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78集團軍
擴展閱讀
000807雲鋁股票行情 2025-08-23 02:49:43
怎麼判斷股票價格與市值 2025-08-23 02:34:14

78集團軍

發布時間: 2021-07-13 18:04:11

㈠ 國防軍第七裝甲師的所有經歷

第7裝甲師前身為第2輕裝甲師。於1938年10月10日在圖林根的格拉組建,隸屬於第9軍區。
1939年9月1日,該師首次出現在波蘭戰場上。第2、3輕裝甲師組成第15摩托化軍,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第10集團軍。師指揮官斯圖姆中將。此時該師的第66裝甲營擁有可用坦克62輛,主要裝備I型、Ⅱ型坦克,另外還有少量Ⅲ型和Ⅳ型坦克。
進攻從西里西亞的霍耐科開始,目標凱爾斯和拉當。部隊幾乎未受損失就於9月9日佔領了拉當。以此為起點,第2輕裝師繼續向華沙以西地區和更遠的莫德林推進,從南麵包圍了華沙,戰斗於1939年9月27日結束。隨後,該師於1939年10月1日接到命令返回原駐地,並於10月中旬抵達圖林根。根據波蘭戰役的經驗,第1-4輕裝師改編為正規裝甲師,編號:6-9。1939年10月18日第2輕裝甲師正式更名為第7裝甲師。 第一階段
不僅僅是番號改變了,該師也按照裝甲師的編制進行了徹底改編。第66裝甲營被加強,組建了第25裝甲團,下轄3個裝甲營。第6、7步兵團也被改編為第6、7機械化步兵團,並歸第7機械化步兵旅指揮。
1940年2月12日,埃爾溫·隆美爾少將從斯圖姆手中接過了第7裝甲師指揮權。這期間,PzKw38(t)坦克代替了大多數的老舊坦克,特別是Ⅰ型坦克。38(t)坦克性能遠優於原來的Ⅰ型和Ⅱ型坦克,火力與Ⅲ型相當,但是火炮射程更遠。入侵法國前夕,一個摩托化重炮連(裝備150mm自行火炮)被加強到第7裝甲師。這次改編使該師的坦克作戰能力顯著提高,編制的坦克數量達到180輛左右。
1940年5月10日,入侵法國和低地國家的「黃色方案」開始實施。第7裝甲師再一次隸屬於第15摩托化軍,這次和第5裝甲師一起受A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指揮。第7裝甲師作為攻擊主力,將強行通過阿登地區,越過芒斯,出現在盟軍主力後側,切斷敵軍通往英吉利海峽的道路,並將其分割。
1940年5月10日清晨,該師的坦克部隊出發准備在第納特通過芒斯,越過德-比邊境向阿登前進。5月12日抵達芒斯,並花費了兩天時間鞏固橋頭堡。
隨後,隆美爾開始了一場向英吉利海峽進軍的賽跑。這場「賽跑」指揮的相當精彩。只發生過一個小小的意外:英軍於5月21日在阿拉斯發起了反攻。這在德軍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因為德軍第42反坦克營的37mm反坦克炮無法擊穿英軍步兵坦克的厚重裝甲。只得以88mm高炮來對付。這是88mm高炮第一次被用來對地射擊,結果效果顯著,英軍坦克紛紛被摧毀。——這招,在之後的北非戰役中隆美爾也經常用起——隆美爾一直沖在他軍隊的第一個,在指揮官鼓舞下,第7師奮勇前進。在5月30日完成了對敦刻爾克盟軍的合圍。隨後,該部撤出前線,短暫休整至1940年6月5日。這時,戰役的第2階段開始了。

