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八百冷娃
擴展閱讀
能不能買騰訊的股票 2024-05-17 12:56:32
提供股票代碼凈利潤分成 2024-05-17 12:45:16
股票高低咋看 2024-05-17 12:45:08

八百冷娃

發布時間: 2021-08-04 08:19:16

A. 中條山之戰是否有西北軍參戰呢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中條山戰役惟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好像沒有西北軍參戰
真的啊。。。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叫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冷娃」在陝西話里其實可能是形容那些我們現在所說的酷小伙的意思。數十年來,一直流傳著八百陝西冷娃撲黃河的故事。七十多年前,中日兩支軍隊在中條山南麓、黃河北岸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拼殺,雙方死傷無數。有一群十六七歲的中國軍人被數倍的日軍包圍。他們被逼到黃河北岸一個懸崖之上,三面絕壁。這八百名陝西冷娃,面朝陝西先跪天再跪爹娘,唱著秦腔一頭紮下山崖。

B. 八百冷娃的戰史資料

1938年8月後,孫蔚如奉命帶領由原楊虎城領導的十七路軍改編的第三十一軍團(1939年初改編為第四集團軍)防守中條山西部的平陸、芮城地區。從這時起到1939年3月間,第四集團軍的健兒們曾5次粉碎日軍對條西地區的瘋狂「掃盪」,鞏固了中條防線,保衛了中條山人民的安全,獲得中條山人民的贊譽。可日軍視第四集團軍為中條山的「盲腸」,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 繼1939年「三二九」大掃盪之後,6月上旬,日軍再次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六六」戰役。這次日軍使用的兵力有:牛島實常第二十師團的4個聯隊,前田治第三十七師團的1個聯隊,第二十八騎兵聯隊,並配有野炮第二十六聯隊,山炮第一聯隊,共3萬餘人。在山口集成飛行隊3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兵分9路,由芮城縣的陌南鎮到平陸縣的張店四州山等地,構成一個半孤形包圍圈,向第四集團軍陣地實施了全線進攻。日軍此次作戰的目的,是要將「第四集團軍所屬的第三十八軍、第九十六軍殲滅於芮城以東茅津渡以西地區,同時以山炮30門炸毀隴海路靈寶鐵橋,徹底破壞隴海線之運輸」。
1939年上半年,第四集團軍是由第三十八軍、第九十六軍和川軍第四十七軍共3個軍4個師和2個獨立旅組成。第三十八軍獨立第四六旅駐平陸縣城及其以東地區;第十七師駐守張茅公路沿線的茅津渡一帶。第九十六軍駐平陸縣城以西至芮城陌南鎮以東地區。李家鈺的第四十七軍防守夏縣南部。第四集團軍防地北面是連綿起伏的中條山脊,南面是天險黃河,北高南低,處處深溝巨壑,2萬多人的部隊在這個狹長地帶,面山背水,很少迴旋餘地,地形十分不利;同時,中國守軍戰線長達60華里,僅有2.6萬人防守,而敵人達3萬多人,在兵力上也佔劣勢。 1939年6月6日(農歷己卯年四月十九日)拂曉,日軍步、騎、炮、空各兵種,聯合向防守中條山西部的第四集團軍陣地全線發動了進攻。
在東段,駐張店日軍的二十師團第八十聯隊主力,沿張茅大道南下,向第十七師陣地嶺嶠、下牛、部官、大坪頭進犯,以便把三十八軍和九十六軍隔斷,然後包圍予以殲滅之。同時,日軍二十師團八十聯隊一部,經南北橫尖向風口、紅咀、連家灣一帶獨立四十六旅右側陣地發動進攻;山北從善、大小李、西姚的日軍第三十七師團重松聯隊主力1500餘人,在炮兵、飛機配合下,分兩路進攻風口、紅咀獨立四十六旅陣地北側。
在西段,張村、曲村、姬家窯和蠶坊村的日軍二十師團七十九聯隊三、四千人,於6日拂曉向第四集團九十六軍一一七師一零五七團陣地扁豆凹、東黃草坡,一零五九團陣地西黃草坡、麻溝嶺、豬嘴崖、鳳凰咀陣地,發動猛烈進攻。
