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曰:人生有八苦具體指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生苦:指報分之時所產生的苦痛
老苦:指衰變時的苦痛。我們最終慢慢衰老,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精神萎靡,不如年輕時敏捷,皺紋滿面,腰彎背婁,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
病苦:指由四大增損而引起的病患苦惱。病有種種,輕微、嚴重、致命,我們終會遭受疾病,實為苦。
死苦:指舍離所受之身時的苦痛。壽命將近,人們不得不離去,會產生諸多情緒,為苦
怨憎會苦:指與怨憎者相遇的苦痛。怨憎之情,實為苦。我們不得不與怨憎之人見面,沒辦法避開,這就叫做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分別離散、愛恨別離,均是人生之苦
求不得苦:指不能如願、不得所欲的苦痛。求而不得,拼盡全力最終灰心喪氣,無法得到,實為苦
五取蘊苦: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五取蘊剎那剎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所以是苦。
(1)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擴展閱讀:
八苦啟示:
佛法認為,人生是苦多樂少的,人生具體有多少種苦,怕是十個指頭都數不過來,不過有八大苦,是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的。這八大苦,又叫人生八苦。
佛說了人生八苦,也闡述解決八苦的辦法,這兩個字就是:「放下。」學會試著放下,痛苦才會慢慢減少。放下是一種智慧,放下不是放下一切,是放下應該放下的。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慾望太多,而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人就會無止境的痛苦下去,我們只有學會,少欲知足,才能更快樂的過一生。
『貳』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何解
意思是,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逆的,相愛卻要分離,這種怨恨會長久留在心裡,追求卻得不到,放棄又捨不得。
出自《倉央嘉措詩傳》中的《問佛》
(2)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擴展閱讀: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隻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
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歷因果輪回,從中體驗痛苦。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
『叄』 "佛說,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此句出自哪裡
1,出自《大涅盤經-第十二》。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2,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五種。『熾』,火熱也。盛,眾多也。陰,障蔽也。
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3)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擴展閱讀
佛陀為什麼要講無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質是讓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過於的想要,得到,執著不放。而是要我們加倍努力地創造,奉獻自己的價值,造福社會,互助互愛;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宇宙法則,也是因果關系的道理。
有舍有得,付出了一定就會有收獲。如果我們足夠勤奮的付出,我們會有種豆得瓜的意外獎勵。相反,只為投機、坐享其成,也會得到種豆得瓜的懲罰和不勞而獲的狂喜。等到真正醒悟的時候,人生荒廢,機會難求。能夠參透其中的道理,我們才明白佛陀真正的意思。
放下和放棄不是同一個意思,正是有那些苦,才叫我們不要去執著、貪戀。那些都是虛幻變化的。我們可以更加積極、快樂地創造,幫助自己開悟,也幫助別人開悟,最終就能解脫。
『肆』 佛曰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以及五蘊熾盛苦。
這八苦即是我們不能解脫的主要障礙。是我們生活當中常常遇到難以解決的。生苦對我們來說。可以說基本解決。但是念頭的生成。所造成的苦惱。即五蘊依然緊緊地煩惱著我們。老苦。死苦。病苦幹擾著我們的身體。使我們產生了身見。我們不惜一切來保護自己所謂的身體。甚至殺害其他眾生的生命。來保護我們自己這個假合的身體。吃葯。打針。手術一直是我們醫療的重要手段。鍛煉。營養。好像也是長壽的秘訣。我們能不能從這個所謂的身相中再向圓滿處看一看。因果在里邊到底起著什麼作用。如果是主要的作用。我們為什麼不從因果上去把握自己的健康長壽。而去求那些心外法的東西。
一個老病死苦。帶來了求不得的苦。不是沒有。是不是求來的。命中沒有。要想有我們就在因地里植種德本。具體什麼時候收獲。那隻是個時間問題。古人有醫生治病不治命。你命里沒有。吃什麼葯能解決你命里沒有的問題。這樣不但生老病死沒有解決。還形成了另外一種新受的苦。
求不得。什麼叫求不得。沒有非去求。求來求去還不得。不然的話。就是愛別離。別離是苦。我記著古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工送客亭。也就是說親朋好友的離去。心愛物品的損壞。都使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不是貪戀就是嗔恚。貪戀引起了貪煩惱的作用。嗔恚加大了地獄的作用。這就形成了怨憎會。不願意見到的事情發生。有矛盾的人相處。使人整日別扭。這些事情都離不開一個我見的作用。病老死是對身體的執著。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是我們心理的障礙。這一連串粗的煩惱。
