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色列與黎巴嫩沖突原因
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的恩怨
黎巴嫩真主黨成立於1982年,它是穆斯林什葉派政黨,是黎巴嫩的第一大黨。真主黨主張消除美、法在黎巴嫩的影響,迫使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通過武裝斗爭,解放阿拉伯被佔領土;幫助難民早日返回家園。長期以來,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互為盟友,相互支援,聯系密切。
真主黨有一個軍事機構,專門負責游擊隊員的招募、訓練和制定軍事計劃。游擊隊的訓練營有兩個,一個在貝魯特南郊,另一個位於貝卡谷地。真主黨對隊員的訓練不亞於正規部隊,其中有射擊、格鬥、偵察、過障礙物、埋設炸葯等軍事訓練,還有軍事理論學習,訓練時間一般為3個月。據報道,真主黨人數超過5000人,其主要重型裝備為大炮和卡秋莎火箭炮。
黎以邊界濃煙四起
美國的角色
「真主黨」是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於1982年創建的一個什葉派穆斯林游擊隊組織。真主黨建立之初曾得到伊朗革命衛隊的大力支持,最初的目標是將以色列從黎巴嫩領土上趕走,並建立一個類似伊朗神權統治的伊斯蘭國家。外界普遍認為真主黨游擊隊在1983年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駐貝魯特軍營爆炸案。那次爆炸造成241名美軍士兵死亡。從1982年到2000年,黎巴嫩真主黨對佔領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軍隊發動了游擊戰。在以色列軍隊於2000年5月撤出該地區後,許多黎巴嫩人和阿拉伯世界都稱贊真主黨取得了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首次軍事勝利。另外,真主黨多年來一直在建設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部門,這使得它贏得了廣泛的政治支持。美國認為黎巴嫩真主黨是個恐怖組織,但到目前為止,盡管面臨美國壓力,但歐盟仍未宣布真主黨是恐怖組織。
附: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1�4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
參考資料:http://news.qq.com/zt/2006/lbirl/
『貳』 以色列為什麼要打黎巴嫩
幾大原因:
1,以對黎抓走以士兵的報復;
2,對黎巴嫩為伊朗和巴勒斯坦轉運武器、經費不滿;
3,害怕伊朗核計劃實施,想通過以黎之戰迫使伊朗參戰,然後找借口打破伊朗核計劃。
4,黎巴嫩宣戰的目的是聲援哈馬斯,緩解盟友伊朗和敘利亞目前在國際上的壓力;
5,美國背後的默
『叄』 車臣武裝、塔利班、真主黨哪個更能打
野戰塔利班最強,巷戰車臣最強,游擊戰真主黨最強
『肆』 以色列 黎巴嫩 珍珠港
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稱:將攻擊黎巴嫩的基礎設施,會令黎巴嫩方面「非常非常痛苦」
背景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真主黨是穆斯林什葉派政黨,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成立,得到伊朗資助。它曾將以色列部隊驅逐出該國南部,在阿拉伯世界名氣大增。20世紀90年代初,真主黨與敘利亞結成聯盟,在黎南部地區擁有裝備精良的民兵約2.5萬人。真主黨的命運在許多方面與敘利亞唇齒相依。真主黨也加緊改變自己的游擊隊形象,開始涉足主流政治。他們還有自己的醫療診所、報紙和電視台。
黎以關系
自以色列2000年從黎巴嫩撤軍以後,它與真主黨武裝的沖突幾乎沒有停止過。雙方經常展開大規模的襲擊和報復性反襲擊。
