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秦暉的人物經歷
生於1953年12月,廣西龍勝人。80年代初秦暉主要研究農民史(土地制度史與農民戰爭史)。自80年代後期他轉向研究經濟史(主要為古代商品經濟史及中外比較經濟史)。90年代他致力於結合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在結合社會調查與歷史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學,包括狹義農民學(對農民、農業與農村社區的研究)與廣義農民學(農民國家、農業文明與傳統社會及其演進、改革與現代化的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鄉村調查,主編了《農民學叢書》首批六本。目前研究的重點:歷史與現實中的農業、土地、農民問題,前工業社會的不同模式,農民社會現代化的不同模式。
❷ 秦暉:誰是中國真正的朋友和敵人
朋友和敵人都是相對的,在有利益關系下,我認為美國會是我們的朋友,因為首先我們兩國人的認同感要好些(我們了解美國甚至比了解我們鄰國還多),其次我們也互相看重對方(在美國人心中我們也許比日本人的位子更高),僅表淺見。
❸ 如何評價秦暉和他的作品
秦暉的作品我認為有兩出彩之處:一是論證材料豐富,二是善於運用邏輯。
但是對於不喜歡秦暉先生作品的人而言,可能是因為書卷氣太重,由於他懂得太多在書中論證時也大量引經據典,對於有些人,並不喜歡這種方式。覺得太過繁瑣,讀起來有點累。也有些人覺得它的論點材料雖然豐富但是論證的關鍵點比較模糊,一到關鍵精彩之處就斷了,沒有記酣暢淋漓的感覺。
但是,作為一名著名的學者,它的作品還是相當有內涵的,值得一讀。
❹ 人不能像秦暉那麼無恥
呵呵,
❺ 如何評價秦暉和他的作品
我中學的時候經常聽到一種說法,「自由主義者只重視精英的利益,不關心窮人的疾苦」,後來我看到了被人稱作「自由主義者」的秦暉,覺得前面那個說法不對,秦暉就很關心窮人的利益。比如,過去政府經常驅逐那些沒有證件的進城打工的人,不給他們提供福利房,也不讓他們自己蓋棚戶,秦暉就大聲疾呼,「要麼給自由,讓窮人自己蓋簡易房,要麼給福利,政府給農民工蓋廉租房,現在什麼都不給,沒有證件還要被查被罰被打,簡直沒天理」。
至於秦暉的作品,我認為有兩個優點,一是史料豐富,二是邏輯嚴謹。
先說資料豐富,讀秦暉的作品,你會感覺他怎麼什麼都知道?談周朝到秦朝的變革,他能聯繫到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談土地改革,他能講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說近三十年意識形態的變化,他能想起十九世紀歐洲的各種左派;說今天的農民工,他能講到南非的種族隔離。真是「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他全知道」。
再說邏輯嚴謹,我想起來他和有些朋友辯論國企改革時的文章,「如果公共資產是「無主物」,那就無法解釋何以公有企業雖有種種問題,但畢竟存在了幾十年,而沒有象一般所謂無主物那樣早被哄搶一空,也無法解釋公有制下何以還有貪污(拿了無主物能叫貪污嗎?)一說,此其不合常識也。」簡單的幾句話,就反駁了「國營企業」是「沒有主人的物品」的說法。
說起秦暉作品的缺點,那就是太重視條分縷析,有時候顯得繁瑣,史料太豐富,有時候讀著好累。不過他的作品的文字還不錯,沒有那種學者們常用的拗口的歐化長句,讀起來比較順。
❻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
秦暉,生於1953年12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作為中國文革後首批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蘭州大學,1992年起曾任陝西師范大學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
❼ 北大歷史系教授 秦暉 眼睛怎麼了
先天性的青光眼,右眼失明,左眼視力0.2,視力很差的。
但上課的時候滔滔不絕,課下 你找他請教問題,他下次就記得你。據說觀察力和記憶力都很強,神人!
❽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先生讀研究生時候的老師是哪位
是趙儷生教授!
