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陳瑚的人物年表
歷史年代 公元紀年 年齡 事略 萬曆四十一年 1613 1 出生於蘇州府太倉州。 萬曆四十三年 1615 3 曾祖母周氏授以字書,輒能記誦,自是即受學於家庭。 天啟元年 1621 9 少年聰穎,至此四書五經俱通。元旦去城裡,江鼎寰見其端重有成人度,屢試屢服,遂聘其為三子江士韶同學。江士韶,字虞九,號葯園,又號愚庵,大陳瑚一歲,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 天啟四年 1624 12 始應童子試。母孫孺人卒,號泣勺漿不入口,父庄介公憐之,命其食始食。陳朝典,字徴五,號溫如,舉鄉飲大賓,私謚庄介先生。 天啟七年 1627 15 與陸重威等同學結文會。陸世儀、字重威,號桴亭,大陳瑚二年,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 崇禎元年 1628 16 受經於趙樽匏先生之門。趙樽匏,名自新,字我完,深於經學,有《易論》、《左傳贊論》二書。 崇禎五年 1632 20 由父親庄介公為之擇配聘於周氏。 崇禎六年 1633 21 補蘇州府博士弟子員。是年館於陸桴亭家,教桴亭養母弟。陳瑚與桴亭同受知於文宗甘公學闊。時天下多故,兩人知不久將亂,於是講求經濟,凡天文地理兵農禮樂旁及奇門六壬之書無不精究,又時時橫槊舞劍,彎弓弄刀,以為習有用之具。是年又館於王時敏家,為王時敏諸子師友。 崇禎七年 1634 22 娶周孺人。 崇禎九年 1636 24 與江升士書,敘述「勸學」,謂:「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越石所以勉盧諶也,古人豈欺我哉。願足下置之座側,以當古人夜誦之者。」始與陸桴亭、江葯園、盛寒溪約為聖賢之學。盛敬,字聖傳,號寒溪,大陳瑚三歲,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是年冬夜,陳瑚與桴亭宿葯園家,三人弔古論今,感嘆久之,乃別商進德修業之法,期以明年丁丑為始。寒溪聞之,欣然相從共學焉,里中遂有「陳陸江盛四君子」之稱。 崇禎十一年 1638 26 試補增廣生,成《講學全規》,規分八則:考德、課業、講論、記誦、經義、治事、問答、游詠。提出齋戒必誠,赴會必力,考課必嚴,登記必恪,思辨必勤,記誦必熟,約書必踐,講論必專,執事必敬,完罰必速。 崇禎十二年 1639 27 初講學淮雲寺,有日記一卷,原名《治事錄》。次年再講學淮雲寺,《淮雲問答》正續兩篇成。 崇禎十四年 1641 29 二月,題《庚辰紀事》。與如皋吳白耳書,敘述「論學」,認為「聖賢躬行實務,不以言求天下」。夏,以條議上當事,諸議皆切於當日民命者。 崇禎十五年 1642 30 舉孝廉。以《荒政全書》上當事,提出預備、防患、補苴、軫恤之政。 崇禎十六年 1643 31 秋八月下第明志。與何元長書,提出護城之計。何元長,字金城,鎮江府丹徒縣人,郡守。 崇禎十七年 1644 32 春三月,作《逐僧徒檄》,提出「佛之盛至吾婁而極,佛之害亦至吾婁而極」,且列出佛之害有六:一為游手四民,二為瀆亂名分,三為敗壞風俗,四為侵削國課,五為妨奪正務,六為殄滅人倫。《開江書》成,上當事,提出審勢、經費、役兵、實法等意見。五月,約同袍會哭於公所,以一介草莽之身,而心與君國同。夏作條議,提出定大勢、擇督撫、重守令、慎詔令、清賦役、安漕卒、輯禁族、厚官俸、應邊帥、復表禮等。六月作續條議,又提出備巡幸,除內憂,防後戶,正國法,急報復等5條。上述條議均為向福王獻策,然而大明之勢已去,未見採納。與魯載馨書,邀其至江南避亂。魯載馨,揚州人。 順治二年 1645 33 卻南都諸公之聘,認為主(福王)闇用非其人,無可為之道,雖諸公來聘,遂卻之。夏六月,奉父親庄介公避亂於吳中諸野,如雙鳳、蔚村、瀾漕、陽城、任陽、直塘、王秀、穿山、紅廟、白茆、沙溪,流離遷徙,顛沛不定。然勤學不輟,有《相觀錄》。 順治三年 1646 34 春,復移居任陽,矮屋四椽,不蔽風雨,自號「無悶道人」,有《無悶謠》一章。秋,復移居蔚州村,此地據雲為唐尉遲敬德恭耕處,陳頑潭即其住宅。 順治四年 1647 35 躬耕潭上。請同學諸子如王石隱、錢蕃侯、陸鴻逸、陸桴亭、曹尊素、江葯園等集村中講學。報丁警非書,敘「論學」。約村人為改過遷善之學。以周禮與明會典參酌而成書十卷的《典禮會通》成。《治綱》二捲成。 順治五年 1648 36 王石隱、陸桴亭、盛寒溪來訪,作蔚村蓮潭古井八勝詩。 順治六年 1649 37 春,講學於蔚遲廟。夏,村人飢,創「周急法」、「私社倉法」。葉白泉贈送魯國圖。葉白泉,名德榮,字國華,崑山人。與顧伊人書,敘述「勵學」,謂「讀書不可無課程,不宜怠忽,亦不必貪多,妙在優游無間,須日計不足,月計有餘為善。」《頑潭詩話》二捲成。辭玉峰瀾溪諸子援留。秋,館於虞山隱湖毛子晉家,為其子弟師。有《頑潭詩集》。 順治七年 1650 38 春正月回蔚村築村堤,時虞山學者奉其為道德師。復王周臣端士卻社事。冬,以漕兌儀上督免吳公,為民請命。 順治八年 1651 39 講學淮雲寺,有《贈別》絕句一首。 順治九年 1652 40 三月,訪同年黃陶庵殉節所,有詩。《聖學入門》書成,分大學、小學兩大部分。 順治十年 41 州守白公欲見辭之,白公乘小艇候於雙鳳,累至村欲見之,陳瑚拒不見,但以書信相報,且送書三部而已,白公嘆服,復以書信,內有「如不我鄙,長跪請教之」語,時人稱他們為「兩賢」。白林九,字登明,太倉知州。復三宋書「論學」,謂「標榜不必太高,聲氣不必太盛,門戶不必太分,闇修實踐,日進無疆可也。」三宋:宋實穎,字既庭;宋德宜,字右之;宋德宏,字疇三;均為長洲人。往鹿城講同善會。明長洲使君李如石訪陳瑚於毛子晉葑溪草堂。《小學三字經養蒙故事》成。留文介石先生滇南之歸。文介石,名祖堯,字心傳,雲南呈貢人,以貢士授名山訓導,尋遷太倉學正。 順治十一年 1654 42 元夕,集同人於尉遲廟請文介石先生講蔚村三約。挽瞿稼軒先生。瞿稼軒,名式耜,字起田,常熟人,明大學士,就義於桂林。夏四月,應顧雅儔先生之請,講學印溪,有《印溪講義》一章。詩有《隱湖集》。 順治十二年 1655 43 春,館於明廷尉李映碧家。李映碧,名清,字心水,僑居崑山。贈熊魚山先生詩。熊開元,字玄年,號魚山,崇禎元年吳江知縣,湖北嘉魚人。復晉錫公辭主講會。晉錫公,名恤功,崑山人。秋八月,講學玉峰,有《時習講義》一章。時朝廷詔征山林隱逸,辭白登明薦舉。報李廷尉書論「明哲之義。」詩有《玉山集》。 順治十三年 1656 44 春二月,講學於諸庸夫草堂,有《不違仁講義》一章。再講學於靜觀樓,有《白鹿洞規講義》一章,並有《靜觀樓記》。李映碧先生贈送地圖,詩以詠之。 順治十四年 1657 45 有《婁江集》詩二卷。 順治十五年 1658 46 秋,司李吳錦雯任吾郡見訪不答,寄詩六首以辭。同年史曉瞻觀察浙西以書招亦辭。《離憂集》成。 順治十六年 1659 47 築墓蟻橋涇(蟻橋,即今泥橋,在沙溪鎮直塘)。輯門人小傳詩歌為書二卷,題名為《從游集》,常熟錢謙益有序。 順治十七年 1660 48 訪徐昭法於鄧尉並賦詩。門人李秋孫忍飢肥遁,擬招同人買山助之。五雲洞吊顧簡洲先生。顧簡洲,名天敘,字禮初,崑山人。珍珠塢吊楊維斗先生。楊維斗,名廷樞,長洲人。拜高忠憲公祠。高忠憲,名攀龍,字存之,號景逸,無錫人。入維揚吊史忠靖,史忠靖,名可法,字憲之,號道鄰,大興籍祥符人。公哭鄭天玉懷魯載馨。至昭陽訪李映碧先生並訪高士陸元圃宗子發李謙吉。有《草堂燕集》。夏五月,講學於水繪園。詩有《淮南集》。冬至楚中學使王長源幕。王長源,名登善,字發祥。 順治十八年 1661 49 秋,歸自楚,病,至明歲痊。詩有《楚江集》。 康熙元年 1662 50 秋七月,父庄介公卒,自此廬墓時多。 康熙二年 1663 51 述《庄介公行實》,撰《貞道先生祠記》。貞道先生即文介石。 康熙三年 1664 52 夏,避暑常熟破山寺。詩有《蟻橋集》、《破山集》。 康熙四年 1665 53 游苕溪,詩有《苕溪集》。 康熙五年 1666 54 移居虞城。州守陳鹿屏屢訪不報簡以詩。詩有《山樓集》。 康熙六年 1667 55 春,徙居婁之西郊,衢州葉靜遠先生來訪。葉靜遠,名敦艮,字道賓。鴻逸先生延公於太征道院課子,有《自嘆詩》一首。 康熙七年 1668 56 始出《周易傳義合闡》示學者,詩有《西郊集》。 康熙八年 1669 57 時卧病廬墓,惕庵至,論道數日。詩有《後蟻橋集》,一名《墓田集》。 康熙九年 1670 58 館疁城。詩有《東野集》。 康熙十年 1671 59 夏,移家海濱朱氏。為婁東十老之會。十老者:陳瑚,宋菊齋(名龍,字子猶,年六十四),陸桴亭(年六十一),郁存齋(名法,字儀臣,年六十五),顧攀村(名士璉,字殷重,年六十四),盛寒溪(年六十二),王隨庵(名撰,字異公,年五十),陸鴻逸(年七十一),王莊溪(名育,字石隱,年八十),江愚庵(年六十)。 康熙十一年 1672 60 春,陸桴亭卒,陳瑚哭陸桴亭於其家,兩人為道義交者四十年,志趣學術無不相同。桴亭死,公痛哭而告之以文。 康熙十二年 1673 61 元日,嘉定邑侯趙雪嵊以修志來訪,元夕招飲書院,並謝以二詩。敘《桴亭先生行狀》,赴新安曹氏家設館。詩有《紫陽集》。 康熙十三年 1674 62 春,自新安歸。夏,故人為蘇郡守延公問政,不往。詩有《雙鳳集》。 康熙十四年 1675 63 十月二十日,因病卒於蔚洲村,門人謚曰「安道先生」。著作除前述外,還有《西湖約言》、《菊窗隨筆》、《九諦訓解》、《天文書辨疑》、《古文稿》、《時文稿》等。 康熙十五年 1676 葬於太倉州界雙鳳鄉二十九都六圖使字圩先塋之地。州中人士具呈蘇州府核定崇祀鄉賢。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巡撫湯斌立太倉小北門外陳瑚故居為「安道書院」,次年,湯斌又題「安道書院」匾。 乾隆十六年 1731 其孫陳溥立石於墓。 光緒十八年 1892 其孫陳溥述編的《陳安道先生年譜兩卷》由東倉書庫刻而刊之。