以色列在遭受襲擊後卻一反常態地採取了較為克制的態度,僅對真主黨方面進行了強烈警告和低烈度的報復,再次說明了黎以關系及中東局勢的復雜性。一方面,以色列受到了美國的強大壓力,表示要進行精確打擊,避免沖突的升級;而真主黨背後的伊朗和敘利亞也要求其保持鎮靜,避免自己與美國關系的進一步緊張。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美國結束伊拉克戰爭以來,正在尋找下一個打擊對象,而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一直與美國和以色列為敵,也被美國政府視為「鐵定的恐怖組織」。面對美國的強大壓力和伊拉克的教訓,真主黨武裝正在悄悄地改變策略,不再宣稱將對美國目標發動襲擊。
事件
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12日稱抓獲兩名以色列士兵。
稍後,以色列國防軍證實確有兩名士兵失蹤,因而當天下午進入黎巴嫩境內搜尋失蹤士兵並轟炸了黎巴嫩境內目標。
兩名士兵被抓
黎巴嫩真主黨在一份聲明中說:「為了履行解救囚犯和在押者的義務,抵抗力量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邊界抓了兩名以色列士兵。」
聲明沒有說明這兩名士兵的情況,只是說兩人已被轉移到「安全地區」。
路透社報道,黎巴嫩一名政界人士說,黎巴嫩真主黨願意討論用這兩名士兵換回以色列關押的黎巴嫩人。
以色列《國土報》網站12日報道說,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襲擊了在邊境地區巡邏的兩輛裝甲「悍馬」軍車,抓走了兩名士兵,並打傷了車上其他人。繼而,真主黨控制的燈塔電視台開始播放相關節目,要求以色列釋放關押在以色列的黎巴嫩人。
以軍迅速行動
以色列電視10台報道說,襲擊發生後,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達恩·哈盧茨前往國防部作戰室。在商討過程中,軍方高級人員呼籲以色列結束對黎巴嫩真主黨保持克制的局面,稱黎巴嫩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國土報》報道說,哈盧茨下令動員一個預備役步兵師,預計這支部隊將部署到以色列北部邊界與黎巴嫩接壤的地帶。
以軍一名消息人士告訴法新社記者,以軍士兵被抓後,以軍迅速在北部邊界地區部署6000名軍人,這支部隊「正向北方司令部開進」。
黎巴嫩安全部門官員說,以軍動用大炮、炮艇和坦克轟炸了黎巴嫩南部地區,當地幾座橋梁和真主黨的一些陣地被炸,有數名黎巴嫩人受傷。但這些安全官員說,以軍暫時還沒大規模入侵黎巴嫩。
最新消息
7名以色列士兵死亡
以色列軍方說,3名以士兵在黎巴嫩襲擊北部邊境地區時死亡;此外,一輛以軍坦克進入黎南部地區後軋到一枚地雷,導致另外4名士兵死亡。
態度
以:「把黎巴嫩的時鍾撥回20年」
路透社報道說,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決定當地時間昨天下午7時召開內閣緊急會議,商討下一步軍事行動。
奧爾默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真主黨游擊隊攻擊事件是「黎巴嫩在以色列領土上對以色列的戰爭行為,我們已經以強大的力量作出反應……內閣將在今天晚上開會,決定以色列國防軍進一步的軍事反應。」
他威脅說,以色列對於這起事件的回應將令黎巴嫩方面「非常非常痛苦」。
他說,以色列「不會向恐怖主義屈服」,不會就兩名士兵的命運與對方舉行談判。
據以色列電視台報道,總參謀長達恩·哈盧茨也發出威脅:如果不歸還兩名士兵,以軍將攻擊黎巴嫩的基礎設施,「把黎巴嫩的時鍾撥回20年」。黎:請聯合國呼籲停火 遭以拒絕
在以色列國防軍進入黎巴嫩領土以營救昨天早些時候被真主黨游擊隊綁架的兩名以軍士兵後,黎巴嫩政府已請求聯合國呼籲以色列停火。以色列電視10台稱,以色列已拒絕了停火請求。以軍已下令預備役士兵處於待命狀態,並已命令預備役旅沿北部邊界一線部署,以便繼續在那裡展開作戰行動。參謀長哈魯特茲少將在作戰室每隔一小時就會召開一次作戰會議。
軍方的一名高級官員稱,如果以色列士兵不能夠安全歸來,以色列將打擊黎巴嫩的基礎設施,這將使黎巴嫩倒退20年。
聯合國:應釋放以士兵避免事態升級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私人代表昨天發出呼籲,要求黎巴嫩真主黨盡快釋放兩名被綁架的以軍士兵,同時敦促黎以雙方保持克制,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
黎巴嫩與以色列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私人代表吉爾·佩德森緊急趕往黎巴嫩南部地區,並且與黎巴嫩總理福阿德·辛紐拉舉行了會談。佩德森在會談結束後對記者表示,「我呼籲黎巴嫩真主黨盡快釋放被綁架的以軍士兵。」