如果上升到理論。就是五蘊熾盛苦。所謂的五是數字。蘊只是煩惱來講。熾盛見解強烈。色受想行識不是五個內容。是五個作用。不是分開的。是剎那完成的。對於這一切可以說。他變化的速度。我們是沒有辦法表示的。只能用一種工具。來徹底的使他們不起作用。這就是念佛。讓這個佛斷開與一切煩惱之間的關系。使色(物質和精神)他不產生一個受。更不產生一個所謂的想。使他在煩惱還沒有完全形成。或者是煩惱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死亡夭折。這就提出來念佛你怎麼念。是用根來發現塵。自己明白真實的道理。
既然是個塵。留他有什麼用。塵就是思維。邏輯。經驗。體會的產物。所以說佛有根塵同源。雖然他是一個塵。只要你知道他是一個塵。利用這個塵來反觀內照。不然的話。這個塵就會污染你的根。所以,六祖大師告誡我們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是世間沒過。這個罪惡的念頭。又引起了我們無間的地獄.
說念佛就是念佛。所謂的念佛。每一個念頭都沒有減少。只不過讓念頭變成否定自己。尊重別人。以報恩心。善待每一個念頭。這樣我們的心量才能不斷的擴大。雖然他也是一種執著。但是這個執著的作用。能使你向純善發展。他不能給你帶來煩惱。只能把你的心量擴的越來越大。只能把我們煩惱變成菩提。這就是所謂的破見離見。
破相就是不執著自己的見解。離見也是讓放下自己的見解。我們現在沒有智慧。我們只有老實的跟著佛。以佛為師。把所謂的正確的。錯誤的都一一否掉。什麼都不留下。並不指說什麼事情不讓我們做。而是不讓我們起這件事正確與錯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仔細認真看到我們自己的念頭的變化。而且這些因緣的變化。我們就不執著他的真實。我們也就不會煩惱了。為什麼。因為他是因緣。不是你讓他生滅變化。是自己的生滅變化。所以說。我們先解決心受。開始是很痛苦的。後來是很享受的。觀察不了那麼仔細。就全部否定。他不給我們留下煩惱的後遺症。只要我們認為有好的。有對的。你就還有貪戀。貪戀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演變成嗔恚。一個真正沒有八苦的人。或者一個真正明白道理的人。誰知道他的生活是怎麼處理的。說難就是不想放下。就是不相信。說容易剎那成功。所以讓我們把握自己。把握不住。再把握一次。一萬次的把握。沒有一個不自在的。讓八苦變成四智。讓煩惱化菩提。
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什麼叫法界藏身。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不論三惡道的眾生。還是三善道的眾生。或是解脫道的四眾生都存在。難道除了自性還有什麼。既然是自性。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做不到的。要求我們預知時至。就是讓我們相信生死無常。變化無常。隨時准備入涅盤。身無病苦。就是不執著身體的真實。把病也當作一種修行的增上緣。有病無苦。心不貪戀。不貪戀什麼。都是因緣。剎那虛空。如水中月。鏡中花。給都不要。意不顛倒。往生西方的念頭不變。發願度眾生的念頭不變。虛空盡我願不盡。哪位不是。哪位又是。不二法門就在這一剎那中。究竟圓滿。所以說。敷脫無二。下邊剩下的就是真信不疑了。就是讓我們解決信的問題。一念成佛。所以說。不信談不上念佛。我們的五根能不能用上。變現自己的極樂世界的工具。我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我們自己的願力。二力缺一不可。剩下的就是功夫的問題了。歷事煉心。不可逃脫。做好煩惱的准備。證大自在人
『伍』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什麼意思
人生有八苦
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
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
糾其根源與禪說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
現實世界是痛苦的,我們生活在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時盡?痛苦源於本身,痛苦源於活著。所以人生下來的第一聲就是大聲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麗的想念都將削隱於日漸深刻的皺紋。活的同時,已經死了。人得本體隨時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對與昨天來說你已經老了,生息代謝的變化人怎麼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顛沛於殘酷的現實之中,有誰能保證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穀雜糧那有不生病的,隨時的病痛讓人飽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苦
死亡也許並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開始,輪回是下一個生命體的誕生,但死時的留戀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愛別離苦
愛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現,愛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統一,愛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統一。但愛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人的慾望不能與慾望的對象聚合為一體,慾望就象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痛苦。追求著痛苦著,同時也在失去著。
人生第七苦——怨憎會苦
當愛不能彌合時,就會用感性方式來實現——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會被反彈而傷及自己,所有內在的怨恨都會傷及別人。貪戀、私慾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陰熾盛苦
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就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5)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擴展閱讀:
八苦出處
編輯
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