秦暉:《教澤與啟迪:懷念先師趙儷生教授》,此文在騰訊網上有刊登。
秦暉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儷生(1917-2007),山東安丘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
我的導師趙儷生先生去世了。
回想1978年,我們這些「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進校時盡管都是動亂年代堅持讀書的人,畢竟剛經歷了「文化斷層」,對傳統用語不熟悉。一位師兄在文章中寫道「先師趙儷生」如何如何,他大概是覺得「先師」是類同於「先生」而更為尊敬的一種稱呼。結果趙先生讀了哈哈大笑:「我還活得好好的,怎麼成'先師'了?」
晚年趙儷生作者供圖
而今音容宛在,哲人已逝,趙先生走完了他坎坷、傳奇的91個春秋,真的成了我們的先師了。
先生對於我是有殊恩的。我1966年剛進中學就碰上「文革」停課,接著廣西發生慘烈程度冠於全國的「武鬥」——其實就是槍林彈雨的內戰,戰火甫熄,我就在不到16歲時「初中畢業」下鄉插隊了。此後是9年多的「早稻田大學」生涯,直到1978年我成為趙先生的研究生。所以除了「文革」前的6年小學,我真正的杏壇受業生涯就是在趙先生門下那一段。當年我雖然考得很好,但「早稻田大學」的出身不免於成見。尤其是我那「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失明,左眼視神經萎縮,裸視力0.2,矯正視力也僅0.7」的體檢表,令人印象強烈。因此後來聽說錄取我的阻力頗大。是趙先生力排眾議,我才得以跨入校門。據說當時先生曾言:如不招秦暉,我就一個也不招了。還說:秦暉就是失明,也可以成為又一個陳寅恪。
青年趙儷生
近30年過去了,我並未失明,愧對師恩的是也沒有成為「陳寅恪」。但趙先生對我的知遇之恩,實迥然別於一般師生。人生道路靠努力,也靠機遇。我想我一生最大的機遇就是能夠師從趙先生。是他把我帶入學術殿堂,而且我至今研究的農民問題也是緣起於先生當年對土地制度史、農民戰爭史的「拓荒」。如果不是遇見了趙先生,我的人生道路很可能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但作為學者,趙先生所給予我的又豈止於「機遇」而已。先生之學博大精深,對我的啟迪難以估量。雖然我和先生是兩代人,知識領域不可能重疊,時代賦予我們的「問題意識」不可能一樣,治學之路不可能雷同,甚至對許多問題的看法也不一樣,但即便就是在那些「不一樣」之處,也有來自先生給我的啟發。在緬懷先生的此刻回顧這些思想路程,是對先生的最好紀念。趙先生自己是個獨立思考者,他也這樣要求我們。因此我相信先生的在天之靈,會高興地看我寫下這段文字。
1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
《趙儷生文集》書影,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
趙先生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並因此差點死在夾邊溝。但在1949年前他卻是典型的左派學者。他不僅全程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參加了中共領導的山西新軍並曾任營指導員之職,而且後來「卸甲讀書」後也仍然以左派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治學所依的主要思想資源。先生自謂「平生不喜餖飣之學」,重視宏觀研究和理論分析。盡管後來許多「主義者」由於趙先生被整肅而不承認,但在1949年前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新史學體系中,他實屬於貢獻最大者之一。與他同時被打成「右派」的另一史學大師向達先生曾不無諷刺地稱當時的新史學為「五朵金花」,即主要討論古史分期、農民戰爭、土地制度、民族關系與民族融合、資本主義萌芽這五大問題。而趙先生對其中三朵「金花」都有很大貢獻:對農民戰爭史他有公認的篳路藍縷之功,土地制度史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體系,第三朵即「古史分期」和社會性質討論他也是其中「魏晉封建論」一派的重要學者之一。但是趙先生出名的並不在於對「魏晉封建」的具體論證,而在於他對此說的理論基礎,即馬克思關於「古代東方」和「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思想所做的闡釋和發揮。
「無私有、卻有'專制'和奴隸狀態」的「亞細亞國家」理論