美國、英國也都表態,呼籲釋放被綁士兵,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
敘:以佔領阿拉伯土地是沖突的根源
敘利亞副總統沙雷12日在大馬士革說,以色列佔領阿拉伯土地是引發阿以沖突的根源。
沙雷是針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當天與以軍相互炮擊、真主黨扣押兩名以軍士兵、以軍隨後大舉入侵黎南部後作這一表示的。沙雷說,以色列的軍事佔領是導致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文/本報記者陳芳
相關消息·巴以沖突
以軍擴大攻勢 瞄準「頭號要犯」
以色列國防軍12日凌晨對加沙地帶實施空襲,幾百公斤炸葯將一處巴勒斯坦房屋完全炸毀,造成9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以軍事後宣稱,他們襲擊的目標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高級軍事領導人、以色列稱之為「頭號要犯」的穆罕默德·戴夫。
哈馬斯武裝組織隨後發表聲明說,戴夫在這次襲擊中沒有受傷,同時巴勒斯坦方面將展開報復行動。
瞄準「頭號要犯」
以軍12日發表聲明說,以軍當天凌晨2時30分對加沙城「謝赫·拉德萬」社區的一幢3層房屋實施空襲,這一社區被認為是哈馬斯武裝據點。
以軍說,哈馬斯武裝組織成員當時正在這幢房屋內舉行秘密會晤。其中,以色列通緝名單中列首位的戴夫在這次襲擊中受傷,但以方難以確認戴夫的傷勢。此外,曾參與上月底綁架以軍士兵行動的巴武裝組織指揮官艾哈邁德·甘杜爾當時也在房屋內,目前傷勢嚴重。
根據巴勒斯坦安全官員的說法,以軍轟炸過後,曾有一輛載有兩人的轎車逃離現場,但最終被以軍導彈擊中。哈馬斯武裝組織隨後仔細檢查了被送往醫院的傷者,確認該組織在加沙的高級指揮官拉德·薩阿德在襲擊中受傷,並被移送到一個秘密地點救治。
這起轟炸是以色列針對戴夫發動的第四次暗殺襲擊。現年36歲的戴夫出生在加沙地帶汗尤尼斯難民營,是一名炸彈製造專家,曾策劃多起在以色列境內的自殺式襲擊。以色列十多年來一直尋求對其實施「定點清除」,並將其列為「頭號要犯」。在2002年的一次暗殺襲擊中,戴夫失去了一隻眼睛。
傷亡慘重
在對哈馬斯目標實施打擊的同時,以軍的轟炸行動造成9名當地平民死亡、4人失蹤,另有數十人受傷。
這次轟炸的威力相當大,巴方安全官員稱以軍對這幢房屋投下了0.25噸炸葯。空襲過後,3層樓房完全被毀,鄰近一處房屋也出現傾斜,周圍房屋玻璃全部被爆炸沖擊波震碎,一些建築的牆壁上布滿彈片。救援人員通過推土機、鐵鏟或者徒手方式在一堆廢墟中尋找倖存者。
嚴厲譴責
空襲發生後,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的一名發言人阿布·奧貝德發表一份內容較長的聲明,強烈譴責以軍的空襲行動。
「我們會讓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領導人們為他們的納粹罪行而後悔。」聲明說。美聯社記者注意到,這份聲明中所使用的措辭異常強烈,以往只有在以色列實施暗殺哈馬斯最高領導人時才使用。
『伍』 黎巴嫩戰爭的歷史背景
在1978年,以色列侵略了黎巴嫩,並佔領了南部的部份地區,以做為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侵襲的回應。這項侵略行動導致了聯合國安理會425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426號決議,這兩項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取消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
但以色列在1982年6月6日時,以逐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由,派遣以色列國防軍再度侵略了黎巴嫩,並進一步地攻擊、佔領黎巴嫩南部,直到2000年5月25日,以色列國防軍才從黎巴嫩撤離,結束了長達18年的佔領。
而在這段期間里(1978年-2000年),以色列國防軍致使了許多不同等級事件的發生,其中最為人所注意的是卡拿炮擊事件(Qana shelling)和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是由馬龍派教會基督徒民兵所實行。