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諦者。八正道。
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聖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於此法。已究竟者。亦當精勤為他解說。
一曰生苦,誕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盤經-第十二》)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名為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種,
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
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種,
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三)病苦,有二種,
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
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種,
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五)愛別離苦
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六)怨憎會苦,
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陰盛苦,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
「五盛陰」也作「五陰盛」,「五陰」即「五蘊」,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第二類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這是主觀願望所不得滿足之苦。
最後歸結為「五盛陰」,「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苦
『陸』 佛曰 人生有八苦出自佛經嗎
出自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序》:「悲哉六識,沉淪八苦,不有大聖,誰拯慧橋。」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人生有八苦
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
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糾其根源與禪說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6)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擴展閱讀:
人生第一苦——生苦
現實世界是痛苦的,我們生活在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時盡?痛苦源於本身,痛苦源於活著。所以人生下來的第一聲就是大聲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麗的想念都將削隱於日漸深刻的皺紋。活的同時,已經死了。人得本體隨時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對與昨天來說你已經老了,生息代謝的變化人怎麼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顛沛於殘酷的現實之中,有誰能保證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穀雜糧那有不生病的,隨時的病痛讓人飽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苦
死亡也許並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開始,輪回是下一個生命體的誕生,但死時的留戀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愛別離苦
愛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現,愛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統一,愛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統一。但愛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人的慾望不能與慾望的對象聚合為一體,慾望就象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痛苦。追求著痛苦著,同時也在失去著。
人生第七苦——怨憎會苦
當愛不能彌合時,就會用感性方式來實現——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會被反彈而傷及自己,所有內在的怨恨都會傷及別人。貪戀、私慾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陰熾盛苦
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就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柒』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什麼意思求解
人生第一苦
——生苦。佛說,現實世界是殘忍的。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時盡?沒有人可以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痛苦源於本身,痛苦源於活著。誰的人生可以一路陽光燦爛,沒有烏雲密布?所以,人生下來的第一聲就是啼哭,這就是痛苦的源頭,也是開始。
人生第二苦
——老苦。佛說,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的美麗最終都將削隱於日漸深刻的皺紋。此時,除了緬懷過去的時光,在那過往中沉溺,你還能如何?活著的同時,你已經死了。人本體就是隨時在新生和死去,這是自然的循環。相對與昨天來說你永遠都在走向衰老,生陳代謝的變化又豈是凡人可以控制的?