Ⅱ 明朝大事年表
【大事表】
嘉靖帝禮儀之爭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無嗣,朱厚熜即位,建元嘉靖。但他個性偏執,登基後不顧禮制,為了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帝不惜與群臣反目。從禮法上看,如果追封興獻王為帝,那就是對正德帝不孝,而不追封,對嘉靖個人來說就是對生父的不孝。後來嘉靖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嘉靖的父親興獻王最終被被追封為睿宗。史稱為「大禮儀」之爭。
【女流志】
秦良玉(1574~1648)
,字貞素,為石柱宣撫使馬千乘妻。丈夫死後,繼任其職,歷任上柱國光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太保、太子太保、一品夫人。
根據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
鎮守四川等多處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忠貞侯。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去世後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
客氏(明末),河北人,18歲時成為日後的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熹宗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客氏依仗熹宗的眷顧,與魏忠賢合作控制皇帝,把持朝政十餘年,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陳圓圓(1623~1695年),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原為蘇州歌妓,「秦淮八艷」之一。後輾轉流落於吳三桂、李自成等當時的風雲人物身邊,晚年在昆明出家做了道士。相傳吳三桂因為她而投降滿清,因此又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詩句廣為流傳。
董小宛(1624年~1651年),名白,號青蓮,金陵人,「秦淮八艷」之一,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
1639年結識復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後小宛隨冒家逃難,此後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另有認為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額妃實為一人,並導致了順治出家。最新研究是董鄂妃和董小婉不是一個人,董小婉比順治帝大14歲,他們倆之間沒有任何關系。順治帝熱戀的董鄂氏肯定是一位滿籍軍人的妻子。
柳如是(1618~1664年),祖籍吳江(今江蘇),本姓楊,名愛,自小身世飄零,曾是名揚當時的「秦淮八艷」之一。1641年下嫁大學士錢謙益,晚年推動錢謙益投身抗清斗爭,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女俠名姝」。
Ⅲ 求南明史戰爭大事年表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至二年(1645年)九月,在清統一戰爭中,多鐸率清軍滅南明弘光政權的作戰。
元年三月,李自成軍攻佔北京以後,在江南的一部分明朝官僚於五月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權。為抵禦清軍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書史可法布署兵力:以總兵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安,經理山東一路招討事;總兵高傑轄徐、泗,駐泗州,經理開、歸一路招討事;總兵劉良佐轄鳳、壽,駐臨淮,經理陳、杞一路招討事;靖南伯黃得功轄滁、和,駐廬州,經理光、固一路招討事。以上江北四鎮同武昌的左良玉部組成江淮防線,防大順軍或清軍南下。然而,弘光政權內部黨爭不斷,內訌不已,搜刮掠奪,無意抗清。
十月,清廷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2萬騎兵征討南明。不久,因陝西李自成大順軍日熾,多鐸奉命轉兵西向(參見清滅大順之戰),從而給弘光政權以喘息之機。十一月,史可法抵清江浦(今江蘇淮陰),籌劃淮河防禦,先後數十次上疏,但南明朝廷上下醉生夢死,不予重視,失去了寶貴的時機。二年(1645年)正月,清軍攻破潼關(參見潼關之戰),擊敗大順軍之局已定,於是清廷便命多鐸率部轉兵分道南下。命沂州、濟寧兵由廟灣南渡黃河,趨邳、宿二州;命彰德,、衛輝兵由孟津東渡黃河,逼歸德、徐州。南明駐睢州總兵許定國、駐河南總兵李際遇分別向清軍約降。史可法飛章告急,並調總兵高傑至徐州,預趨歸德,以掣清軍。次年正月,高傑被許定國誘殺,弘光政權唯一的積極行動告止。不久,弘光政權內訌又起。三月,駐武昌之寧南侯左良五以「清君側」之名,率所部東下,自漢口達蘄州,200里舳艫相接。南京馬士英急調黃得功部赴長江抵禦。清軍乘機趨徐州,南明總兵李成棟登舟南遁,清軍遂連陷潁州(今阜陽)、太和。四月初一日,弘光朝廷密詔史可法督軍倍道入援南京,以御左良玉。時清軍入亳州,向邳州(今江蘇睢寧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還揚(州)、泗(州),但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三鎮兵仍應詔入衛南京。清軍一路陷亳州,一路陷碭山,於初九日佔領徐州。十三日,泗州守將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揚州。清軍渡過黃河,於十七日距揚州20里列營。
十八日,南明降將李成棟引清軍包圍揚州城,史可法急檄各鎮赴援,無一前來。二十二日,城中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降清,揚州城中兵力益單。二十三日,總兵劉肇基請求乘敵不備背城一戰,史可法未允。二十四日,清軍從泗州運來紅夷大炮,試轟揚州,滿城恐慌,史可法血疏告急,不報。二十五日,清軍急攻破城,史可法被俘,不屈就義(參見揚州之戰)。劉肇基率殘部和百姓繼續巷戰,直至矢盡人亡。五月初八日,清軍乘大霧夜渡長江,次日克鎮江。南明沿江守軍皆潰。總兵鄭鴻逵、鄭彩部水師東遁入海,退回福建。十四日,清軍自鎮江南下丹陽,西趨句容,直抵南京城下,南明遣臣迎降。二十二日,清軍俘獲逃奔蕪湖的弘光帝朱由崧。至此,弘光政權亡。南明先後歸降者共計馬步兵23.8萬人。二十四日,多鐸抵南京。
六月初五日,清廷令江南各處軍民盡皆剃發,並繼續撫剿江南未下城邑。清軍自常州、無錫直取蘇州,十三日進入杭州。清廷的剃發令促使民族矛盾激化,江南各地軍民紛紛起兵抗清,其中最著名者為嘉定、江陰二城。十七日,嘉定城民為反剃發令,在黃淳耀、侯峒曾等領導下,堅守孤城,抗擊清兵。至七月初四日李成棟引清軍破城。不久,朱瑛重興義旅,再守嘉定。二十六日,嘉定又被清軍攻破,再遭屠難。八月十六日,原明把總吳之蕃於嘉定反清,亦告失敗,嘉定復遭屠難。史稱「嘉定三屠」。江陰人民在閻應元等指揮下,自閏六月初一日至八月二十一日,守城81天,先後挫敗24萬清軍的進攻,清軍損失7.5萬餘人,守城者戰死6.7萬人,閻應元戰死。九月二十一日,清廷於江寧(今南京)設駐防將軍。又派兵部尚書洪承疇經略江南,以漢治漢,招撫江南各省,基本上安定了江南局勢。
點評:此戰,清軍乘虛而入,直下江南,滅弘光政權,擊碎了南明南北分治的企圖,為進一步完成全國統一做了准備。
Ⅳ 求清軍南下攻克江南各州縣的年表,總體情況我就不需要了
順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四月十八日,清軍包圍揚州,二十一日,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出城投降,二十五日,清軍以大炮轟塌城牆西北角,攻破揚州。五月二十四日,清軍逼近南京,趙之龍、錢謙益跪地獻城,南京淪陷。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
Ⅳ 明代 歸有光 著述 年譜,急!!!!!!
