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舉辦會議
擴展閱讀
香港罷醫 2025-09-11 15:43:27

舉辦會議

發布時間: 2021-09-08 18:22:42

A. 「舉辦」,「舉行」,「召開」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

舉辦,指舉行活動;辦理事業。如:學校舉辦運動會。它強調的是主體。

舉行,意思是進行比賽等。比如運動會正在舉行。它強調的是客體。

召開,一般多指正式的會議。如:黨代會將於某時召開。

2、強調的內容不同


區別在字面上,「行」注重過程,「辦」強調事情,進行(集會、比賽等):~會談 ㄧ~球賽 ㄧ展覽會在文化宮~。 都是要用用「舉行」的;而「 舉行(活動);辦理(事業):~展覽會 ㄧ~學術講座ㄧ~訓練班」這里都要用」舉辦「的 。

3、使用語境不同。

操場上正在舉行一場足球賽。德國舉辦了2006年的世界盃足球賽。

婚禮正在禮堂舉行。 中介公司舉辦了300多人的集體婚禮。

舉辦會議——是對具體承辦的單位而言,「今天部門再一次』召開『會議,討論昨天沒有完成的任務」——是對會議的發起者而言。

另外使用「舉辦」還是「舉行」,這要考慮句子的主語是什麼。也就是說要考慮句子要強調什麼。因為「辦」有「操辦」的意思,所以用舉辦時,要求主語是人或者是一些組織、團體之類的。而用「舉行」時,主語則常常是「時間」「地點」等。

B. 舉辦和召開的區別

舉辦會議——是對具體承辦的單位而言

召開會議——是對會議的發起者而言

但在一些情況下,二者也可以通用,因為發起者和具體承辦者可以是一個主體。

C. 上海參與舉辦那些重大會議

上海今年高朋滿座 重大國際會議和活動超七十個;
重大國際會議和活動超七十個 今後五到十年在亞太最被看好

高朋滿座的盛況,在 2004年的上海將一次又一次上演。市政府發言人焦揚昨天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海涉外會議和活動將超過 70個,其中多個會議的規模均將超過 3000人。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從 4月份開始,世界銀行全球扶貧大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第 60屆年會等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將輪番在上海舉行。昨天的發布會上,焦揚還向記者透露了數位前來參加會議的嘉賓: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南非、巴西和坦尚尼亞三國的總統……從這份厚實的名單中,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些國際性會議的分量。

4月下旬,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第 60屆年會率先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登台亮相,這將是亞太各國的外交或外經貿部長們相互聯絡感情,增進區域合作的好機會。據悉,亞太經社會全稱是「聯合國亞洲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英文縮寫 ESCAP),目前有 62個成員國和准成員國,年會是其最高決策機構。今年年會的主題是「加強區域發展合作,迎接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內容將由太平洋發展中島國特別機構會議、亞太經社委員會會議、亞太工商論壇以及亞太經社會部長級會議等組成。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已允諾出席會議。

當日歷翻到 5月下旬,「扶貧」無疑將成為媒體的焦點話題,因為在這段時間,世界銀行將在上海主辦全球扶貧大會。這是國際性金融組織首次在全球范圍內召開綜合性扶貧大會,其主要目的是向國際社會介紹一些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扶貧經驗,以推動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據悉,與中國政府合作舉行全球扶貧大會的設想是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 2002年 5月訪華時提出的,得到了中國領導人的贊同。

除開幕式、閉幕式外,這個扶貧大會主要是舉行一系列國別扶貧經驗介紹和扶貧相關課題研討的平行會議。據目前確認,南非、巴西和坦尚尼亞三國總統屆時將出席大會並作主旨演講。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D. 舉辦大型會議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嗎

所謂會議策劃,它是一種資源的整合與配置過程,都是在控制會議風險的基礎上,使會議效果最佳。那麼大型的會議活動需要注意什麼呢?分析如下:
首先是舉辦活動應本著講求實效、突出特色的原則,避免雷同、重復。活動應及早籌劃與確定。邀請國外、境外人士前來參加活動,至少於半年前發出邀請,寄送項目說明資料。 會務准備時列出物資清單為佳,同時派專人落實和保管,以免遺忘或者遺失;
其次 一般要准備主席台領導席卡,主持人席卡和簽到席席卡,礦泉水,主席台發放的文件材料(通常需要用粉紅紙列印),筆,鮮花,研會旗幟,國歌磁帶等; 大型活動還須設簽到席,派專人負責簽到;由多個機構共同舉辦的活動,要事先明確各自職責分工,避免多頭指揮、多頭對外。確定開幕時間應充分考慮當地交通、氣候及工作習慣等因素,開幕式盡量按原定時間舉行,避免時間過長。
最後一般至少需要提前2小時進入會場,留足布置會場的時間,與會人員需要提前半小時開始入場。 領導嘉賓需要事先聯系好小的會議室,提前到者先引導到小會議室休息,活動正式開始時再引導入會場.開幕式主持人應以適當方式說明自己的身份(請禮儀小姐擔任主持人除外)。