雖然以色列國防軍已從黎巴嫩撤離,但由於舍巴農場(Shebaa Farms)的關系,以色列與黎巴嫩、敘利亞這兩個國家之間一直存有嫌隙。 真主黨是個什葉派穆斯林組織,它宣揚伊朗革命(Iranian Revolution)的成功和在以色列的占據地進行抵抗活動,它的政治口號是摧毀以色列。由於1989年的塔伊夫協定(Taif agreement)、2004年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559號決議之關系,所有由真主黨在黎巴嫩所掌握的武裝民兵都必須解散(但真主黨並未將之解散),據BBC指出,真主黨認為此舉是來自於以色列的破壞。
美國和以色列一直認為真主黨是個恐怖組織,並接受來自於伊朗和敘利亞的財政、政治援助,像是武器、軍事訓練等等(敘利亞對此表示它的確有支援真主黨,但它沒有提供武器給他們)。荷蘭則認為真主黨是由軍人(恐怖組織)和一般平民(非恐怖組織)所組成的。而歐盟覺得真主黨並不是一個恐怖組織,但它支持將其解除武裝。
由於真主黨擁有武器與民眾的支持,在之後的國會選舉,它獲得了9.14%的席次(128席里,它取得了14席)。 在哈馬斯與以色列爆發沖突後,真主黨立刻宣布支持哈馬斯,2006年7月12日早上9點5分(當地時間),真主黨實施了一項名為True Promise的行動,真主黨軍隊以9K51 Grad火箭彈和迫擊炮攻擊靠近黎巴嫩邊境的以色列城鎮、軍事基地,此外,軍隊也移動至以色列境內200米,攻擊了兩輛正在巡邏的以色列國防軍的悍馬車,擊斃了3名士兵,並將2名士兵俘虜至黎巴嫩。
在以色列國防軍確認了旗下有2名士兵埃胡德·戈德瓦塞爾(Ehud Goldwasser)和伊利達·雷吉夫(Eldad Regev)被真主黨逮捕後,一輛企圖追蹤真主黨軍隊至黎巴嫩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又被300公斤的簡易爆炸裝置給摧毀,當時在坦克中的4名士兵當場死亡,而另一名企圖在真主黨強大火力下逃離的士兵也被擊斃。因此,在真主黨12日的行動里共有8名以色列士兵死亡,2名被俘,5名受傷。
真主黨總書記哈桑·納斯魯拉在此行動後表示釋放阿拉伯囚犯是讓被俘的以色列士兵安全獲釋的唯一方法。 對於真主黨軍隊的襲擊行動,以色列派出空軍(Israeli Air Force)以空襲做為報復,空襲摧毀了黎巴嫩南部的橋梁、平民建築,真主黨所屬的Al-Manar電視台報道了這次的空襲中導致了55名平民死亡。對於此報道,一名不具名的以色列國防軍高級軍官表示襲擊行動的目標在於火箭發射基地和火箭庫房,只是這些設施許多都被真主黨故意地建置在熱鬧的地區。一名不具名的黎巴嫩官員則對此談話做出回應,他表示真主黨並沒有在市區儲存武器。此外,以色列這次空襲的目標還有真主黨的前哨基地。以色列稱呼這項空襲行動為Just Reward。
對於之前真主黨軍隊的攻擊,以色列總理艾胡德·奧爾默特表示是一個「戰爭行為」,黎巴嫩將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以色列國防部長阿米爾·佩雷茨(Amir Peretz)也表示會使用一切手段。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哈魯茲(Dan Halutz)則是表示如果士兵沒有被放回來,以色列會讓黎巴嫩倒退20年。
之後以色列持續實施了夏雨行動,並派遣軍隊和坦克到黎巴嫩南部,以色列內閣也在2006年7月12日晚上7點召開會議。
在2006年7月13日,以色列派遣以色列國防軍的噴射機轟炸貝魯特國際機場,但是真主黨用9K51 Grad火箭彈轟炸以色列的納哈里亞(Nahariya)、薩費德(Safed)以做為報復,這次的攻擊使得2名平民死亡、超過29名受傷。大量的納哈里亞居民也開始離開城市以躲避進一步的卡秋莎火箭彈攻擊,此時以色列也開始以海空方式對黎巴嫩進行封鎖,並且轟炸主要的貝魯特-大馬士革高速公路,此外,以色列大規模轟炸電廠等平民基礎設施。
以色列外交部發言人馬克·雷格夫表示真主黨正試著將兩名被捕的以色列士兵送往伊朗,然而,他的這項發言並沒有透露出資料來源。
擔任以色列國防軍將軍,同時也是以色列北方軍區指揮官(Israeli Northern Command)的尤迪·亞當少將表示尚未派出地面部隊到黎巴嫩。
以色列城市海法(Haifa)的居民被要求前往空襲掩體(Air-raid shelter)躲避,據估計有220,000人前往。
以色列國防部長佩雷茨宣布以色列北部實施戒嚴(Martial law)。