第二階段
在法國戰役的第二階段,第7裝甲師和第5裝甲師一起隸屬於第4集團軍第15裝甲軍。目標是佔領索姆,以避免更多的盟軍通過海峽逃走。這個區域上橫擋著魏剛防線,由法國第10軍防守。第5、7兩個裝甲師在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並由此分割了法國第9和第10集團軍。以第7裝甲師為先導,第15裝甲軍快速推進。6月7日該師進抵佛戈斯-萊斯-奧克斯,於次日抵達柔恩,完成了合圍。該城於6月10被佔領。
6月12日,第7裝甲師佔領聖·萬勒瑞。法國第9集團軍和英軍第5山地師的一部分被合圍,46000人投降。隨後,該師繼續推進,於6月19日進抵瑟堡。雖然部隊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推進,但最後還是沒能阻止少量英軍從此撤走。經短暫休息,第7裝甲師再次向南挺進,一路之上未遇有組織的抵抗。穿過科唐坦和布列塔尼,該部於安塞尼斯渡過盧瓦爾河。到6月25日停戰時第7裝甲師已經打到法國西南部。
是役,該師僅有2624人陣亡、受傷和失蹤,損失坦克42輛,獲得「魔鬼師」的稱號。停戰後,第7裝甲師駐扎波爾多,可是僅僅4天後,就被調往查特斯,在那兒待到7月24日,隨後又駐扎巴黎以西,為海獅計劃做准備。不過12月中旬,再次調回波爾多,在那一直駐扎到1941年2月14日。隨後,前往波恩-拜德哥德斯堡。在這一期間,隆美爾少將被提升為非洲軍團指揮官,馮·方克少將接任師長。
從6月6日到10日,第7裝甲師被火車運到了東普魯士,積極為進攻蘇聯做准備。此時,該部齊裝滿員,全部裝備38(t)、Ⅳ號坦克,機械化步兵第6團也部分裝備了半履帶車,機動能力顯著提高。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第7裝甲師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群-第39裝甲軍,從東普魯士發起攻擊,第2天,該師試圖由奧利他渡過聶曼河時,爆發了一場與蘇軍第5坦克師的激戰。蘇軍被全殲,但第7裝甲師也損失了半數坦克。,進攻繼續,維爾納於6月25日被佔領,以此為基地,第39裝甲軍轉向東南的明斯克。6月28日該城被第3裝甲集群和第二裝甲集群從東、南兩面攻佔,次日,3個俄國軍被合圍殲滅。於是第7裝甲師橫卧於明斯克以東通往莫斯科的大路。7月5日,合圍圈中最後28000名蘇軍投降。第2、3裝甲集群迅速開始下一個包圍戰,這次的目標:斯莫棱斯克。第7裝甲師此時仍是一馬當先,殺在第39裝甲軍的最前面,因為該部已於3天前就開始了作戰行動。7月3日,該師通過貝瑞西娜,幾天後抵達散諾,在此遇到頑強的抵抗。7月10日大多數的第39裝甲軍部隊通過了Düna,佔領了維帖布斯克,並在該城南部警戒,此時,蘇軍的防禦以暫時被打破了,德軍再次把目標轉到了斯莫棱斯克。
在白俄羅斯塵土飛揚的大道上前進了5天後,第7裝甲師抵達了加澤沃附近的斯莫棱斯克-莫斯科大道。,第2、3裝甲集群抵達斯莫棱斯克,包圍了3 個俄國軍。但是,此時只有裝甲部隊在維持著包圍圈,步兵部隊還在150公里以外。蘇軍組織了好幾個新的軍試圖解圍。激烈的戰斗從7月18日一直打到8月7日,包圍圈中的最後一支部隊才投降。這是德國人的又一次戰術勝利,但是第7裝甲師也受到了很大的消耗。雖然勝利了,可是德國人對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卻停止了,而轉向列寧格勒和基輔。中央集團軍群轉入防禦。第7裝甲師損失了40%的坦克,最後只能由一個步兵師接防,而該部撤到前線後面休整。
在8月的休整期間,第7裝甲師像「消防隊」一樣,經常幫助前線的步兵師對付蘇軍的反攻。總算,在9月的頭兩周,還算清靜。9月19日一個新的任務到來了,准備參加對莫斯科的最後攻擊:「台風」行動。這次行動中,第7裝甲師和第6裝甲師、第14摩托化步兵師被編入了第3裝甲集團軍第LⅥ裝甲軍。10月2日進攻開始,24小時內,兩個裝甲師就渡過了第聶伯河,第4天,抵達維加斯馬,與從南面而來的第4裝甲集團軍第10裝甲師取得聯系,4個俄國軍被合圍,第7裝甲師第3次切斷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13天後,蘇軍投降,但是10月7日,一個新的,更危險的敵人出現了——淤泥。所有的行動立刻慢了下來,所有的人和裝備也陷入了泥水中,幾乎到處如此。
10 月22日至11月8日第7師被調離前線,前維亞濟馬以北地區。到了11月中旬,開始冰凍道路才又重新暢通,對莫斯科的進攻也開始加速。第7裝甲師開始攻擊兩支蘇軍的接合部,並擊敗第30 高加索騎兵師。於11月23日佔領克林。4天後,捷克洛馬附近控制莫斯科-伏爾加運河的橋頭堡被建立起來。不過氣溫此時已漸漸降到零下30攝氏度。12月5日,德軍徹底疲憊了,進攻停止。第7裝甲師此時距莫斯科大約70公里,德軍進攻失敗了,蘇軍補充後,開始了反擊。 經過漫長的路途,1月1日至5日第7裝甲師抵達俄國南部頓河流域地區,6日前往佛徹斯太特東北,與蘇軍第3近衛軍的一支部隊遭遇。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該師還是於1月20日後撤了,並堅守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和斯拉萬斯克附近,連日激戰。至2月15日,該師離開防線重組,並轉隸於第1裝甲集團軍第3裝甲軍。此時蘇軍開始了冬季攻勢的最後部分,目標是全殲南方集團軍群。
2月18日,第7裝甲師向北面的埃斯瓊進攻,以打通和5.SS裝甲擲彈兵師和第11裝甲師的聯系。部隊雖遭重大損失,但仍於2月28日佔領埃斯瓊,經激戰,該師於4月6日從前線後撤,接受補充,最大的補充是第78炮兵團得到了Wespe和Hummel自行火炮。此時,中央和南方集團軍群開始准備夏季攻勢。該師也於5月初抵達哈爾科夫以南。 現在蘇軍已經准備好對哈爾科夫的進攻了,第7裝甲師作為第48裝甲軍的一部分,8月5日進攻了坡洛斯,6日在格瑞沃若防守。8月7-8日退到斯拉夫格洛達-坡爾勤諾葉娃,隨後8月10日與第11裝甲師在貝爾卡以北發起了一次成功的反擊。在之後的14天內,該師防守在阿奇特卡以北,但是8月25日,城市陷落。師長馮·方克調走,天才指揮官馮·曼托福爾少將接任。
然而,退卻仍是不可避免,在波爾塔瓦防禦戰後,第7裝甲師在克瑞曼徹撤過了第聶伯河,在切爾卡瑟東南集結,但是缺編一個裝甲營,因為該營被運至法國,裝備豹式坦克,此時蘇軍暫時被擋在了第聶伯河東岸。9月27日,蘇軍於基輔以西的皮爾雅斯拉夫附近建立橋頭堡,第7 裝甲師與其他不對試圖擊退蘇軍的渡河行動,但是到10月初,攻擊停止為止,橋頭堡雖然被大大縮小了,但是仍然沒有被拔除,不過畢竟阻止住了蘇軍的突破。不久之後,該師又被調到了基輔以北的奧瓊泰施橋頭堡守衛,並打破了敵軍包圍斯克瓊納比爾的企圖。在接下來的10月4號到24號這些日子,第7師就一直防守於此,直到轉為集團軍預備隊,才撤到基輔以西小憩。不過11月3日,蘇軍再次以壓倒性優勢兵力向奧瓊泰施橋頭堡發起了進攻,突擊目標指向基輔、夏特邁爾、闊洛斯特,第7 裝甲師立即發起反擊,但是卻無能為力,僅僅能阻止蘇軍在基輔以西的埃爾彭河附近獲得立足點。1943年11月6日蘇軍第38軍攻佔基輔,次日,法斯特夫失守。此時,德軍將所有可以集中的裝甲師包括第7 師統統編入第48裝甲軍,計劃在11月15日到12月23日之間發起一系列反突擊。,在這個行動中,第7師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11月15日,反突擊按計劃執行,第7裝甲師與第一裝甲師從法斯特夫以東發起進攻,分別於17、18日夜進入夏托邁爾,兩天後,攻擊部隊向西直撲伯拉斯洛夫,大批蘇軍被合圍,強大的部隊從西向東從夏特邁爾到拉德米歇爾碾過蘇軍防線,第7 師擔負著掩護北翼的任務。在快速的進攻中,該部進攻、追擊、消滅一氣呵成,在馬林附近大敗蘇軍,使第1 裝甲師和黨衛隊元首旗隊師順利到達拉德米歇爾,到12月15日,該師已經在馬林附近的阿爾斯卡和北岸築起了堅固的橋頭堡陣地,這個陣地的建成是梅萊尼包圍戰的兩個起點之一。到12月23日,戰斗結束的短短一個月中,第7 裝甲師,特別是第25裝甲團因戰果輝煌,受到了統帥部的嘉獎。24日,蘇軍發起聖誕節攻勢,第7師再次被命令防守夏托邁爾,不過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嚴重的交通堵塞,使該部根本無法部署,被迫後撤。到1月中旬,該部退到了伯第斯徹夫和夏普托夫卡之間,奧斯特若普爾之間的地方,這一段的防線直到月底才好不容易匆匆建立起來。1月26日,馮·曼托福爾少將離任,舒爾茨少將繼任,但是僅僅兩天後這位第7裝甲師之魂、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就在他的第178次戰斗行動中陣亡了,繼任者是卡爾茂斯將軍。2月2日,該師接到命令,火速奔赴洛夫諾以西地區,阻擊蘇軍,兩周後再次轉移至盧茲克以北執行阻擊任務。蘇軍的下一個目標是塔努伯爾,三月初第7師調制茲伯拉茲(塔努伯爾西北15公里),位於第4裝甲集團軍右翼。3月7日至21日,該部成功的協同第68步兵師、元首旗隊師塔努伯爾以東戰線上的缺口,但是21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開始了猛烈的進攻,幾乎全殲了第68步兵師,第7師被向東南壓縮,於是被配屬給了第1裝甲集團軍,該集團軍此時已有許多部隊被分割包圍在著名的卡曼茲-波多利斯克和赫爾伯兩大包圍圈中。第7裝甲師作為突圍前鋒,向塔努伯爾發起了進攻,戰斗從3月28日一直持續到4月15日,最後,總算與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16裝甲師會師。一系列的惡戰之後,第7師疲憊不堪的撤了下來,作為預備隊駐扎在伯扎克斯以北休整,並於4月21日撤至斯坦尼斯拉夫。4天後,該部向南越過克爾巴阡山脈,轉歸匈牙利第7 集團軍指揮,在此平靜的休整至7月1日援兵的到來。 1944年6月21日,蘇聯紅軍發起了它的最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巴格拉季昂」,中央集團軍群遭受重創,一周之內,3個軍幾乎被全殲,損失了24個德國師,並在防線上留下了一個幾百公里寬的缺口,蘇軍正由這個口子飛速湧入,於是從其他前線和部隊調來的德軍撲向白俄羅斯,試圖堵上這個豁口,第7裝甲師也被火車從倫堡(現烏克蘭利沃夫)運至戰線後方30公里的里達,當7月5日,該部的第一個單位到達後,就立即被派往霍爾斯扎尼歸屬第4集團軍第39裝甲軍,實際上此時的第4集團軍以被包圍並殲滅在明斯克以東,所以該裝甲軍兩翼都未於友鄰取得聯系,因此第7 和第5裝甲師歲竭力抵抗,但為了避免被包圍仍然隨裝甲軍步步後撤,到7月9日,總算與其他部隊取得了聯系,並渡過聶曼河抵達1941年6月戰斗過的奧利塔附近,7月12日到24日部隊在東岸建起橋頭堡,並隸屬於第3裝甲集團軍。該軍的北翼此時已與北方集團軍群16集團軍徹底失去了聯系,因此在這些部隊間有著一個巨大的口子,第7師派駐於此,就是為了以備不測,並被寄望能夠封閉缺口。
第7師受命攻擊龐哲維奇,但是部隊卻無法按規定集結,因為計劃中的進攻出發地域已被蘇軍佔領,要發起進攻就的重新奪取這些地方,而奪回這些地方後,估計部隊已無繼續進攻的能力,因此命令只得被撤銷。從7月28日到8月1日,第7師繼續步步後退,退過了渡比薩河,並在拉賽恩與蘇軍展開激戰直至8月15日這些最後的戰斗中25裝甲團2營都沒有參加,因為它被留在奧利塔後面,直到8月18日才歸隊。幸運的是第1營已於7月18日歸隊,並換裝了「豹」式坦克,而此時第2營仍使用四號坦克。7月30日,蘇軍機械化旅抵達里加灣,切斷了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的聯系,陸軍司令部立即制訂計劃准備重建兩軍的聯系,幾個裝甲師開始在庫蘭集結,准備攻擊米陶,第16集團軍的兩個裝甲軍39和40裝甲軍也被派執行這個拯救計劃,第7裝甲師作為第40裝甲軍的南翼參戰,向斯闊倫方向進攻,8月15日向科勒穆發起進攻,以奪取總攻集結地域,次日開始總攻。整個行動持續到8月27日,並且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兩個集團軍群恢復了聯系,蘇軍則從海上撤走了,不過在此戰中,第7師僅僅前進了10-15公里,因為他們遇到了蘇軍近衛第2和近衛第5坦克軍的頑強阻擊。此戰過後,兩支德軍再次轉入防禦,蘇軍也繼續尋找割裂北方集團軍群的機會,德軍於是搶先發起進攻,這次第7裝甲師和另兩個裝甲師與其他兩支部隊擔任突擊的主力,此次從9月16日持續到21日的行動,改善了16集團軍的防禦狀況,並打亂了蘇軍的戰役企圖,不過兩星期後,10月5日蘇軍還是發起了進攻,這次是向西攻,並且於5天後進抵波羅的海,最終切斷了北方集團軍群。第7裝甲師也於1944年10月10日和第三裝甲集團軍殘部一起被分割在美梅爾周圍地區。並與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第58步兵師並肩戰斗。戰至10月22日第7裝甲師僅剩團級規模,被迫後撤海運至皮洛,後開往東普魯士埃瑞斯訓練場休整。 在紅軍開始新的進攻前,第7裝甲師被作為第2集團軍預備隊,駐扎於琴查諾夫。在蘇軍進攻的第一天,第7師試圖發起一次反突擊,但是蘇軍太強大了,反突擊幾乎未產生任何影響,之後又與大德意志師和18裝甲擲彈兵師發起多次反攻,雖然擋不住蘇軍,但是還是掩護一部分部隊撤至埃爾並。盡管第7裝甲師曾發起救援行動,但是這最後的一座城市還是於2月9日失守,這部分戰線也隨之安靜了將近一個月,不過此時的第2集團軍業已被徹底切斷。整個第2集團軍包括第7 裝甲師,被慢慢的向但澤附近的海濱地區壓縮。
第7裝甲軍包括第7裝甲師被逼向戈滕哈芬,並最後撤往奧古斯霍夫特半島,並在這兒丟棄剩餘坦克後於1945年4月5-6日海運至海拉半島。10 天後,該師(實際上只剩下個名字了)。10天後又被撤至斯維穆德,並呆到4月18/19號左右,又被用火車運至瓦潤-潘茲林,隸屬於第3裝甲集團軍,實際上已無任何戰鬥力,1945年5月3日第7裝甲師向美英軍隊投降。

