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納粹議會大樓
擴展閱讀
送股當天買股票還送嗎 2025-08-24 19:30:22
道瓊斯指數期貨代碼 2025-08-24 19:13:19
普京疫情電視講話 2025-08-24 18:21:42

納粹議會大樓

發布時間: 2021-07-14 05:42:31

㈠ 德國國會大廈哪年被燒的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德國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採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志帝國的議會。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
[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
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並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0年10月3日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慶祝了國家的重新統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屆全德聯邦議會確定柏林為統一德國的首都,國會大廈則被定為德國聯邦議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游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國會大廈。德國聯邦議院於1998年底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在此選舉下一任聯邦總統。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志。

㈡ 二戰時期蘇軍攻克柏林城中的納粹德國國會大廈的時候是不是傷亡很大蘇聯人是不是死得很多人。戰斗

蘇軍集結了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雖說蘇軍從火力和人員配置上占據一定的優勢,但柏林是德軍精心設防的城市,防禦體系完整,工事非常堅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蘇軍前進越艱難。堅固的樓房、隱蔽的地下室、地下鐵道、排水溝壕等等,都為德軍提供了發揚火力的支撐點。因此,蘇軍不得不逐棟樓房爭奪,逐條街道攻取,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了很大的代價。1945年4月28日深夜,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指揮下向國會大廈外圍的內務部大樓發起強攻,德軍進行著絕望卻又是最頑固的抵抗,戰斗一直持續到29日深夜,在德軍幾乎全部陣亡的情況下,這座大樓才被蘇軍攻佔。在這場戰役中,蘇軍消滅德軍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100餘萬人,其中俘虜德軍48萬人,繳獲了15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000多架飛機和一萬多門火炮。當然,蘇軍也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傷亡達30.4萬人,損失坦克2156輛、火炮1220門、飛機527架。

㈢ 德國國會大廈被蘇聯在哪插上紅旗附圖

最先將紅軍旗幟插上柏林議會大廈的是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
值得注意的是,這張原載於前蘇聯《真理報》著名的「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的照片是後來補拍的,照片中揮舞旗幟者也非米寧。由於4月30日隨軍記者並未捕捉到紅軍插旗的瞬間,5月2日,蘇軍28歲的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得到指示,拍攝五星、錘子和鐮刀的蘇聯國旗插上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的新聞照片。哈爾傑伊帶著他的徠卡相機、一面蘇聯國旗、兩個紅軍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爾·葉戈羅夫來到千瘡百孔,並且已被燒毀的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用了一整卷膠片,拍攝了36張照片。公開發表的照片後期還經過了加工處理:背景的黑煙是後來在底片上製做的,為的是讓人感覺戰爭仍在繼續。士兵兩只手腕上都戴著搶來的手錶,照片發表時,手錶被哈爾傑伊在底片上用針刮掉。
為了配合圖片宣傳,官方文字報道稱,紅軍上士康塔利亞和葉格洛夫率先將鑲著鐮刀和斧頭的前蘇聯國旗插上了德國帝國國會大廈。這標志著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結束,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的最後勝利。《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後來成為紅軍擊敗納粹德國的勝利象徵,德國每本教科書中都收錄了這張照片,它無論對德國還是俄羅斯,都成為一種集體記憶。

㈣ 中國遊客在德國國會大廈前行納粹禮遭當地巡警拘捕,出境游如何避免高調「作死」

想要出境游,一定要做好攻略,提前了解好目的地的文化禁忌。根據英國報紙《衛報》報道, 有兩個中國遊客, 在德國議會大廈外面因非法向納粹敬禮而被逮捕。德國議會大廈, 在德國是一個強大的象徵,根據德國刑法典的規定,傳播或在公開場合使用違憲組織標志,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款。其中旗幟、圖形、制服、口號、問候禮都屬於「符號」的表達形式。