歸有光
歸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跡,認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吳淞江,而吳淞江狹窄,潮泥填淤,漸漸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東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勞而治,為此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時,許多方面均採用了他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年他60歲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他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任順德府通判,專門管轄馬政。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宮,卒年六十六歲。 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今崑山有歸有光墓,為旅遊景點一)文學上,歸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歸有光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有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范圍。其散文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感情真摯,神態生動,風韻悠遠。《項脊軒志》是他的名篇。
項脊軒志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不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栓,亦遂增騰,積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越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曾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曾一至。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於芘。」嫗又曰:「當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此去,以手闔門,自語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嚎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從秦皇帝築女懷清台。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廳景;人知之者,其謂與?井之蛙何異?」
余即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草葯,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友誼賽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卧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畢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楷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倡變文風
明代中葉,文壇上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對掃除台閣體的文風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間,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
時王世貞為文壇宗師,聲勢煊赫,歸有光貶斥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項思堯文集序》)。在詩論上,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艷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反之,他認為那種"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憫時憂世之語,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沈次谷先生詩序》)。他的基本觀點是:以《史記》為代表的秦漢文章雖好,但唐宋間名文未嘗不佳,前、後七子標榜"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實則泥古成風,走入歧途。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於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然觀美矜炫於世而已"(《答俞質甫書》)。當時,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妄庸"後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在《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於古文辭……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還有人把歸有光與歐陽修比較,推崇他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贊。
歸有光反對擬古,多從形式著眼,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十之八九為經解、題跋、議論、贈序、壽序、墓誌、碑銘、祭文、行狀以及制義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有些作品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內容空洞,思想陳腐。在若干記敘、抒情散文中,能做到"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誌銘》)。其藝術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項脊軒志》,以"百年老屋"項脊軒的幾經興廢,穿插了對祖母、母親、妻子的回憶,並抒發了人亡物在、世事滄桑的感觸。所回憶者人各一事,均屬家庭瑣事,但極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細節,刻繪生動。如《項脊軒志》寫景,發揚了唐宋文的優良傳統,確非前後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他的散文名作,如《項脊軒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女二二壙志》等,均未超過千字。《寒花葬志》為悼念夭殤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兩個細節勾勒婢女形象,寫出庭闈人情,極為凝煉。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如《寶界山居記》由太湖風景寫到寶界山居,又對比唐代王維之輞川別墅,並對王維發了議論。《菊窗記》,從洪氏之居的地勢、風景寫到古人仲長統與陶淵明,夾敘夾議,跌宕多姿。
歸氏散文多寫身邊瑣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會矛盾。但他在《備倭事略》、《崑山縣倭寇始末書》、《蠲貸呈子》等文中,刻畫了倭寇人侵後崑山一帶"屋廬皆已焚毀,□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間哭聲相聞"的慘狀。在《書張貞女死事》、《張貞女獄事》文中,揭露了惡霸橫行、吏治腐敗的現實。在《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貼》、《九縣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達了自己為民請命的心懷。在《可茶小傳》、《鹿野翁傳》等傳記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會試雜記》、《壬戌紀行》等紀行文中,記載了當時一些民情世態,這些作品,也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
歸有光死後,其子子寧曾輯其部分遺文,刻於崑山,詞句多有改竄,其孫昌世與錢謙益遍搜遺文,細加校勘,編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間,曾孫歸庄又增益部分遺文,經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別集10卷,共40卷。內收各種體裁之散文 774篇、詩歌113首。今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據明常熟刊本影印。
歷史遺跡
為紀念歸有光,清道光8年(1828),江蘇巡撫陶澍奏請道光皇帝批准,動用菩提寺東邊空地,建造震川書院。於道光8年(1828)動工,3年後竣工。書院佔地11.7畝。
書院與古剎菩提寺相連,南有和尚浜溪流,對岸為大熊牆,綴以綠樹翠蔓,清凈異常。東與因果樹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書院門首鐫刻"震川書院"四個篆字。
清道光15年(1834),江蘇巡撫林則徐因興修水利事,過訪震川書院,留下了「儒術豈虛談,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經師偏晚達,專家論定,狂如七子也心降」的字聯。
清光緒25年(1903),震川書院停辦。翌年毛 源等人借書院原有經費,在原地開辦震川小學堂。至光緒32年(1906)增辦中學。現為安亭中學(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
歸有光紀念像(附圖,位於震川書院遺址)
歸有光
歸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崑山(今屬江蘇)人。 9歲能屬文,後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人。其後二十餘年,八次會試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授長興知縣。因採用古教化法治民,聽訟時引婦女兒童圍觀,用吳語斷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離職,轉為順德府通判,管理馬政。後為南京太僕寺丞,參與撰修《世宗實錄》,以勞瘁致疾,卒於南京。
明代中葉,文壇上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對掃除台閣體的文風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間,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時王世貞為文壇宗師,聲勢煊赫,歸有光貶斥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項思堯文集序》)。在詩論上,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艷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反之,他認為那種"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憫時憂世之語,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沈次谷先生詩序》)。他的基本觀點是:以《史記》為代表的秦漢文章雖好,但唐宋間名文未嘗不佳,前、後七子標榜"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實則泥古成風,走入歧途。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於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然觀美矜炫於世而已"(《答俞質甫書》)。當時,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妄庸"後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在《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於古文辭……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還有人把歸有光與歐陽修比較,推崇他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贊。