㈡ 全軍84個軍級單位 具體名單

新調整組建的84個新軍級單位分布於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和省軍區系統。

一、軍委政治工作部(合計1個):解放軍報社。

二、軍委後勤保障部(合計2個):軍事醫學科學院 ;解放軍總醫院。

三、軍委裝備發展部(合計10個):不知以下10個單位是否有副軍級單位。第20試驗訓練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63600部隊,內蒙古額濟納旗);第21試驗訓練基地/核試驗基地(63650部隊,新疆馬蘭);

第23試驗訓練基地/遠洋航天測量船基地(63680部隊,江蘇江陰);第25試驗訓練基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63710部隊,山西岢嵐);

第26試驗訓練基地/西安衛星測量控制中心(63750部隊,陝西渭南);第27試驗訓練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63790部隊,四川冕寧);

第29試驗訓練基地/中國空氣動力研究發展中心(63820部隊,四川綿陽);第31試驗訓練基地/白城常規兵器試驗基地(63850部隊,吉林白城);

第32試驗訓練基地/華陰常規兵器試驗基地(63870部隊,陝西華陰);第33試驗訓練基地/洛陽電子裝備試驗中心(63880部隊,河南洛陽)。

四、軍委訓練管理部(合計4個):南京政治學院;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河南鄭州);裝備學院(北京);後勤學院(北京)。

五、軍委國防動員部(合計28個):1.天津市警備區;2.上海市警備區;3.重慶市警備區;4.河北省軍區;5.山西省軍區;6.遼寧省軍區;7.吉林省軍區;8.黑龍江省軍區;9.江蘇省軍區;

10.浙江省軍區;11.安徽省軍區;12.江西省軍區;13.福建省軍區;14.山東省軍區;15.河南省軍區;16.湖北省軍區;17.湖南省軍區;18.廣東省軍區;19.海南省軍區;20.四川省軍區;

21.貴州省軍區;22.雲南省軍區;23.陝西省軍區;24.甘肅省軍區;25.青海省軍區;26.內蒙古軍區;27.廣西軍區;28.寧夏軍區。

六、五大戰區:

1、東部戰區(南京)(合計3個):第71集團軍(徐州);第72集團軍(湖州);第73集團軍(廈門)。
2、南部戰區(廣州)(合計3個):第74集團軍(柳州);第75集團軍(惠州);駐香港部隊。

3、西部戰區(成都)(合計3個):第76集團軍(寶雞);第77集團軍(重慶);第78集團軍(西安)。


4、北部戰區(沈陽)(合計2個):第79集團軍(長春);第80集團軍(遼陽)。

5、中部戰區(北京)(合計3個):第81集團軍(張家口);第82集團軍(保定);第83集團軍(新鄉)。

新疆軍區(合計1個):南疆軍區。

七、陸軍(合計3個):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江蘇南京);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河北石家莊);解放軍理工大學(江蘇南京)。

八、空軍(合計4個):空降兵15軍95829部隊(湖北孝感);空軍裝備研究院;空軍指揮學院(北京海淀區);空軍工程大學(陝西西安)。

九、海軍(合計7個):海軍裝備研究院;海軍指揮學院(南京);海軍工程大學(武漢);海軍試驗基地(92493葫蘆島);

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91286);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92919);海軍南海艦隊航空兵(92830)。

十、火箭軍(合計7個):第51基地96101部隊(遼寧沈陽);第52基地96151部隊(黃山祁門);第55基地96301部隊(湖南懷化);第56基地96351部隊(青海西寧);

第22基地96401部隊(陝西寶雞);火箭軍指揮學院(武漢); 火箭軍裝備研究院(北京)。

十一、武警部隊(合計9個):武警水電指揮部;武警交通指揮部;武警黃金指揮部;武警森林指揮部;武警指揮學院(天津津南區) ;武警工程學院(西安);武警學院(河北廊坊);武警北京總隊;武警新疆總隊。

十二、戰略支援部隊的網路戰、軍事航天和電子戰部隊。

㈢ 全國有幾個軍區

一個軍區有兩或三個集團軍,中國有五大戰區,具體如下:
1、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下轄3個集團軍,71集團軍、72集團軍、73集團軍。
2、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下轄2個集團軍,分別是74集團軍、75集團軍。
3、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下轄2個集團軍,76集團軍、77集團軍。
4、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下轄3個集團軍,78集團軍、79集團軍、80集團軍。
5、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下轄3個集團軍,81集團軍、82集團軍、83集團軍。
(3)78集團軍擴展閱讀:
2017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番號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團軍。
調整組建新的集團軍,是對陸軍機動作戰部隊的整體性重塑,是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邁出的關鍵一步,對於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

㈣ 納粹德國二戰時候的戰斗序列表

德國東線總司令部
1939年10月3日在波蘭組建,負責「保衛德國的東方領土以對付蘇聯可能發動的突然襲擊」,下轄德國第三集團軍、第八集團軍和第十四集團軍,共計30個師。10月8日,上述三個集團軍分別改稱北部邊境地段司令部、中央邊境地段司令部和南部邊境地段司令部。1940年7月,該部下轄德國第十八集團軍、第二集團軍和第四集團軍。1940與1941年之交,該總司令部解散。歷任東線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和費多爾•馮•博克。

德國西北總司令部
1945年4月6日組建,負責指揮與控制駐荷蘭和德國西北部的德國第一傘兵集團軍、第二十五集團軍殘部以及海軍與空軍部隊。1945年5月,該總司令部率部投降。西北總司令為恩斯特•布施。參見「德國H集團軍群」。

德國南線總司令部
亦稱德國西南總司令部。1941年底組建,負責組織指揮在義大利和北非的德軍部隊。1943年8月,該總司令部所轄部隊包括隆美爾指揮的駐義大利的德國B集團軍群、胡貝指揮的駐西西里的德軍部隊以及駐中義大利、撤丁島和科西嘉的德軍部隊。1944年5日,指揮義大利戰場的德國第十集團軍和第十四集團軍,以及駐在北義大利的贊根戰役集群。1945年4月,負責指揮德國G集團軍群、C集團軍群和E集團軍群。1945年5月,該總司令部率部投降。歷任南線總司令為阿爾貝特•凱塞林和海因里希一戈特弗里德•馮菲延霍夫一謝爾。

德國西南總司令部
即德國南線總司令。參見"德國南線總司令部"。

德國東南總司令部
1941年6月在希臘組建,總先後兼德國F集團軍群總司令部和德國E集團軍群總司令部。該總司令部曾下轄駐南斯拉夫與阿名單巴尼亞的德國F集團軍群(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和駐希臘與地中海諸島的德國E集團軍群(希臘的薩洛尼卡)。1943年8月起兼德國F集團軍群總司部。1945年3月,F集團軍群總司令部撤銷,改兼德國E集團軍群總司令部。歷任東南總司令為威廉•利斯特、沃爾特•孔岑、亞歷山大•勒爾、馬克西米列安•馮•魏克斯〈兼F集團軍群總司令〉。參見「德國E集團軍群」和「德國F集團軍群」。