E. 舉行會議和召開會議有什麼區別

舉行會議和召開會議的區別有如下幾點:

1、兩者強調的內容是不同。

舉行會議,會議雙方應該是一個層次上的,它強調的是客體,是參加這個會議的時間和地點。

召開會議,召開就召集的意思,強調的是召開會議的主體,是參加和召開這個會議的人。

2、會議承辦人的范圍不同。

舉行會議的承辦人的范圍更廣一些,可以是普通團隊就舉辦了,例如:大學生隊今天下午舉行選舉學生會主席的會議。不能說大學生召開了選舉學生會主席的會議。

召開會議,上級對下級的會議大多稱為召開會議,主要指在把人都召集起來開會。大多都是有一個特殊主體來號召的,這個特殊主體必須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物。例如:毛澤東:「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一日向全國人民提議召開的。

3.會議前的准備時間不同。

舉行會議,是指正式地做或依據規定的儀式做,每一步都提前訂好了要做什麼,要怎麼做,規規矩矩的,嚴格的執行著。

召開會議,有時是有計劃的去做,有時會臨時決定去做,比如突發的緊急事件,必須臨時召開會議,例如: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一章:「如果放在過去,支部一定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果斷的對策。」


(5)舉辦會議擴展閱讀:

會議准備注意事項

1、考慮周全要成功地舉辦一次會議,尤其是大型會議,須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問題,比如開會的時間是否能保證大家都能參加,會不會遇到外賓來訪或者公司出貨;不能出席的人是否有替代人選,怎樣聯絡;

會議的主席、主持、記錄人員、現場服務人員等相關人員的安排是否妥當;會議需要什麼輔助器材,由誰負責;會議進行的時間預計有多久等等。只有事先做好准備工作,才能保證會議地順利進行與圓滿結束。

選擇合適的會議場所

2、會議場所的選擇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是公司的會議室;有時公司會在周末安排員工到一個山清水秀的度假勝地,一邊開會,一邊度假;至於大型的、重要的會議則可以專門租用飯店的會場。

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對會場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會場應該舒適寬敞,隔音效果好,採光通風良好,沒有其他干擾,最好有窗簾,便於在放投影資料時看得清楚,安靜不嘈雜,空調良好,插座、電源、白板、麥克風等設備齊全。

3、用文字記錄會議的相關事項

在准備會議的過程中,有關會議的各個事項,如時間、地點、會議議程等等都應該用文字記錄下來,便於在後續工作中察看。有關會議的決定、通知等要列印出來發給相關人員,不能只進行口頭通知,俗話說「口說無憑」,有時候秘書已經通知了各個部門主管,可是有的人忙起來就忘記了,所以必須把工作做細致。

F. 舉辦會議,需要做什麼樣的准備

做足會議內容

G. 舉辦會議要准備點什麼

一、會議的主題。凡舉行正規(正式)會議,首先需要確定其主題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想達到什麼預期的效果?它不僅僅是會議的名稱,更是確定會議的具體內容、形式、目標、場地、規模、檔次的重要先決條件。所以,一定弄清楚會議的主題。文秘人員一般都可以通過從領導的意圖中得到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沒有獲得這些信息,就沒法走下一步流程。

二、會議的議程(主要內容)。當知道了會議的主題以後,會議的議程就相對好確定了。但這一步很考量會議組織者、有關文秘人員的作為領導參謀助手作用的能力和水平。因為領導一般只說會議主題,往往不具體說會議事項,這就靠你去理解了。當然,最後領導肯定要審閱。

三、會議的形式。就是通過什麼形式來開會。這就要根據會議的主題、議程、目的等等來確定會議形式。如是預備會、動員會、總結會、工作交流會;現場會、電視電話會、視頻同步直播會;座談會、徵求意見會;小型、中型還是大型會?等等。

四、參加會議人員的名單、范圍。當確定會議的主題、目的、開法形式後,什麼人員參加會議及范圍就易確定了。特別提醒的是,在實際運用中,一定要嚴格按要求控制參加會員的人員和范圍。任意擴大規模,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五、會議主持人。一般的原則是主辦方的主要領導或業務分管領導,如果有多個主辦單位,那麼往往由牽頭的主辦單位的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為主持人。

六、會議的時間。什麼時間開會?開多長時間?這必須要做出一個預測判斷。不能任意延長會議時間,達到會議目的,解決了問題即可。按照公文寫作之道君的經驗,哪天開會?什麼時間開會?最好還是多徵求領導的意見,領導一般都比較忙,會議時間有可能會多次改動,反復。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有時候即便發了會議通知,也還得改時間。

