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重心南移是指什麼
經濟重心南移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經濟活動的現象,說的是經濟的重心由北方地區逐漸轉移到了南方地區。經濟重心南移造成的歷史影響至今還存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也是南方地區稍強於北方地區。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從遠古到西晉時期。此階段的特點是北方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經濟重心在北方,盡管其間經濟重心也有所變動,但始終是在黃河中下游一線東西移動。
2、第二階段是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此階段的特點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
3、第三階段是從北宋到南宋時期。這是經濟重心繼續南移並最終完成的重要階段。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南宋開始,標志著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東南地區,中國已穩定地形成了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經濟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1)經濟重心南移擴展閱讀
經濟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
一、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
二、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② 我國經濟重心南移過程
其實,所謂的經濟重心南移,應該說是向東部沿海轉移,南方的江西、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四川甚至湖北,並不比北方省份發達。
但所謂中國的東部沿海,主要是東南部沿海,所以籠統的說法,就是向南部轉移了。
至於為什麼經濟重心向東南部沿海省份轉移,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歷史奠基東南部省份有兩個經濟中心,一個是江浙長三角,一個是廣東珠三角。長三角發達,得益於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熱、密集發達的水路交通以及優良的港口。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熱,導致長三角平原的糧食產量比北方更高,在農業社會能夠聚集更密集的人口,而豐富的水網,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的環境下,運輸成本低,有利於交換和貿易,這導致長三角商業和手工-輕功業有被養成的環境。中國古代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長三角,也是這個原因。同時,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大量優秀人口遷入長三角,長三角戰亂又少,導致長三角積累的人才、資本和知識經驗,能夠很好的繼承下去。這也是長三角長期是中國經濟、文化和輕工業中心的原因。珠三角與此同理,番禺大平原、密集的水網和充沛的雨熱,但由於珠三角平原太小,長期無法與長三角抗衡,珠三角真正的經濟崛起,發軔於明清時期,當時全球貿易熱絡,珠三角作為海上絲綢的起點,與荷蘭、英國以及法國商人貿易,享受地理之便。因此珠三角很快發展起來了。
二、歷史契機和地理優勢改革開放後,全球進行著第三波產業轉移高潮;第一次是美國轉移到日本和歐洲;第二次是歐美日轉移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亞洲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第三次則主要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向中國大陸轉移。江蘇,福建和浙江因為深厚的輕工業底子,濃厚的商業文化和較高的人口素質,更重要的是擁有優良的港口和距離日韓/台灣近的優勢,承接到了大部分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轉移的產業、技術和資本。同理,北方大省山東,因為距離韓國更近,也承接了相當一部分產業,成為中國GDP第三大的省份。廣東因為與香港和南洋文化、方言更為接近,所以理所應當的承接了更多中國香港和南洋的產業、技術和資本轉移。
三、南北方產業分工和地理稟賦差異由於北方是中國的能源和礦藏中心,更適合發展重工業,所以中國的重工業布局基本上集中在東北和京津唐,但在經濟學上,輕工業由於直接面對大眾消費者,所以能夠創造的財富更多,而輕工業一向是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強項。至於河南東部、安徽江蘇北部、河北南部,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主要被定位成農業產量區,大規模的工業發展是得不到支持的。所以東南沿海發達,主要是歷史厚積、自身地理優勢、第三次產業轉移機遇和中國人聰明勤勞的結果。但在經濟潮流、歷史厚積、地理自然稟賦和機遇面前,任何個人的勤勞都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拜託一些人不要說什麼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惰的、南方人聰明、北方人老實的粗鄙之語,都是中國小狐狸,不要扯什麼聊齋了。東南沿海的發達,也是全中國共同努力的結果,北方提供了重工業基礎、能源、礦藏和大量的人才。
供參考。
③ 經濟重心南移影響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流。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狀元的變化。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5.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④ 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的表現是什麼
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而南方經濟的持續、快速的發展,是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現。
歷史:(一)南方經濟的發展過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⑤ 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時期,南方地區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農業、手工業、商業已經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變了以前以黃河流域為經濟重心的全國經濟格局。農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大力興修水利、農作物的播種區域擴大及產量增加、經濟作物的栽培種植呈現出很大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杭州、成都的絲織業非常發達、景德鎮的制瓷業享有盛名、造船技術已明顯提高、棉紡織業已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等;商業方面,杭州、成都、廣州的商業十分發達,有些南方政權以商業貿易作為主要的財政來源。
⑥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麼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繼續南移並能夠最終完成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
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
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2、政治因素
這表現為:
一是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
二是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是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3、經濟因素
北方仍然戰亂較多,而南方社會秩序相對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南方自然資源繼續得以開發利用,社會經濟秩序發展,從而最終超過北方,全國經濟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6)經濟重心南移擴展閱讀
基本規律和啟示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區域是從北向南、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從內地向東南沿海逐漸轉移的。
2、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往往是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表現的最為突出(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史之亂後、五代十國時期、宋金對峙時期等等)。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南方經濟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這說明政治穩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戰亂、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只能破壞社會生產力和摧毀經濟發展的成果。
4、由於戰亂,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這說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引進和運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⑦ 經濟重心南移三大階段是什麼
1、東晉南朝:經濟重心南移趨向平衡。
2、隋唐五代:經濟重心南移開始南移。
3、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明顯特徵: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7)經濟重心南移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⑧ 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2、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3、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4、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5、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經濟中心南移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⑨ 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2、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為江南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
3、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並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
4、南方統治者為發展實力,重視發展經濟,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
5、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
6、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⑩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簡述】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天時:宋朝時候,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高,降水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冷。再加上中原地區森林長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國的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戰亂少。
3人和: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終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開始,結束於南宋時期。
【詳細介紹】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