馬克思的「亞細亞國家」理論與「共同體」概念密切相關。在19世紀,古代或「傳統」社會以身份性、強制性和依附性的「整體」為特徵,而近(現)代化意味著個性與個人權利的覺醒和自由人的契約聯合,這是啟蒙時代以來各種「進步」思想的共同觀點。舉凡盧梭、黑格爾、梅恩、密爾、滕尼斯、迪爾凱姆乃至馬克思、拉法格、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都是這么看的。馬克思認為:「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於一個較大的整體。」這些「整體」的演變過程是:最初是「完全自然的家庭」,然後由家庭「擴大成為氏族」,又由「氏族間的沖突和融合」形成各種更大的共同體。或者說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包括:由家庭「擴大成為部落」,然後是「部落的聯合」。由這些「自然形成的」組織再合成「凌駕於所有一切小共同體之上的總合的統一體」,即「亞細亞國家」。在這些壓抑個性的「共同體」或「統一體」中,個人只是「狹隘人群的附屬物」,個人本身就是「共同體的財產」。由所有個人對共同體的依附產生出共同體成員對「共同體之父」的依附。而這,就是「亞細亞專制」之源。
在當時實證資料有限的情況下,上述見解實際上是從那些學者對自由的價值追求中邏輯地推出的。所謂「亞細亞國家」就是這樣一個與其說是事實判斷、不如說是價值判斷的概念。馬克思當時說的「亞細亞」,有如下基本特徵:它是社會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那時沒有私有制,而是「土地國有」、「農村公社」,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嚴酷的專制主義和「普遍奴隸制」。
「亞細亞方式」與後來的「五種社會形態」說的沖突
但是這種描述到了後來的「五種社會形態」說中,就面臨嚴重的解釋困難。根據斯大林時代的理解,「專制國家」和「奴隸制」只是「私有制」的產物。而「無私有」的、或者一切皆為「公社」的狀態則被塗上了「平等」的玫瑰色:或者是未來理想的「共產主義」,或者是據說為人類本初狀態的「原始社會」,而後者除了物質貧乏、「生產力很低」外,在道義上似乎很美好:那是個「無階級」、「無剝削壓迫」的「原始民主」、「原始共產主義」狀態。而馬克思的「亞細亞」卻把「無私有」、「共同體」、「公社」和駭人的「專制國家」、「普遍奴隸制」掛了鉤。這在「五形態」中往哪兒擺呢?你說它是「原始社會」吧,它又充滿「剝削壓迫」,你說它是「奴隸社會」吧,它又沒有「私有制」,而且馬克思明明是把它擺在初始位置,而不是繼「原始社會」之後的「第二階段」。
於是後來的蘇聯就出現了「兩種類型」說和「兩個階段」說的長期論戰。前者認為「亞細亞」只是東方「水利灌溉」地區的特殊社會類型,不適合於歐洲與其他非「水利灌溉」地區。後者承認「亞細亞方式」不僅亞洲有,但說它是介乎「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之間的過渡階段,「無私有」是原始特徵,「專制國家」是奴隸社會特徵,因此它似乎應該是「早期奴隸制」或曰「不發達奴隸制」,與後來的「典型奴隸制」或「發達奴隸制」共同構成「奴隸社會」的兩個階段。但是,這兩種說法在實證上與邏輯上都有大量的破綻。
沙俄時代,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借「亞細亞專制」之說批判現實
而且更重要的是:那種無「私有」卻有「專制」和奴隸狀態的說法容易引起現實的聯想。事實上,當年普列漢諾夫那一代馬克思主義者在俄國進行反專制斗爭時,的確運用了這種說法來抨擊當時的沙皇專制「公社國家」,他們斥責沙皇「用刺刀和鞭子強迫農民'共耕'」,指出「俄國農民分裂成兩個階級:剝削者的公社和被剝削的個人」,疾呼「農村公社對農民的危害越來越大了」,還把支持獨立農民、實現退社自由列為無產階級政黨第一個土地綱領的「惟一內容」。他們同樣抨擊當時的民粹派美化農村公社、抵制資本主義的主張是為「亞細亞專制」張目,是反動的「警察民粹主義」,是追求「古代中國或秘魯式的共產主義基礎上革新了的皇帝專制」。那時「亞細亞專制」之說在現實中既有如此作用,學術上又還沒有與當時並不存在的「五形態」官定模式發生沖突,所以它曾經是反專制的馬克思主義者手中的銳利武器。從普列漢諾夫、早期列寧直到俄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開山祖波克羅夫斯基,都嫻於此道。
蘇聯時代,關於「亞細亞」方式的討論成為敏感話題
然而到蘇聯時代形勢大變,布爾什維克自己搞起了更嚴厲的「公社國家」,同時確立了「五形態」的官方史學,「私有制」被判定為「剝削壓迫」的惟一根源,退社自由成了大逆不道,民粹派的罪過也從維護「專制公社」變成了鼓吹「小農自由」。於是關於「亞細亞方式」的討論就變得非常敏感以至危險。蘇聯時期為此曾屢興大獄,很多人為此掉了腦袋。
在我國,民國年間的社會史論戰中「亞細亞方式」說就被判定為「托派理論」,1949年後很多人也為此遭厄運。加上與認同歐洲的俄國人不同,身處東方和亞洲的國人對貶義濃厚的「亞細亞方式」理論還容易產生另一層反感情緒:這個理論除了「托派異端」,似乎還有「殖民主義的西方偏見」之嫌(盡管在馬克思那裡「亞細亞」是個普遍性概念,並無專指亞洲之意)。於是在我國,「亞細亞方式」理論更是長期成為學術禁區,直到1990年後還發生過一場對它的「大批判」。
❾ 如何評價秦暉的《傳統十論》一書中的觀點
秦暉自己也提到,其得出的結論主要是基於社會現實,而不是典籍思想。他通過對戶籍、姓氏的研究,說明皇權對基層社會的干預是很徹底的。好比 ,黨支部都建立到班上了,你說行政對教學的干涉到了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