2006年7月15日,3枚愛國者導彈部署在海法,以攔截射往海法的導彈(在這個地區部署愛國者導彈是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然而愛國者導彈並不能抵擋來自黎巴嫩的喀秋莎火箭彈。到沖突爆發為止,真主黨共在113次襲擊中發射了4407顆彈頭到以色列北部人口密集區,其中使用了中國的122mm 81式火箭彈和90式分彈頭。
『陸』 以色列在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原因。
問我你算是認對人了,原創~~~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成為國際關注的中心,吸引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關注,使他們無暇他顧。而在中東,兩伊戰爭正打得火熱,支持伊朗的敘利亞等阿拉伯強硬派同支持伊拉克的沙特、約旦等阿拉伯溫和派之間的矛盾很大,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顧不了太多國際事務。而黎巴嫩國內三種勢力互不妥協、矛盾尖銳,有機可尋。加上以色列用西奈半島換來了埃及的認可,正好無後顧之憂。基於這些有利因素,以色列准備開始軍事冒險了。
『柒』 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誰更厲害
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都是些民兵組織,但是黎巴嫩真主黨可以組織起陣地對抗以色列,巴勒斯坦哈馬斯面對以色列國防軍的進攻只能躲避很難還擊
『捌』 以色列與黎巴嫩之戰誰的原因
黎以沖突的「首因」是黎巴嫩真主黨越境襲擊以色列,並綁架了兩名以色列士兵,進而引發了以色列的大規模軍事報復。但世上往往沒有如此簡單的因果關系。
黎巴嫩真主黨是謀定而動。
哈里里遇刺事件導致了支持真主黨的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以及一個親西方黎巴嫩政府的建立,盡管真主黨仍在議會中有著左右政府的能力,但他們更希望重新分配權力。目前的局勢也證明,在真主黨的冒險之舉反襯之下,黎巴嫩政府和軍方則顯得近乎無能,貝魯特政府被撂到了一邊。客觀上,由於真主黨不但在黎南部擁兵自重,已然成為國中之國,其更在議會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也使得貝魯特政府缺乏做勸服工作的著力點。另一方面,選擇巴以局勢膠著之時迫使以色列拉開「第二戰場」,也是對哈馬斯的呼應。
以色列的軍事計劃亦有跑題之嫌。
現在,這場拯救大兵行動已經迅速升級為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戰斗。由於真主黨一直被以色列視為「肉中刺」,而解除真主黨武裝的聯合國決議又難以落實,以色列目前雖然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但仍希望藉此機會「讓真主黨出局」,將其從邊境地區清除出去,用另一支勢力來代替它,雖然這並不容易。
如果軍事實力能簡單決定結局,那麼,真主黨區區過萬兵力遠遠不是以色列的對手,但別忘了,中東問題一直就錯綜復雜,除了以色列的持續軍事行動可能引起伊斯蘭世界的抵觸,黎以雙方背後,也都有擺脫不掉的國外勢力影子。
如果追根溯源,黎巴嫩真主黨自從其1982年組建以來就與伊朗有著良好的互動關系。其不僅是在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一手支持下誕生,同為穆斯林什葉派,其與伊朗更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反對以色列,並主張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客觀而言,現在,當伊朗在核問題上正面臨著西方越來越大的壓力的時候,地區新熱點的產生,自然能夠緩解它的壓力,並增加談判籌碼。
而作為對以色列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目前也並沒有對以施加足夠的壓力。雖然美國呼籲以色列保持克制,但仍強調它有保衛自己的權利。當然,伊拉克困境、伊朗核問題、朝鮮導彈問題接踵而來,讓美國有點分身乏術,但讓以色列敲打敲打向來都被其視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抑或真主黨,削弱甚至消滅它們的力量,為其分擔壓力,又何樂不為?