歸有光反對擬古,多從形式著眼,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十之八九為經解、題跋、議論、贈序、壽序、墓誌、碑銘、祭文、行狀以及制義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有些作品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內容空洞,思想陳腐。在若干記敘、抒情散文中,能做到"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誌銘》)。其藝術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項脊軒志》,以"百年老屋"項脊軒的幾經興廢,穿插了對祖母、母親、妻子的回憶,並抒發了人亡物在、世事滄桑的感觸。所回憶者人各一事,均屬家庭瑣事,但極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細節,刻繪生動。如《項脊軒志》寫景,發揚了唐宋文的優良傳統,確非前後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他的散文名作,如《項脊軒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女二二壙志》等,均未超過千字。《寒花葬志》為悼念夭殤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兩個細節勾勒婢女形象,寫出庭闈人情,極為凝煉。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如《寶界山居記》由太湖風景寫到寶界山居,又對比唐代王維之輞川別墅,並對王維發了議論。《菊窗記》,從洪氏之居的地勢、風景寫到古人仲長統與陶淵明,夾敘夾議,跌宕多姿。
歸氏散文多寫身邊瑣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會矛盾。但他在《備倭事略》、《崑山縣倭寇始末書》、《蠲貸呈子》等文中,刻畫了倭寇人侵後崑山一帶"屋廬皆已焚毀,□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間哭聲相聞"的慘狀。在《書張貞女死事》、《張貞女獄事》文中,揭露了惡霸橫行、吏治腐敗的現實。在《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貼》、《九縣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達了自己為民請命的心懷。在《可茶小傳》、《鹿野翁傳》等傳記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會試雜記》、《壬戌紀行》等紀行文中,記載了當時一些民情世態,這些作品,也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
歸有光死後,其子子寧曾輯其部分遺文,刻於崑山,詞句多有改竄,其孫昌世與錢謙益遍搜遺文,細加校勘,編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間,曾孫歸庄又增益部分遺文,經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別集10卷,共40卷。內收各種體裁之散文 774篇、詩歌113首。今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據明常熟刊本影印。
Ⅵ 張永剛的學術簡介
主要論著 1.《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活動》 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明末清初黨爭視閾下的錢謙益文學研究》 專著,鳳凰出版社2012年7月版 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簡史》 合著,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賈三近年譜簡編》 《聊城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5.《<金瓶梅>作者新論》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賈三近考論》 《棗庄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3期 7.《吳國倫文學思想及散文創作》 《中國古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10月 8.《王世貞卒年考》 《山西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9.《吳國倫年譜簡編》 《聊城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0.《<搜神記>之「雜傳」論》 《蘭州學刊》2005年第5期 11.《孔子史學觀念發微》 《船山學刊》2006年第1期 12.《中國詩學視野下的文學觀念與文學風貌》 《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文學分論壇論文集》2004年10月 13.《子羔考論》 《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 14.《天主教士在中國交遊考略》 《許昌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15.《吳國倫生平及文學復古》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16.《東林黨的實學思想及政治理念》 《江淮論壇》2006年第1期 17.《分代與分體的兩種言說方式》 《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研究與實施》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8.《東林黨議視野下性靈派內在革新理路的雅化》 《中國文學史的理論維度》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9.《東林書院講經活動與道德救世理念》 《南通大學學報》2007第2期 20.《東林黨議視野下雅文學的區域化轉移》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7第5期 21.《天下東林講學書院考述》 《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7第4期 22.《東林學術與王學的鬥法》 《許昌學院學報》2008第1期 23.《錢謙益與東林黨爭》 《殷都學刊》2008年第1期 24.《東林黨議視野下晚明文學觀念的演進》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5.《錢謙益與東林學派的學術關聯》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6.《錢謙益與鍾惺及竟陵派》 《中國文學史的理論維度》(第2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7.《晚明文社復古觀念的新變》 《安陽工學院》2008年第3期 28.《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分類精選》(上)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9.《東林黨議與江南社會的變遷》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30.《阮大鋮與晚明黨爭》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31.《先秦儒家天人觀的生態倫理思想探微》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32.《東林黨趙南星、孫承宗創作考述》 《衡水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3.《東林黨議視野下晚明文學的歷史分期》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34.《鍾、譚與東林黨議》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5.《復社的源流與社集》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6.《孔子樂正詩三百的經化效應》 《船山學刊》2008年第3期 37.《先秦儒家倫理生態情懷的現實觀照》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8.《晚明狂禪考》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9.《復社與東林黨關系的實態性分析》 《遼東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40.《東林黨議視野下黨社一體化的生成》 《北方論叢》2008年第3期 41.《錢謙益與虞山詩派》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42.《東林黨七君子的節義詩創作》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43.《古代文學教學與當代大學生榮辱觀教育芻議》 《民族高校文科人才創新素質培養》,三晉集團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4.《晚明狂禪運動與公安派的興衰》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45.《論鍾譚體的形成》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46.《劉宗周與證人社》 《溫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47.《幾社的政治化與「經世文編」的編纂》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48.《東林黨六君子及其節義詩創作》 《湖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49.《東林黨顧憲成高攀龍創作考述》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50.《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態審美思考》 《蘭台世界》2008年9月 51.《論錢謙益的詩學體系》 《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52.《東林黨議視野下時事文學觀念的演進》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53.《關於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的研究構想》 《北方論叢》2008年第5期 54.《錢謙益對明代文學復古觀念的評議》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55.《明中後期貶謫官宦與廣西文化》 《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56.《東林黨馮琦公鼐王象春創作考》 《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57.《<山海經>原始生態觀念發微》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58.《論錢謙益對東林與狂禪的學術觀照》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59.《東林書院詩社活動考》 《陰山學刊》2009年第4期 60.《錢謙益在清初詩學觀念的新變》 《江淮論壇》2011年第2期 61.《錢謙益與「楸枰三局」》 《名作欣賞》2012年第5期 教學科研獲獎 1.大連大學文史學院1999年度學生論文年會一等獎 2.聊城師范學院2002年度研究生科研獎 3.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度研究生科研獎 4.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度研究生科研獎 5.華中師范大學2006屆優秀畢業研究生 6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度優秀班主任 7.廣西民族大學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優秀獎 8.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度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 9.廣西壯族自治區第11屆人文社科成果三等獎 教學科研課題 1.《孔子德育觀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在當代大學生中的教育》,廣西民族大學2006年度教學課題B類立項 2.《明中後期貶謫廣西文人群體研究》,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度青年課題 3.《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活動》,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度人才引進項目 4.《晚明文人與黨爭》,2012年度廣西高等學校科研項目 5.《明末清初黨爭視閾下的錢謙益文學研究》,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
