重傷,右眼失明。當武漢危機時,他強忍傷痛,又奉調參加武漢會戰並擔任第二兵團總司令張發奎的參謀長,直接指揮德安戰斗,殲敵2萬多,擊斃日軍聯隊長田中大佐。由於陳寶倉驍勇善戰,頗受上峰器重。當日軍以10餘萬之眾繞道南海攻戰廣西欽、防沿岸,截斷國際對中國的物資支援,封鎖中國出海通道的緊要關頭,陳寶倉奉調參加桂南戰役並負責組織戰略要地靈山方面戰役。歷時一年的桂南會戰斃傷日軍4萬多人,迫使日軍往南撤退。桂南戰役失利的日軍取道越南,直逼我西南中越邊境,形勢十分緊迫。「浮雲夜夜變,征戰古今同。」兵來仍需良將擋,陳寶倉還來不及抖落桂南征戰的硝煙,又奉命組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靖西指揮所並擔任主任,全權處理中越邊境軍政事務和越南方面重要事宜。有道是兵貴神速,到任伊始陳寶倉就馬不停蹄調度布防,反經濟封鎖,打擊武裝走私,改組國民兵團,建立通訊情報網,開展愛國抗日宣傳,加強軍民聯防。當日軍喪心病狂地向靖西嶽圩方向發起猛烈攻擊時,胸有成竹的陳將軍沉著冷靜地指揮中國軍民頑強抵抗。戰場上槍聲大作,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烈火熊熊,戰斗空前慘烈。為捍衛祖國神聖領土不受侵犯,為挽救危難的中華民族,我邊防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浴血奮戰,英勇殺敵。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軍拋下400多具屍體狼狽逃竄。中國軍民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邊境軍民一片歡騰,當地百姓敲鑼打鼓,給陳寶倉送去「威揚塞外」的匾額,以彰其功。
然而,自古英雄多磨難。陳寶倉也不例外,他雖然軍功卓著,官至國防部中將高參。但是他一生主持正義,熱愛祖國和人民,接受進步思想。特別是他對蔣介石獨裁專權,培植親信排除異己,消極抗戰積極反共,背信棄義撕毀協定,發動內戰骨肉相殘的倒行逆施和國民黨明爭暗鬥相互傾扎,欺壓百姓腐化隨落,陽奉陰違特務暗殺等罪惡行徑早已憤恨在心。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思考和痛苦徘徊之後,他終於選擇了真誠與共產黨合作的光明道路。他多次冒險與周恩來指示而建立的戰地服務隊接觸。在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代參謀長駐防廣西柳州負責兩廣軍事政務時,積極支持中共廣東省委主辦的《新華南》刊物並多次發表支持抗日,反對妥協,打擊漢奸的進步文章。在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靖西指揮所主任期間,他保護第四戰區抗敵演劇隊和越共領導人胡志明進行革命活動。陳寶倉因此屢遭國民黨蔣介石的懷疑、排斥和打擊、迫害。解放前夕,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的派遣,他懷著對祖國的一片赤膽忠心,赴台行使我黨愛國統一戰線的神聖使命。1950年6月,陳寶倉最終被台灣國民黨殘酷殺害。將星隕落,山河垂淚。陳寶倉以其強烈的愛國熱情走完了悲壯的人生道路,用高昂的革命旋律譜寫了光輝的愛國篇章。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將他追認為革命烈士。195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經多方努力,將其骨灰迎回大陸公葬於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一代愛國將領忠魂終歸故里,革命先烈英靈永垂青史。
陳寶倉不僅足智多謀,能征善戰,而且能文善詩,不愧為一代儒將。他用智慧和生命熔鑄的愛國詩作,至今仍閃爍著民族進步思想的光芒。他在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靖西指揮所主任期間,熱愛邊疆,重視國防,體察民情,深入生活,以文會友,用詩歌抒發對邊疆大好河山的愛戀和立誓為國獻身的宏偉抱負。其創作的長詩《舊州行》超邁雄奇,意蘊深遠,傳頌不衰,表達了作者對壯鄉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厭惡戰爭嚮往和平的內心世界。「舊事漸隨歲月淡,忠魂長伴野雲眠。」語言鏗鏘,情意深遠,凝煉深沉,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去追思宋朝義師將領順安峒(今靖西舊州)主張天宗開辟舊州,誅茅結廬,開疆課稼,設義田以養民身,立學校以淑民心等善舉的滄桑歲月。透過這凝重的詩行,我們不難領悟一位愛國將領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博大情懷。
《龍潭秋月吟》六首中,充分表達了作者心懷祖國,熱愛生活,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為民謀事的思想感情。「一樣中秋月,龍潭分外明。離塵天地凈,近水露華清。」「浮名身外事,應不愧蒼穹。」讀來那樣的清新明麗,纖塵不染,空明靈動,凝重精粹,自然中透露著情韻,平淡中寄寓著崇高,作者對人生況味如此深刻的感悟,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發自肺腑的心聲,是從血管里流出的熱血!