德國西線總司令部
1949年10月在法國巴黎組建,下轄德國A集團軍群和D集團軍群。1944年至1945年,指揮德國B集團軍、G集團軍群和H集團軍群在西線與盟軍作戰。1945年6月,該總司令部下轄德國B集團軍群(德國第十五集團軍和第七集團軍)、G集團軍群(德國第十九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西線裝甲集群(稍後改編為德國第五裝甲集團軍)和第一傘兵集團軍(9月編入新組建的德國H集團軍群)。1945年5月,該總司令部率部投降。歷任西線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埃爾溫•馮•維茨勒本、格爾德•馮•馮倫德斯泰特、貢特爾•馮•克盧格、沃爾特•莫德爾、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德國A集團軍群
①1939年10月由實施波蘭戰役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改編而成,下轄德國第四集團軍、第十二集團軍、第十六集團軍和克萊斯特裝甲集群。1940年5月,參加西方戰役,擔負主攻任務。1941年4月,重新改編為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集團軍群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
②1942年7月由在蘇聯戰場南部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分組而成,下轄羅馬尼亞第二集團軍、德國第十七集團軍和第一裝甲集團軍。1942年至1943年,先在高加索方向作戰,後在蘇聯戰場的南部側翼作戰。1944年3月,改編為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歷任集團軍群總司令為威廉•利斯特、阿道夫•希特勒(兼)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1944年9月,改稱德國南方集團軍群。1945年4月,改編為德國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1945年5月,該部投降。參見「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和「德國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
③1944年9月由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改編而成,1945年1月,該部改編為德國中央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總司令為約瑟夫•哈爾佩和費迪南德•舍內爾。參見「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德國B集團軍群
①1942年7月在蘇聯戰場由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分組而成,下轄德國第二集團軍、匈牙利第二集團軍二德國第六集團軍和第四裝甲集團軍。1943年2月,集團軍群總司令部轉為預備役。同年7月,該部解散。歷任集團軍群總司令為費多爾•馮•博克和馬克西米利安•魏克斯。
②1943年8月在德國南部由隆美爾重新組建。1943年底指揮駐北義大利的德軍部隊。1944年1月,移駐法國,下轄德國第七集團軍和第十五集團軍以及駐宿蘭的德軍司令部。1944年6月,參加諾曼底戰役。1944年8月,在法萊斯戰役中遭到重創。1944年12月,組織實施阿登反攻。1945年4月,該部在魯爾戰役中被摧毀。歷任集團軍群總司令為埃爾溫•隆美爾和沃爾特•莫德爾。參見「德國南方集團軍群」。
補充回答: 德國C集團軍群
①1939年8月在齊格菲防線組建,下轄德國第一集團軍、第五集團軍和第七集團軍。1940年5月,參加西方攻勢。1941年,該部改編為德國北方集團軍群。C集團軍群總司令:為戒廉•馮•勒布。
②1943年12月在義大利南部組建。1943年至1945年,指揮德國第十集團軍(後來為第十集團軍和第十四集團軍)在義大利的作戰行動。1945年5月4日,該部投降。歷任C集團軍群總司令為阿爾貝特•凱塞林和海因里希—戈特弗里德•馮•菲延霍夫—謝爾。參見「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和「德國庫爾蘭集團軍群」。

德國D集團軍群
1940年10月在法國巴黎組建,指揮駐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德國部隊。下轄德國第一集團軍、第六集團軍和第七集團軍。1944年初,該集團軍群總司令部並入德國西線總司令部。歷任D集團軍群總司令為埃爾溫•馮•維茨勒本、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和沃爾特•莫德爾。參見「德國西線總司令部」。

德國E集團軍群
1942年與1943年之交在巴爾乾地區由德國第十二集團軍擴編而成,駐希臘薩洛尼卡。1943年8月,被納入德國東南總司令部編成之內。1944年10月,撤離薩洛尼卡。1945年1月,由希臘、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南部暫時撤至德里納河一線。1945年3月,因德國F集團軍群總司令部撤銷而成為德國東南總司令部所轄的唯一的集團軍群。1945年5月,該部在撒往奧地利邊界附近後投降。集團軍群總司令為亞歷山大•勒爾。參見「德國第十二集團軍」。

德國F集團軍群
1943年夏季在巴爾乾地區組建,兼德國東南總司令部,指揮該地區的德國佔領軍。1944年秋季從南巴爾乾地區撤退。1944年冬季,逐步放棄對德國E集團軍群的控制。1945年3月,該集團軍群總司令部撤銷。集團軍群總司令為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參見「德國東南總司令部」。

德國G集團軍群
1944年5月在法國南部組建,下轄德國第一集團軍和第十九集團軍。1944年至1945年,在與盟軍作戰的過程中****國南部敗退德國南部。1945年5月6日,該部投降。歷任集團軍群總司為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和保羅•豪塞爾。

德國H集團軍群
1944年9月在西線北部組建,所轄主要集團軍為德國第一傘兵集團軍。隸屬德國西線總司令部。1945年通過德國南部撤退。

㈤ 川軍抗戰到底是什麼編制

第22集團軍
總司令:孫震
特務營營長:沈人寧
獨立工兵第13營營長:肖樹雲
炮兵第七團第二營營長:張宇

其中集團軍下屬:
第41軍
軍長:孫震(兼)
獨立團團長:鄭道東
輜重團團長:任采臣
工兵營營長:賈紹誼
通訊營營長:盧仁惠
炮兵營營長:舒光任
特務營營長:郎運祥

第41軍122師
師長:張宣武
364團團長:吳宗敏
365團團長:張則蓀
366團團長:陳擇善

第41軍123師
師長:陳宗進
367團團長:周毅強
368團團長:黃伯亮
369團團長:朱紫雲

第41軍124師
師長:劉公台
370團團長:蔡鉦
371團團長:嚴翊
372團團長:熊順義

第45軍
軍長:陳鼎勛
輜重團團長:裴元俊
工兵營營長:倪定逸
通訊營營長:余仁安
特務營營長:汪虞書

第45軍125師
師長:劉萬撫
373團團長:李傳林
374團團長:陳龍光
375團團長:陳玲

第45軍127師
師長:王澄熙
379團團長:?
380團團長:彭子鈞
381團團長:羅鑄光

第23集團軍
總司令:唐式遵
下屬:
第21軍
軍長:劉雨卿
第50軍
軍長:范子英
(該集團軍沒有報告師團編制情況)

第27集團軍
總司令:楊森

下屬:
第20軍
軍長:楊漢域

第20軍133師
師長:夏炯
397團團長:陳親民
398團團長:徐昭鑒
399團團長:景家謨

第20軍134師
師長:楊才幹
400團團長:景嘉謨
401團團長:李介力
402團團長:向文彬

第20軍暫編第5師
師長:孔荷寵
1團團長:吳元
2團團長:湯釗
3團團長:李超

第29集團軍
總司令:王纘緒
下屬:
第44軍
軍長:王澤睿
(未報師團編制)

第30集團軍
總司令:王陵基
第72軍
軍長:傅翼

第72軍34師
師長:祝順錕
100團團長:黃璋
101團團長:駱湘浦
102團團長:劉祚漢

第72軍新編第15師
師長:江濤
43團團長:陳光良
44團團長:吳純暇
45團團長:陳雲

第78軍
軍長:沈久成

第78軍新編第13師
師長:唐郇伯
37團團長:楊毅
38團團長:陳榮壽
39團團長:邱仲丕

新編第16師
師長:吳守權
46團團長:敖本惠
47團團長:羅德才
48團團長:徐華

第36集團軍
總司令:李家鈺
第47軍
軍長:李家鈺(兼)
輜重團團長:史耀龍

第104師
師長:李倫
310團團長:吳長林
311團團長:張光漢
312團團長:李克敦

第178師
師長:李宗妨
522團團長:彭仕復
533團團長:溫建民
534團團長:雙宗海

另外川軍抗戰部隊還有:
第26師
師長:王克俊
76團團長:李佛態
77團團長:於丕富
78團團長:胡盪

第88軍新編第21師
師長:羅君彤

㈥ 德國第七裝甲師的編制

前身為第2輕裝甲師。1939年9月1日,該師出現在波蘭戰場上,指揮官斯圖姆中將。1939年10月18日第2輕裝甲師正式更名為第7裝甲師。1940年2月12日,埃爾溫·隆美爾少將接過了第7裝甲師指揮權。1940年5月10日,「黃色方案」開始實施。第7裝甲師隸屬於A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第15摩托化軍,該師越過德-比邊境向阿登前進。5月12日抵達芒斯,並花費了兩天時間鞏固橋頭堡,隆美爾開始了一場向英吉利海峽進軍的賽跑。在5月30日完成了對敦刻爾克盟軍的合圍。隨後,該部撤出前線,短暫休整至1940年6月5日。戰役的第二階段,6月7日該師進抵佛戈斯-萊斯-奧克斯,於次日抵達柔恩,完成了合圍法國第9和第10集團軍。到6月25日停戰時第7裝甲師已經打到法國西南部。該師僅有2624人陣亡、受傷和失蹤,損失坦克42輛,獲得「魔鬼師」的稱號。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中,第7裝甲師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群第39裝甲軍,以損失了半數坦克的代價全殲蘇軍第5坦克師。又迭經激戰,1942年5月返回法國進行休整。1943年2月,該師返回東線,這次前往的是南方集團軍群。該部參加了庫爾斯克、基輔、日托米爾、哈爾科夫以及隨後的穿越烏克蘭的撤退作戰。1944年8月第7裝甲師被調往波羅的海的東普魯士,防守至1944年11月。兵力不斷消耗,得不到補充,1945年4月輾轉從海上撤離,此時其兵力已經消耗殆盡,只有一個空架子,隸屬於第3坦克集團軍。1945年5月3日第7裝甲師向美英軍隊投降。