Ⅶ 碑傳集的《碑傳集補》
閔爾昌輯錄,六十卷,成書於1923年,1932年梓刻。
閔氏,江都人,清末入袁世凱幕,民初為總統府秘書,後為北京輔仁大學文學系講師。長於經史,善作詞章,對人物年譜頗為注意,這應當對其匯編《碑傳集補》有密切關系。著述不少,有《雪海樓詩存》、《雷塘詞》、《江子屏年譜》、《王伯申年譜》、《王石曜年譜》等。他鑒於人物的傳記總在傳主身後的若干時日才會陸續產生,因此繆荃孫所輯的清代晚期人物的傳記,在繆氏編輯時尚未出現,而後才相繼問世,因而有續編的必要和可能,閔氏為此花費十年功夫搜集資料,以補續編的不足。
體例上與錢氏書、繆氏書相近,稍微有所增損。宗室、功臣、藩臣、客將四類皆取消;增「使臣」、「疇人」、「黨人」、「釋老」四類,立「使臣傳」,是因使臣為晚清始設之官,應予增添,而列「疇人傳」,是學的阮元、羅士琳的作法;將理學、經學分為兩類,是恢復錢氏方法;列女傳中取消繆氏的辯通一目,而增「母儀」;又有卷末《集外文》。其作書緣起及體例,具詳其《自序》,茲附錄於後。閔氏保持正編、續編的特點,為所選文章的著者纂寫小傳-《作者紀略》。
此書所收傳文的傳主,頗有一些同光以前的人物,如卷四十四文學傳中,有明清之際的錢謙益、金人瑞(聖嘆)、龔鼎孳等,卷五十六的羅聘、卷就的尹會一母李氏等等。
全書擁有八百一十五位傳主,所提供的傳文都作了選擇,比較成功。現選錄幾篇於次,請讀者對選文作出判斷。卷八有黃彭年撰《西漚先生墓誌銘》,寫進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李惺伯在家庭為孝子,在鄉里助親鄰,不樂榮達,而任教於書院的淡泊一生。卷十三《使臣傳》收有薛福成、何如璋、楊儒、黃遵憲和許珏五人傳文,馬其昶所寫《清故出使義國大臣許公墓誌銘》之傳主許珏,在使臣中並不出名,然讀這篇傳文後,對其人的立身行事有深刻的印象。卷末收有楊守敬、詹天佑、劉師培等傳,陳衍作《楊守敬傳》,對以「楊圖」著稱於後世的地理學家楊守敬的歷史交代甚明。
Ⅷ 世界文學大事年表
只找到個中國的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 宋濂卒(生於1310年)。宋濂作有散文《王冕傳》、《送東陽馬生序》、寓言散文集《燕書》等。
公元1402年明惠帝建文四年 方孝孺卒(生於1357年)。方孝孺作有散文《蚊對》、《指喻》等。
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約產生於公元15世紀或更早(一說公元13世紀,一說公元11世紀),約100多部,為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約於公元15世紀基本定型(一說產生於公元13至17世紀)。
公元1408年明成祖永樂六年 《永樂大典》於永樂元年(1403)開始編纂,至本年完成,共22937卷(包括凡例、目錄60卷),前後參加編纂者達2000多人,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今殘佚)。
公元1411年明永樂九年 詔令禁毀「褻瀆帝王聖賢」之詞曲、雜劇等。
永樂時期,雜劇、傳奇出現大量歌功頌德、倫理說教之作。代表作家有朱有燉、邱浚(作有傳奇《五倫全備記》)等。
公元1414年明永樂十二年 詔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永樂十五年(1417)頒行,定為國子監及府、州、縣學生員必讀書。
永樂時期,以台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文盛行。
公元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 瞿佑卒(生於1341年)。瞿佑作有傳奇小說集《剪燈新話》,其後李禎作有《剪燈餘話》,標志著唐宋傳奇向清文言小說的過渡。
公元1465年明憲宗成化元年 自明初重定科舉考試制度以來至成化時期,八股文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後長期盛行。
公元1488年公元1488年年 成化至弘治時期,形成以李東陽為明孝宗弘治元 首的「茶陵詩派」,其詩上承台閣體,下啟「前七子」,已表現出復古趨向。
成化至弘治時期,傳奇創作有較大發展,陸續出現的作品有《精忠記》(姚茂良)、《連環記》(王濟)、《千金記》(沈采)、《綉襦記》(徐霖〔?〕)等。
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 弘治中期至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倡導詩文復古運動,主張「格調說」,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後被稱為「前七子」。此後復古、擬古之風盛行。徐禎卿撰有詩話《談藝錄》等。康海作有雜劇《中山狼》等。王九思作有雜劇《杜甫游春》等。
馬中錫和吳中詩人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同為弘治中期至正德年間詩文代表作家。馬中錫作有《中山狼傳》等。唐寅作有《煙波釣叟歌》等。
王磐、陳鐸等為弘治中期至正德年間散曲代表作家。王磐作有〔朝天子〕《詠喇叭》等。陳鐸作有散曲集《滑稽余韻》等。
公元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 李夢陽卒(生於1473年)。李夢陽與何景明並稱「李何」,同為「前七子」領袖人物。
公元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楊慎卒(生於1488年)。楊慎自嘉靖三年(1524)以後謫居雲南30餘年,其詩文自成一家。
王慎中卒(生於1509年)。自嘉靖初期以來,王慎中、唐順之等提倡唐宋散文,其後茅坤、歸有光等繼起,被稱為「唐宋派」。茅坤編有《唐宋八大家文鈔》。
嘉靖中期以後,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徐中行繼承「前七子」主張,再次形成復古、擬古潮流,被稱為「後七子」。王世貞撰有詩話《藝苑卮言》等。謝榛撰有《四溟詩話》等。
嘉靖時期,洪楩編有《清平山堂話本》,收宋元話本及明代擬話本60篇(今存15篇),為今存最早的明人所輯話本集。
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 李開先卒(生於1502年)。李開先作有傳奇《寶劍記》等。為明代傳奇戲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1570年明隆慶四年 李攀龍卒(生於1514年)。李攀龍與王世貞同為「後七子」領袖,與「前七子」領袖李夢陽、何景明並稱「李、何、王、李」。
公元1571年明隆慶五年 歸有光卒(生於1507年)。歸有光為「唐宋派」散文代表作家,作有《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公元1573年明神宗萬曆元年 嘉靖後期至萬曆初年之間,吳承恩在民間創作基礎上寫成長篇小說《西遊記》,為古代神魔小說代
表作品。
署名「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約作於隆慶、萬曆年間,為第一部以現實社會及家庭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世情小說。
隆慶、萬曆時期,長篇小說創作出現繁榮局面。這一時期產生的歷史演義小說有《北宋志傳》(熊大木)、《楊家府演義》(紀振倫〔?〕)等,神魔小說有《封神演義》(許仲琳〔?〕等,公
案小說有《海公案》(李春芳)等。
公元1590年明萬曆十八年 王世貞卒(生於1526年)。傳奇《鳴鳳記》相傳為王世貞所作,此劇開戲曲反映當時重大政治事件之風。
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 徐渭卒(生於1521年)。徐渭作有雜劇《四聲猿》(包括四齣雜劇),其中《女狀元》一劇,為最早以南曲寫的雜劇作品。徐渭又撰有專論南戲的著作《南詞敘錄》。
公元1594年明萬曆二十二年 梁辰魚卒〔?〕(生於1521年?)。梁辰魚作有傳奇《浣紗記》,為最早採用經魏良輔改進的崑腔演唱的劇本,其後傳奇創作漸以崑腔為主;梁辰魚又有用崑腔寫作的散曲集《江東白薴》,此後南曲大盛,北曲迅速衰落。
公元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 李贄(回族)卒(生於1527年)。李贄著有《焚書》、《藏書》等,抨擊封建禮教,反對復古、擬古,提倡「童心說」;曾評點《水滸傳》等,開評點小說、戲劇的風氣。
公元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 袁宏道卒(生於1568年)。袁宏道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稱「三袁」,繼李贄之後反對「後七子」復古潮流,提倡「性靈說」,被稱為「公安派」。袁宏道作有散文《晚游六橋待月記》、詩《猛虎行》等。
王思任的游記《游喚》作於本年,為明末小品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 湯顯祖卒(生於1550年)。湯顯祖為明代傳奇代表作家,作有《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等。
萬曆年間,以湯顯祖為首的「臨川派」與以沈璟為首的「吳江派」進行了長時期的論爭,臨川派強調曲文意趣,吳江派強調形式格律,至明清之際逐漸趨於合流。
萬曆年間及其後的傳奇作品還有:《義俠記》(沈璟)、《獅吼記》(汪廷訥)、《玉合記》(梅鼎祚)、《紅梨記》(徐復祚)、《玉簪記》(高濂)、《紅梅記》(周朝俊)、《東郭記》(孫鍾齡)、《燕子箋》(阮大鋮)等,同為明代後期傳奇代表作品。
公元1621年明熹宗天啟元年 馮夢龍所編的古代短篇白話小說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於本年刊行,其後又陸續編有《警世通言》 (1624),《醒世恆言》(1627)刊行,合稱「三言」,共收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 120篇。馮夢龍又輯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等多種。
天啟年間,自萬曆後期以來形成的「東林黨」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政治斗爭加劇,大批東林黨人被害。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 鍾惺卒(生於1574年)。鍾惺與譚元春並稱「鍾譚」,合編有詩歌評點選本《詩歸》(《唐詩歸》、《古詩歸》),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被稱為「竟陵派」。「竟陵派」散文作家劉侗與於奕正合作有《帝京景物略》等。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 凌濛初編寫的短篇白話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於本年刊行,《二刻拍案驚奇》於崇禎五年(1632)刊行,合稱「二刻」,共有擬話本78篇,為繼「三言」之後由文人創作的小說集。其後至明末清
初的短篇白話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等。
公元1629年明思宗崇禎二年 張溥等在吳江成立「復社」,以東林黨後繼自任,先後參加者有2255人。張溥作有散文《五人墓碑記》等。
公元1632年明崇禎五年 本年前後,陳子龍等在松江成立「幾社」,與「復社」相呼應。明亡後,陳子龍與夏完淳共謀抗清,被捕遇害。陳子龍作有詩《秋日雜感》10首等。夏完淳作有詩《細林野哭》及詩集《南冠草》等。
公元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 徐霞客卒(生於1586年)。徐霞客作有《徐霞客游記》。