此外,還有很多國家也會有很多令我們無法理解的禁忌。在希臘,國家有一條規定,用三腳架攝影必須獲得官方許可;在伊朗,不允許評論嬰兒的眼睛;如果去義大利教堂,一定要避免穿短褲和無袖夾克;匈牙利人敬酒時不碰杯;在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家,絕不可以傷害或鞭打黃牛。此外,在各國主要機場的出入境窗口區域一般禁止攝影,在不同國家的軍事區域也禁止攝影。

㈤ 二戰時期蘇軍攻克柏林城中的納粹德國國會大廈的時候是不是傷亡很大

第3突擊集團軍第150步兵師是最接近國會大廈的部隊。1945年4月30日下午6時,蘇軍再次向國會大廈發起沖擊,與2000名德軍展開戰斗,爭奪每一個樓層和每一個角落。靠著源源不斷的兵力,蘇軍逐漸粉碎了德軍的抵抗。在戰斗中,即使蘇軍佔領了大廈下面的樓層,在上面樓層守備的德軍也不肯投降,蘇軍只好一層樓一層樓地與德軍搏鬥,21時50分,蘇聯英雄米哈伊爾.耶果羅夫中士和麥利唐.坎塔里亞下士將蘇聯的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主樓的圓頂。
事實上,2000名德國守軍全都是納粹黨衛軍精英,裝備著MG42、STG44、鐵拳等等第三帝國末日科技。蘇軍的第一次沖鋒是被國會大廈窗口上數不清的武器組成的火力網中粉碎了,連綁著床墊和鐵絲網的坦克都被鐵拳擊毀;蘇軍依靠大口徑火炮的直瞄打擊,一個一個地摧毀黨衛軍的機槍點,才沖入國會大廈,並且是在逐層爭奪,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清理,用槍支、手榴彈、刺刀和戰友們的鮮血鋪路,才順利攻佔國會大廈的!

㈥ 誰把紅旗插到德國國會大廈上

蘇聯紅軍戰士米哈伊爾·米寧將蘇聯國旗插在德國國會大廈上。

米哈伊爾·米寧,他參加過解放列寧格勒戰役,一路隨軍隊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帝國議會大廈,在攻克柏林之前,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把紅旗插到帝國議會大廈樓頂。

在此號召下,米寧等5名士兵攜帶一面紅旗,最終設法到達大廈樓頂。最初,他們無法確定插紅旗的合適地點,但米寧注意到大廈樓頂雕像上的王冠,於是爬上雕像,把帶有紅旗的一根金屬棒插入王冠,並用褲帶將紅旗固定。歷史將銘記這一永恆的時刻——1945年4月30日晚10時。

媒體記錄

關於柏林會戰前前後後,《新華日報》發表的相關報道多達數十篇。在1945年4月29日發表的《柏林的末日景色》中,記者這樣描述:「鮮紅色的旗幟在被蘇軍佔領的市區的一座高塔上迎風飄揚著。高塔被炮彈打穿了許多彈孔。

德軍大炮不斷的轟擊著,想把紅旗打下,然而它們竟未成功。」「柏林駐軍司令部用城內所有成年的市民來抵抗蘇軍坦克,在背後槍擊蘇軍官兵。目前許多柏林人表示低聲下氣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作戰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再進行抵抗已沒用了」……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攻克柏林:正義之旗插上國會大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米寧