第四集團各部在東、西各線英勇抗擊了日軍的進攻,多次打退了敵人的攻勢。但經過18小時激戰,形勢急劇惡化。第四集團總部遂決定調整部署,縮短戰線,除令四十七軍抽3個團攻擊張店敵之側背,三十八軍十七師以有力部阻敵南犯外,令九十六軍主力東撤,准備在平陸以西山地設置防禦陣地。 1939年6月7日,東、西兩線終日苦戰,形勢繼續惡化。在東部,7日拂曉,侵入太臣一帶的日軍3千餘人,繼續南犯,佔領坂頭。獨立第四十六旅大部隊向平陸以北的東坪頭陣地轉移。在西部,一一七師各部於7日轉移時,因部隊通訊聯絡不暢均未按時到達位置,而形成從廟底、西吳到張峪20多里大空隙,日軍乘隙而進。下午5時,日軍又從北、西兩面,向張峪及柏樹崖獨立四十七旅發起攻勢。下午6時,日軍從東西北三面向平陸縣城郊進逼,把第九十六軍和獨立四十六旅包圍在平陸縣城、太陽渡、大澗北、趙家坡等黃河北岸一個東西不到10里的低窪區。第九十六軍和第三十八軍獨立第四十六旅陷入絕境,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險。
在此萬重危急的形勢下,獨立第四十六旅旅長孔從洲根據本旅在敵後偵察所得的情況以及平陸縣犧盟會等送來的情報,斷然決定組織本旅部隊星夜向北突圍。他先要工兵連排除陣地前雷區的地雷。又指定一個連為突圍前鋒,為該連隊配備了十幾挺機槍,每人攜帶了大量的手榴彈,向北打開通路。前鋒部隊象一把尖刀,突然插入敵人後方,直出東車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滅了敵人兩個炮兵中隊和後方醫院;並收繳了一個偽軍連的槍,破壞了公路和電話線,繳獲了山炮12門,迫擊炮4門。天色微明時,獨立四十六旅進入夏縣境內的東吳和南吳村山區埋伏下來。兩天之後,他們回到平陸縣與第三十八軍軍部會合。 獨立第四十六旅出敵不意向北突圍,打亂了日軍部署,使九十六軍絕路逢生。被逼到黃河岸邊的一七七師師長陳碩儒見已臨死地,為保存抗戰實力,則率領身邊不到3個團的兵力,猛向西邊敵陣撲去,經過短暫的混戰,插向敵後陌南鎮。第九十六軍軍長李興中也率部隊向北面突圍,於10日到達張茅大道東的將窩與三十八軍會合。
孔、陳、李率部突圍後,在敵人包圍圈堅持戰斗的張子馥營與敵在平陸縣城北高地進行了反復肉搏,因傷亡慘重,撤到城內,後糧盡彈絕城破,大部官兵犧牲。離師部較遠的新兵團和第五三一團部分官兵1000多人來不及突圍,被敵壓到黃河岸邊,經過一小時血戰,在彈盡糧絕,孤立無援情況下,餘下的八百冷娃,高呼著「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的口號,奮身跳進滾滾黃河之中,壯烈殉國。
日軍攻陷平陸縣城後,從13日拂曉起,以其主力1萬多人分三路再向張茅大道以東的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總部教導團和第四十七軍發起大規模進攻。第三十八軍軍長趙壽山根據敵我力量對比情況,決定縮短戰線,採取彈性防禦,力爭主動。他首先要十七師與四十七軍分別防守南北兩線夾擊敵人;同時命令在稷王山打游擊的兩個團,與孫定國領導的新軍二一二旅密切協作,在敵後積極襲擾敵人。在中國守軍頑強抗擊下,敵因傷亡慘重而無力繼續進攻,在14日傍晚開始撤退。守軍舉行反攻,接連收復淹底、古王、計王、毛家山、廟凹、茅津渡、平陸縣城、芮城縣城等。21日,日軍退回運城。
「六六」戰役,進行了半個月,這是第四集團軍在中條山進行的最大的也是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我軍傷亡及失蹤官兵達8800餘人,日軍傷亡約5000多個。此次戰役粉碎日軍對中條山的大規模進攻,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成功的。戰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到中條山巡視,稱頌第三十八軍是「中條山的鐵柱子」。報紙新聞向全國報道稱:「晉南大戰,我軍又造成光輝的勝利。

