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貪嗔痴慢疑是什麼意思
貪嗔痴慢疑分別代表的意思是:貪指的是貪愛、貪戀,貪婪。嗔指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會心生憤怒,起嗔心,然後就會發脾氣罵人、打人,傷害他人。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沒有智慧。慢指的是待人傲慢,總看不起別人。疑就是懷疑,不相信別人。
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一、貪
貪指的是貪愛、貪戀,貪婪。過於貪戀物質的享受,拋不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貪欲太大的人,會為了滿足一己私慾,不惜損害他人,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貪的習氣,只是程度不同,小到貪吃、貪睡、貪喝、貪玩,大到貪財、貪權、貪名、貪色,都是貪之毒的表現。貪是人的本性,要拋掉很難。就算是修習佛法的人,甚至可能會貪戀佛法,貪戀成佛。
二、嗔
人在遇到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就會心生憤怒,起嗔心,然後就會發脾氣罵人、打人,傷害他人。嗔心一生,就會造成不好的後果。佛教中常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一旦起了嗔恨心,就會讓人失去理智,做出愚蠢的行為。
沖動就是嗔心在作祟,一個人受了冤屈,忍不住,就用非法的手段去報復別人,傷害別人,結果有理變沒理,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佛法常講「火燒功德林」,嗔心就像一把大火,會毀了所有的功德。
三、痴
痴指的是愚痴蒙昧,沒有智慧。世上有很多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人。愚痴之人往往沒有自知之明,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別人都不如自己聰明,總是以自己的觀點評價事物,評判他人。
因為沒有一個理性、客觀的看事物的態度,愚痴之人固化在自己的思維定勢中,總覺得別人不可理喻。別人不理解自己,就生嗔心,自己總處在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境況中。
四、慢
慢指的是待人傲慢,總看不起別人。慢於愚痴,由於不自知,更不知別人,所以造成一個人目中無人,夜郎自大。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別人比自己強的,也會表現出輕慢不屑的態度,不服氣。
五,疑
疑就是懷疑,不相信別人。有些人只信自己,連老子、孔子這樣的聖賢的話都不信,看什麼都持一種懷疑的眼光。
還有一些人,連自己都不信,做事情懷疑自己的能力,總是這樣一種態度,前怕狼後怕虎,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有疑這樣習性的人,就會障礙本性,閉塞視聽,做任何事情都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
㈡ 佛家與道家常說的: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別代表什麼,請詳細點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
貪:貪念一生,萬物損。人的貪念有很多種類:貪美色、貪美食、貪金錢、貪物品、貪功能等等貪世間一切虛幻之物。
嗔:嗔指生氣,生悶氣,生大氣,內心責怪別人,口語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時候,心和肝的能量場會遭到干擾和損害。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現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戀愛中、失戀中的人,當與自己的情人分開後,心要麼完完全全活在過去,要麼完完全全活在未來的期待中,幾乎沒有處在現在時刻。
慢:所謂慢,就是傲慢,驕傲的意思。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產生傲慢或者驕傲的情緒。這是每個人貌似利於生存的情緒。
疑:是懷疑正知正見,懷疑自己的大我,懷疑這些靈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懷疑一切本源的東西都屬於疑的部分。
資料擴展
五蓋簡介
障義是蓋義者,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蓋。覆義乃至卧義是蓋義者,如契經說,有五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大覆余小樹,令枝體等破壞墮卧,不生花果。雲何為五?(中略)如是有情慾界心樹,為此五蓋之所覆故,破壞墮卧,不能生長七覺支花、四沙門果,故覆等義是蓋義。
五蓋類型
貪欲蓋(ra^ga-a^varan!a)︰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欲蓋。
嗔恚蓋(pratigha-a^varan!a)︰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惛沉睡眠蓋(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疑蓋(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資料參考:網路-貪嗔痴慢疑
㈢ 什麼是貪嗔痴慢疑呢
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貪——貪愛五欲
指貪婪,貪心,貪念多,不知足,沒有節制,沒有界限。
嗔——嗔恚無忍
指怨恨;經常生氣;對什麼東西都分得很清楚,這是我,這是你的;愛較真。
痴——愚痴無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別人身上;痴迷;迷戀自己,覺得自已就是對的;一門心思、一相情願地認為事情就會往自已所設想的方向發展。
慢——驕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輕慢;對外界不敏感,或者對外界沒興趣,只對自已的東西感興趣;或者是慣性思維,原來我是對的,現在也應該是對的;缺乏激情,缺乏學習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懷疑、疑心重,不信任對方,老疑神疑鬼。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㈣ 如何理解貪嗔痴慢疑
「貪、嗔、痴、慢、疑」,合稱為五鈍使.一、貪: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產生執著貪愛的妄想心.二、瞋:對於違背自己所貪愛執著的境界,產生惱怒、厭惡等心念.三、痴:心念混混沌沌、無有智慧,
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並非一般世間所指之聰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緣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則屬愚痴無智.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等心態.五、疑:
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懷疑慮,妄生猜忌,是非紛起,因此生諸煩惱,造作惡業.例如懷疑眾生本具佛性,或懷疑佛法的道理,無法信受奉行等等.