「劍鋒削骨峻,雲海盪胸清。」「鯨鯢猶未盡,鞍馬何能終。」作為戌邊將領,陳寶倉那坦盪的心胸和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躍然紙上,這種強烈的思想沖擊力,完全足以啟迪讀者回溯歷史,以古為鑒,通古察今,居安思危,警鍾長鳴,固邊強國的思想意識。
7. 電視劇《潛伏》中的鄧銘將軍是否存在軍銜是什麼
電視劇《潛伏》中的鄧銘是電視劇虛構的,歷史上並無此人,余則成的原型是我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級別最高的吳石中將,任台灣國防部中將次長,1960年因叛徒蔡孝乾的出賣而壯烈犧牲!同時犧牲的還有陳寶倉中將及吳石的副官。吳石,陳寶倉將軍永垂不朽。
1945年初,國民黨軍統總部情報處的余則成接到重要任務,和上級呂宗方赴南京潛入汪偽政府,暗殺叛逃的李海豐。呂宗方初到南京便遭槍殺。余則成單槍匹馬暗殺了李海豐,得到軍統的嘉獎,晉升為少校。
這時,共產黨特使突然告訴他呂宗方的真實身份是地下黨。更讓余則成驚訝的是,深愛的女朋友左藍也是共產黨。根據呂宗方對余則成的評價,特使希望余加入地下黨。
余則成無意中發現戴笠等人為了私利而向日軍泄露新四軍情報,也徹底看清楚國民黨失去民心的原因,加上左藍的勸告,遂棄暗投明。
(7)陳寶倉擴展閱讀:
《潛伏》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融合了幽默、言情、懸疑、智斗等諸多元素,著力表現特殊年代中地下工作者的奮斗與犧牲,使觀眾大呼過癮。
情節緊湊、開場就有懸念,孫紅雷的知識分子形象和懸念迭起的刺殺行動一開場就吸引觀眾,並迅速進入正題;溫柔對白,戀人情誼讓人感動,除了刺殺行動,余則成和左藍的會面很招觀眾喜歡。
除了主角的精彩表現外,「綠葉」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老謀深算的吳站長、匹夫之勇的馬奎、陰險小氣的陸橋山、心狠手毒的李涯等都起到了「綠葉」的作用。
8. 陳寶倉的人物簡介
陳寶倉(1900—1950),河北遵化縣石門鎮大辛庄人,1900年生於北京,字自箴,中學畢業後棄文從武,考入河北清河軍官預備學校,兩年期滿轉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工兵科。
陳寶倉於1923年在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工兵科畢業後,即在國民黨晉軍中任職,後在張發奎將軍麾下服務。
1937年初,任國民黨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育科長,兼任武漢城防指揮所主任,負責武漢抗日防務;1938年8月,擔任江蘇崑山城防司令,負責抵禦日軍向上海進攻,給日軍以迎頭痛擊。
1938年春,陳寶倉參加安徽宣城戰役,遭日機轟炸重傷右眼失明;1938年6月,奉調參加武漢會戰,經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推薦,出任第二兵團總司令張發奎的參謀長,參加德安戰役,擊斃日軍聯隊長田中大佐。
1939年春,調任第四戰區副參謀長,代理參謀長,負責兩廣軍事政務,其間支持中共廣東省委主辦的《新華南》刊物,先後為刊物撰寫了《天寒歲暮敵的總崩潰戰》、《我們怎樣擊退進犯粵北的敵人》、《我對廣東青年的期望》、《中國戰爭與反對妥協討擊汪派漢奸的斗爭》等重要文章,並有機會與共產黨人、文化人士廣泛接觸,成為共產黨的真誠朋友。
1940年秋,陳寶倉受命組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靖西指揮所並出任主任,代表張發奎司令處理中越邊境地區軍事政務和越南方面的重要事宜,開展抗日宣傳,加強軍民聯防,取得岳圩戰役勝利,斃傷日軍三、四百人,民眾贈以「威揚塞外」的匾額。
1942年初,陳寶倉應越南民族解放同盟會請求,幫助越盟培訓爆破技術及其他軍事項目人才;抗戰勝利後,陳調任第四兵站總監部總監。
1948 年春,陳寶倉在香港加入地下民革,並得與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饒彰風、方方等接觸,陳表示可赴台灣為實現祖國統一做工作的願望和決心。
1948年底,陳寶倉調任國防部中將高參;1949年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有資料表明是受李濟深委派)的派遺赴台灣開展地下工作;1950年6月,因「吳石案」,其地下黨身份暴露,與吳石、聶曦、朱楓(女)四人被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於台北馬場町慘遭殺害,其骨灰從台灣通過教會人士運往香港又運至北京。