㈦ 南部戰區包括了哪些省份

南部戰區領導和指揮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雲南省、湖南省、貴州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8個省級行政區的武裝力量。戰區機關駐廣州市。戰略方向是南海、東南亞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包括原廣州軍區的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和原成都軍區的雲、貴兩省及所轄的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等,戰區機關駐廣州,陸軍機關駐南寧。領導和指揮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湖南、貴州、香港、澳門的所屬武裝力量。

(7)78集團軍擴展閱讀:

南部戰區扼守祖國南大門,擔負著應對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重要使命,維護主權及海洋權益、確保邊海空防安全任務繁重。其中,維護南海權益是戰區肩負的最重要使命。

戰區作為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擔負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

㈧ 軍銜標識如何識別

解放軍陸軍軍銜——將官 陸軍上將為我軍現行軍銜制中陸軍最高軍銜、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委副主席、軍委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一律授予陸軍上將軍銜。陸軍上將還是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包括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部長、政委、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等。 註:黃的為肩章,綠的為軟肩章 (1):陸軍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包括總後勤部副部長、副政委,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軍區職軍官。此外,陸軍中將還是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陸軍少將為陸軍正軍職和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其中正軍職包括集團軍軍長、政委,省軍區和軍級警備區司令員、政委及其他正軍職軍官;副軍職包括集團軍副軍長、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省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軍職軍官。此外,陸軍少將還是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3):解放軍陸軍軍銜——校官.陸軍大校為陸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軍職軍官和副師職(正旅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陸軍上校為陸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5):陸軍中校為陸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9):陸軍少校為陸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團職軍官和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0):解放軍陸軍軍銜——尉官 陸軍上尉為陸軍副營職軍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1):陸軍中尉為陸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2):陸軍少尉為陸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陸軍少尉是陸軍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陸軍中等專業學校和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陸軍少尉軍銜。 (13):解放軍陸軍軍銜——文職幹部 陸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16):陸軍文職幹部肩章,軟肩章 (17):解放軍陸軍軍銜——學員 陸軍學員肩章,軟肩章 (18):解放軍陸軍軍銜:士兵 (19):解放軍海軍軍銜——將官 海軍上將為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我軍現行軍銜制中海軍最高軍銜,一般只授予海軍司令員、海軍政治委員。其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代表海軍的黑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21):海軍中將為海軍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海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22):海軍少將為海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海軍少將還是海軍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副大軍區職軍官及資深的海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23):解放軍海軍軍銜——校官 海軍大校為海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軍職軍官和海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4):海軍上校為海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25):海軍中校為海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海軍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6):海軍少校為海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團職軍官和海軍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7):解放軍海軍軍銜——尉官 海軍上尉為海軍副營職軍官和海軍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深的海軍副連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上尉軍銜。 (28):海軍中尉為海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正連職軍官和資深的排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尉軍銜。 (31):海軍少尉為海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海軍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個等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海軍中等專業學校及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海軍少尉軍銜。 (33):解放軍海軍軍銜——文職幹部 海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34):海軍文職幹部肩章,軟肩章 (35):解放軍海軍軍銜——學員 (36):解放軍海軍軍銜:士兵 解放軍空軍軍銜——將官 空軍上將為空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我軍現行軍銜制中空軍最高軍銜。空軍上將軍銜一般只授予空軍司令員、空軍政治委員。 (39):空軍中將為空軍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40):空軍少將為空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副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 (41):解放軍空軍軍銜——校官 空軍大校為空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軍職和副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副軍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副師職軍官,也可授予空軍大校軍銜。 (42): 空軍上校為空軍副師職(正旅職)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43): 空軍中校為空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空軍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4): 空軍少校為空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團職軍官和空軍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6):解放軍空軍軍銜——尉官 空軍上尉為空軍副營職軍官和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深的空軍副連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上尉軍銜。 (47): 空軍中尉為空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連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排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 (48): 空軍少尉為空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空軍中等專業學校和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空軍少尉軍銜。 (49):解放軍空軍軍銜——文職幹部 空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55):空軍文職幹部肩章 (56):解放軍空軍軍銜——學員 (57):解放軍空軍軍銜:士兵 (59):武警警銜——將官 武警上將為正大軍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上將是武警最高警銜,一般授予武警部隊司令員、政治委員。 (60):武警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中將還是武警正大軍區職警官和正軍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2):武警少將為正軍職警官和副軍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少將還是武警副大軍區職警官和正師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4):武警警銜——校官 武警大校為正師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大校還是武警副軍職警官和副師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7):武警上校為武警副師職警官和正團職警官的主要警銜。 (68):武警中校為武警副團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此外,它還是武警正團職警官和正營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9):武警少校為武警正營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此外,它還是武警副團職警官和副營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70):武警警銜——尉官 武警上尉肩章 (71):武警中尉肩章 (73):武警少尉肩章 (75):小知識:武警警官軟肩章 武警警官軟肩章在著制式長、短袖襯衣或作訓服時佩帶,其軍銜標識與硬肩章相同,只是底版採用軟材料,星徽用金黃色、橫杠用紅色人造絲機織而成。武警警官軟肩章具有佩帶方便、輕便美觀、標識清晰、利於隱蔽、無礙活動等特點。此外,由於軟肩章上沒有金屬件,因此便於背扛攜帶物資,非常適合軍官在訓練和作戰時佩帶。 (77):武警警銜——文職幹部 武警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78):武警文職幹部肩章 武警部隊中從事教學、科研、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新聞、出版、文化藝術及體育事業的幹部一般為文職。文職幹部最高服役年齡可達60歲,職務由辦事員(排級)到正局級(正師職),但在肩章上不作區分。文職幹部肩章分硬、軟兩種,軟肩章為著制式襯衣或作訓服時所佩戴。 (80):武警警銜——學員 武警學員肩章為在警校學習的學員所佩帶。肩章分硬、軟兩種,軟肩章為著制式襯衣或作訓服時所佩帶。凡武警院校畢業初到部隊的學員均需有一年實習期,實習期間不授予警銜,仍佩帶警校學員肩章 (81):武警警銜——兵 (83):武警警銜——武警士兵禮儀肩章 禮儀肩章是擔負天安門國旗護衛、外賓車隊護衛等重大禮儀任務的武警士兵佩帶的一種特殊肩章。武警士兵禮儀肩章分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二等五級。 (84):武警禮儀士兵 (85):武警禮儀士兵護衛國賓車隊 (88):人民警察警銜——總警監、副總警監(行政) 總警監:部級正職。總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橄欖枝環繞一周的國徽。 副總警監:部級副職。副總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橄欖枝環繞半周的國徽 (89):人民警察警銜——警監(行政) 一級警監: 警監警銜標志由一枚銀色橄欖枝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一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三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監:二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監: 三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0):人民警察警銜——警督(行政) 警督警銜標志由二道銀色橫杠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 一級警督:綴釘三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督: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督: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1):人民警察警銜——警司(行政) 警司警銜標志由一道銀色橫杠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 一級警司:綴釘三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司: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司: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4):人民警察警銜——警員(行政) 一級警員: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員: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5):人民警察警銜——警監(技術) 一級警監 二級警監 三級警監 警監警銜標志由一枚銀色橄欖枝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的肩章版面為藍灰色。 (97):人民警察警銜——警督(技術) 一級警督 二級警督 三級警督 (98):人民警察警銜——警司(技術) 一級警司 二級警司 三級警司 (99):人民警察警銜——警員(技術) 一級警員 二級警員 (100):海關關銜——海關總監、副總監 海關總監、海關副總監關銜標志由橄欖葉環繞的海關關徽和五角星下襯五邊型的星花組成。 (101):海關關銜——關務監督 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一枚橄欖葉和一枚海關關徽,一級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三級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一枚星花。 (102):海關關銜——關務督察 關務督察關銜標志為三道橫杠和一枚海關關徽, 一級關務督察關銜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督察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三級關務督察關銜標志為一枚星花。 (103):海關關銜——關務督辦 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二道橫杠和一枚海關關徽,一級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三級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一枚星花。 (104):海關關銜——關務員 關務員關銜標志為一道橫杠和一枚海關關徽, 一級關務員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員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