人生第三苦
——病苦。佛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顛沛於忙碌的現實之中,有誰能保證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穀雜糧那有不生病的,隨時的病痛讓人飽受病之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總有一些醫學難以治癒的絕症出現。病重的折磨會令你生不如死,然而你不得不存在於這個世間。
人生第四苦
——死之苦。佛說,死亡也許並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開始,輪回是下一個生命體的誕生,但死時的留戀是痛苦的。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活著的時候,你不懂得它的可貴,可面臨死亡時,才知道一個人求生的慾望是那麼強烈。
人生第五苦
——愛別離苦。佛說,愛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現。愛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統一,愛上人是追求生命的統一。但愛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的。愛得越深,痛得越深。在甜蜜的偽裝背後,更多的卻是無窮無盡的痛苦。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愛是塊沼澤地,陷入後想要逃離幾乎沒有可能。
人生第六苦
——求不得苦。佛說,人的慾望不能與慾望的對象聚合為一體,慾望就象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掛靠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痛苦。追求著痛苦著,同時也在失去著。貪欲、嗔欲、痴欲,人在時時刻刻地追求中埋葬了光陰。得不到,就是一種痛苦。一切煩惱,其實只是來自於本身的欲。
人生第七苦
——怨恨會苦。佛說,當愛不能彌合時,就會用感性方式來實現——怨恨。仇恨是一把雙頭刃,刺傷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所有內在的怨恨都會傷及別人,皆因你心中的怨氣。怨恨,定是你的腦海里定格的某個人,某件事情帶給你永生不滅的記憶。私慾為痛苦之源,恨也是一種愛的表現。
人生第八苦
——五陰過盛苦。佛說,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就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其實,人有時候並不喜歡處於清醒的狀態,時常用幻葯,酒精等來麻痹自己。在似真似假的迷惘中,才體現出人類最真實的一面。
人的一生蒼桑變換,有觴籌交措時的喧囂擾嚷,也有曲終人散後的孤獨落寞。有生的疼痛,有老的哀傷,有病的愁苦,有死的悲慟。愛別離,就會怨長久。求不得,所以也放不下。人世沉浮,每一個人都是一曲曲聽也聽不完唱也唱不盡的生命驪歌。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因而只能以坦然的心情去接受。樂觀,不畏懼。生活便會美好許多。
愛別離,也有不得以而為之的苦惱。愛著便會希望在一起,不能在一起,當然會是一件苦心的事。親人的別離,愛人的別離,友人的別離,都是一件苦悶的事情。我們要努力,要讓分別變為相聚。這其間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美麗而有意義的過程。就像蠶的蛻變,雖然艱辛,化蝶的過程卻是最過精彩的。
怨,不是一件好事情,是苦。怨的時間長,便會更苦。因而無論人生變得如何的不順意,都要放開心胸,不要有太長的報怨。怨是一塊堅硬的石頭,橫埂在心間。不放下,你會發現,因為這怨恨,自己的人生便處處有絆腳的石頭。放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們要試著習慣。
求,本是一件好事。求學,求財,求事業,求姻緣,求……求的事情越多,說明人的慾望也就越大。但我們無論求什麼,都要有一個度,不要超過這個度,超過了就會與預想的結果背道而馳。求得越多,人會變得漸漸不滿足,總是不滿足,人便會有貪念,貪得無厭便為大禍。其實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需求,只是大小和多少不同而已。那些淡泊名利地位和金錢的人,他們不是無所求,只是不貪婪,不虛妄,活得自然而瀟灑,隱隱透露出俠者風,雄筋傲骨,處世泰然。這樣的人是最值得敬重的人。
放,許多人都很難做到。會有不舍,有留戀,有依賴,有惦念,有長長歲月里曾經鼓盪盪的激越豪情。你的放不下,我的放不下,我們的放不下,也正是世人的放不下。其實,人世有代榭,就像花兒有枯萎,什麼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是人有一樣太珍貴的東西,就是感情。這虛幻的事物,讓人終身糾結。一切都緣於此,有大智者,必已早看明白這塵世。所以,不苦也不惱,索性順應天意。求不得便不求,放不下,便不放。反正,總有世事清明和悅自由的一天。
生活,就是生下來,然後活下去。它並不完美,但是也並不那麼悲慘,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開心、更縱情地投入生活吧!需知,人世間的苦難,總會有了結的一天……
『捌』 佛曰 人生有八苦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玖』 佛曰:人生有八苦:
應該是八苦, 八苦為: 一曰生苦,誕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盤經-第十二》)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名為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種,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種,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三)病苦,有二種,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種,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陰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五盛陰」也作「五陰盛」,「五陰」即「五蘊」,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第二類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這是主觀願望所不得滿足之苦。最後歸結為「五盛陰」,「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麻煩採納,謝謝!
『拾』 佛曰人生有八苦全文
佛說的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共有:(一)生苦有五種,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等。(二)老苦有二種,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三)病苦有二種,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種,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八)五蘊盛苦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蘊盛苦。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蘊就是人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