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省哪12個縣(市、區)被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點規劃范圍
《規劃》明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國土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從區位來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依託長江,上連湘楚、下通皖江,同時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既與沿海發達地區山水相連,又與中西部地區直接相通,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點。該區域以占江西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是江西綜合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
2. 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空間結構規劃
環鄱陽湖經濟圈,即「環鄱湖經濟圈規劃區」,或「鄱陽湖經濟圈」。這是鄱陽湖濱湖城市合力打造環鄱陽湖經濟區,是江西著力推進鄱陽湖地區經濟發展的《環鄱陽湖經濟圈規劃》目標,是環鄱陽湖經濟圈規劃的重點產業鏈。特色產業在集聚的同時,形成支柱產業,是鄱陽湖經濟圈建設的最大亮點。在承接產業轉移和打造生態產業基地中,重點發展建材、化工電子、服裝紡織、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促進「環鄱群」促進新跨越工程,使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城鎮體系、生態環保等更趨合理化。政府部門決策、專家共同研究,編制具體發展方案,在環鄱陽湖范圍內,加快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推廣清潔生產、清潔工藝和綠色消費,發展生態產業,規劃和建設以鄱陽湖周邊的城市群。 環鄱陽湖經濟圈,構建環鄱陽湖城市群,廣納資金、人才、技術和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種植業與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產業與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鄱陽湖旅遊觀光產業,打造鄱陽湖品牌,使之成為重要的生態產業基地、旅遊觀光休閑「後花園」。環鄱陽湖經濟圈功能定位為全國中部地區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全國重要的生態產業中心、江南著名的優質農產品集散中心和國內外著名的生態旅遊休閑勝地,重點發展工業、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旅遊業、現代物流業和特色生態農業。環鄱陽湖經濟圈,未來五到十年是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江西省發改委公布的《環鄱陽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中,環鄱陽湖經濟圈范圍涉及南昌、九江、上饒、鷹潭、撫州和景德鎮六個設區市,土地面積53000多平方公里,占江西全省總面積30%以上,重點規劃范圍為鄱陽湖地區15個濱湖縣(市、區)。九江,是環鄱湖經濟圈規劃重點。 環鄱陽湖經濟圈,功能定位為全國中部地區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全國重要的生態產業中心、江南著名的優質農產品集散中心和國內外著名的生態旅遊休閑勝地,重點發展工業、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旅遊業、現代物流業和特色生態農業。在產業發展重點及其布局規劃中,以建設出口加工區為龍頭,加快建設經濟開發區、星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放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加快對外開發步伐,形成全國最大的產業基地。形成紡織服裝、生物醫葯、電子工業、食品加工、汽車及零部件配套、石化工業等產業聚集區。 環鄱陽湖經濟圈,重點發展鄱陽湖生態旅遊。一湖清水的永久保存,一方人口的發展生存,是歷史性課題。南昌《鄱陽湖保護宣言》中說:「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國內僅存為數不多、尚未受到嚴重污染的湖泊,被譽為中國的一盆『清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湖泊面臨的問題和壓力越來越大。鄱陽湖也面臨著實現湖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新問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1300多年前,王勃向著滔滔北去的贛江吟出了萬古流傳的詩句。」。鄱陽湖煙波浩渺,縱向最長170公里,橫向最寬74公里。數據顯示:目前,直接依靠或間接依存鄱陽湖生存的群眾至少在200萬人以上,其中約20萬專業漁民是完全依賴鄱陽湖生存的。鄱陽湖的生態旅遊起點要高,生態旅遊增加GDP上須嚴格控制,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百姓生活質量。保護湖泊的生態資源,必須減輕湖泊壓力,將會使湖區的生態保護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鄱陽湖生態旅遊的目的,是實現湖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借鑒國際範例發展生態旅遊:鄱陽湖是篇大文章,鄱陽湖的生態旅遊必須先規劃後開發,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者協調發展。江西省林業廳《鄱陽湖濕地保護發展工程總體規劃》領導小組,赴青海湖、三江源等地考察,最終形成《鄱陽湖綜合考察報告》提交省委、省政府,取國家計委立項,投資開展鄱陽湖的保護,合理開發鄱陽湖生態旅遊資源,改變湖區群眾的生存現狀,建設和諧大鄱陽湖。 環鄱陽湖經濟圈,是江西濕地生態的品牌。濕地,是生態江西的品牌。濕地的價值,與人類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鄱陽湖濕地在為我們服務」關注鄱陽湖濕地,就是關注自己;保護鄱陽湖濕地,就是保護江西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有獨特的地位,有不同尋常意義。鄱陽湖區域的江西濕地,是大自然對江西人的恩賜,是江西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條件。江西仍然保持處處綠水青山,生態是鄱陽湖的品牌。江西淡水濕地生態系統,是以大小湖泊、水庫為「板塊」,河流為「網路」的濕地系統。水質是反映水體好壞的主要標准:江西的水最後都匯集到了鄱陽湖,鄱陽湖水環境,國家對鄱陽湖非常重視,「十五」期間,國家環保總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全國選了11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江西有2個——鄱陽湖和東江源。這11個保護區中東部只有3個,就是鄱陽湖、東江源、洞庭湖,其他的都在西部和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 環鄱陽湖經濟圈,周邊生態狀況趨於好轉。