明末,小品散文大量產生。張岱於明亡後作有《陶庵夢憶》等。
明末,董說作有《西遊補》,與陳忱作於明亡後的《水滸後傳》,同為明末清初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品。
公元1644年清世祖順治元年 明亡。清兵入關,清王朝統治開始。
順治十八年(1661),清滅南明政權。
清初,錢謙益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錢謙益為「虞山詩派」領袖,作有詩《後秋興》104首等,其散文標志著明末清初文風的轉變。吳偉業為「婁東詩派」領袖,作有七言長篇敘事歌行《圓圓曲》、《永和宮詞》等,繼承元白「長慶體」而有所發展,被稱為「梅村體」。
明末清初以後,才子佳人小說逐漸流行,其早期作品有《玉嬌梨》(張勻)、《平山冷燕》(張勻〔?〕)、《好逑傳》(署「名教中人」)等。
公元1651年清順治八年 長篇彈詞《天雨花》(陶懷貞)約作於本年前,為較早的彈詞代表作品。
公元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 侯方域卒(生於1618年)。侯方域與魏禧、汪琬並稱「清初三大家」。侯方域作有《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李姬傳》、《馬伶傳》等。魏禧作有《江天一傳》、《大鐵椎傳》等。汪琬作有《陳處士墓表》等。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 金人瑞(聖嘆)卒(生於1608年)。金人瑞曾評點《水滸傳》、《西廂記》等,與毛宗崗評點的《三國志演義》同為清初評點派小說戲曲理論代表著作。
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約撰於本年至次年間。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杜浚、錢澄之、歸庄、吳嘉紀、魏禧等。均為清初的明遺民作家,創作中普遍存在著反清的民族思想或民主思想。顧炎
武作有《日知錄》等。王夫之作有《黃書》、《噩夢》及《姜齋詩話》等。
公元1662年清聖祖康熙元年 興庄延鑨私修《明史》獄,次年結案,殺70餘人,株連近200人。有清一代、「文字獄」接連不斷,較歷代為烈。
順治至康熙初期詩壇,施閏章與宋琬齊名,時號「南施北宋」;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齊名,後稱「嶺南三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 李玉卒於本年後(大約生於1610至1620年)。李玉與朱素臣等改革傳奇創作,使之符合演出要求,形成「蘇州派」。李玉於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種曲》(包括《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合稱「一人永占」),入清後作有《千鍾祿》、《清忠譜》《與朱素臣等合撰)等。朱素臣作有《十五貫》等。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朱彝尊於本年編成《詞綜》,其創作開「浙派詞」端緒。清初以來,一變明人不重視詞作的風氣,詞壇漸趨興旺。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李漁卒〔?〕(生於1611年)。李漁作有傳奇集《笠翁十種曲》(《風箏誤》等10種),又撰有戲曲理論著作《閑情偶寄》等。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約於本年前後基本寫成,此後不斷有所修改,為清代短篇文言小說代表作品。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褚人獲的長篇小說《隋唐演義》約寫成於本年前後。
公元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陳維崧卒(生於1625年)。陳維崧開創「陽羨詞派」;又與毛奇齡同為駢文作家。駢文自唐以後趨於衰落,至此復振。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錢彩的長篇小說《說岳全傳》約寫成於本年或乾隆九年(1744),為清代英雄傳奇小說代表作品。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納蘭性德(滿族)卒(生於1655年)。納蘭性德詞自成一家,作有〔長相思〕(山一程)、〔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等。
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洪升撰成傳奇《長生殿》。次年因在皇後喪期內演出,洪升被革除國子監生員籍,觀劇者趙執信被革職,查慎行被除籍。
查慎行為康熙年間「宋詩派」代表詩人,作有《金陵雜詠二十首》等。
公元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孔尚任撰成傳奇《桃花扇》。孔尚任與洪升齊名,時號「南洪北孔」,同為清代戲曲代表作家。
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葉燮卒(生於1627年)。葉燮撰有《原詩》,倡「才、膽、識、力」之說,為清代詩話的代表著作。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洪升卒(生於1645年)。洪升還作有雜劇《四嬋娟》等。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王士禛卒(生於1634年)。康熙時期,王士禛編有《唐賢三昧集》,推崇唐詩,提倡「神韻說」,流行一時。其論詩之語後被輯為《漁洋詩話》、《帶經堂詩話》。其詩歌作品有《秦淮雜詩》等。
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方苞被株連入獄,後作有散文《獄中雜記》。
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蒲松齡卒(生於1640年)。蒲松齡還作有俚曲《牆頭記》等14種。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孔尚任卒(生於1648年)。孔尚任還與顧彩合作有傳奇《小忽雷》等。
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沈德潛的《古詩源》編成於本年。沈德潛又編有《唐詩別裁集》、《清詩別裁集》等,撰有詩話《說詩晬語》,提倡「格調說」,於雍正、乾隆年間流行一時。
公元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 厲鶚所編《宋詩紀事》於本年刊行,收輯宋代3800多家詩人詩作及有關資料。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方苞卒(生於1668年)。方苞提倡「義法」,開創「桐城派」古文。
袁枚辭官居江寧小倉山隨園。其論詩提倡「性靈說」,流行一時。所著《隨園詩話》(刊行於1790年)為清代影響最大的詩話之一。同時稍後,主「性靈說」的詩人趙翼撰有《甌北詩話》(成書於1802年)。袁枚、趙翼與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又稱「前三家」)。
乾隆至嘉慶年間,駢文創作繼續發展,逐漸形成與桐城派古文對立的駢文流派,其代表作家乾隆前期有胡天游等,乾隆中期以後有袁枚、汪中(作有《哀鹽船文》等)、洪亮吉等。
作者: wang24499 2005-11-23 19:25 回復此發言
--------------------------------------------------------------------------------
18 回復:中 國 文 學 大 事 年 表
藏族作家才仁旺階的《勛努達美傳》約產生於公元18世紀中期,為藏族第一部長篇小說。
柯爾克孜族長篇史詩《瑪納斯》約產生於公元16至18世紀(一說公元9至11世紀,一說公元7至9世紀)。
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 吳敬梓卒(生於1701年)。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約寫成於乾隆初期,為清代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九年 曹雪芹卒〔?〕(生於1715年?)。曹雪芹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於其生前已開始傳抄,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程偉元首次刊行,後四十回為高鶚所續。《紅樓夢》標志著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發展的高峰。
楊潮觀的《吟風閣雜劇》於本年刊行,與蔣士銓的《四弦秋》同為雜劇發展至晚期的作品。
公元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 翁方綱的《石洲詩話》初撰於本年,後於嘉慶二十年(1815)修訂刊行。翁方綱推崇宋詩,提倡「肌理說」。「肌理說」與「神韻說」、「格調說」、「性靈說」為清代前期詩歌理論的四大流派。
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 劉大櫆卒(生於1698年)。劉大櫆繼方苞之後發展了桐城派理論,撰有《論文偶記》(刊行於1796年)等。
姚鼐編纂的《古文辭類纂》於本年成書。
公元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 乾隆三十七年(1772),詔修《四庫全書》,開「四庫全書館」。至本年,紀昀等撰成《四庫全書總目》初稿,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寫定刻版。
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傾向於「性靈派」的詩人有黃景仁、張問陶、舒位、孫原湘、王曇等。舒位、孫原湘、王曇繼袁枚、趙翼、蔣士銓後被稱為「後三家」。
長篇彈詞《再生緣》(陳端生作,梁德繩續)約產生於乾隆年間。
公元1797年清嘉慶二年 張惠言所編《詞選》於本年刊行。張惠言論詞主「比興寄託」,開創「常州詞派」。張惠言又與惲敬主張合採散文、駢文之長,於桐城派之後開創「陽羨派」散文。
公元1798年清嘉慶三年 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本年,紀昀陸續寫成短篇筆記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
長篇小說《施公案》約於本年前成書,標志著公案小說與俠義小說的合流。
公元1804年清嘉慶九年 「宣南詩社」(初名消寒詩社)在北京成立,參加者有陶澍、朱□等,活動於嘉慶、道光年間。
公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 姚鼐卒(生於1732年)。姚鼐繼方苞、劉大櫆之後成為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作有《登泰山記》等。
公元1821年清宣宗道光元年 李汝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約成於道光初。
道光年間,宋詩派發展成為「宋詩運動」,倡導者相繼為程恩澤、祁巂藻及曾國藩等,參加者有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
道光年間,桐城派古文出現「中興」局面,代表作家為姚鼐門下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及曾國藩等。
公元1826年清道光六年 魏源於本年編成《皇朝經世文編》,次年刊行。魏源與包世臣、龔自珍均提倡經世致用之文,開啟代經世思潮,同為中國近代改良
主義啟蒙思想的先驅者。
公元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 年底,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成為當時抗戰派領袖。林則徐為道光年間代表作家之一。
公元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 龔自珍本年辭官歸杭州,復北上接眷屬,於往返途中作《己亥雜詩》,至次年春共得315首,為其詩歌代表作品。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鴉片戰爭爆發。本年後,反帝愛國詩篇大量涌現。魏源作有《寰海》11首等,張維屏作有《三將軍歌》等,貝青喬作有《咄咄吟》 120首等,姚燮作有《驚風行》等。
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進京以來,經過長期發展,至鴉片戰爭後,京劇逐漸形成並趨於興盛。此後,崑腔的地位逐漸為京劇所取代,傳統的雜劇、傳奇趨於衰落。