C. 國民黨陝西籍將領有哪些具體的生平又是怎麼樣的

井勿幕(1888年-1918年12月23日),又名井泉,字文淵,中國陝西蒲城縣(今銅川市廣陽鎮井家原)人。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政治人物。1903年留學日本,就讀東京大成中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是孫中山得力助手之一,同年秋回國。1906年春,創建同盟會陝西支部,自任支部長,發展同盟會員30多人。1911年的辛亥革命當中,任北路安撫招討使,率領六萬兵馬搶占渭河北部,與清軍對抗。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任陝西支部長。1913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1918年護法戰爭中任陝西靖國軍總指揮,是年12月23日,應約前往興平南仁堡參加軍事會議。當時他帶了四名護兵到南仁堡,被李棟材的部下從背後連開兩槍,當即犧牲。

於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於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他的侄外孫劉遵義教授乃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原名鍾麟,字靈甫,西安城郊東大村人,中國國民革命軍將領。國民革命軍「王牌」「模範師」整編七十四師中將師長,陣亡於國共內戰期間的孟良崮戰役。

D. 八百冷娃的介紹

中條山橫亘黃河北岸,東連太行山,西接呂梁山,北可以作為進擊華北的基地,南可以屏蔽河南洛陽等重鎮,西可以威脅敵之西進,是晉南豫北的戰略要地。太原會戰後,曾參與過西安事變的楊虎城的軍隊,被改編為第四集團軍,分散在晉南山地進行游擊作戰,建立了以中條山為依託的游擊根據地,八路軍所屬第2戰區與之相鄰。

E. 關於黃河或黃河附近地區的屈辱歷史。。。跪求。。。注意,不是歷史故事

八百勇士跳黃河
紅潮導語:『六六戰役』後,人們在平陸與芮城交界的河灘上撈起了800多具戰士的屍體,但實際上跳河的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我目前整理出來的犧牲名單就有2000多人。」

7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中,中日兩軍在中條山南邊、黃河北岸展開過一場殊死的戰斗。「八百名『秦軍』,面朝陝西,跪天,再跪爹娘,唱著秦腔寧死不降,跳進滾滾黃河……」日前,記者聯系了西北大學陝西近代史研究者張恆、中條山抗戰歷史學者張君祥等人,探究了這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

八百名「秦軍」,面朝陝西,跪天,再跪爹娘,唱著秦腔寧死不降,跳進滾滾黃河……

八百「秦軍」唱著秦腔跳黃河

「八百冷娃勇撲江」的故事,早期出現在《白鹿原》作者陳忠實為一本紀實文學作品《立馬中條》所作的序文中。文中提到,96軍177師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於己的日本鬼子包圍,拼殺後死亡200人,餘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寧死不降,縱身跳下懸崖,撲入黃河母親的懷抱……

《立馬中條》的作者之一張君祥是一位西安農民作家,包括他的叔父張景良在內8位親屬都去了中條山前線,後來只回來了6個,三舅犧牲在戰場上,叔父張景良音訊全無,因此他從小就對那段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1986年他開始搜集資料,在20多年裡采訪了400多名曾參加中條山抗戰的老兵。

張君祥說:「『八百冷娃跳黃河』的敘述是根據真實的歷史,在數字和場面上作了藝術化的處理。『六六戰役』後,人們在平陸與芮城交界的河灘上撈起了800多具戰士的屍體,但實際上跳河的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我目前整理出來的犧牲名單就有2000多人。」

西北大學歷史學者張恆曾花費四年多時間走訪老兵和黃河沿岸村民,他告訴記者:「中條山保衛戰總共持續了三年多時間,中日雙方前後進行了多次的戰役,其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次就是1939年的『六六戰役』,『八百將士投河』指的就是在『六六戰役』中的悲壯一幕。」

F. 八百冷娃的簡略概述

在歷史小說《立馬中條》中,自38年7月至1940年10月, 第四集團軍僅以三萬多人先後粉碎了日寇11次對中條山的大掃盪,他們在中條山前赴後繼英勇犧牲了兩萬多人。在11次反掃盪中的「
六六戰役」中,177師新兵團有800多名三秦壯士彈盡糧絕,被日軍逼上黃河崖邊,高呼口號,集體跳崖,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被俘。在11次反掃盪中的望原會戰中,孫蔚如、趙壽山將軍謝絕一戰區建議避敵退卻的主張,率部主動抗戰,在缺乏側翼掩護孤軍對敵的狀況下仍取得瞭望原大捷。

G.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了許多英雄請你寫出至少三個人的名字及事跡列王二小

1、楊靖遠(1902年——1938年)滿族, 原名趙榮山,又名趙先周,遼寧省沈陽市東陵街人。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東北抗日自治聯軍。一日,與其他同志乘敵不意,在沈陽打死數名日本兵,即偕夫人陳華英乘車入關。到北平後,與黨組織接上關系,任華北各界救國會執行委員,常與朱瑞等人在香山召開秘密會議,在平、津地區進行革命活動。

1938年4月5日,受黨組織派遣,到冀魯邊區領導抗日斗爭,任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副司令員。他堅決遵照黨的指示,深入動員群眾,發展地方武裝,正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收編地方傾向抗日的雜牌武裝,狠狠打擊那些頑固派。

同年秋,任冀南第六專署專員,積極組織建立抗日民主地方政權。他經常率領部隊在慶雲一帶活動。

1938年,三劉(劉延臣、劉佩臣、劉景良)圍攻慶雲城,劉景良的部隊到板營、大劉等村,他率部隊迅速包圍,猛烈攻擊,打得敵人懵頭轉向,並在趙家橋設伏,使逃敵遭到了沉重打擊。清明節之夜,他親自組織40餘名精乾的手槍隊員夜襲紀王橋,直搗劉景良的司令部,活捉了劉景良的參謀長,消滅敵人200多名。