據對近50年來鄱陽湖濕地變化做的系統分析顯示,目前鄱陽湖泥沙正呈減少的趨勢,綜合長江倒灌泥沙等影響,鄱陽湖濕地入湖、出湖泥沙和濕地泥沙淤積量比20年前大為減少,入湖總沙量減少了41%即減少997萬噸,泥沙淤積量減少42.3%。其中,上世紀80年代鄱陽湖周邊的贛江、修河、饒河等5條河流入湖泥沙多年平均值為1834萬噸,到了90年代後期只有967萬噸,減少了47.7%,特別是對鄱陽湖輸沙量最大的贛江,其多年平均輸沙量較上世紀80年代初減少了六成。上游興建水利水電工程和治理水土流失,入湖泥沙減少。修河柘林水電站、贛江萬安水電站,使得入湖泥沙減少41.2%。鄱陽湖整個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由24.18萬平方公里減少到3.5萬平方公里。濕地植被恢復,群眾生物多樣性鞏固。 環鄱陽湖經濟圈,生態產業示範基地。鄱陽湖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總體目標是:保護鄱陽湖重要調蓄洪功能和維系區域生態。興建牧種場、攔網魚種場、經濟林種場、種禽場、培訓中心,進行生態農業改造。建設無工業污染的生態農業投資環境。但,濕地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導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下降。山江湖區生態產業建設。生態經濟建設是山江湖工程的中心任務,發展生態產業則是基本內容之一。「十一五」期間,將依照「山上辦綠色銀行、山下建優質糧倉、水面興特色養殖」思路,發展生態產業,振興產業經濟。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大力開展生態果園、生態農庄建設,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產業群;高效利用林業資源,發展生態林業,改善森林質量;積極開發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挖掘淡水漁業潛力,做大做強鄱陽湖淡水魚品牌;開展對鄱陽湖流域生態經濟體系研究,發展循環經濟,提倡「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模式,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積極開展產品的ISO14000認證;加大環保產業建設力度,發展環保市場,促進環保產業的市場化進程。 環鄱陽湖經濟圈,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第一,沃土示範工程建設,主要包括低產田改造工程、科學施肥示範工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中低產田改造示範工程等。第二,旱作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第三,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示範工程,包括國家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小區試點建設、可持續發展縣級示範點建設等。第四,農業能源工程。主要通過推廣普及節柴節煤灶、戶用沼氣池、發展薪炭林等途徑,解決農戶用柴難問題,以促進對生態林的保護。第五,綠色食品產業化工程,通過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加工業,開發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形成農業環保一體化產業。因此,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張友茂先生明確指出:「鄱陽湖,是生態農業的鄱陽湖,是生態工業的鄱陽湖,是生態文化、生態旅遊的鄱陽湖。」。 涉及城市江西提出的「環鄱陽湖城市群」大發展思路,是以該省轄區內的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為核心,環繞湖區有景德鎮、九江、南昌、鷹潭、上饒共5個設區市,具有構建城市群的多項有利條件。 環鄱陽湖生態城市群空間范圍以南昌為核心,昌九工業走廊為重點,以環湖設區市九江、景德鎮、鷹潭為主要支點,環湖高速公路和鐵路為軸線,輻射周圍50公里左右范圍。以縣域為單位,大體包括南昌市9縣區,九江市10縣區,景德鎮市4縣區,鷹潭3縣區,上饒市的鄱陽、余干、萬年3縣,撫州市的東鄉縣共30個縣市區。這是環鄱陽湖生態城市群的基本區域,從長遠發展角度看,可以擴大輻射到上饒、撫州、宜春市的其他部分縣市。但近期范圍不宜擴大過多,以保證中心城市有足夠的經濟密度和輻射力。
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措施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為中國重點規劃建設的一流示範性區域,經過美國、澳洲、新加坡國際頂級專家規劃建設,按照一流標准打造生態經濟核心示範區。
生態示範區
鄱區建設號聲揚,低碳防污不可忘;護好湖鄉天與水,宜居樂業萬年長。鄱陽湖近年實施「綠色生態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為重點,推進污水達標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節能降耗減排工程,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及濕地保護工程,血吸蟲病防治工程等建設。同時,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工程的前期工作。
經濟效應
國家大力發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有序推進昌九工業走廊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加強城鄉統籌,使環鄱陽湖區成為江西城鄉協調先行區。合理發展新型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產業為基礎、功能互補、空間布局合理的環鄱陽湖城市群;繼續落實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穩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機制。
生態長效機制
科學制定規劃,指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強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強鄱陽湖保護治理、促進經濟開發等方面的法規;制定新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分行業制定鼓勵、限制、禁止發展的產業目錄;利用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生態保護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 根據國家中長期重點規劃,江西省將按照「集聚經濟,高效開發」的功能定位,工業產業相對集中布局在高效集約發展區;濱湖控制開發帶通過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制現有企業淘汰落後產能、有計劃異地搬遷和改擴建;湖體核心保護區強化生態功能、禁止開發建設。重點發展科技創新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江西省將建立政策扶持機制,對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實行項目核准備案、土地供應、要素保障三優先。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對濱湖地區、五河源頭不符合功能定位的產業,通過設備折舊補貼、設備貸款擔保、遷移補貼等手段,有計劃地進行拆遷和異地改擴建。