㈦ 蘇軍攻克柏林後,是哪支部隊把蘇聯紅旗插上了納粹帝國大廈

最先將紅軍旗幟插上柏林議會大廈的是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他1922年出生,1941年6月參軍,與納粹德國軍隊作戰。他參加過解放列寧格勒戰役,一路隨軍隊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帝國議會大廈,在攻克柏林之前,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把紅旗插到帝國議會大廈樓頂。在此號召下,米寧等5名士兵攜帶一面紅旗,最終設法到達大廈樓頂。最初,他們無法確定插紅旗的合適地點,但米寧注意到大廈樓頂雕像上的王冠,於是爬上雕像,把帶有紅旗的一根金屬棒插入王冠,並用褲帶將紅旗固定。歷史將銘記這一永恆的時刻——1945年4月30日晚10時。紅旗的樹立,宣告了納粹德國滅亡。次月,米寧獲得「蘇聯英雄」稱號。二戰結束後,米寧繼續服役。1959年米寧從軍校畢業,1977年搬到普斯科夫直到去世。2008年1月12日在故鄉俄羅斯的普斯科夫市下葬。值得注意的是,原載於前蘇聯《真理報》上那張著名的「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的照片是後來補拍的,照片中揮舞旗幟者也非米寧。由於4月30日隨軍記者並未捕捉到紅軍插旗的瞬間,5月2日,蘇軍28歲的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得到指示,拍攝五星、錘子和鐮刀的蘇聯國旗插上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的新聞照片。哈爾傑伊帶著他的徠卡相機、一面蘇聯國旗、兩個紅軍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爾·葉戈羅夫來到千瘡百孔,並且已被燒毀的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用了一整卷膠片,拍攝了36張照片。公開發表的照片後期還經過了加工處理:背景的黑煙是後來在底片上製做的,為的是讓人感覺戰爭仍在繼續。士兵兩只手腕上都戴著搶來的手錶,照片發表時,手錶被哈爾傑伊在底片上用針刮掉。為了配合圖片宣傳,官方文字報道稱,紅軍上士康塔利亞和葉格洛夫率先將鑲著鐮刀和斧頭的前蘇聯國旗插上了德國帝國國會大廈。這標志著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結束,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的最後勝利。《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後來成為紅軍擊敗納粹德國的勝利象徵,德國每本教科書中都收錄了這張照片,它無論對德國還是俄羅斯,都成為一種集體記憶。更多資料詳見 http://shuangtouying3.blog.163.com/blog/static/81683837201052393718771/

㈧ 那幅很經典的把蘇聯國旗舉在德國國會大廈的圖片叫什麼

圖片叫《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
長期以來,各種資料一直都說是朱可夫元帥麾下的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於1945年4月30日下午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樓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最先將紅軍旗幟插上柏林議會大廈的是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他於1922年出生,衛國戰爭爆發後參軍,一直與納粹德國軍隊作戰。他不僅參加過解放列寧格勒的戰役,還一路隨軍隊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德國國會大廈,據稱,在蘇軍即將攻克柏林之際,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必須把紅旗插到帝國議會大廈樓頂!在此命令下,米寧等5名士兵攜帶一面紅旗,最終設法到達大廈樓頂。最初,他們無法確定插紅旗的合適地點,但米寧注意到大廈樓頂雕像上的王冠,於是,他爬上雕像,把帶有紅旗的一根金屬棒插入王冠,並用自己的皮帶將紅旗固定。歷史將銘記這一永恆的時刻——1945年4月30日。蘇軍紅旗的樹立,宣告了納粹德國滅亡。次月,米寧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而那幅原載於前蘇聯《真理報》上著名的「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的照片也不是當時拍攝,而是後來補拍的,照片中揮舞旗幟者也不是米寧。由於4月30日蘇軍隨軍記者並未捕捉到紅軍插旗的瞬間,所以在5月2日,28歲的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得到指示,拍攝五星、錘子和鐮刀的蘇聯國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的新聞照片。於是,哈爾傑伊帶著他的「萊卡」相機、一面蘇聯國旗、兩個紅軍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爾·葉戈羅夫來到被打的千瘡百孔、並且已被燒毀的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用了一整卷膠片,拍攝了36張照片。公開發表的照片後期還經過了加工處理:背景的黑煙是後來在底片上製做的,為的是讓人感覺戰爭仍在繼續。蘇軍士兵的兩只手腕上都戴著搶來的手錶,為了塑造蘇軍的正面形象,在照片發表之前,哈爾傑伊在底片上做了些小小的手腳,於是手錶消失了。
為了配合圖片宣傳,官方文字報道稱,紅軍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率先將鑲著鐮刀和斧頭的前蘇聯國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標志著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結束,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的最後勝利。
盡管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憾,《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這張照片仍然成為蘇聯紅軍擊敗納粹德國的勝利象徵,為世人所記憶。