他身先士卒,深受戰士們愛戴,在一次戰斗中因高血壓暈倒,蘇醒後再戰,實在支持不住了,才由同志們用擔架抬著,仍指揮戰斗。為了擴大抗日武裝,不避艱險,或打或談,想方設法收編地主、土匪和國民黨武裝。

他深入虎穴,到鹽山縣四區大趙村與反動地主武裝頭子孫仲文談判,勸其率部反正,共同抗日。孫仲文死心塌地與人民為敵,在第三次談判中,企圖搞暗殺。他識破了敵人的陰謀,安然脫險。

1938年秋任冀南區第六專署專員,兼任冀南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 。1938年10月下旬,他指揮部隊攻打孫仲文的老巢大趙村,在戰斗中,負傷被俘。在敵人的鍘刀面前,大義凜然,堅貞不屈,1938年12月14日壯烈犧牲。

2、李學福(1901—1938)朝鮮族,1901年舊歷12月11日出生於吉林省延吉縣山菜溝老虎山屯。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軍長。

李學福參加饒河反日游擊隊後,擔任軍需長,負責部隊的給養和其他軍用物資籌備工作。他想盡一切辦法,保證部隊物資供應。他還說服救國軍第一旅同意接受與游擊隊聯合抗日的協定。不久,游擊隊改編為救國軍獨立營。

1934年2月,饒河地區的救國軍全部潰散,獨立營再次改稱饒河反日游擊大隊,李學福擔任游擊大隊的領導職務。同年7月,李學福接任犧牲的張文偕大隊長職務。8月,他率隊攻打霧林洞偽軍的一個據點,打死10餘名偽軍,繳獲了13條步槍。冬季,他率隊與敵人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游擊戰,使日偽軍受到了很大打擊。

1936年4月,第4團擴編為第4軍第2師,李學福同志任副師長。同年11月間,4軍2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李學福同志任7軍第2師師長。

1937年春,1師和2師合並組成新編第1師,李學福任1師師長。他率1師將偽軍「討伐」隊長張大鬍子、土豪左殿生槍斃,為民除了兩大害。接著繳了警察隊24支步槍,打開了同江、富錦游擊活動的局面,爭取了二龍山第三牌一連偽軍的嘩變,壯大了7軍1師的隊伍。

李學福靈活運用戰略戰術,指揮部隊到處打擊敵人。同時,他非常注意軍民關系,關心群眾,部隊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群眾的稱贊。他關心戰士,與戰士們同吃同住,沒有官架子,從不特殊,得到了戰士們的擁護和愛戴。

1938年1月,中共下江特委決定整編東北抗聯第7軍部隊,李學福同志當選為第7軍軍長和7軍黨委執行委員會常委。不久,李學福同志因長期艱苦鬥爭,積勞成疾,患了嚴重的半身不遂症,於同年8月8日病逝,時年37歲。

3、葉成煥(1914.10.19-1938.4.18),河南新縣人。他是深受劉伯承器重和戰士擁戴八路軍優秀指揮員。

1914年,葉成煥出生在河南光山縣。1929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鄂豫皖紅軍,先後任指導員、營政委、團政委、師長、師政委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葉成煥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為129師在抗戰初期的「三戰三捷」做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成煥任第129師第386旅第772團團長。他率部隊先後參加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著名戰斗,為129師在抗戰初期的「三戰三捷」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7年,在長生口戰役中,葉成煥率領部隊殲滅日軍45人,取得了與日軍作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的半年內,葉成煥率部隊在黃崖底、七亘村等戰役中,都獲得了勝利,初步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1938年長樂之戰,葉成煥率領部隊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將東撤的日軍大部截住,迅即發起攻擊,將日軍截為數段,壓縮到狹窄的河谷里基本殲滅日本,這場戰役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開創了八路軍雄踞太行的局面。

1938年4月18日,為國捐軀,終年24歲。

4、王光宇(1911-1938),原名王興。滿族,吉林德惠人。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副軍長。1938年5月,率第四軍主力西征,轉成於葦河縣境內,同年秋進入珠河一面坡地活動。同年12月,部隊陷入日偽軍包圍受到嚴重挫折,不久他在五常縣九十五頂山同偽軍激戰時英勇犧牲。

王光宇早年就讀於縣立中學,後轉入哈爾濱省立第一中學,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筆從戎,加入當地反日義勇軍,參加抗日武裝斗爭。不久被派赴哈爾濱,入共青團滿洲省委訓練班受訓三個月。此後被派到寧安抗日工農義勇隊做政治工作。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5年2月任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第一師一團政治委員,同年底改任該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部隊改稱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任第二師師長,率部轉戰於牡丹江東側,在依蘭、勃利、林口地區,進行抗日游擊戰爭。