與此同時,江西省還將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支持機制,對五河源頭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利益損失進行合理補償。清理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稅費優惠政策,調整和完善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綠色生產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的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鼓勵引導企業構建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體系,對各級各類金融機構支持的節能減排和綠色信貸示範項目給予貸款擔保與貼息的優惠政策。
4.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劃分為哪三個功能區 他們各自的范圍和功能是什麼
一、區域范圍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境內,古稱彭蠡,《尚書·禹貢》有「彭蠡既瀦,陽鳥攸居」之說,又有彭蠡湖、彭蠡澤、彭澤、彭湖、揚瀾、宮亭湖等多種稱謂。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鄱陽湖是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世界六大濕地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集名山(廬山)、名水(長江)、名湖於一體,其生態環境之美,為世界所罕見。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於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和鄱陽湖全部湖體在內,國土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國土面積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經濟總量占江西省60%。該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鄱陽湖又是長江的重要調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繫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具有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好條件。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38個縣市區 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共青城、九江縣、彭澤縣、德安縣、星子縣、永修縣、湖口縣、都昌縣、武寧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東鄉縣;浮梁縣;余江縣;新干縣; 瑞昌市;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樂平市;貴溪市 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潯陽區、廬山區;珠山區、昌江區;月湖區;臨川區;渝水區
編輯本段二、區域定位
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定位是: 1.建設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區 2.建設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 3.加快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帶動區 4.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台
編輯本段三、戰略目標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近期為2009年至2015年,遠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務是創新體制機制,夯實發展基礎,壯大生態經濟實力,初步形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到2015年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率先在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到2020年,構建保障有力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區域規劃
編輯本段四、現行意義
加快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有利於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有利於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的新模式,有利於構建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的新支點,有利於樹立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形象。國務院指出,要把鄱陽湖區生態經濟區規劃的實施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貫徹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的重大舉措,促進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推動這一地區科學發展。國務院要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要以促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途徑,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把鄱陽湖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
編輯本段五、產業基地