如此觀之,真主黨不會輕易罷手,而以色列還會大打出手,如果以地面部隊介入越境襲擊,那麼事態可能進一步擴大。知名中東問題專家朱威烈教授也表示,雖然這還不是戰爭,但該地區局勢面臨失控的危險。目前而言,與黎以沖突相比,也許巴以沖突更有轉圜的餘地,起碼阿巴斯還是被以色列認可的談判對象。
『玖』 這次以色列打黎巴嫩的原因是什麼啊
以色列進攻黎巴嫩,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關注。德國和西方各國媒體都作了大量報導,發表了評論。德國之聲將一些媒體的反應譯載如下。
通報(德國美茵茨)
把黎巴嫩當成一個國家,對之施加壓力,以清除南部的真主黨,只有在貝魯特政府真的是自己國家的當家人的情況下才會成功。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敘利亞和伊朗通過各黨和民兵掌握著這個國家的決定權,他們才能決定什麼時候開火,或者什麼時候談判。因此,以色列是打錯了對象,它的出兵不會有什麼效果。
日報(德國柏林)
到現在為止,以色列在黎巴嫩和加沙的威力展示沒有威力可言。軍事逞強只有在能夠以此達到一個政治目的的情況下才是有用的。通過攻擊黎巴嫩的基礎設施,是想要給貝魯特政府施加壓力,並讓它把這個壓力轉給真主黨。以色列的口號是,整個黎巴嫩要為真主黨付出代價。這種戰略至今總是只能讓黎巴嫩人肩並肩抱成一團。
艾斯林根報(德國艾斯林根)
以色列甚至威脅說,必須時要把這個國家的時鍾倒擰20年。盡管暴力在升級,以色列這一次顯然沒有其它空間,只能是這種形式的純粹的宣戰。跟真主黨進行任何談判都會在加沙削弱其地位。
商報(德國杜塞爾多夫)
在2000年清掃了黎巴嫩南部後,以色列長時間地對邊境地區的小沖突作出克制的反應。它反復要求貝魯特政府,在那裡駐扎正規軍。毫無用處:沒有真主黨的批准,誰也進不了邊境地區。現在,在綁架了兩名士兵,後迫使釋放在以色列關押的黎巴嫩人之後,耶路撒冷的耐心線綳斷了。這是合邏輯的。
斯圖加特報(德國斯圖加特)
目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不僅是兩個相互敵視的民族幾十年來吃力地壓著的仇恨,而也是國際社會極大的不知所措。美國、歐盟和俄羅斯提出了立即釋放被綁架的以色列士兵的要求。同時也呼籲以色列節制。當然,這幾乎不會有什麼效果。現在只剩下一個非常飄搖的希望,希望沖突的各方能夠及時恢復意識,趕在整個地區陷入一場可怕的戰爭之前。
每日告示(瑞士蘇黎世)
在國際舞台上看不出有誰具有政治願望和力量,來貫徹一個公平合理的、廣泛的解決方案。於是,原野仍然屬於鷹們。
世界報(法國巴黎)
對沖突升級高興的會是哈馬斯和真主黨,還有他們忠實的支持者德黑蘭和大馬士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