1937年3月中共吉東省委員會成立,被選為委員、常務委員,負責宣傳工作,並任中共第五軍黨委委員。隨後參與組織攻打依蘭縣城,任第二縱隊總指揮,擊潰敵增援部隊。

同年9月調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副軍長以加強該軍領導,他參與領導整頓縮編四軍部隊,加強政治思想工作,鞏固增強了部隊戰鬥力。同年12月指揮四軍與五軍八軍各一部攻克偽樺川聚寶山警察署,繳槍150餘支。他斗爭堅定,有勇有謀,是東北抗聯的優秀指揮員。

5、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

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趙一曼為掩護部隊腿部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審訊。

在獄中,日本人動用酷刑,她沒有吐露任何信息。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

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保衛民族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貞不屈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情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生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兩人決定幫助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1936年6月30日,趙一曼在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日軍追上,再次落入日軍的手裡。

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電刑等酷刑。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沒有吐露任何實情。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珠河縣處死「示眾」。

1936年8月1日,日軍將她押往珠河。8月2日,日軍將其綁在大車上,在珠河縣城「遊街示眾」。此時,趙一曼犧牲之前,面對敵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當趙一曼昂首走到小北門外的草坪中央時,幾個軍警的槍口對准她。

一個日軍軍官走到趙一曼跟前問:「你還有什麼話要講嗎?」趙一曼怒視著,把手中的紙卷遞過去說:「把這些話傳給我家鄉的兒子!」 日軍官看過字條,向軍警們猛一揮手,罪惡的子彈射進趙一曼的軀體,犧牲於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縣)小北門外,年僅31歲。