㈨ 德國國會大廈的歷史

德國國會大廈位於柏林市中心,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種建築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徵。由於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德國國會大廈現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游覽聖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德國統一後,歷時十二年的重建計劃已經改變了德國首都的面貌。這里一度是歐洲分裂的象徵,現則是大陸東西兩側的效仿聚會之地。在這個歷史悠久卻又現代化的城市裡,玻璃與鋼鐵摻雜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建築風格中。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德國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採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志帝國的議會。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二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兩德統一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0年10月3日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慶祝了國家的重新統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屆全德聯邦議會確定柏林為統一德國的首都,國會大廈則被定為德國聯邦議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游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德國聯邦議院於1998年底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在此選舉下一任聯邦總統。現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志。 1933年2月27日國會大廈發生的縱火案的細節至今還是歐洲歷史學家們研究的題目之一。縱火者、荷蘭失業工人范德盧貝究竟是獨自作案,而後被納粹利用大做文章、借機掀起反共浪潮,還是納粹事先密謀策劃的行動?歷史學家們還在爭論不休。但是,希特勒一夥的反共反人民的陰險面目從此暴露無遺,卻是歷史學家公認的事實。當年9月的審判是通過電台實況轉播的,當季米特洛夫氣壯山河的發言把戈林逼得無路可走、窘態百出時,納粹的宣傳機構趕緊中斷了實況轉播。世人所知不多的是,這場審判當時並未全部在萊比錫進行,大約有一半是在國會大廈里進行的,因為納粹要利用國會大廈這個場所去煽動反共歇斯底里。國會大廈這把火燒毀了圓頂,毀壞了議會全體會議大廳。從此開始直到二戰結束,議會再也沒有在這里舉行過全體會議。希特勒後來也只對國會大廈略加修復,因為他要繼續利用縱火案的現場進行反共宣傳。
二戰開始後,國會大廈被希特勒當作軍事工事,四個角樓中有兩座被改建成高射炮掩體。大廈的窗戶被砌死,整個變成一座大碉堡,地下室充作戰地醫院。由於當年的國會縱火案是希特勒罪惡統治開始的象徵,因此,蘇聯紅軍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也將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作為最後戰勝希特勒的象徵。為奪取國會大廈,紅軍曾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勝利後的紅軍將士在國會大廈內的石牆上刻下不少留言,成為一份珍貴的歷史見證。德國統一後聯邦議院決定把國會大廈重新作為議會所在地時,人們曾對是否保留這些形形色色的留言進行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後決定全部保留並拍照作為資料永久保存。 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個戰役是柏林戰役。1945年4月20日,百萬紅軍兵臨柏林城下,蘇軍發射的炮彈在柏林市區爆炸。4月21日,蘇軍1萬多門火炮開始轟擊柏林,蘇軍各個集團軍從不同方向向柏林市區發起攻擊。4月22日,蘇軍攻克了柏林內層防禦陣地,沖進了柏林市區。