㈨ 遠東戰役的戰役企圖

遠東戰役前夕,日本關東軍對滿洲在鄉軍人實施了總動員,編為兩個方面軍、兩個集團軍、兩個航空集團軍和一個內河艦隊,共計97萬人,擁有坦克600多輛、火炮和迫擊炮5000多門、飛機650架。偽滿蒙軍編為6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12個步兵旅和2個騎兵旅,共計28萬人。
日本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大將,總司令部設在新京(長春),作戰司令部設在通化,其兵力的具體部署如下:第一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轄第三集團軍(司令官村上啟作中將,共4個師團)和第五集團軍(司令官清水規矩中將,共3個師團),共計10個步兵師團和1個步兵旅團,部署在牡丹江和延吉地區,負責東部地區的防禦;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後宮淳大將)轄第三十集團軍(司令官矢田一郎中將,共4個師團)和第四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本鄉義夫中將,共3個師團和1個坦克旅團),共計9個師團、2個坦克旅團和3個步兵旅團,部署在長春和沈陽地區,擔負機動作戰任務,並兼顧西部防禦;獨立第四集團軍(司令官上村干男中將,共3個師團和4個步兵旅團)占據海拉爾、哈爾濱、黑河三角地帶的各築壘地域,負責北部和西北部的防禦;第十七方面軍第三十四集團軍配置在北朝鮮,充當戰略預備隊。另外,在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還駐有第五方面軍,轄第八十八步兵師團(駐南薩哈林)、第九十一步兵師團(駐占守島)、第八十九步兵師團(駐北方四島)、第一二九混成旅團(駐得撫島)和獨立混成步兵聯隊(駐松輪島)。這樣,日軍就形成了一個以1/3兵力為掩護部隊(主要防禦東部濱海方面)、以2/3兵力配置在縱深擔當戰役機動作戰的兵力部署。其戰役企圖是:立足以縱深前出的強大反突出制止蘇軍的深遠突破;次則堅守長春、沈陽、錦州等地;再次則撤至朝鮮,依託中朝邊境山區憑險固守,策應其本土決戰。
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考慮到新戰區的距離遙遠、戰局的空間規模龐大和參戰的兵力眾多等因素,因而在哈巴羅夫斯克設立了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在遠東展開的全部陸軍、空軍、防空軍、海軍艦隊和地方軍事指揮機關統歸遠東蘇軍總司令指揮。遠東蘇軍總司令為蘇聯元帥А·М·華西列夫斯基、軍事委員И·В·希金上將、參謀長С·П·伊凡諾夫上將,下設3個方面軍,共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3個防空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和1個戰役集群,合計4個坦克和機械化軍;2個坦克師;78個步兵、摩托化步兵和騎兵師;27個坦克、機械化、摩托化和步兵旅,共計1577725人(其中作戰部隊1058982人),擁有火炮和迫擊炮26138門、火箭炮1171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56輛、作戰飛機3889架和艦艇630艘。
蘇軍的戰役企圖是:以3個方面軍協同配合,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向中國東北地區縱深推進,以東、西兩個方向的向心突擊為主,其中又以西部為主要突擊方向,目標是奪取戰略要地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切斷關東軍與朝鮮日軍和本土日軍的聯系,圍殲其主力並解放東北全境,速戰速決以避免對日持久作戰。另外,以太平洋艦隊協同陸、空軍各一部攻佔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
為此,蘇軍在3個戰略方向上展開了3個方面軍:
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Р·Я·馬利諾夫斯、參謀長М·В·扎哈羅夫大將)轄第十七集團軍(司令員А·И·達尼洛夫中將)、第三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А·А·盧欽斯基中將)、第三十九集團軍(司令員И·И·柳德尼科夫上將)、第五十三集團軍(司令員И·М·馬納加羅夫上將)、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坦克兵上將А·Т·克拉夫欽科)、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司令員И·А·普利耶夫上將)、空軍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員空軍元帥С·А·胡佳科夫)、外貝加爾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П·Х·羅日科夫),共由65.4萬人、7000門火炮和迫擊炮、214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60門反坦克炮、583門火箭炮、601門高射炮和1334架作戰飛機組成,在外貝加爾方向展開,向沈陽、長春實施主要突擊,並向張家口和海拉爾實施輔助突擊。為了充分發揮該方面軍在整個戰役中的主要突擊作用,將遠東蘇軍唯一的坦克集團軍配置於該方向,並擔負縱深突擊的主要任務,限其5天之內翻越大興安嶺,而後進至沈陽——長春一線,全部任務縱深約800公里。
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К·А·麥列茨科夫、參謀長А·Н·克魯季科夫中將)轄紅旗第一集團軍(司令員А·П·別洛鮑羅多夫上將)、第五集團軍(司令員Н·И·克雷洛夫上將)、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И·М·契斯季亞科夫上將)、第三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Н·Д·扎赫瓦塔耶夫中將)、空軍第九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И·М·索科洛夫)、濱海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中將А·В·格拉西莫夫)、楚古耶夫卡戰役集群(司令員В·А·扎伊采夫少將),共由58.6萬人、8600門火炮和迫擊炮、186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538門反坦克炮、516門火箭炮、504門高射炮和1158架作戰飛機組成,在濱海方向展開,從東部發起進攻,圍殲日本關東軍第一方面軍於牡丹江地區,爾後向吉林、長春、哈爾濱方向進擊。
遠東第二方面軍(司令員М·А·普爾卡耶夫大將,參謀長Х·И·謝夫欽科中將)轄紅旗第二集團軍(司令員坦克兵中將М·Х·捷列欣)、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員С·К·馬蒙諾夫中將)、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Л·Г·切列米索夫中將)、獨立步兵第五軍(軍長А·А·季雅科諾夫少將)、空軍第十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П·Х·日加列夫)、阿穆爾沿岸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Я·К·波利亞科夫)、堪察加防禦區(司令員А·Р·格涅奇科少將),共由33.7萬人、4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2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08門反坦克炮和1095架作戰飛機組成,在阿穆爾河方向展開,擔任次要突擊任務,戰役意圖是橫渡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推進,牽制並尋機殲滅日軍獨立第四集團軍。
這樣,蘇軍針對日本關東軍的兵力部署和戰役企圖,形成了一個以日軍的防禦弱點為主要突擊方向的多方向、多層次分進合擊的戰役部署。

㈩ 德軍二戰時期軍隊的編號

二戰德國武裝力量戰時編制[附德軍元帥及參謀長名錄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參謀長:威廉-馮-凱特爾 陸軍元帥;作戰部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陸軍元帥
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陸軍元帥;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 陸軍一級上將。
空軍總司令:赫爾曼-威廉-戈林 帝國元帥,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萊姆 空軍元帥;
空軍總參謀長:漢斯-施波內克 空軍中將。
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 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 海軍元帥。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39年9月1日)
集團軍群司令:費多爾-馮-博克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3 集團軍,司令:漢斯-馮-克盧格 陸軍炮兵上將[下轄:1個裝甲旅,1個騎兵旅,8個步兵師]
駐:波美拉尼亞
第4 集團軍,司令: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 陸軍炮兵上將[下轄:4個步兵師,2個摩化師,1個裝甲師]
駐:東普魯士
第1 航空隊,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 空軍航空兵上將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39年9月1日)
集團軍群司令: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8 集團軍,司令: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陸軍步兵上將[下轄:5個步兵師]
駐:西里西亞
第10集團軍,司令:瓦爾特-馮-賴歇瑙 陸軍炮兵上將[下轄:6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2個摩化師,
駐:波希米亞 3個輕裝師]
第14集團軍,司令:西格蒙德-利斯特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1個輕裝師]
駐:斯洛伐克
第4 航空隊,司令:亞歷山大-勒爾 空軍航空兵上將

德軍C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39年9月1日)
集團軍群司令:里特爾-馮-勒布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1 集團軍,司令:埃爾溫-馮-維茨勒本 陸軍步兵上將
第5 集團軍,司令:庫特-利布曼 陸軍步兵上將
第7 集團軍,司令: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陸軍炮兵上將
第2 航空隊,司令:赫爾穆特-費爾米 空軍航空兵上將
第3 航空隊,司令:胡戈-施佩勒 空軍航空兵上將

德軍B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40年5月10日)
集團軍群司令:費多爾-馮-博克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18集團軍,司令: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 陸軍炮兵上將
第6 集團軍,司令:瓦爾特-馮-賴歇瑙 陸軍一級上將
第2 航空隊,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 空軍航空兵上將

德軍A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40年5月10日)
集團軍群司令: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4 集團軍,司令:京特-馮-克盧格 陸軍一級上將
第12集團軍,司令:西格蒙德-利斯特 陸軍一級上將
第16集團軍,司令:恩斯特-布施 陸軍步兵上將
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司令: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陸軍一級上將
第3 航空隊,司令:胡戈-施佩勒 空軍航空兵上將