H. 八百官兵集體跳河殉國是什麼戰役

中條山戰役

當時的說法是八百陝西冷娃投河自盡,不願當俘虜
但事後驗證了,純屬果粉自吹自擂,實際上沒有這事

I. 八百冷娃的歷史故事

原文:七十年前,八百名被日軍圍困在絕壁之上的「陝西冷娃」,先跪天,再跪爹娘,高吼秦腔,「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國家啊,何懼死生!」,歌完,縱身撲向滾滾黃河,十七八歲的,男的女的都有,這是一段虛構的傳說,還是一幕沉鉤久遠的悲壯。
「我這個膝蓋跪過父母,今天,我代我父親來跪你了。」
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
「那些大個子上去就跟敵人戳去了,那娃都跳河死了,一千多人寧跳黃河,也不投降,那個秦腔唱著,很高昂。血流,黃河水都變成紅的了,最後一個兵沒有跳,拿著那個軍旗,插到敵人的胸前,才跳進了黃河。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叫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冷娃這兩個字在陝西話里,其實可能是形容那些,我們現在所說的酷小伙的意思。」
冷暖人生在網路上,發出了這樣的一個構想:希望大家幫我們,一起來尋找最後的抗日老兵。而我們接到第一封信,就提到了冷娃兩個字,這位觀眾說,其實你們最應該尋找的,是數十年以來,一直流傳的一個八百「陝西冷娃」撲黃河的故事。
話說七十多年前,中日兩支軍隊,在中條山南麓,黃河北岸,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拼殺。血戰日夜,雙方死傷無數,橫屍遍野,數日之後的一個黃昏,血染殘陽,有一群衣衫襤褸,都是十六七歲娃的中國軍人,被數倍的日軍重重包圍,他們被逼到了黃河北岸一個懸崖之上,彈盡糧絕,三面絕壁,而這八百名「陝西冷娃」,面朝陝西,先跪天,再跪爹娘,他們唱著秦腔一頭紮下山崖,撲向滾滾黃河。不過這震撼心魄,這蒼涼悲壯的一幕,我們在史料中,並沒有找到任何相關的記載描述,那麼這究竟是一個虛構的傳說,還是一些誇張的敘述,還是一段沉鉤的歷史呢?2008年7月,我們來到中條山麓黃河兩岸,尋訪倖存的老兵。 在西安,我們首先找到了原國民黨第十七路軍,曾參加過中條山保衛戰的老兵,胥繼武。老人告訴我們,他只是聽說,但並沒有看到「八百冷娃」撲黃河,但那場大戰之後,他在黃河岸邊看到了令他一生難忘的一幕。
可不是現今的三門峽市,那個三門峽是三個峽,水就是由這峽里邊過,叫人門,鬼門,神門,有四個口,那個水是由那兒流。有老百姓來說,這三門峽這個漩渦里邊,屍體很多,老百姓說那都是些中國軍人的屍體。胥繼武和戰友,奉令前往打撈安葬死難的烈士,當他們趕到三門峽時,眼前的一切,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
「千人都有,不要說八百幾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屍體都腐爛了,因為在那漂了好幾天了,它那是個漩渦,水就在那兒旋,那屍體也就跟著那水,就在那兒漩,都沒有衣服,後來我才聽說那個水呀打的,把衣服都打掉了,都是光的,十幾歲的,十七八歲,有傷的不多,也有,少數,大部分都是跳下去的,我們都哭了。你沒見著那場面,那簡直是慘不忍睹啊,它一漩過來就撈一個,還漩又撈,那也有100多人在那撈呢。那個漩渦很大,那都是滿滿的,還有一部分流走的,撈上來就地埋,就是三門峽的北邊有一個溝,都埋在那個溝里邊了,當時也不知道誰是誰,撈上來就埋。」
「有沒有做什麼標記?」
「沒有,誰都不知道是誰嘛,那就是把那屍體掩埋了就算不錯了。」
胥繼武老人說,七十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三門峽那慘烈的一幕,至今仍然時時浮現在他的眼前。
通過胥繼武老人我們了解到,那些死難的戰友大多是原國民革命軍38軍177師的將士。那上千名的死難將士,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八百「陝西冷娃」?
3萬「叛軍」讓中條山成為中國戰區的「盲腸」
幾經輾轉,我們在西安近郊的賀韶村,找到了一名177師倖存的老兵,他參加過永濟,陌南,六六戰役,河南,他都去過,娘子關也去了。喬立明老人,已屆九十高齡了,我們起初還挺擔心他是不是能夠接受這么長時間的采訪,沒想到,老人一坐到攝像機面前,馬上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他身體像軍人一樣挺得筆直,沒有等我們發問,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敘述,聲音洪亮,高昂,七十年前的那場大戰,就這樣彷彿在我們眼前。我們跟隨著老人的講述,走近了一群被稱為「冷娃」的中國軍人。
1938年3月,日軍攻佔太原,兵臨風陵渡,西北岌岌可危,蔣介石令三十八軍軍長,孫蔚如將軍,組建三十一軍團,下轄38軍和96軍,渡過黃河,進駐山西南部中條山抗擊日軍,而三十八軍的前身是楊虎城將軍發動「西安事變」的第十七路軍。「西安事變」之後,楊虎城被迫出國。然而,就是這樣一支以3萬多名「陝西冷娃」為核心,裝備低劣的,所謂「叛軍」,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里,以陣亡兩萬七千人的慘痛的代價,把十餘萬日軍阻隔在了中條山一帶,穩住了整個西北,甚至整個中國的戰局,日軍視其為中國戰區的「盲腸」。