公元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龔自珍卒(生於1792年)。龔自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明良論》、《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病梅館記》等。
長篇彈詞《榴花夢》(李桂玉等)約 成於本年前,共4838000字,為彈 詞及古代小說中最長的作品。
作者: wang24499 2005-11-23 19:25 回復此發言
--------------------------------------------------------------------------------
19 回復:中 國 文 學 大 事 年 表
維吾爾族詩人尼扎里的《愛情長詩 集》約作於本年至次年間。
公元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陳森的《品花寶鑒》刊行,為近代最早的狹邪小說。其後,魏秀仁於咸豐年間作有狹邪小說《花月
痕》等。
文康(滿族)的長篇小說《兒女英雄傳》成書於本年後。
公元1851年清文宗咸豐元年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
林昌彝的《射鷹樓詩話》刊行。
咸豐前後,蔣春霖的詞作於浙派和常州詞派之外自成一家,作有詞集《水雲樓詞》等。
公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 俞萬春旨在「尊王滅寇」的長篇小說《盪寇志》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咸豐元年(1851)經其子修訂潤色後於本年刊行。
公元1857年清咸豐七年 長篇彈詞《筆生花》(丘心如)於本年刊行。
公元1859年清咸豐九年 洪仁玕所著《資政新篇》於本年冬刊行。洪仁玕任太平天國文衡總裁,主管文化教育,為太平天國代表作家。
公元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 咸豐、同治年間,曾國藩繼續提倡桐城派古文並形成「湘鄉派」。其後至光緒前期,「曾門四弟子」張裕釗、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為此派代表作家。
咸豐、同治年間,馮桂芬、王韜等早期改良主義作家反對桐城派古文,主張打破陳法,為近代文體解放的先聲。
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 黃遵憲於本年所作《雜感》詩中提出「我手寫吾口」的主張,要求詩歌創作口語化,已開後來「詩界革命」的先聲。
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劉熙載的文學理論著作《藝概》於本年刊行。
公元1875年清德宗光緒元年 同治至光緒年間,王闓運、鄧輔綸等標榜漢魏六朝古詩,形成「漢魏六朝詩派」。王闓運的代表作品有長篇歌行。
同治至光緒年間,樊增祥、易順鼎等標榜晚唐詩,形成「晚唐詩派」。樊增祥的代表作品有長篇歌行前、後《彩雲曲》等。
公元1877年清光緒三年 黃遵憲任駐日本參贊,在日本五年間,作有《日本雜事詩》(1879年刊行,共154首,1890年重加增刪定稿,共 200首)、《日本國志》(始寫於1879年,成書於1887年)等;其後歷任駐美、英等國外交官,作有《今別離》 4首(分詠輪船火車、電報、相片、東西半球晝夜相反)等,詩中開始出現新的內容。
公元1878年清光緒四年 譚獻編選清詞集《篋中詞》成書,輯評清人詞作590餘首,主常州詞派詞論。
光緒年間,狹邪小說流行。俞達的狹邪小說《青樓夢》於本年刊行。
公元1879年清光緒五年 光緒年間,俠義公案小說流行。石玉昆的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於本年刊行。
公元1883年清光緒九年 本年至光緒十二年(1886)間,鄭孝胥、陳衍等標榜「同光體」,後形成詩派,系由宋詩派演變而來。其中包括以鄭孝胥、陳衍為首的閩派,以陳三立為首的贛派,以沈曾植為首的浙派等。陳衍後撰有《石遺室詩話》(1929年出版)。
公元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 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撰成,於光緒二十年(1894)刊行,主常州詞派詞論。
公元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 蒙古族作家尹湛納希卒(生於1837年)。尹湛納希曾繼其父撰成《青史演義》。
俠義公案小說《彭公案》(楊挹殿)於本年刊行。
公元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刊行。
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四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五月,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十八省在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要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變法維新運動開始。
愛國詩文大量產生。黃遵憲作有詩《悲平壤》、《馬關紀事》等。孔廣德編選《普天忠憤集》,廣泛輯集了當時的愛國詩文。
公元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梁啟超與夏曾佑、譚嗣同等開始試作「新體」詩,倡導「詩界革命」。文廷式因贊助變法維新被革職。文廷式詞近常州詞派而又自成一家。
王鵬運、況周頤等在京結詞社,本年朱孝臧加入。王鵬運、鄭文焯、朱孝臧、況周頤並稱「晚清四大詞家」,除詞作外,致力於整理詞集和詞學研究,其持論承常州詞派而有所發展,不囿於門戶。況周頤後撰有《蕙風詞話》。
Ⅸ 順治的大事年表
(1643年癸未明朝崇禎16年)清太宗有病,命和碩親王以下,副都統以上,詣堂子行禮。
八月 清太宗坐逝於寢宮清寧宮,無疾而終。禮親王代善及諸王文武群臣定議,擁立清太宗第九子福臨為嗣皇帝,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明年改元順治。福臨於大政殿舉行即位大典。
九月葬清太宗於盛京昭陵。十月上清太宗尊謚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號清太宗。 (1644年 甲申)
正月順治帝御大政殿(篤恭殿)受賀,命禮親王代善勿拜。鄭親王濟爾哈朗諭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啟睿親王,而自居其次。
二月祔葬太妃博爾濟吉特氏於福陵。改葬以罪賜死之妃富察氏於陵外。
三月 大學士希福等進刪譯《遼史》、《金史》、《元史》。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自縊。
四月固山額真何洛會告肅親王豪格悖妄罪,廢為庶人。晉封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郡王。大學士範文程啟睿親王多爾袞往定中原。以大軍南伐祭告太祖、太宗。
五月多爾袞率大軍抵達燕京,明文武諸臣士庶郊迎清軍入城。多爾袞進入皇城,居火後餘生的武英殿理事。令官吏軍民以帝禮為明帝發喪。令故明內閣、部院諸臣以原官同滿洲官一體辦事。按制葬明庄烈帝皇後周氏、妃袁氏,明熹宗皇後張氏、神宗妃劉氏。明朝福王朱由崧即位於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為大學士,駐守揚州督師。
六月多爾袞及諸王、貝勒、貝子、大臣等定議遷都燕京,遣輔國公屯齊喀、和托、固山額真何洛會前往盛京迎駕。遷明太祖神主於歷代帝王廟。鑄各官印兼用國書。
七月考定歷法,為時憲歷。以遷都祭告上帝、陵廟。多爾袞諭令,因軍事方殷,新補各官可暫服用明式衣冠。設故明長陵以下十四陵官吏。多爾袞致書史可法,勸其主削號歸藩,史可法嚴詞拒絕。始修乾清宮。
八月順治帝車駕到達廣寧,給明十三陵陵戶祭田,禁止樵牧。
九月於紫禁城東南建堂子。順治帝車駕到達通州,多爾袞率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於行宮朝見順治帝。順治帝自正陽門入宮。初定郊廟樂章。奉安太祖武皇帝、孝慈高皇後、太宗文皇帝神主於太廟。
十月 順治帝親詣南郊告祭天地,遣官告祭太廟、社稷。以睿親王多爾袞功最高,命禮部建碑紀績。上太宗尊謚,告祭郊廟、社稷。順治帝御皇極門(後改稱太和門),舉行入關後的登極典禮,頒詔天下,大赦。加封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王,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和碩英親王,多羅豫郡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復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定諸王、貝勒、貝子歲俸。定攝政王及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冠服宮室之制。定皇帝鹵簿儀仗。仿照盛京清寧宮之制,定坤寧宮祭薩滿禮。定朝會樂章。定賜宴群臣朝賀大典,內監不得列席。
十一月設滿洲司業、助教,官員子孫有欲習國書、漢書者,並入國子監就讀。罷明定陵守者,其十二陵仍設太監二人,量給歲時祭品。入關內首次祀天於圜丘。十二月出明府庫財物,賞八旗將士及蒙古官員。以太宗第六女固倫公主下嫁固山額真阿山子誇扎。以何洛會、鞏阿岱分別祭祀福陵、昭陵,告慰進軍關內功成。假冒故明太子案發,誅殺相關人員15人。入關後第一次大規模圈地。 (1645年乙酉)
正月 命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為都統,代豪格征山東。以太宗第七女固倫公主下嫁內大臣鄂齊爾桑子喇瑪思。命房山縣歲以太牢祭金太祖、清世宗陵。
二月始修《律例》。諭豫親王多鐸移師定江南,英親王阿濟格征討李自成。
三月 始祀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明太祖於歷代帝王廟,並定從祀大臣。
四月 葬故明殉難太監王承恩於明帝陵側,給祭田、建碑。豫親王多鐸師至揚州,諭南明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降被殺,清兵對城內人民持續進行了十天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以太宗第八女固倫公主下嫁科爾沁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子巴雅斯護朗。初行武鄉試。
五月 命內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範文程、剛林、祁充格等纂修《明史》。賜諸王以下百官冰,著為令。多鐸師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學士逃遁太平,忻城伯趙之龍、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以城投降。命滿洲子弟就學,十月一日赴監考課,春秋五日一演射。定叔父攝政王儀注,凡文移皆曰皇叔父攝政王。免皇後租,並崇文門米麥院。宣詔平定江南捷音。乾清宮修繕竣工,開始修繕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宮(即保和殿)。
六月 再次強制推行剃發令,皇太妃逝。發布詔告:清廷興兵,本無意兼並,只為明清和好;但因李自成興兵導致了明國祚滅亡;清軍自關外整旅入關,乃是代明雪恨……以此來消弭漢族的反滿情緒。並命於十月在江南舉行鄉試,以籠絡漢族士人。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多爾袞親自謁拜孔子廟。
閏六月李自成逃亡湖北九宮山,自縊而死。定群臣公以下及生員耆老頂戴品級。詔諭嚴禁諫官朋黨相爭。定滿洲文武官品級。定諸王、貝勒、貝子、宗室王公頂戴式樣。明朝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
七月 享太廟。上清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後、清太宗文皇帝玉冊玉寶於太廟。設明太祖守陵太監四人,給祀田二千頃。禁中外軍民衣冠不遵國制。清兵進至嘉定,進行三次大屠殺,史稱「嘉定三屠」。
八月 以英親王阿濟格出師有罪,降郡王,鰲拜等議罰有差。
十月 豫親王多鐸師還,順治帝幸南苑迎勞之。以清太宗次女固倫公主下嫁察哈爾汗子阿布鼐。加封和碩豫親王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
十二月 更定朝儀,開始罷內監朝參。 (1646年丙戌)
正月 以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西征四川。增定俸給之制:最高攝政王年俸銀2000兩,最低驍騎校30兩。鄭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帶抗清朝。
二月 罷江南舊設部院,差在京戶、兵、工三部滿漢侍郎各一人駐江寧,分理部務。
三月 翻譯完成《洪武寶訓》。賜傅以漸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逝。
四月 攝政王多爾袞諭停諸王大臣啟本。修盛京孔子廟。