(4)貪嗔痴慢疑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
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五蓋:五種覆蓋眾生心識,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蓋乃煩惱之異名,有障、覆、破、壞、墮、卧之義,如《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7·249c)︰『何故名蓋?蓋是何義?答︰障義、覆義、破義、壞義、墮義、卧義是蓋義。
㈤ 佛教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什麼是「貪嗔痴慢疑」
貪--貪愛五欲
指貪婪,貪心,貪念多,不知足,沒有節制,沒有界限。
嗔--嗔恚無忍
指怨恨;經常生氣;對什麼東西都分得很清楚,這是我,這是你的;愛較真。
痴--愚痴無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別人身上;痴迷;迷戀自己,覺得自已就是對的;一門心思、一相情願地認為事情就會往自已所設想的方向發展。
慢--驕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輕慢;對外界不敏感,或者對外界沒興趣,只對自已的東西感興趣;或者是慣性思維,原來我是對的,現在也應該是對的;缺乏激情,缺乏學習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懷疑、疑心重,不信任對方,老疑神疑鬼。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㈥ 貪嗔痴慢疑意思
貪是貪心、貪婪,得到了嫌少還想得到,貪而無厭,不滿足。
瞋是發怒、憎恨、嫉妒。凡遇違逆,所期望之事落空,心裡懷恨、發怒就是瞋心。別人得到了,自己沒有得到,瞋恨心就更大了,嫉妒羨慕。
痴就是愚痴。善惡、邪正都顛倒了。阿羅漢證得正覺,他們才真正能辨別邪正。沒有證果前都是迷惑顛倒,都是愚痴凡夫。這樣的話許多人不同意,他們不以為自己很聰明,怎麼能叫愚痴呢?佛說世間人的聰明智慧叫世智辨聰,並不是真正智慧。世智辨聰是八難之一,換句話說,世間越是聰明的人,越落難了。
慢是傲慢。分為勝慢和卑慢。超過別人太多了,眼睛就長頭頂上了,瞧不起人,就是勝慢。卑是卑賤,貧窮到極處,下賤到極處,還是有傲慢。如乞丐,看到有錢人從面前走過,吐一口唾沫「呸!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錢而已!」。不如人還不服,就是卑慢。
疑是對聖教懷疑。真的有地獄嗎?做惡事真有惡報嗎?是不是佛為了勸人行善騙人的?真有極樂世界嗎?念佛能往生嗎?一大堆問題不相信啊!不相信就不能依教奉行了。還有一些人雖然相信佛講的,但是對佛講的甚深經典,不敢承當!以為這是菩薩學的,我們凡夫怎麼能學,怎麼能成就?疑是學佛人最大的障礙,有了懷疑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無量煩惱從此發生。佛是智慧、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開智慧!智慧開了,煩惱就斷了;煩惱斷了,智慧就生了,就成佛了!