德軍C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40年5月10日)
集團軍群司令:里特爾-馮-勒布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1 集團軍,司令:埃爾溫-馮-維茨勒本 陸軍一級上將
第7 集團軍,司令: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陸軍炮兵上將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41年6月22日)
集團軍群司令:里特爾-馮-勒布 陸軍元帥 下轄:直轄第23軍[編有第251和第254步兵師]。
第18集團軍,司令: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1 軍,編有第1、第11、第21步兵師;
第26軍,編有第61(師長:於爾根-黑尼克 陸軍中將)、第217步兵師;
第38軍,編有第58、第291(師長:庫特-赫爾措格 陸軍中將)步兵師。
第16集團軍,司令:恩斯特-布施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直轄第253步兵師。
第2 軍(軍長:馮-布羅克多爾夫-阿勒費爾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12、第32、第121步兵師;
第10軍(軍長:克里斯特-漢森 陸軍炮兵上將),編有第30、第126步兵師;
第28軍,編有第122、第123步兵師。
第4 裝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納 陸軍裝甲兵上將,下轄:
第41摩托化軍(軍長:漢斯-萊因哈特 陸軍裝甲兵上將),編有第1、第6、第8(師長:埃里希-布蘭登貝格爾 陸軍少將)裝甲師,第36摩托化師,第269步兵師;
第56摩托化軍(軍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3、武裝黨衛隊第3「骷髏」裝甲師,第3摩托化師,第290步兵師。
第101後方地域司令部,編有第207、281、285(軍需處長專用)警衛師。
第1 航空隊,司令:阿爾弗雷德-克勒爾 空軍一級上將
第5 航空隊,司令:漢斯-於爾根-施通普夫 空軍一級上將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41年6月22日)
集團軍群司令:費多爾-馮-博克 陸軍元帥,下轄:直轄第102後方地域司令部,第2集團軍司令部。
第4 集團軍,司令:京特-馮-克盧格 陸軍元帥,下轄:直轄第255、267、293步兵師,第286警衛師。
第7 軍,編有第7、第23、第258、第268步兵師,第221警衛師;
第9 軍,編有第17、第137、第263、第292步兵師;
第12軍(軍長:瓦爾特-施羅特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29摩托化師,第31、第34步兵師;
第13軍(軍長:漢斯-費爾貝爾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78步兵師,第26摩化師(師長:維爾納-馮-伯爾頓施泰恩 陸軍少將);
第43軍,編有第131、第134、第252步兵師;
第53軍(軍長:卡爾-魏森貝格爾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45(師長:弗朗茨-施利佩爾 陸軍少將)、第52、第167步兵師。
第9 集團軍,司令:阿道夫-施特勞斯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直轄第102、第900步兵師,第403警衛師。
第5 軍,編有第5、第35、第161步兵師;
第6 軍(軍長:赫爾穆特-弗爾斯特 陸軍工兵上將),編有第6、第26步兵師;
第8 軍(軍長:瓦爾特-海茨 陸軍炮兵上將),編有第8、第28步兵師;
第30軍,編有第129、第162、第256步兵師;
第42軍(軍長:特奧多爾-馮-施蓬內克 伯爵 陸軍中將),編有第87步兵師,武裝黨衛隊通信師。
第2 裝甲集群,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24摩托化軍(軍長:蓋爾-馮-施韋彭堡 陸軍裝甲兵上將),編有第1騎兵師,第4(師長:維利巴爾德-馮-朗厄曼-翁德-埃倫坎普 男爵、陸軍少將)、第3裝甲師,第10摩化師;
第46摩托化軍(軍長:海因里希-戈特弗里德-馮-菲廷霍夫-謝爾陸軍裝甲兵上將),編有第10(師長:費迪南德-沙爾 陸軍中將)、武裝黨衛隊第2「帝國」裝甲師,「大德意志」裝甲步兵團;
第47摩托化軍,編有第17、第18裝甲師。
第3 裝甲集群,司令:赫爾曼-霍特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39摩托化軍(軍長:魯道夫-施密特 陸軍裝甲兵上將),編有第7(師長:漢斯-馮-馮克男爵 陸軍少將)第14(師長:弗里德利希-屈恩 陸軍少將)、第20裝甲師,第20(師長:漢斯-措恩 陸軍少將)摩托化師;
第57摩托化軍(軍長:阿道夫-孔岑 陸軍裝甲兵上將),編有第12、第19裝甲師,第18摩托化師。
第2 航空隊,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 空軍元帥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戰時編制
(1941年6月22日)
集團軍群司令: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陸軍元帥,下轄:直轄第99輕裝師。
第11集團軍,司令:里特爾-馮-朔貝特 陸軍一級上將(1941年9月12日陣亡,由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陸軍步兵上將繼任),下轄:直轄羅馬尼亞騎兵軍司令部。
第11軍,編有第22、第76、第239步兵師,羅馬尼亞第6步兵師,羅馬尼亞第5、第8騎兵旅;
第30軍(軍長:漢斯-馮-扎爾穆特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198步兵師,羅馬尼亞第8、第14步兵師,羅馬
尼亞第6騎兵旅;
第54軍,編有第50、第170步兵師;
駐羅馬尼亞軍事代表團,編有第72步兵師;
羅馬尼亞山地軍,編有羅馬尼亞第1、第2、第4、第7山地步兵旅,羅馬尼亞第7步兵師。
第17集團軍,司令:卡爾-海因里希-馮-施蒂普納格爾 陸軍步兵上將,下轄:直轄第125步兵師。
第4 軍,編有第24、第71、第295、第296步兵師,第97輕型師;
第44山地軍,編有第1(師長:胡貝特-蘭茨 陸軍少將)、第2(師長:恩斯特-施勒默爾 陸軍少將)、第4
山地步兵師,第257步兵師,第100輕型師;
第52軍(軍長:維爾納-馮-布里森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101輕型師(師長:埃里希-馬爾克斯 陸軍將);
第103後方地域司令部,編有第444、第454警衛師。
第6 集團軍,司令:瓦爾特-馮-賴歇瑙 陸軍元帥,下轄:直轄第168步兵師,第213警衛師。
第17軍(軍長:維爾納-基尼茨 陸軍步兵上將),編有第50、第62、第298步兵師;
第29軍,編有第44、第289步兵師;
第44軍,編有第9、第57、第262、第297步兵師;
第55軍,編有第75、第111步兵師。
第1 裝甲集群,司令: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陸軍一級上將,下轄:
第3 摩托化軍(軍長:埃貝哈德-馮-馬肯森 陸軍騎兵上將),編有第13、第14、第25裝甲師;
第14摩托化軍,編有第9、武裝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近衛」、第5「維金」裝甲師;
第48摩托化軍(軍長:維爾納-肯普夫 陸軍騎兵上將),編有第11(師長:克呂韋爾 陸軍少將)、第16裝甲師,第16摩托化師。
第4 航空隊,司令:亞歷山大-勒爾 空軍一級上將

第三帝國元帥名錄
赫爾曼-威廉-戈林 出生年份:1893年;軍銜:帝國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5.4.23,最後職位:空軍總司令;死亡時間:1945.10.15[自殺於紐倫堡]
瓦爾勒-馮-布倫堡 出生年份:1878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36.4.1;免職時間:1938.2.4,最後職位:戰爭部長及國防軍最高統帥;
死亡時間:1946.3.13[病死於美軍戰俘營]
費多爾-馮-博克 出生年份:1880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2.7,最後職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東線];
死亡時間:1945.5.3[遇空襲身亡]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出生年份:1881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1.12,最後職位:陸軍總司令;死亡時間:1948.10.18[病死於紐倫堡]
恩斯特-布施 出生年份:1885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3.2.1;最後職位:西北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45.7.17[病死於英國戰俘營]
卡爾-鄧尼茨 出生年份:1891年;軍銜:海軍元帥,授銜時間:1943.1.30;最後職位:德國總統,死亡時間:1980.10.24[病死於奧米萊自宅]
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萊姆 出生年份:1892年;軍銜:空軍元帥,授銜時間:1945.4.27;最後職位:空軍總司令;死亡時間:1945.5.24[自殺於美國戰俘營]
阿爾貝特-凱塞林 出生年份:1882年;軍銜:空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最後職位:西線總司令;死亡時間:1960.7.16[病死於自宅]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勒 出生年份:1881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3.2.1;免職時間:1944.3最後職位:A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54.9[病死於蘇聯戰俘營]
京特-馮-克盧格 出生年份:1882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4.8,最後職位:西線總司令;死亡時間:1944.8.19[自殺於專機中]
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 出生年份:1881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2.6.30;最後職位: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東線]。
威廉-里特爾-馮-李布 出生年份:1876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2.1最後職位: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56.6.29[病死於自宅]

威廉-利斯特 出生年份:1880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2,最後職位:A集團軍群總司令。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出生年份:1887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2.6.30;免職時間:1944.3,最後職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73.6.11[病死於巴伐利亞]
埃哈德-米爾希 出生年份:1892年;軍銜:空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最後職位:空軍部副部長兼空軍總監。
瓦爾特-莫德爾 出生年份:1891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4.3.1;最後職位:B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45.4.21[自殺於杜伊斯堡]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出生年份:1890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2.1.31;最後職位:
第6集團軍司令;死亡時間:1957.2.1[病死於德累斯頓]
埃里希-雷德爾 出生年份:1876年;軍銜:海軍元帥,授銜時間:1939.4.1;免職時間:1943.1,最後職位:海軍總司令;死亡時間:1960.11.5[病死於基爾自宅]
瓦爾特-馮-賴歇瑙 出生年份:1884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6.24;最後職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42.1.17[病死於柏林]
沃爾夫拉姆-馮-里希特霍芬 出生年份:1895年;軍銜:空軍元帥,授銜時間:1943.2.17;免職時間:1944.10.27;最後職位:第2航空隊司令;死亡時間:1945.6.21[病死]
埃爾溫-隆美爾 出生年份:1891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2.6.22;免職時間:1944.7.13;最後職位:B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44.10.14[被迫自殺]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出生年份:1875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4.7.6;最後職位:西線總司令;死亡時間:1953.2.24[病死於尺力自宅]
費迪南德-舍內爾 出生年份:1892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5.4.5;最後職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胡戈-施佩勒 出生年份:1885年;軍銜:空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4.9,最後職位:第3航空隊司令;死亡時間:1953.4.2[病死於蘭芝堡自宅]
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 出生年份:1881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3.1.30;免職時間:1945.3.25;最後職位:F集團軍群總司令;死亡時間:1945.9.27[病死於波昂]
埃爾溫-馮-維茨勒本 出生年份:1881年;軍銜:陸軍元帥,授銜時間:1940.7.19;免職時間:1942.3;最後職位:西線總司令;死亡時間:1944.9.8[被絞死於普呂村湖]