七、會議的地點。會議的地點選擇也比較考量會議組織者,文秘人員的辦會經驗。選擇什麼樣的會議室?在什麼地方開?都要根據會議的主題、目的、要求、參會的人員、規模、會議經費等因素來確定。當然場地的具體布置也是一件細致活,一點都馬虎不得,有時一個麥克風鬧情緒,就會影響整個會議的效果!這是特別要注意的。

八、會議記錄和整理人。

會議記錄人和整理人也要提前確定。記錄、整理工作是否到位,是否能真實、客觀、准確地反映會議精神,也直接影響到會議效果和評價,特別是後續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工作。

的當上面清單比較清晰以後,你便可以著手起草一個辦會的請示件《會議方案》,報領導審批了。當然,作為操作層面,你還得要定一個會議的「執行方案」,當然是越具體越好。涉及到具體的人員分工與工作職責。這樣操作起來才能保證整個會議,按部就班,各就各位,有序進行,確保會議如期順利召開,並取得預期效果!

H. 如何召開會議

如何召開有效的會議
參加過了這么多次的大大小小的會議,也自己曾經主持過會議,感覺自己還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今天有幸找到一份文章,對如何提高會議的質量及有效性可能是有幫助的,特意拿來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同樣有幫助。
《如何召開有效的會議》
會議是一項管理活動,從計劃、命令、控制、協調、執行及實施等過程中,均所需要的有效手段。會議上的溝通對於官理者與部屬間、同事間的了解、信賴、共識與成果,有極大的助益。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就是有效能的會議,充分發揮統合的力量。然而,無效率的會議常適得其反。議而不能決,決而不能行,形成浪費、內耗,成為管理的重要缺失之一。一、什麼樣的會議才算富有實效?如何使會議富於實效?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先了解什麼樣的會議才算富於實效。嚴格說來,目前公認符合以下三種要求的會議才算富於實效:
(1)目標能被實現--會議既然是一種用以發揮特定功能,或更確切地說,用以實現特定目標的手段,因此評測會議是否具實效,其首要的標准便是審視開會之前為會議所設定的目標有實現的價值。
(2)目標能在最短時間內被實現--這個要求本身頗具爭論性。有些人認為開會過程中的討論甚至爭議,是一種必然的事情,因此對這些人來說,盡管是冗長的討論或爭辯,也不可能被視為違背"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目標"的要求。但是另一些人則認為,會議中的討論或爭辯並無實質的意義可言,因此對這些人來說,就算短暫的討論或爭辯,也可能被認為浪費時間。但不管怎樣,絕大多數人都同意:越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會議目標越好。
(3)與會者對會議感到滿意--所謂滿意,並不意味與會者對會議的主題或決議感到高興。例如當會議的主題在於探討裁減,與會者對這樣的會議一定不會感到高興。但若能設法令與會者了解裁員的理由,並令他們有機會發表意見或提出實施辦法,這種作法多少會使他們感到滿意。所以想使與會者對會議感到滿意,則應提供機會讓他們盡量吐露心聲,並參與討論。
以上三個要求中,(2)與(3)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是相互沖突的。這是因為若想使與會者感到滿意,就不能不花時間討論,但是若想在短時間內實現目標,就必須剝奪與會者自由討論的機會。
總之,真正富於實效的會議所應具備的條件是:在與會者均感滿意的情況下,以最短時間實現會議目標。要使會議全部符合這些要求實在不容易,但這些要求至少應成為會議主持人及與會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不切實效的會議有何危害? 富於實效的會議,可以幫助我們發揮"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宣傳政策、培育訓練"等功能。這顯然是有益的,盡管其效益大小很難衡量。而不富實效的會議,將有三大危害:
(1)會議目標無法實現。會議是以目標的實現為導向,一旦目標無法實現,那麼為會議投入的一切時間、精力及金錢將全部"泡湯"。
(2)會議所承擔的機會成本相當可觀。所謂機會成本,即指投入於會議的時間、精力及金錢改變使用途徑所能產生的效益。時間、精力及金錢本來可以充作多種用途。倘若不將它們投入於徒勞無功的會議,而將它們導入其它途徑,則可能因而獲得某些效益。這些可能獲得的效益,就是召開會議所必須承擔的代價。盡管會議的機會成本難以衡量,但可從一場會議花銷,對它作初步的估計。
(3)與會者對會議感到不滿。與會者若對某一次會議感到不滿,則其反應將可能是這樣的:"會議的主持人原來是這樣無能!""以後再由同一個主持人所召開的會議,將拒絕參加!""會議、會議、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效!"這些消極的反應可能降低士氣,甚至導致員工缺勤率或流動率提高。 三、為什麼會議沒有實效? 導致會議失效的因素極多,有的存在於開會之前,有的發生於會議進行中,有的則出現於開完會之後。現將諸因素羅列如下:
(1)會議前:
欠缺目標。
目標不明確。
欠缺議程。
與會人選不當(與會者太多或與會者太少)。
會議時間不當。
開會通知時間不當(太早通知開會或太晚通知開會)。
開會通知內容欠周詳。
會議地點不當。
會議場地設備欠佳。
與會者無准備而來。
未訂明會議終止時間或每一議案時間分配不當。
會議不能准時開始。
會議太多,致使與會者一聽說要開會,無不感覺厭煩。
向來很少開會,致使每次會議議案堆積過多。
(2)會議中:
外界干擾太多。
與會者發言離題。
主持不能很好的控制會議氣氛。
讓沒有必要留在會場的人員留在會場。
猶豫不決。
資料不充足,卻貿然決策。
少數人壟斷會議。
與會者之間交頭接耳。
與會者不表明真正感受或意見。
與會者之間爭論。
與會者與主持爭論。
視聽器材發生故障。
與會者欠缺熱心。
會議超出預定時間。
主持未能總結會議成果。
(3)會議後:
欠缺會議記錄。
不能對決議事項進行追蹤。
不能對會議成敗得失進行檢討。
不能及時解散已實現任務的臨時性委員會或工作小組。
與會者對會議感到不滿。

