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
出自《詩經.秦風》___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沙洲。
Ⅱ 道阻且躋中的 躋 什麼意思
躋(jī):高起,登上高處。
一、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二、譯文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岸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乾。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三、出處
《詩經》·《蒹葭》
(2)道阻且躋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大約是2500年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漢水中上游陝西省南部地區,是周朝王族的發祥地,當時農業發達,巫祝文化盛行。
二、作品賞析
表面上看來這是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情景交融、觸情見景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三、作者簡介
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尚書》記載,《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系。
Ⅲ 兼葭里的題: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屬於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怎樣的情景和情感 急!
可望而不可即吧。
表現手法不太記得了誒
Ⅳ 道阻且躋什麼意思
道阻且躋釋義:
那道路坎坷又艱難。
[作者] 《詩經》
[全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Ⅳ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中"長,路,右分別突出了什麼特點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中"長,路,右分別突出了什麼特點,體現了道路的艱險,行路的不易。
Ⅵ 蒹葭萋萋,白露未希.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譯文和出處)
譯文
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原文選自蒹葭《詩經·國風·秦風》。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6)道阻且躋擴展閱讀:
1、蒹葭《詩經·國風·秦風》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2、「國風」的地位及表達情感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思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於役》等就是這一類詩篇的代表作。
"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嚮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谷風》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
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參考資料:網路——國風·秦風·蒹葭
Ⅶ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Ⅷ 「道阻且躋」是什麼意思
道阻且躋翻譯:那道路坎坷又艱難。
出處:《國風·秦風·蒹葭》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8)道阻且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
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風》里的十首詩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凄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說坦塔羅斯王因自我吹噓犯下罪過而遭受懲罰——忍受永遠的焦渴和飢餓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頷,湖岸長著果樹,累累果實就懸在他的頭頂。
可是,當他口渴低頭喝水時,湖水便退去;當他腹飢伸手摘果時,樹枝便盪開,清泉佳果他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目標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的失敗。
探索人生深刻體驗的作品總在後代得到不斷的回應。「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曹植的《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秦風·蒹葭》所表現的主題的回應。而當代台灣通俗小說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說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就是以此詩為本改寫的。
Ⅸ 蒹葭反復說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有什麼象徵意義
意思么就是追尋人的過程漫長艱險 象徵濕人對伊人的思念與愛慕之深
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那種表現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1、反復
2、增加情感基調,表達了一種想愛卻不能愛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