1952年,毛澤東主席簽署頒發了《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授予陳寶倉革命烈士稱號;1953年舉行隆重公祭,李濟深主祭,宣讀長篇祭文;其骨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9. 潛伏里余則成原型是誰
有的。請看下面資料,比較長:
吳 石(1894~1950年)原名萃文,字虞薰,號湛然,閩侯縣螺洲鎮(今福州郊區螺洲鎮吳厝村)人。(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可查閱吳石案考證,「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毛主席曾有詩所贈。1973年,大陸官方追認吳石將軍為烈士)
1911年,吳石與少年好友吳仲禧一道參加福建北伐學生軍,參加辛亥革命。他在武昌預備軍官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前後受業4年,與白崇禧為同期同學,後至日本深造,學習軍事。學成回國任國民黨陸軍大學教官,其政治背景屬於國民黨「桂系」。 1940年初,吳石重見相隔20餘年的老友吳仲禧,當時吳仲禧在韶關任國民黨第四戰區長官部軍務處處長和韶關警備司令。吳仲禧已於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戰的幾年裡,吳石經常流露出一種憤懣、失望的情緒。一方面,他想在抗日戰爭中扎扎實實地做一些事情,渴望自己在軍事上能學有所用、用有所成;另一方面,他又逐漸看透了國民黨內部的腐敗,官場的勾心鬥角,意識到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這個局面。吳仲禧回憶說:「吳石對共產黨人是有好感的。他讀過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在武漢珞珈山聽過周恩來的演講,還同葉劍英等人有過交往。」
1948年6月,淮海戰役前夕,吳仲禧改任國防部中將部員,被派往「徐州剿匪總指揮部」服務。吳仲禧到南京後見到吳石,吳石親筆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學生、 「徐州剿總」參謀長李樹正,說吳仲禧是他多年的摯友,請李多加關照,給予方便。李見了吳石的信,對吳仲禧格外客氣,親自帶他到總部的機要室看作戰地圖。吳仲禧暗中把主要部署記錄下來。為把情報盡快送出,他託病回南京就醫,趕到上海把上述情報向上海地下黨組織負責人潘漢年作了報告。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揮師逼近南京。稍前,國民黨國防部尚保存有500箱重要軍事機要檔案資料,國防部長白崇禧、參謀總長陳誠主張直運台灣,而吳石則以福州「進則返京容易,退則轉台便捷」為理由,建議暫移福州。國民黨當局採納了他的意見。吳石之所以要將這批機要檔案轉移到福州,原來他得悉將出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他打算一旦時機成熟就在福州起義,將這批軍事機要檔案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 5月,台灣的國民黨當局又電促速將檔案運台。吳石則以「軍運緊,調船難」為借口,僅以百餘箱參考資料、軍事圖書權充絕密檔案,列為第一批,派人先運台灣。緊接著的一天,吳石又下達「死命令」,當晚將檔案全部轉移到位於倉前山的福建省研究院書庫匿藏,並向研究院院長黃覺民(黃是吳的摯友、民主人士)作好交代。 1949年7月,吳石由福州經廣州輾轉到香港找到吳仲禧,吳石說他已被調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要到台灣去,吳石堅定地表示,自己的決心已經下得太晚了,為人民做的事太少,現在既然還有機會,個人風險算不了什麼。 8月14日,吳石接蔣介石急電令共即日赴台。15日上午,他密召親信參謀王強到公館,作了簡要而嚴肅的面示:「我奉命明天即飛台北,這里的事情就交給你了,你要盡到軍人天職,『人在檔案在』。下一步怎麼辦,想必你自己懂得。為萬無一失,可徵求黃院長和劉通先生(原國民黨立法院立法委員)意見而行。」次日凌晨吳即攜眷飛台。兩天後福州解放。王強即在黃、劉兩位前輩認可下,將298箱保存無損的國民黨軍事絕密檔案呈獻給了解放軍。
吳石歷任上尉參謀、軍械處處長、少校參謀、上校教官、北伐軍總部作戰科長等職;軍事廳參謀長、參謀本部處長、第四戰區中將參謀長、軍政部任主任參謀兼部長辦公室主任、史政局局長等職位。