「我是15歲參軍的,15歲由我老師帶領去的,當時我們老師跟我們講,我們要抗日,不然就要當亡國奴,還有我幾個親戚,都跟我一起走了,年齡比我都是大一點點,就我小。」
年僅十五歲的喬立明,成為了96軍177師的一名士兵,不久,中條山保衛戰中,最為慘烈的「六六戰役」爆發,1938年6月初,日軍集中了兩個師團,配屬野炮八十餘門,戰車30輛,飛機38架,向中國中條山守軍發起了猛烈進攻,而177師駐守的陌南鎮,成為了日軍進攻的首要目標。
「敵人的飛機掃射、轟炸,敵人的騎兵也沖鋒陷陣,我們的人跟敵人在那拼,咱們很多成千的戰士啊,都已經打成沒胳膊沒腿,有的人甚至頭都掉下來了,有的戰士在那兒,就是沒胳膊了,還拿著槍跟敵人打呢。戰斗從凌晨3時打到下午4時,中國軍隊和日軍反復沖殺,陣地多次易手,我的戰友們,那些大個子上去就跟敵人戳去了,那戳過來戳過去,有戳死咱的,也有戳死日軍的,一圍都是幾十啊,不是一兩個人,幾個人在那撲,我的個子,當時16歲個子還低一點,人家還不讓我上去,大人,高個子都沖出去了,親眼看著一個個倒下去。」
177師和數倍日軍反復沖殺,血戰一日,損失過半。6月6號下午,陌南失守,中國軍隊被日軍的飛機坦克逼向了黃河岸邊。前面是步步逼近的日軍,身後是濁浪翻滾的黃河,生死一線,177師的師長陳碩儒,孤注一擲,他收攏了有生力量組成敢死隊,命令40名機槍手,一字排開在前開路,又返身殺向日軍。
「人家那個碉堡打過來,盡是死,就不會活,我帶領一個小組,河岸還盡是刺棵,哎呀,咱硬爬過去,你不爬,敵人把你打死,就這情況。爬到跟前以後,賈福成把手榴彈撂進去,敵人撂出來,賈福成撂進去,敵人又撂出來,賈福成就把這個大衣脫下來後塞住,這一下才把裡面的敵人給炸死。」
已被置於死地的中國軍隊,突然殺回,日軍猝不及防,177師一部殺開一條血路,沖出了黃河灘。但新兵團和工兵營,兩支部隊沒能跟上,分別被困在了黃河岸邊的許八坡和馬家崖,新兵團一千多人,大都是十六七歲的新兵,邊打邊退,最終八百餘人,被逼上了黃河岸邊的絕壁。幾乎在「八百壯士」投河的同時,在相距十餘里的馬家崖,177師工兵營的二百多個將士,也集體撲進了黃河。有村民說,懸崖上最後只剩下了一個中國士兵,他雙手緊緊攥著一面已經被槍彈撕裂了的軍旗,吼唱了幾句秦腔之後,才跳入了黃河。後來,有人在黃河水浪里發現有一桿軍旗,詫異這桿軍旗為什麼不會被河水沖走呢,結果下水去打撈,拖出了兩具屍首,旗桿從一個日軍的後背戳進去,穿透前胸,而壓在鬼子屍體上,還緊緊攥著旗桿的人,就是那個吼著秦腔,最後躍入黃河的旗手。
「六六戰役」,中國軍隊近萬名官兵殉國。戰後,當喬立明隨部隊,重返黃河岸時,眼前的景象,讓將士們不禁失聲痛哭。1940年,蔣介石命令孫蔚如,率部離開苦戰近三年的中條山,開赴中原參戰,喬立明隨部隊轉戰河南,參加了中原大戰等無數大小戰役,至八年抗戰結束,曾經的戰友,只有少數活著回到了陝西。
「我是個倖存者,在這些戰鬥上我就受過兩次傷,就這個腳上過去,由這兒打過去,一點,輕傷不許下火線,還有一處傷是腿肚子,由這里進去由這里出來,這都不要緊。」
喬立明解放前夕隨部起義,數年後被遣送回農村老家,在家鄉他碰到了多年未見,曾和自己一起炸碉堡的戰友賈福成,土改的時候,被打成一個敵偽反革命,結果呢,一天在公路上睡著,睡著睡著也就死了,這是賈福成最後的落腳,最後是這樣的落腳,一個倖存者,消滅敵人的好戰士,結果就是這樣給死的。歲月流逝,曾經的戰火硝煙漸漸散去,十五歲的娃兒,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七十多年過去,我們在黃河岸邊,其實已經很再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只有黃河水亘古不變的流淌,渾厚深沉。上千名中國軍人,集體撲入黃河戰死,我們很難想像那是何等的慘烈。兩個多小時采訪,喬立明老人沒有停頓,聲音一直洪亮,一直高昂,他還不時說,是這情況,你知道不,好像在證明什麼,就怕我們聽不清楚。老人的兒子告訴我們,他聽說我們要去采訪之後,特意換了件好衣服,一大早就起來准備,還自己口述叫兒子寫下了一份證明材料。老人說他的戰友幾乎都不在了,自己十五歲參軍至今倖存,只要有人聽,他就要認真地講。 「八百冷娃」撲黃河的唯一倖存者已經去世
2008年7月24日,我們和楊凌縣西卜村村民陳忠岳,來到了黃河岸邊的道東村,陳忠岳此行的目的,是要替父親跪謝七十年前的一份救命之恩。
采訪喬立明老人,他說自己和部隊沖出了黃河灘,撲黃河的那一幕更多是聽戰友聽當地老鄉講述的,並沒有親眼目睹,但他說撲黃河的上千將士當中,肯定有少數倖存了下來,希望我們能找到他們來進行采訪。
經過多方尋找,我們還真的打聽到,有一位撲黃河倖存下來的老兵,但是當我們趕到他家的時候,得知老人2007年剛剛去世了,老人的兒子告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他父親對過去的事絕口不提,他只知道父親曾經是國民黨96軍177師的一名敵偽軍官。直到95年的一天,老人突然很鄭重地,把兒子叫到跟前,50年抗戰紀念日,老人他聽到全國紀念抗戰勝利的時候,他把我叫去了他說我的事情該明一明了。
父親向陳忠岳講述了,五十年前,發生在黃河岸邊的一場血戰。
「我們陝西人叫赤精溜子,赤精溜子翻譯成咱們普通話,就是光膀子,統一都是這樣,全部是大刀片,那傢伙打得滿山遍野都是血,陝西人的大刀掄起來就沒路數,就是沒有招數,光是掄著亂砍,那戰場上我父親講的是,死人的血,活人的血,那把戰場都漿抹地,陝西話漿抹,那就塗染的就不成樣子,往後退的時候,你難以下腳,沒有你下腳的地方,都是死人。」
