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振寧簡介200字
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肥西縣),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於70年代發展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
楊振寧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5年應聘擔任國立華僑大學名譽教授;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榮休,同年出任清華大學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並曾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台灣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以及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現任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名譽院長。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回到國內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1934年,專門為楊振寧請老師講習《孟子》。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成就:1980年獲拉姆福德獎
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93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1994年獲鮑爾獎
1996年獲玻戈留玻夫獎
1999年獲昂薩格獎
2001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代表作品:《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 規范場理論
1993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1994年獲鮑爾獎
1996年獲玻戈留玻夫獎
1999年獲昂薩格獎
2001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代表作品:《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 規范場理論
⑵ 楊振寧簡介
一、生平簡介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楊振寧於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後,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⑶ 楊振寧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楊振寧於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後,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楊振寧,美籍華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愛因斯坦講座"教授、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當時,吳大猷是其老師。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六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1955-1966年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學評議員。1964年加入美國籍。曾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1994年起任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名譽會長。1999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1951年與李政道教授合作,於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因而與李政道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促成了此後幾十年物理學界對對稱性的關注。1954年,同米爾斯博士創立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論(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論)。楊振寧還與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楊-巴克斯特方程"。
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物理學會以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技術獎章"。同年,獲紐約市長頒贈的"自由獎章"。1992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員。1994年,他獲得了美國費城富蘭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國鮑威爾科學成就獎(bower prize)(25萬美元獎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質獎牌)。
1971年以來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和講學。分別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雲南工學院、山西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名譽教授。對中國的科技政策提出許多很有建設性的重要建議。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為上海大學名譽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華大學授予楊振寧博士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1994年6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國武漢華中理工大學訪問時談到他1957年領取諾貝爾獎的情況時,他說,當時他是以一個中國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的。在領獎儀式上,他用中國普通話說"我雖然是獻身於現代科學,我對我所承受的中國傳統和背景,引以為自豪"。獲1995年度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⑷ 楊振寧生平簡介與成就。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術成果:
相變理論;玻色子多體問題;楊—Baxter方程;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非對角長程序;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論文著作:
大約300篇發表於《物理評論》《物理評論通訊》等
《論文選集與後記1945-1980》(英文),(佛里門公司,1983)
《楊振寧文集》(中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簡體版,北京三聯書店;繁體版,八方文化創作室,2008)
2018年5月,楊振寧及其夫人翁帆編著的科學隨筆《晨曦集》出版發行。
此外,還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基本粒子發現簡史》《讀書教學四十年》《科學、教育和中國現代化》《科學的品格》《新世紀的科技》《20世紀的物理學》《對稱與物理》等。
(4)楊震寧擴展閱讀: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⑸ 楊振寧的作品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5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於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果的後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心的靈感。
物理學家戴森去年在石溪為楊振寧退休所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說:「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已有華發,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仍穿梭於紐約和遠東之間。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學有密切的聯系,並且是設在南朝鮮漢城的一個理論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關於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沒有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談到他擔心中美關系的裂痕會擴大,以及由於新近對台灣出生的物理學家李文和間諜活動嫌疑的調查,將為亞洲和亞裔美國科學家帶來的困難。·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後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已故的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他擔心這些合作將面臨危險。
那時候,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後,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中央情報局的官員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要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楊振寧繼續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系,他說:「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近來沒有再來找我的麻煩。」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一個落後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麼會有幸參與2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個統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繞原子核的顫動。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從長遠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的開拓性的工作卻更為重要。那一年,兩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以後證明它是以統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關鍵。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馬奇努說:「當它在1954年寫成時,爭論極大。一些人認為它和物理世界無關。」當時,楊和米爾斯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可是以後證明,這個從微分幾何和纖維叢這樣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來的數學,正是為描述像磁、電、強核力,也許還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換所。戴森講道:「我要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范常已經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於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張,兩人在1962年分手。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的。他說:「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兩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講話了。
楊振寧紮根於數學,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脫離現實世界的形而上學的游戲。40年代後期他剛去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時曾打算成為實驗物理學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動手能力很差。實驗室的同事們開玩笑道:「哪裡出爆,那裡就有楊振寧。」
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
對於物理學家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它既適用於以重力為主的極大王國,又適用於由量子所主宰的極小王國。物理學家在70年代已經在這方面獲得進展。他們提出一個稱為標准模型的理論。可是標准模型並沒有將重力考慮在內。
目前,弦線理論可能可以克服這個缺點。這個理論經過修改後要求十或十一維時——空,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四維時空,即時間這一維加上立體幾何的三維。弦線理論提出來已經20多年,它在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中很流行。可是楊振寧在晚年時是不同意這個理論的。楊振寧懷疑弦線理論或其派生的理論是否能將所有客觀存在的現實都放進一個簡潔的包裝中。