吳石赴台前,中共地下組織給他的代號為「密使1號」。吳石抵台後,就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1949年10月和11月,解放軍攻打金門和舟山群島先後失利。這兩仗給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解放軍敲響了警鍾。解放台北比原先預計的更加困難了。為盡快取回吳石掌握的重要軍事情報,華東局領導決定派長期在上海、香港從事情報工作的女黨員朱諶之赴台與吳石聯系。 1949年11月27日,朱諶之從香港抵台,與華東局台灣工作委員會負責人「老鄭」取得聯系。一個星期後,吳石在寓所秘密接見朱諶之,向她提供了一批絕密軍事情報的微縮膠卷,內有《台灣戰區戰略防禦圖》;舟山群島和大、小金門《海防前線陣地兵力、火器配備圖》;台灣海峽、台灣海區的海流資料;台灣島各個戰略登陸點的地理資料分析;海軍基地艦隊部署、分布情況;空軍機場並機群種類、飛機架數等。這批情報迅速通過香港傳遞到華東局情報局。1950年1月29日,國民黨特務逮捕了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蔡孝乾叛變,供出了所有名單資料,造成包括400多名地下共產黨人被捕,變節者活命,堅貞不屈者被押馬場町刑場槍決。國民黨保密局逮捕蔡孝乾時,蔡供出了吳石。蔣介石得悉,非常震怒。1950年3月1日,台灣當局下令以「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罪名逮捕吳石將軍,並在其寓所搜出他親筆簽發給朱諶之前往舟山的特別通行證的有關書面材料。這樣,不但摸清了失蹤多日的朱諶之去向,也為吳石的「叛逆」最後定了罪。不久,朱諶之便被國民黨軍警從舟山抓回台灣。由於此案涉及高級軍官多人,加上吳石在國民黨軍界有很多朋友和門生,國民黨需要給海內外一個明確的交待。1950年4月8日「吳石案」的承辦人李資生在香港的國民黨刊物《新聞天地》上發表一篇長文,詳述逮捕吳石和朱諶之等人的始末。此案最後槍決了6人,與吳石和朱諶之一起就義的還有吳石的親密朋友「聯勤總部第四兵站總監」陳寶倉中將、親信隨員聶曦上校等人。
吳石案
1950年3月1日,時任「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的吳石,據稱由於受被破獲的「中共台灣省工委事件」牽連,被台灣特務機關秘密逮捕,罪名是「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受該案牽連而後被捕的人有:朱諶之(女,吳石的聯絡人)、王璧奎(吳石妻)、聶曦(××長官公署總務處交際科長,吳石的老部下)、陳寶倉(前 「聯勤總部」第四兵站中將總監)、方克華(××公署主管人事的中校參謀)、江愛訓(主管補給的×處參謀)、王正均(吳石的副官)等。1950年6月10 日,吳石、陳寶倉、聶曦、朱諶之等4人,被台「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其餘的人也分別被判刑。
10. 陳寶倉的人物生平
陳寶倉(1900—1950),字自箴,河北遵化石門鎮大辛庄人。
早年棄文從武,考入河北清河軍官預備學校,兩年期滿轉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工兵科,1923年畢業後即在國民黨晉隊中任職,後在張發奎將軍麾下服務。
1937年初,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育科長,兼任武漢城防指揮所主任,負責武漢防務。同年8月,日軍向上海進攻,敵我軍力相差懸殊,受命擔任崑山城防司令。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堅持100多天,給日軍以迎頭痛擊,為上海及長江下游的百姓、物資轉移內地爭取時間。
1938 年春,參加安徽宣城戰役,遭日機轟炸重傷右眼失明。同年6月,日軍以海空軍配合向武漢進攻,眼傷未愈即奉調參加武漢會戰,經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推薦,出任第二兵團總司令張發奎的參謀長,參加德安戰役,是役殲滅日軍2萬餘人,擊斃日軍聯隊長田中大佐。
抗戰伊始,張發奎在上海拜訪郭沫若,請求為其組建一個政治部,郭與上海共產黨組織商議,遵照周恩來指示,為張組建一個戰地服務隊,全隊30餘人有不少是共產黨員。陳在第二兵團頗多接觸共產黨人,政治上有明顯轉變。 1939 年春,張發奎調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陳任副參謀長,代理參謀長,負責兩廣軍事政務。司令部初設在韶關後遷廣西柳州。陳支持中共廣東省委主辦的《新華南》刊物,先後為刊物撰寫了《天寒歲暮敵的總崩潰戰》、《我們怎樣擊退進犯粵北的敵人?》、《我對廣東青年的期望》、《中國戰爭與反對妥協討擊汪派漢奸的斗爭》等重要文章。在這期間陳有機會與共產黨人、文化人士廣泛接觸,成為共產黨的真誠朋友。同年秋,日軍為了封鎖中國出海口,截斷國際對中國的物資支援,以10 余萬之眾,從海南島暗渡,在廣西欽防沿岸登陸,沿邕欽公路攻佔南寧,直陷昆侖關。國民政府軍委會調集各路抗日名將及機械化部隊發起總攻,陳負責組織指揮靈山方面戰役。桂南會戰歷時一年,斃傷日軍4萬餘人,迫使日軍南撤。