㈦ 佛教貪嗔痴慢疑代表什麼
貪嗔痴慢疑是佛教所說的五毒心。貪、嗔、痴、慢、疑五種心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葯會妨礙人的修行,故稱為五毒心。清除五毒心是修行者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則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大法,若五毒心尚存,則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欲修佛道必先除五毒心。
(7)貪嗔痴慢疑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其實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適可而止,並非別人讓我們飲多少我們就飲多少,都會擔心飲多了會醉,會失態,會干傻事兒,這種能自我約束的行為,遵紀守法等等就是一種持戒的表現。因此學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並非是我們滴酒不沾就正確。
我們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產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戒律絕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種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補丁」,它是有了漏洞才會有「補丁」,我相信釋迦牟尼佛若是現在駐世的話,訂制的戒律肯定會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還有,有人放生,放雞時說以後不能再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等,不能明白這其中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這也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為吃素就一定能開慧證果,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行菩薩道者是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這不僅會使眾生痛苦,自己造殺業,促成輪回受報的動因,同時還會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礙。
㈧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
1、貪
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至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
我們除了吃飯和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受生活,同時又像辦法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齡又對色慾(淫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觀享樂,可以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2、嗔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拚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3、痴
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痴。
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不聽別人的勸告,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或者目中無人,稱為慢。比如做了官發了財後,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賣弄。或是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狗,覺得了不起,帶著那隻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財產等,都稱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虛榮心強,愛攀比,當自己比別人差又不認輸,卻認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5、疑
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從佛教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1)、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裏面有一個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靜時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或反應,執著於覺受等等都是身見。
(2)、邊見:執著於斷、常二見即為邊見。第一,認為「我」是永恆的,即是執著「常」;第二,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沒有了,不顧精神傳承,這就是執著「斷」,這兩種錯誤見解就是邊見。
另外,由於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無法正確理解「萬法唯識、緣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不是執著於「真」,便執著於「幻」等等都為邊見。
(3)、邪見:各種不正確的導至惡業生起的思想念頭等都叫邪見。比如「無毒不丈夫」就是邪見。
(4)、見取見:執著於只有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
(5)、戒禁取見:對於修言人而言,凡執著信持不正確的戒律,不能正確地看待戒律等都稱為戒禁取見。現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見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為「不飲酒」,此戒律設立的初衷,它是預防過量飲酒後亂性造諸惡業,而且經常飲酒會導致身心不清明妨礙我們開智慧。
(8)貪嗔痴慢疑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貪嗔痴慢疑類型:
1、貪欲蓋: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欲蓋。
2、嗔恚蓋︰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3、惛沉睡眠蓋︰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4、掉舉惡作蓋︰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5、疑蓋︰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㈨ 貪嗔痴慢疑是什麼意思
在佛法中,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
1、貪
「貪」往往是與財、利聯系在一起的。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佛也告訴眾生,不可生貪念,所謂「一念煩惱起,百萬障門開」,凡夫俗子為了達到各種貪婪的願望,必然會胡思亂想,生出各種禍端,同時為了財、利而不擇手段,用歪門邪道去爭取。現代社會爭取個人財富和創業是值得提倡的,但如何遵守商道、踐行誠信、杜絕貪念卻是大多商人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2、嗔
「嗔」是無名業火,一旦動怒,人最容易頭腦發熱。生氣、厭惡、憎恨,甚至脾氣大,都屬於嗔念。
在現代管理學中有句名言:當你憤怒時,不要做任何決定。在普通生活中,怒火中燒構成了許多危險產生的隱患,佛曰: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因此,必須要戒怒戒嗔。
3、痴
「痴」也稱之為愚痴,即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是非不分則是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在芸芸眾生不乏渾渾噩噩之徒,人生一世中,不知所為也不知心之所蹤,在世界上虛度一生,草木一秋,忘記了自己的價值和能夠給社會帶來的貢獻。如果能樹立遠大的志向,目標明確、堅持不懈,也就不為「痴」了。
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自我崇拜。
佛家講究慈悲為懷,為人處世要態度謙和。因為你有傲慢之心,無形之中給別人帶來抵觸和反感之心,你不能了解到別人的想法,因此別人不願意幫助你。你的位置越高,往往可以聽到別人給你意見的機會就越少。因此,傲慢之心不可有。當我們有這種念頭的時候如水面泛出波紋,那麼,考驗我們的就是在最潛意識的心理行為中能否克制這種傲慢之念。
5、疑
「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佛法可以去懷疑,但懷疑是懷疑,懷疑的同時你可以把這份懷疑放在一邊,並願意實際去驗證,這種懷疑是允許的。但心中升起了懷疑,並且堅信自己的懷疑是正確的,因此放棄了實證,就成了「懷疑」與「執著」的綜合體,這就是思惑中的「疑」。
㈩ 貪嗔痴慢是什麼意思
1,貪嗔痴慢是指人為人處世中的一些問題,即貪欲,怒氣,愚痴,傲慢等。貪嗔痴慢是佛教中的五毒心的其中四種,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
2,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因為人們貪著五欲,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3,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拚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4,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5,慢: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的意思。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6,疑:意思是指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10)貪嗔痴慢疑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佛教稱為五毒心,五毒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對我們日常生活來說,這五種心態,也會攪亂我們的人生價值觀。貪欲會讓人慾望膨脹,以至於犯錯;嗔怒會讓我們對待身邊人的態度無法端正,進而影響人際關系;痴迷會讓我們忘我,從而忘記本心;傲慢會讓我們自以為是,目中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