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曲中思念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什麼意思
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曲中思念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意思是:一開始聽這個曲子不明白什麼意思,第二次聽的時候就成了曲子里的人了。曲子中的思念現在還在,但已經看不到當年夢中的人了。
拓展資料:
原文詩句:
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曲中思念今猶在,
不見當年夢中人。
但願還能再入夢,
夢里相思纏綿情。
纏綿繾綣心頭熾,
曲終人散早成空。
這並不是一句古詩,也不是歌詞,而是出自於一篇公眾號文章,原題目名字叫:音樂故事:《後來》
很多動聽的歌曲,我們在聽歌的時候,聽到的,不僅僅是歌詞,還聽到了我們自己的經歷、情感。也因為這樣,才讓歌曲表達出來的意象更為豐富。像劉若英的《後來》,像李宗盛的《山丘》,都是這一類典型的「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B. 請問「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這句詩出自哪裡
"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出自於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不是一首詩。這兩句話是在劉若英唱完《後來》,微信公眾號有感而發寫出的。
全文為: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聽曲中曲。
曲中輕憶夢中人,夢醒時分嘆紅塵。
曲終人散夢已醒,何處再尋夢中人。
夢中合唱鳳求凰,夢醒獨奏離別賦。
即知曲人存於夢,何故執於曲外人。
多少痴夢多少等,難訴痴情曲中人。
一蕭一頁紅塵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願再做曲中人,奈何越聽越沉淪。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終離,曲終人散早成空。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意思是剛開始聽這首曲子的時候還不能理解裡面的意義,等到能聽明白的時候, 歌曲所體現的內涵正是自己的經歷和故事。
(2)初聽不知曲中意全詩擴展閱讀:
背景:
劉若英坦承自己有一首歌,讓她唱起來最為心痛,因為她總覺得是在唱自己的故事;這首很多人多都很熟悉的歌曲《後來》,歌中描述歷經多次失敗戀情,後來才明了因為年少輕狂,輕易放棄的一段感情,是多麼的可惜。這是寫給愛後悔的人唱的,後悔是人的本能,但老後悔就沒勁了。
而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劉若英和陳升。兩人的故事太多也太復雜,但好像又很簡單。師徒?情人?知己?還是說,一句「向來情深,奈何緣淺」便可解釋這一場無法定義的關系?劉若英對陳升的愛,就像她的那首《為愛痴狂》,外人一眼就能看出她愛的那麼深情而卑微,用力而執著,可是陳升卻把她推出。
最後劉若英把《後來》拍成了電影《後來的我們》,她把這個故事以電影的形式唱給觀眾聽。生活中有故事的人往往能領悟到其中的感受,即使以前未曾體會歌中的故事。但多年以後,自己早已成為了故事中的主角。
C. 初識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這兩句子出自那裡
出自張宇的《走樣》。
具體歌詞如下: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曲中思念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
但願還能再入夢,夢里相思纏綿情。
纏綿繾綣心頭熾,曲終人散早成空。
這句話意思是:剛開始聽不知道曲子里唱的是什麼意思,等到再次聽的時候感覺曲子里唱的就是自己的過往。
(3)初聽不知曲中意全詩擴展閱讀:
走樣為張宇作曲,十一郎作詞,張宇主唱,並先後收錄於《雨一直下》《男人的好》兩張專輯里的歌曲。發行時間為2001年03月
D. 初識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是哪首詩
這句話出自《走樣》。
《走樣》 作者:張宇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曲中思念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
但願還能再入夢,夢里相思纏綿情。
纏綿繾綣心頭熾,曲終人散早成空。
(4)初聽不知曲中意全詩擴展閱讀:
釋義:
初次聽到這首曲子,並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再次聽到的時候發覺曲中講的是自己,曲中講述的思念如今仍猶在耳,但卻已經找不到當時心愛的夢中之人。
希望能夠再次進入夢境中,在夢里與心愛之人共述相思之情。纏綿的思念之情在心頭交織,但是曲已終了,人已散,一切都化為空虛。
E. 初聽不知曲中意全詩是怎麼樣的
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這句話出處如下:
這首並不是詩,只是曲子的一部分。出自2017年劉若英開完演唱會。
全文為: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聽曲中曲。
曲中輕憶夢中人,夢醒時分嘆紅塵。
曲終人散夢已醒,何處再尋夢中人。
夢中合唱鳳求凰,夢醒獨奏離別賦。
即知曲人存於夢,何故執於曲外人。
多少痴夢多少等,難訴痴情曲中人。
一蕭一頁紅塵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願再做曲中人,奈何越聽越沉淪。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終離,曲終人散早成空。
意思是:剛開始聽這首曲子的時候還不能理解裡面的意義,等到能聽明白的時候, 歌曲所寫的好似就是自己的過往一樣。人這一輩子,最害怕突然某一天聽懂了一首歌,因為那一刻往往已經物是人非、曲終人散,越長大越發現讓人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還有歌詞里關於自己的故事。初識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問題相關
背景:
而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劉若英和陳升。兩人的故事太多也太復雜,但好像又很簡單。師徒?情人?知己?還是說,一句「向來情深,奈何緣淺」便可解釋這一場無法定義的關系?劉若英對陳升的愛,就像她的那首《為愛痴狂》,外人一眼就能看出她愛的那麼深情而卑微,用力而執著,可是陳升卻把她推出。
最後劉若英把《後來》拍成了電影《後來的我們》,她把這個故事以電影的形式唱給觀眾聽。生活中有故事的人往往能領悟到其中的感受,即使以前未曾體會歌中的故事。但多年以後,自己早已成為了故事中的主角。
F. 初聽不知曲中意出自哪裡全文是什麼
出自2017年劉若英開完演唱會後,一個微信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應該叫《後來》,裡面有這兩句詩詞。
意思是剛開始聽這首曲子的時候還不能理解裡面的意義,等到能聽明白的時候, 歌曲所寫的好似就是自己的過往一樣。人這一輩子,最害怕突然某一天聽懂了一首歌,因為那一刻往往已經物是人非、曲終人散,越長大越發現讓人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還有歌詞里關於自己的故事。
原詩: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曲中思念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
但願還能再入夢,夢里相思纏綿情。
纏綿繾綣心頭熾,曲終人散早成空。
(6)初聽不知曲中意全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後來》翻唱自日本組合Kiroro的《未來へ》,由玉城千春作曲,作詞人施人誠為《後來》作詞,王繼康編曲,劉若英演唱,收錄於劉若英1999年11月1日發行的專輯《我等你》中,《後來》是劉若英的代表作品之一。
時間,可以讓你看懂愛情,可以讓你學會如何去愛。時間也是一劑良葯,讓時間沖淡一切的悲傷。如今,相濡以沫的戀人們,請好好把握自己的愛情,讓你們的感情成為永恆,而不是曾經的回憶。
G. 初聞不知曲中意,在聽已是曲中人,是出自哪裡的。
初聞不知曲中意,在聽已是曲中人出自於一篇公眾號文章,原題目名字叫《後來》。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曲中思念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但願還能再入夢,夢里相思纏綿情。纏綿繾綣心頭熾,曲終人散早成空。
(7)初聽不知曲中意全詩擴展閱讀:
初聽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成曲中人,
何必再聽曲中曲。
曲終人散夢已醒,
既然已成夢中人。
何必再尋曲中憶,
奈何越聽越沉淪。
曲終曲,人中人,
曲散人終離,
人散夢已醒。
一曲人中嘆,
繁花落盡,空城淚。
只餘一聲空嘆,
看到夜空中最亮的星。
迎來了回憶總想哭,
終究還是踏上了平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