光電產業基地:以南昌為中心,重點建設硅襯底發光二極體(LED)晶元及器件項目、LED照明光源項目、高亮度LED顯示屏項目、LED背光源項目、有機發光器件(OLED)項目、計算機等終端電子產品項目、第三代移動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新能源產業基地:以南昌、新余為中心,重點發展高性能且資源高效利用的高純硅材料、太陽能電池組件與發電系統、兆瓦級以上風電設備和螺桿膨脹發電機組等項目。 生物產業基地:以南昌、樟樹為中心,依託南昌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樟樹中葯產業傳統優勢,重點推進中葯現代化,建設治療艾滋病新葯、抗癌原料葯、新型功能糖、血細胞分析儀器、磁共振成像系統等產業化項目,積極培育生物醫葯、生物農業等新興產業,形成從生物醫葯到生物醫療器械、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的完整產業鏈。 銅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基地:以鷹潭、南昌為中心,以江銅集團為龍頭,提高銅冶煉水平,重點開發銅引線框架、銅板帶、銅箔、特種漆包線等高精度、高性能產品。 優質鋼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內落後鋼鐵產能為前提,依託新鋼、萍鋼、南鋼現有生產能力,以區域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船板、彈簧鋼、建築用鋼、線材等鋼材深加工產品,提升鋼材深加工水平。 煉油及化工產業基地:以九江為中心,實施九江石化油品質量升級工程,適時實施化肥原料路線改造項目,落實環保措施;以永修為中心,重點發展有機硅單體和有機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樹、新干為中心,積極開發離子膜燒鹼、純鹼以及無機氯產品和有機氯產品。 航空產業基地:以南昌、景德鎮為中心,積極參與民用飛機製造,承擔國際航空轉包生產任務,重點建設南昌航空工業城。 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以環湖中心城市為重點,重點開發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機、汽油發動機、變速器、柴油車超低排放後處理裝置。 產業布局
編輯本段六、城市發展
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區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強化昌北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引領作用,重點發展汽車、航空、醫葯食品、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產業,全面提升先進製造業基地水平;加快發展金融、商貿、物流、會展、旅遊、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金融、旅遊集散中心,全國重要的服務外包示範基地。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時經濟圈,聯動發展新建、安義、進賢、余干、南昌縣城和豐城、樟樹、高安市區。 九江:進一步發揮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加快臨港產業開發,積極發展商貿旅遊業,建成贛北區域中心城市、現代化港口旅遊城市、區域性物流樞紐和長江沿岸重要工業基地。以九江城區為中心,聯動發展瑞昌、沙河、湖口、彭澤沿江城鎮板塊以及德安、共青、永修、星子、都昌南部城鎮板塊。 景德鎮:依託千年瓷都的產業基礎和品牌優勢,積極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大力發展功能陶瓷、結構陶瓷、生物陶瓷、工藝陶瓷和精品建築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建設世界瓷都、贛東北工業重鎮和文化生態旅遊城市。以景德鎮城區為中心,聯動發展浮梁、鄱陽、萬年縣城和樂平市區,形成以景德鎮為中心的贛東北城鎮群。 鷹潭:發揮銅產業基礎、交通樞紐、旅遊資源優勢,建設世界銅都、贛東北物流中心和道教文化旅遊城市;依託中心城區,向東逐步與貴溪城區連接成片,向南逐步建成寶山片區,進一步建設余江縣城。 新余:著力發展光伏、鋼鐵和旅遊產業,建設光伏產業基地、特種鋼材製造基地和贛西區域中心城市;以主城區為依託,重點建設下村、羅坊工業基地。 撫州: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醫葯輕紡和文化產業,創建工業新城和文化生態旅遊名城;以新城區為依託,聯動建設東鄉縣城,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時經濟圈。 在2010年,又開展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知識答題競賽活動。
編輯本段七、具體措施
――保護生態環境,創建一流生態文明示範區。主要是實施「綠色生態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為重點,推進污水達標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節能降耗減排工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及濕地保護工程,血吸蟲病防治工程等建設。同時,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經濟發展,使環鄱陽湖區成為江西崛起的帶動區。主要是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有序推進昌九工業走廊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加強城鄉統籌,使環鄱陽湖區成為江西城鄉協調先行區。合理發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產業為基礎、功能互補、空間布局合理的環鄱陽湖城市群;繼續落實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穩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機制。 ――建立生態文明與經濟文明高度統一的長效機制。科學制定規劃,指導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強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強鄱陽湖保護治理、促進經濟開發等方面的法規;制定新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分行業制定鼓勵、限制、禁止發展的產業目錄;利用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生態保護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
5. (2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國務院於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1)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礦產、生物等自然資源豐富,分布集中,易於開發;工農業發達,工農產品供應充足;水陸交通便利;科技發達,人才聚集;人口密集,市場廣闊,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任答四點得8分) (2)保證鄱陽湖枯水期維持一定的水面及水體容積,保護和改善鄱陽湖水生態環境;解決環湖地區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增加湖區有效灌溉面積,增產糧食;改善湖區航運條件;在枯水期為長江下游補充流量,滿足正常生產生活用水;可增強鄱陽湖枯水季節水體的稀釋降解能力;可穩定保護區濕地面積,保護越冬候鳥及水生珍稀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減少湖區有螺洲灘面積,具有巨大的血防效益。(任答四點得8分) (3)鄱陽湖三面環山,周圍丘陵和山地地表徑流強烈,加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大量沉積在湖底;鄱陽湖水位季節變化大,枯水季節,湖內沙灘裸露,在強勁的風力作用下,產生風沙活動,塑造出沙丘起伏的地表景觀,地表出現類似沙漠化環境的土地風沙化。(4分) 6.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 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這是江西省繼《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