附 錄:
海因里希-希姆萊 出生年份:1900.10.7;軍銜:黨衛隊全國領袖;授銜時間:1933;免職時間:1945.5.5;最後職位:黨衛隊全國總隊長、內政部長兼警察總監;死亡時間:1945.5.23[自殺於布萊梅]。
恩斯特-羅姆 出生年份:1897年;軍銜:沖鋒隊全國領袖;授銜時間:1920;最後職位:沖鋒隊參謀長;死亡時間:1934.7.1[被殺死於斯塔德爾海姆]

1939-1945年德國組建的武裝黨衛隊師
1939年:「阿道夫-希特勒近衛師」第1裝甲師,「帝國」第2裝甲師,「骷髏」第3裝甲師;第4警察裝甲擲彈兵師。
1940/41年:「維金」第5裝甲師;「北方」第6山地師。
1942年:「霍恩施陶芬」第9裝甲師,「弗龍斯貝格」第10裝甲師;「歐根親王」第7山地師;「弗洛里安-蓋爾」第8騎兵師。
1943年:「希特勒青年團」第12裝甲師;「諾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黨衛隊領袖」第16裝甲擲彈兵師,「格茨-馮-伯利欣根」第17裝甲擲彈兵師;「月形刀」第13山地師;第14步兵師,第15步兵師。
1944年:「霍斯特-韋塞爾」第18裝甲擲彈兵師;「斯坎德貝格」第21山地師,「卡瑪」第23山地師,「喀斯特獵人」第24山地師;第19、20步兵師,「洪堯迪」第25步兵師;「馬麗亞-特蕾西亞」第22騎兵師。
1945年:「尼德蘭」第23裝甲擲彈兵師,第31裝甲擲彈兵師,「1月30日」第32裝甲擲彈兵師,「尼伯龍根」第38裝甲擲彈兵師;第26步兵師,「朗根馬爾克」第27步兵師,「瓦龍尼亞」第28步兵師,第29步兵師,第30步兵師,「夏勒馬涅」第33步兵師,第34步兵師第35警察步兵師,第36步兵師;第33騎兵師,「呂措」第37騎兵師。
1940—1944年德國生產坦克、飛機的數量
1940年生產坦克:3.7萬噸;生產飛機:10,250架。1941年生產坦克:8.3萬噸;生產飛機:11,030架。
1942年生產坦克: 14萬噸;生產飛機:14,700架。1943年生產坦克:36.9萬噸;生產飛機:25,200架。
1944年生產坦克:62.2萬噸;生產飛機:37,950架。總計生產坦克:125.1萬噸;生產飛機:99,130架。

1939.9.1—1944.12.31德空軍損失的飛機數量
1939. 9. 1—1940. 5. 9:損失飛機 937架,1940. 5.10—1940. 7. 1:損失飛機 1,239架,
1940. 7. 1—1941. 4. 1:損失飛機 4,085架,1941. 4. 1—1941. 6.28:損失飛機 2,160架,
1941. 6.29—1942. 6.30:損失飛機 8,529架,1942. 7. 1—1942.12.31:損失飛機 5,240架,
1943. 1. 1—1943.12.31:損失飛機17,495架,1944. 1. 1—1944. 5.30:損失飛機11,658架,
1944. 6. 1—1944.12.31:損失飛機20,622架;總計:損失飛機71,965架。

東、西方戰局前6周德軍人員損失情況
西方戰局(1940.5.10—6.20):
死亡人數佔0.38%,軍官佔4.7%;受傷人數佔3.72%,軍官佔3%;失蹤人數佔0.56%,軍官佔2%。
東方戰局(1941.11.20—12.31):
死亡人數佔0.88%,軍官佔4.2%;受傷人數佔2.56%,軍官佔3.1%;失蹤人數佔0.17%,軍官佔1.8%。
波蘭戰局:
軍官死亡人數佔4.6%;軍官受傷人數占 1.9%;軍官失蹤人數佔13.5%。

1940—1945年德國向英國的投彈數量[1944年後包括V型武器]
1940年36,800噸,1941年21,860噸,1942年3,260噸,1943年2,298噸,1944年9,151噸,1945年761噸。

1940—1945年同盟國向德國及德國佔領區的投彈量
1940年:14,600噸,1941年:35,500噸,1942年:53,755噸,1943年:226,500噸,
1944年:1,188,580噸,1945年:477,000噸。

德國二戰軍備生產費用
1939年34億美元,1940年60億美元,1941年60億美元,1943年138億美元[1943年費用按1944年美元比價]

德軍東線各集團軍群名稱變更及歷任總司令
北方集團軍群:威廉-里特爾-馮-李布 陸軍元帥,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 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 陸軍元帥,格奧爾格-林德曼 陸軍一級上將,約翰內斯-弗里斯納 陸軍一級上將。
庫爾蘭集團軍群: 約翰內斯-弗里斯納 陸軍一級上將,費迪南德-舍內爾 陸軍元帥,洛塔爾-倫杜利希 陸軍一級上將。
中央集團軍群:費多爾-馮-博克 陸軍元帥,京特-馮-克盧格 陸軍元帥,恩斯特-布施 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 陸軍元帥,漢斯-萊茵哈特 陸軍一級上將。
北方集團軍群:漢斯-萊茵哈特 陸軍一級上將,洛塔爾-倫杜利希 陸軍一級上將,瓦爾特-魏斯 陸軍一級上將。
南方集團軍群: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陸軍元帥,瓦爾特-馮-賴歇瑙 陸軍元帥,費多爾-馮-博克 陸軍元帥。[1942年7月6日,南方集團軍群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A集團軍群:威廉-利斯特 陸軍元帥,阿道夫-希特勒[兼職],埃瓦爾德-馮-克萊斯勒 陸軍元帥
南烏克蘭集團軍群:費迪南德-舍內爾 陸軍元帥,約翰內斯-弗里斯納 陸軍一級上將。
南方集團軍群:約翰內斯-弗里斯納 陸軍一級上將。
B集團軍群:費多爾-馮-博克 陸軍元帥,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 陸軍元帥。[43年西線重建]埃爾溫-隆美爾 陸軍元帥,京特-馮-克盧格 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 陸軍元帥。
頓河集團軍群: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陸軍元帥。
南方集團軍群: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陸軍元帥。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瓦爾特-莫德爾 陸軍元帥,約瑟夫-哈爾佩 陸軍一級上將。
A集團軍群:約瑟夫-哈爾佩 陸軍一級上將。
中央集團軍群:約瑟夫-哈爾佩 陸軍一級上將。

第三帝國陸軍總參謀長名錄
1933.10.1—1938.10.31路德維希-貝克炮兵上將;1938.10.31—1942.9.24弗朗茨-哈爾德一級上將;
1942.9.24—1944.7.20庫特-蔡茨勒一級上將;1944.7.20—1945.3.28海因茨-古德里安一級上將(代理)
1945.3.28—1945.4.30漢斯-克雷布斯步兵上將(代理)。

附:普魯士—德意志歷屆總參謀長[(官方正式啟用總參謀部這一名稱)含魏瑪時代]
1821.1.11—1829.1.21卡爾-馮-米夫林男爵、中將;1829.11.29—1848.5.13威廉-約翰-馮-克勞澤內克步兵上將;1848.5.13—1857.10.7卡爾-弗里德里希-威廉-馮-賴赫爾騎兵上將;1857.10.29—1888.8.10赫爾穆特-馮-毛奇伯爵、元帥;1888.8.10—1891.2.7阿爾弗雷德-馮-瓦爾德澤伯爵、騎兵上將1891.2.7—1906.1.1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伯爵、騎兵上將;1906.1.1—1914.9.14赫爾穆特-馮-毛奇一級上將;1914.9.14—1916.8.29埃里希-馮-法爾肯海因步兵上將;1916.8.29—1919.7.3保羅-馮-興登堡元帥,1916.8.29—1918.10.26埃里希-魯登道夫步兵上將(第一軍需總監),1918.10.30—1919.7.15威廉-格勒納中將(第一軍需總監);1919.10.1—1920.3.26漢斯-馮-澤克特少將(部隊局局長)1920.3.28—1923.2威廉-海耶少將;1923.2—1925.10奧托-哈塞少將;1925.10—1926.12格奧爾格-韋策爾少將;1927.1—1929.9.30韋爾納-馮-布洛姆貝格少將;1929.10.1—1930.10.31庫特-馮-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男爵、少將;1930.11.1—1933.9.30威廉-亞當少將。
二戰德軍編制

二戰德軍編制1942年陸軍裝甲師 J喠o`B"L謠
德軍各類型編制:1942年陸軍裝甲師 ?0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