蘇聯紅軍從四面向柏林市區推進,蘇軍工兵冒著槍林彈雨排除德軍布設的障礙物,清除地雷。蘇軍步兵一幢樓、一條街地向前推進。到1945年4月25日,德軍已被壓縮至柏林城區一個狹小地域內。4月26日,蘇軍對柏林發動總攻。4月28日,德軍與外界聯系中斷,蘇軍的152毫米、203毫米榴彈炮運進柏林市區,對著德國國會大廈進行強攻。德軍部署在國會大廈屋頂上的輕型榴彈炮敵不過蘇軍的大口徑榴彈炮,不是被摧毀,就是被打啞。紅軍戰士通過被炮彈轟開的缺口沖進了國會大廈,與德軍逐層、逐屋地展開爭奪戰。
1945年4月30日下午2時半,紅軍戰士把紅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就在此刻,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用手槍結束了罪惡一生。希特勒死後,德軍沒有馬上投降,爭奪國會大廈的戰斗依然在進行。5月1日,蘇軍向柏林市中心的德軍最後據點發起攻擊,先後攻下了德國空軍大廈、秘密警察總部大廈。直到5月2日下午3時,德軍才完全停止抵抗,柏林市防司令率殘部投降。5月8日,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 百年滄桑,幾經戰火,舊國會大廈已是殘缺不整,60年代的擴建與維修顯得既不實際、又無章法,而傳統的布局也無法容納新的功能。為改變這一狀況,德國政府舉辦國際競標,最終英國建築師諾爾曼·福斯特爵士的方案中標。福斯特素以高技派風格著稱於世。在這一方案中,他將高技派手法與傳統建築風格巧妙結合:保留建築的外牆不變,而將室內全部掏空,以鋼結構重做內部結構體系。經過福斯特的大手筆處理,國會大廈這一古老莊嚴的外殼里包裹的將是一座現代化的新建築。建築底層及兩側的幾層空間內安排著聯邦議院主席團、元老委員會行政管理機構辦公室以及議會黨團廳和記者大廳,中央為兩層高的橢圓形全會廳。全會廳上層三邊環繞大量的觀眾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觀眾席自由地觀看聯邦議院的辯論。中央穹頂在二次大戰中被毀後便未能重建,這次福斯特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玻璃穹頂:其內為兩座交錯走向的螺旋式通道,裸露的全鋼結構支撐,參觀者可以通過它到達50米高的瞭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間,穹頂從內部照明,從而為德國首都創造了一個新的城市標志。古典的穹頂早已盪然無存,現建造肯定不是真古董。既然如此,何必拘泥於瓦洛特當年的設計。福斯特的這一處理既滿足了新的功能要求,又賦予這一古老建築以新的形象。1995年國會大廈又一次成為新聞界和公眾注意的焦點,但這一次是喜劇。包裝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婦用銀白色的人造纖維織物把國會大廈裹了個嚴嚴實實。在6、7月間的陽光下,這件獨出心裁的藝術品像一艘宇宙飛船,又像一個巨獸熠熠生輝。20天展出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500萬觀眾興致勃勃地觀賞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露天藝術展覽,柏林沉浸在一片盛大節日的氣氛中。為了這個驚世駭俗的創作意圖,德國聯邦議院辯論了足足12小時,才給這對藝術家頒發了許可證。
1999年4月19日德國聯邦議院正式遷入修復翻建過的國會大廈,國會大廈重新回到德國政治生活的中心。英國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先後設計了27個草圖,終於給頭禿了幾十年的國會大廈重新扣上了一個以鋼為骨架,以玻璃為幕牆的圓頂。這個被人戲稱為「英國雞蛋」的圓頂造型簡潔有力,體現著當代建築美學的風格,又是一件技術上的傑作。從其頂端懸下一支漏斗狀的柱子,下面就是議會全體會議大廳。「漏斗」上鑲嵌著360塊活動鏡面,把陽光折射進議會大廳,從而降低照明能源消耗。同時,又為了不讓直射的陽光晃眼,在玻璃圓頂的內側安裝了可移動的鋁網,由電子計算機按照太陽的運動自動調控位置,其能源來自於國會大廈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

㈩ 納粹德國的國會大廈是所謂的帝國議會嗎

國會大廈是建築,被稱為納粹罪惡的象徵,柏林戰役中德軍將此建築設計成防禦工事已抵擋蘇聯紅軍的進攻,攻下這座建築意味著納粹的覆滅。至於第二個問題,由於曾發生過縱火案,所以並不並存對元首來說已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