陳志清老人所屬一個團傷亡大半,近二百將士被日軍逼到了黃河岸邊,彈盡糧絕紛紛撲進了黃河。他說有一老一少兩個兵,年齡大的那個老漢,拉著那個年輕娃,咵,朝陝西方向就跪下了,跪恩人,跪父母,陝西是他的父母,就跪下了,跪下了磕了幾個頭,那個老漢拉著年輕娃的手,頭也不回,就這樣跳下去就不見了。
陳志清落到了黃河岸邊的一堆草叢中,被當地的一個村民,救出了黃河灘,僥幸活了下來,說他那一個陣地就剩他一個人了。
「在我的印象里,老人就是個國民黨的兵,當過敵偽軍官,很不光彩。說起這話來,我心裡不好受,我戴著紅領巾的時候,從學校興高采烈的放學回家,老人在那接受批判,我父親看見我放學回來,戴著紅領巾,他站在那被批鬥,那個臉唰一下就變了,變得很難看,有道是人間最大的恥辱,莫過於父親丟丑在兒的當面,所以老人不願意講這個事情。」
七十年前,當黃河岸邊的一個村民把受傷的陳志清背出黃河灘後,碰到了一支中國軍隊,陳志清和村民匆匆告別歸隊,本想戰爭結束後再找恩人跪謝,不曾想一別就是五十年。陳志清老人告訴兒子,自己有生之年最後的願望,就是能找到當年的救命恩人。因為年代久遠,加上沒有經濟條件,雖然父子曾多次托山西的親戚朋友打聽恩人的下落,但老人最終還是沒能了卻心願,直到不久前,一個采訪過陳志清的農民作家,到黃河兩岸的村莊,搜集三十一集團軍的抗日故事時,才無意中碰到了救命恩人的後人,而這時老人已去世了整整二十年。
在關中方言當中,「冷娃」的這個「冷」字,其含義相當豐富,說話辦事不善察言觀色,直來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這種「冷」;認死理,一根筋,八頭牛也拉不回,倔勁上來敢把天戳個窟窿,也是這種「冷」。稱一個人為「冷娃」,其實多有,驚嘆,欣賞,贊許的含義,
七十年過去了,曾經經歷過黃河兩岸那個血戰的「陝西冷娃」,已經為數不多了,仍然健在的也都年過九十。我們其實沒有能夠找到一個撲黃河倖存的老兵,采訪到的也大都是些零散的,年代久遠的記憶的片斷,最終,很遺憾,我們並沒有能還原出那八百「陝西冷娃」撲黃河的悲壯的一幕。但是,也就是從這些零星的片斷當中,從一個個已經暮年的老兵身上,我們還是感受到強烈的讓人震撼的力量,就像作家陳忠實所說,這些從三秦大地這家那戶的柴門或窯洞走上抗日戰場的娃,單是一個「冷」字,豈能概括得了。(鳳凰網專稿:冷暖人生特別節目--「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之鐵血冷娃) 揚眉
黃黃的泥土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出冷娃,
十六、七歲的年紀正如花,
抗槍保國上戰場呦,
離別了爹娘走出了家。
黃黃的大河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帥冷娃,
寬寬的皮帶腰中扎,
三尺的長槍比肩頭呦,
紅撲撲的臉蛋俊臉頰。
黃黃的天空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酷冷娃,
濃眉大眼不住地眨,
不懼頑敵抗倭寇呦,
中條山上把鋸拉。
黃黃的山嶺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血冷娃,
一身泥土戰壕里趴,
槍林彈雨全不懼呦,
同仇敵愾把敵殺。
黃黃的皮膚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孝冷娃,
呼喚爹娘淚嘩嘩,
高亢的秦腔山嶺上吼呦,
二十年後槍再拿。
黃黃的肩膀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義冷娃,
童養的媳婦蘭花花,
尚未入洞房把親成呦,
今夜郎就要把命掛。
黃黃的泥水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好冷娃,
彈盡糧絕全不怕,
不當俘虜受屈辱呦,
義無返顧跳下了崖。
黃黃的河水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棒冷娃,
滾滾的黃河浪天涯,
民族的精神傳萬代呦,
血染的軍旗胸膛上插。
黃黃的太陽金顫顫的沙,
三秦大地八百冷娃,
氣貫長虹輝彩霞,
是咱中華的好兒女呦,
父老鄉親人人誇。

J. 狼牙山五壯士為什麼要跳山,而不選擇與敵人肉搏

因為他們是壯士==,開個玩笑。這個好像不是利不厲害的問題。這兩者都是因為被逼的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有如此壯烈的犧牲。至於你所說的「為什麼要跳山,而不選擇與敵人肉搏」,我是這樣認為的:首先這五人是為了掩護部隊撤離,才把敵人引向懸崖絕路。當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敵人砸去。敵人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5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敵人活捉與武器落到敵人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
你所說的八百冷娃的情況基本也是這樣。只是他們人很多,說的白點,他們全部犧牲了,更比狼牙山五壯士來的更壯烈,慘烈,因此我想你估計是因為他們人多才覺得厲害==,如果你說的厲害是指戰鬥力,一邊是連隊五人組,一邊是團級上百人,這個就更沒可比性了。
純屬個人見解,有出錯的地方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