楊振寧說:「弦線理論並沒有得到實驗證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問題部分地在於,為探索弦線的影響,需要極高的能量,更強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寫出一個可以工作的理論,並從事十維計算也是一個問題。
楊振寧提出物理學正經歷一個過渡期。不斷地尋找更快更小的計算機晶片等的應用研究,將會比基礎研究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他說:「很清楚,在未來的30到50年中,人們將更注意物理學的應用。其理由並不是因為所有的基本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而是因為更深入地探索物質的基本結構變得愈來愈貴。」他又說,2005年國會決定中止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是一個信號,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經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超導超級對撞機是要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造的一個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徑將達54哩。
楊振寧預言,計算機工業的實際需求將會推動界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物理學的發展,他承認許多分析家們早已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就像剛剛過去的20世紀被稱為物理學的世紀一樣。是什麼環境使楊振寧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學中起重要作用呢�聽他自己說,在他的成功中,運氣和抱負同樣重要。
楊振寧早年處於一個更像是中世紀的而不是現代的社會。他得益於幸運的家庭環境以及和同事與學者們的聯系。這些為他進入更廣闊的知識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鋪平了道路。反過來,他正通過不斷努力在亞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為回報。
楊振寧生長在中國中部一個圍有城牆的城市——合肥。當時,這個城市的街道是沒有路面的,城門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車開來時無法通過。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於閉塞,楊振寧直到6歲才第一次看見香蕉。
楊振寧的祖父親是當地中學的數學教師。他通過了一次獎學金考試,得以出國,去芝加哥大學讀書,回國後在廈門大學教書,以後去了北京清華大學。
楊振寧本人追隨他父親走上了學術道路。他說:「我很幸運,上百萬和我同齡的人不是餓死就是面對軍閥混戰。」他住在北平一個學術性的社區內,沉浸在一個重視研究、重視知識的社區中。他的父親很快就發現兒子有數學天才,可是並沒有直接教他數學。楊振寧說:「父親的哲學是『不要著急』。」在談天時他偶爾會向兒子提出數學難題。可是父親也認識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楊振寧念完中學初一時,父親請了一位同事來教他中國古文。經過兩個夏天的緊張學習,年輕的楊振寧能背誦孔子的門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楊振寧的祖父被迫離開北平,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楊振寧的父親繼續走好運。幾十年後年輕的楊振寧也進了這所大學,受教於一些當時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他們之中有些以後去了美國,其中包括陳省身。陳省身現在已經從伯克萊加州大學退休,許多人都認為他是現在活著的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
在昆明時,楊振寧開始提高他的英文。他決定不用字典來念英文小說。他選的第一本小說是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這部小說里有和大海有關的俚語,因而很難念。他花了一個星期,念完了這本書,接著念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在熟讀這兩本書以後,楊振寧說:「以後就容易了。」
楊振寧還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對美國初期的科學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很崇敬,富蘭克林的自傳激勵了楊振寧。去美國後他取名為富蘭克,並將第一個孩子的英文名字取為富蘭克林。
1945年楊振寧的父親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接受了楊振寧的父親,可是他要拜才華橫溢的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為師,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學並在以後被稱為氫彈之父的泰勒的指導下寫了博士論文。論文寫好後只有4頁。泰勒說服楊振寧,無論如何,一篇博士論文只有4頁總是太短了,要他加長。他照辦了,加到了23頁。在物理學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後,他又轉向遠東。楊振寧將把他的文稿與信件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而不是給石溪紐約州立大學。他是中文大學的訪問教授。楊振寧也沒有排除他搬回中國的可能性,因為回去後他和與他結縭已50年的妻子杜致禮會得到更好的照顧。�新近,致禮在石溪州立大學的醫院動了三次腫瘤手術,結果良好。 楊振寧在長島還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遠離他的三位已經成年的孩子身邊。他們三位都已得到科學方面的學位。楊振寧說:「他們是美國人。他們接觸的中國文化很少。」長子光諾畢業於密西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現在是紐約州西徹斯特縣的一位財務顧問。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學博士,住在紐約城,為J.P.Marg財務公司分析化學工業。女兒又禮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縣的一位醫生。
楊振寧在196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說:「我們在美國過得很不錯。在這里我們有許多朋友。我們在兩個社會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為他的退休舉行的學術討論會結束時,楊振寧談到他在60歲時的一個「偉大和意義深遠的發現」:「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紀的一位中國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0世紀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楊振寧父親的朋友�譯者註:朱自清 ,把這兩行詩句改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在歷經一生對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後,楊振寧認為這一改造更精確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⑹ 誰是楊振寧
楊振寧 安徽省合肥縣人,1922年出生。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於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並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楊教授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榮休,同年出任清華大學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並曾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台灣中央研究院、羅馬教皇學院以及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⑺ 楊振寧的簡介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 ,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⑻ 楊振寧其人
楊振寧(1922~)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2年9月22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去美國留學,在著名物理學家費米的指導下研究理論物理,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學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章。
楊振寧主要從事統計力學、量子場論、凝聚態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傑出的貢獻是1954年與密爾斯共同提出楊-密爾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范場理論打下了基礎。另一項傑出貢獻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為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個復合模型——費米-楊模型。1957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論;與李政道和奧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變中不僅宇稱不守恆,而且電荷共軛也不守恆;與李政道合作、與朗道和薩拉姆各自獨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組合宇稱(CP)守恆的假設。1959-1962年,與李政道合作實驗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與吳大峻合作提出規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以及規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67-1985年與鄒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論等。在統計力學方面,1952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關於相變的理論。1966-1969年間與楊振平合作得到關於數種模型的嚴格解。在凝聚態物理方面,1961年與拜爾斯合作對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釋,1962年提出非對角長程序觀念等。
楊振寧於1971年夏回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對促進中美建交、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⑼ 楊振寧的資料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
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9)楊震寧擴展閱讀
榮譽稱號
1958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997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台灣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澳門大學授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外,楊振寧還獲得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學院等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⑽ 楊振寧簡介100字內
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肥西縣),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於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連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拓展資料
獲取成就
1、相變理論: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
2、玻色子多體問題:起源於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寧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發表或完成了一系列關於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論文。
3、楊—Baxter方程: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振寧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 年,楊振寧發現 1 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後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現這個方程)。
4、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密切交流,楊振寧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致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於電磁場的基本原理,並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