1940 年秋,日軍佔領越南,中越邊境緊張,為了確保第四戰區側翼安全,及時掌握在越日軍動向,陳受命組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靖西指揮所並出任主任,代表張發奎司令處理中越邊境地區軍事政務和越南方面的重要事宜。到靖西後即調整布防,推行經濟反封鎖,嚴禁、打擊武裝走私,改組國民兵團,創立通訊情報網,開展抗日宣傳,加強軍民聯防,取得岳圩戰役勝利,斃傷日軍三、四百人,民眾贈以「威揚塞外」的匾額。
1941 年初,皖南事變後,蔣介石又在全國掀起一次反共高潮。桂林八路軍辦事處被迫撤離,隸屬第四戰區的抗敵演劇隊第四隊也成了特務緊盯的對象。時任張發奎的上校侍從秘書左洪濤是中共地下特支書記,為了保存力量,建議陳寶倉出面,請求張發奎同意,把抗敵演劇隊從柳州調來靖西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正是這個原因,陳也被軍統特務視為有赤化嫌疑人。 1942 年初,越共領導人胡志明等把工作重點移到中越邊境靖西,陳應越南民族解放同盟會的請求,幫助越盟培訓爆破技術及其他軍事項目人才。同年8月,胡志明在天保 (今德保縣)足榮被疑為日本間諜而被捕,專署呈報就地處決。後經張發奎、陳寶倉從中斡旋,把胡志明送柳州第四戰區政治部軍人拘留所,在共產國際的協調下, 1943年9月胡被釋放。
由於越共的積極活動和中共態度的明朗化,國民黨特務告發陳「放任越共四處活動」。不久,蔣介石密令追捕越共胡志明等領導人,但此時胡等已安全返回越南。為此,國民黨軍委法庭以胡志明等越共領導人脫逃一事認定陳在追捕中有瀆職嫌疑,傳訊陳前往重慶受審。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當蔣介石為派員去全國各地搶先接受日本投降感到要員不夠而著急時,陳誠深知陳寶倉在軍事和外交上都是難得人才,故向蔣介石推薦陳為軍政部山東膠濟區接收特派員——至此,陳這場法庭危機才化險為夷;10月25日,受降典禮在青島匯泉路跑馬場舉行,由軍委會軍政部特派員陳寶倉中將和美國海軍第六師謝勃爾少將主持。接受日軍投降典禮台上的陳寶倉將軍身穿中將呢子軍裝,他身材魁偉,英俊威武,他那典範的中國軍人風貌使人感到揚眉吐氣,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陳調任第四兵站總監部總監。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向蔣介石告謂陳寶倉有遺失給養物資,資助解放軍的嫌疑,因而被免職。
1948年春,陳在香港加入地下民革,並得與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饒彰風、方方等接觸,陳表示可赴台灣為實現祖國統一做工作的願望和決心。
是年底,陳嫌案撤消,調任國防部中將高參。1949年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有資料表明是受李濟深委派)的派遣赴台灣工作。 1950年6月,因「吳石案」,地下黨身份暴露,與吳石、聶曦、朱湛之四人被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從容就義。陳寶倉將軍的骨灰從台灣通過教會人士運往香港又運至北京,1952年毛澤東主席簽署頒發了《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授予陳寶倉革命烈士稱號。
1953年舉行隆重公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主祭,宣讀長篇祭文《悼念陳寶倉同志》,經過千辛萬苦尋取回來的骨灰被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文革」時期,陳家遭到抄家,就是有毛主席簽署頒發的「烈士證」也未能倖免。但巧的是抄家後沒多久,陳家人在造反派頭頭辦公室的紙簍里意外地發現了烈士證,於是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它重新收藏了起來。
與烈士證的遭遇相比,陳寶倉在八寶山的烈士墓卻得以倖免。原來,當初豎立石碑時,陳家人要求從簡,沒有在碑後面鐫刻任何文字,造反派們吃不準烈士的背景,沒敢動手。而距陳寶倉烈士墓不遠的一位國民黨起義將領的墓地就遭到了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