五月 多爾袞貯信符於睿王府。重申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
十月 和碩德豫親王多鐸還師,上郊勞之。太和殿、中和殿修繕完成。定皇帝行幸迎送禮。
十一月 明朝唐王朱聿在廣州建立紹興政權。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建永曆政權。
十二月 位育宮修繕完成。定諸王入朝降輿及列朝坐次儀注。鄭成功在海上起兵抗清朝。 (1647年丁亥)
正月 因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府邸殿堂台基逾制及擅用銅獅銅鶴,罰銀2000兩。定親王世子例,其爵秩視郡王,儀仗照親王例。
三月 賜呂宮等進士及第有差。諭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撫、提、鎮各送一子入朝侍衛,察才人使,無子者以弟及從子代之。命郊社太牢仍用腥。《大清律》成。停止圈地。
七月 加封和碩德豫親王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建射殿(即箭亭)於左翼門外。多爾袞罷鄭親王聽政,只令豫親王參與。順治帝幸邊外閱武。
十月 更定鑾儀衛品級,每級官員各降一級。
十二月 禮部尊諭新定服制。定攝政王對皇帝停止行跪拜禮。是年,在京畿大規模圈地。 (1648年戊子)
正月 和碩肅親王豪格師還,衍禧郡王羅洛宏卒於軍,至是喪歸,輟朝三日。
三月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因罪降為多羅郡王。和碩肅親王豪格有罪論死,順治帝以不忍置之於法,幽禁之。尋因激憤死於禁所。
閏四月 復濟爾哈朗爵為和碩親王。
六月 太廟成。
七月 初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定諸王、貝勒、貝子、公、公主、和碩格格等應用金器數目。
八月 允許滿漢官民互相嫁娶。
十一月 祀天於圜丘,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追尊太祖以上四世為皇帝,並奉冊寶於太廟。 (1649年己丑)
正月 定內三院官制。
三月 輔政和碩德豫親王多鐸薨,攝政王多爾袞師次居庸,還京臨喪。
四月 皇太後(即太宗中宮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逝。
六月 英親王阿濟格向攝政王多爾袞爭叔王銜,論其為驕妄罪並禁議部事。
十二月 多爾袞妻元妃死,令兩旗牛錄章京以上官員及妻皆衣縞素,六旗牛錄章京官員以上皆去纓。 (1650年庚寅)
正月 多爾袞納肅親王豪格妻。
二月 上太後謚為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輔天協盛文皇後,合葬昭陵。
五月 多爾袞至連山親迎朝鮮國之女,是日成婚。
七月 順治帝幸攝政王多爾袞府邸。
十一月 攝政王多爾袞有疾,獵於邊外。
十二月 初九日,攝政王多爾袞逝於喀喇城。順治帝親自祭奠於郊外,臣民為其服制。收攝政王信符,貯藏內庫。尊攝政王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議英王阿濟格罪。順治帝親政。 (1651年辛卯)
正月 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幽禁之。十日,禮部上順治帝親政儀注,十二日,順治帝親政,御太和殿。
二月上昭聖慈壽皇太後尊號。蘇克薩哈、詹岱、穆齊倫首告攝政王多爾袞逆節皆實,籍其家,誅殺其黨羽;追罪多爾袞,削其尊號及其母妻追封,撤廟享。
閏二月 幽禁阿濟格於別室,籍其家。定阿附多爾袞諸臣罪,剛林、祁充格俱獲罪。
三月 命諸王、貝勒、貝子分管六部、理藩院、都察院事。定王公朝會集例。定齋戒例。許滿洲、蒙古、漢軍子弟科舉,以甲第除授。
四月 遣官祭祀岳鎮海瀆、帝王陵寢、先師孔子闕里。定元旦、冬至、皇帝萬壽為三大節及其儀注。定諸王大臣陪祭、扈從、接駕、送駕儀注及駕出巡幸,別造香寶隨行,並鑄扈從各印,加「行在」二字。
六月 定諸陵壇廟祀典。詔明神宗陵如其他十二陵,以時致祭,設守陵戶。命修繕祖陵,設守陵戶,定祭禮。復朝日、夕月禮。定皇後大婚儀及皇後儀仗制。
八月 定順天府鄉試滿洲、蒙古為一榜,漢軍、漢人為一榜,會試、殿試如之。戊午,冊立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
九月 定朝儀。改承天門為天安門。建朝日壇於朝陽門外,夕月壇於阜成門外。
十月 賜阿濟格死。封肇祖、興祖陵山曰啟運山,景祖、顯祖陵山曰積慶山,福陵山曰天柱山,昭陵山曰隆業山。 (1652年壬辰)
二月 頒布六諭碑文於天下。加封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叔和碩鄭親王。
三月 罷諸王、貝勒、貝子管理部務。賜滿洲、蒙古貢士麻勒吉,漢軍及漢貢士鄒忠倚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四月 定諸王以下官員輿服制。允禮部議,一月三朝,春秋一舉經筵。定常朝儀注。設宗人府官。
五月 更定詹事府官品級。定皇後、皇妃納采禮制。
七月 定名皇城北門為地安門。
八月 更定王公以下婚娶禮。
九月 更定王以下祭葬禮。幸太學釋奠。擬定親往外邊迎達賴喇嘛。
十月 尊太宗大貴妃為懿靖大貴妃,淑妃為康惠淑妃。
十二月 順治帝於南苑召見五世達賴喇嘛。每旗設宗學,凡未受封宗室之子十歲以上均可入學。 (年癸巳)
正月諭令改變僅有滿臣奏事的局面,此後,凡章奏,令滿漢侍郎、卿以上會同奏進。更定多羅貝勒以下歲俸。順治帝閱讀《通鑒》,問大臣歷史上的各個聖明之君誰最優,陳名夏以唐太宗對,而順治帝以為明太祖的各種立法可垂永久。
三月 幸南台較射。賜太常卿湯若望號通玄教師。命各部院奏事停用綠頭牌。
四月親試翰林官成克鞏等。陳名夏事件發生,28名漢官遭到訓斥。
五月追封舒爾哈齊為和碩親王,額爾袞、界堪、雅爾哈齊、祜塞為多羅郡王。
六月追封塔察篇古、穆爾哈齊為多羅貝勒。慈寧宮成。增置內三院漢大學士,院各二人。設立十三衙門,諭戒宦官干政,所設太監級不過四品。
七月以皇太後諭,發內廷節省銀八萬兩賑濟遇水災民。
八月 以太宗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平西王吳三桂子吳應熊。二十四日諭內院,查歷代廢後事例具聞。二十六日,諭禮部,以皇後為睿王所定,未經選擇為由,廢除皇後為靜妃。二十七日,諸臣上疏,廢皇後之事要慎重詳審。
十月 命大學士、學士於太和門內更番入值。 (1654年甲午)
正月 罷織造官。
二月 朝日於東郊。始行耕耤禮。定每年仲春亥日行耕耤禮。
三月 皇三子玄燁(即康熙皇帝)生。以多羅慧哲郡王額爾袞、多羅宣獻郡王界堪、多羅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配享太廟。
四月 以皇太後命,停命婦更番入侍後妃舊例。
五月 定皇後、嬪妃、親王福金、固倫公主以下,輔國公夫人以上之頂珠服飾例。幸西苑,賜大臣宴。
六月 立科爾沁鎮國公綽爾濟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停宗室子弟習漢字諸書。定鑾儀衛制度。
十二月 和碩承澤親王碩塞薨。 (1655年乙未)
正月 修《順治大訓》。纂《資政要覽》,順治帝親寫序文。以修建乾清宮、景仁宮、承乾宮、永壽宮,遣官告祭天地、太廟。
三月 頒布重視文教上諭。設日講官。
四月 詔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
五月鄭親王濟爾哈朗逝。輟朝七日。
六月 封博果鐸為和碩庄親王。命名宮禁為紫禁城,後山為景山,西苑南台為瀛台。命內十三衙門立鐵牌,嚴禁內監干政。九月 定武會試中式者殿試如文進士。十月定纂修《玉牒》之制。 (1656年丙申)
正月 修《通鑒全書》、《孝經演義》。
三月 初幸瀛台。
閏五月 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及景仁宮、永壽宮、承乾宮、鍾粹宮、儲秀宮、翊坤宮修繕完成。
六月 諭善待滿洲包衣家人。
七月 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逝。順治帝開始移居乾清宮。
八月 承皇太後訓示,編《內則衍義》書成,順治帝親寫序言。
九月 追封和碩肅親王豪格為和碩武肅親王。諭禮部,晉內大臣鄂碩之女賢妃董鄂氏為皇貴妃。
十一月 興京陵成。
十二月 冊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為皇貴妃,頒恩赦。加上皇太後尊號為昭聖慈康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後。命禮部籌建奉先殿。准開玉牒館纂修《玉牒》,每十年一開館。定三年舉行一次大閱禮。 (1657年丁酉)
正月祈谷於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諭令停止八旗舉行鄉會兩試。
二月祭社稷。
三月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壇。以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澤。以配享禮成,大赦天下。順天、江南等地發生科場舞弊案。
四月設置盛京奉天府。
九月 初御經筵。
十月 以開日講祭告先師孔子於弘德殿。幸南苑。始行閱武。修孔子廟。昭事殿、奉先殿成。召見海會寺僧憨璞聰。
十一月 奉先殿修成,奉列朝帝後神位,定元旦、冬至、萬壽、冊封、月朔望,奉帝位於前殿,帝親行禮。
十二月 以皇太後疾愈,賚旗兵,賑貧民。
是年 編制《賦役全書》 (1658年戊戌)
正月 因皇後於皇太後病中有失定省之儀,命停其箋奏,只存皇後之號,冊寶照舊。順治帝親試丁酉科順天舉人,考場設在太和門,以滿兵監視。因皇太後病癒,下詔大赦。停祭祀堂子。因皇太後病癒,祀圜丘,祀方澤,祀太廟社稷。
二月 因內監交接外廷,命內大臣嚴訊。
三月提審內監吳良輔交結外官,受賄鑽營,擬斬。追封科爾沁巴圖魯王女為悼妃。追封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建墳園如制。
五月裁撤詹事府。
六月 停諸王以下孀居福金歲給俸祿銀米,照八旗孀居命婦例各半俸一年。
七月改內三院大學士為殿閣大學士。設翰林院及掌院學士官。
九月以內院大學士覺羅巴哈納、金之俊為中和殿大學士,額色黑、成克鞏為保和殿大學士,蔣赫德、劉正宗為文華殿大學士,洪承疇、傅以漸、胡世安為武英殿大學士,衛周祚為文淵閣大學士,李霨為東閣大學士。
十一月 定宮中女官員額品級。 (1659年己亥)
二月 以雲貴盪平,命今秋舉行會試。
五月發內帑銀三十萬,以其半賑濟雲貴貧民,一半當作兵餉。
九月 尊興京祖陵為永陵。
十一月順治帝獵於近郊,先後次湯泉、三營屯。遣官祭祀明帝諸陵,並增陵戶,加以修葺,禁止樵採。
十二月 定世職承襲例。加公主封號。 (1660年庚子)
正月 京師文廟成。以御極十七年以來,天下未治,下詔,本年正月祭告天地、太廟、社稷,抒忱引責,自今而後,元旦、冬至、壽令節慶停止所上表章,並頒恩赦。
二月定每年孟春合祭天地日月及諸神於大享殿。諭禮部:「向來孟春祈谷禮於大享殿舉行,今既行合祭天地日月於大享殿,以後祈谷於圜丘舉行」。
三月 諭禮部:「朕載稽舊制,歲終祫祭之外,有奉先殿合祭之禮。自後元旦、皇太後萬壽及朕壽節,合祭於奉先殿。其詳議禮儀以聞」。定王、貝勒、貝子、公妻女封號。更定王公、侯、伯以下,章京以上盔纓制。
六月始命翰林官於景運門入值。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於歷代帝王廟。罷遼太祖廟祀及宋臣潘美、張浚從祀。以祈雨步至南郊齋宿。祀天於圜丘。命修舉天下名山大川、帝王聖賢祀典。以順治帝之兄承澤親王碩塞之女撫養宮中,封為和碩順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
八月 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輟朝五日,以宮女多人殉葬,喪禮逾制。二十一日,追封董鄂氏為皇後。
九月 十日,火化董鄂妃。幸昌平,觀故明諸陵。
十月大覺禪師玉林琇勸阻順治帝削發為僧。 (1661年辛丑)
正月 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十四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
二月移順治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監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製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三月 為順治帝上尊謚「章皇帝」,廟號「世祖」。
四月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葬順治帝,予祭葬,謚忠烈。鄭成功收復台灣。江南蘇、松、常、鎮四府發生奏銷案。
六月 罷內閣,復內三院。
十一月康熙帝親祀於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廟。
十二月平西王吳三桂率大軍入緬,緬甸人執明永曆帝朱由榔以獻。宗人府進《玉牒》。
是年為防內地民眾與鄭成功抗清勢力聯系,實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里至五十里,並盡燒船隻,片板不準下海,此即「遷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