由此可見,會議召開的三大階段中均會存在不同的問題,只要盡力避免,對於召開一個有效的會議不為難事。 對於咨詢團隊,我們的項目成員會經常作為會議主持召開各種會議,在此對於作為會議主持人如何把握結束要點強調一下:在所有的議題討論完畢時,或是在預定的會議終止時間來臨時,主持應適時地結束會議。主持在結束會議的時候最忌諱的是採取這一類方式:"時間差不多了,如果諸位再沒有其它問題,我們就此打住。……好!散會。"
以這類方式結束會議含有兩種缺陷:
(1)倘若與會者臨時再提出問題,則可能會耽擱時間而使會議無法按原定的時間結束。
(2)主持的說詞給人的印象只是:他已機械式地完成了一件份內的事,而這件事對他來說好象並不重要。與會者因為有了這個印象,所以他們在離開會場之際,並不覺得這場會議有什麼收獲。
為了避免以上兩種缺陷,主持應該在結束會議之前的幾分鍾,為整場會議作總結。在任何一場會議里,令與會者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會議結束前幾分鍾所聽到的話語。因此,主持應該善用這幾分鍾。
主持的總結最好能夠涵蓋下列四項:
(1)復述這次會議的目標。
(2)總結這次會議所取得的成果。
(3)多謝與會者參與(或在適當場合下,感謝他們的貢獻或關注)。
(4)必要的時候,宣布下一次會議的目標、時間及地點。 在上列總結性的陳述之後,與會者在離開會場之際,才會真正領受到成就感或貢獻感。 會議結束後,主持的工作仍未結束。
主持仍有四件事要辦: (1)評估剛剛結束的會議,以作為改進未來會議的參考。主持在每一次會議結束後,都應該花幾分鍾時間,針對會議是否具實效而作自我評估。但是為了避免受主觀意識所蒙蔽,主持可以偶而用其它方式,讓與會者評估會議的成敗。盡管主持本人、與會者單獨評估可能均含某一程度偏見,但兩方面的綜合評估則頗為中肯。因此,我們希望經常有機會充當會議主持的人,找個機會為自己所主持的會議作上述三方面的綜合評估。 (2)責成有關人員整理會議記錄。會議記錄至少能夠發揮三種功能:a、充作徵信工具;b、充作會議中決議事項追蹤依據;c、充作組織內部溝通信息的文件。為了令會議記錄能充分地發揮上述的功能,他應該在會議結束後24小時之內--或至遲到48小時之內,整理妥善並送有關人員。會議記錄如能在這樣的時限內送出,將可產生三種好處:a、假如會議記錄在內容上有商榷餘地,則可即時改正,因為與會者在這個時候對會議經過仍然記憶猶新。b、會議中如有後續的工作有待與會者辦理,則會議記錄可以發揮提醒及跟催作用。C、既然會議記錄能夠在一兩天之內送達有關人員手中,主持可以藉此讓只需要知道會議結果的那些人免於參加會議。 (3)主持應適時追蹤會議中決議事項的執行狀況,以免"決而不行、行而無效"。

I. 開展會議和舉辦會議那個更合適

應該是舉行會議。或者召開會議。不能是開展會議。開展只能和活動搭配使用。例如開展節能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