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王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王禎(生卒年月不詳)是元朝人,原籍山東東平,在安徽和江西當過縣尹,對南北各地農業生產都比較熟悉,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
② 為什麼說王禎也是發明家他當時有什麼發明
王禎不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發明家。我們知道,我國在唐朝就開始採用雕版印書,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異常費事的工作。為了改進印書技術,在十一世紀的時候,傑出的發明家畢A曾經發明了膠泥活字排印法。但是這一方法並未得到廣泛的運用,所以宋、元時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用雕版印刷。王禎在編寫《農書》的時候,很想讓自己的書早日出版,因此就創造了木活字。
③ 王禎發明了什麼
王禎(公元1271~1330年),字伯善,中國山東東平人。元代農業科學家。
王禎曾先後在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和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擔任過縣尹。他在任期間,一直過著簡朴的生活,從沒有搜刮過民財。不僅如此,他還用自己的不少俸祿辦學、建廟、修橋,另外他還經常救助窮苦有病的百姓,著實辦了不少造福於民的好事,深受當地人民的稱贊和愛戴。
王禎不僅是一位廉潔奉公的好官,而且還是一位精通農業科學、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他與漢代的氾勝之、後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一起同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農學家。
王禎於公元1313年寫成了他的農學巨著《王禎農書》,這部大型農書是綜合了黃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兩方面的生產實際寫成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一、農桑通訣,總論農業的各個方面;二、農器圖譜,羅列各種與農業有關的工具,分別附圖說明,圖達300多幅,這些圖譜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來說都是空前的,它開創了我國農器圖譜的先聲;三、名譜,包括農作物、果、蔬、竹、木的栽培各論。書中還提出了水的綜合利用,把灌溉和航運、水利利用,水產等結合起來統籌安排。還設計了興修水利的條件和遠景規劃的藍圖。《王禎農書》是我國一部承前啟後的農學專著。
《王禎農書》規模宏大,范圍廣博,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一部農業網路全書。
另外要提到的是,王禎在任旌德縣尹時,曾創制了一套木活字,共3萬多字。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印成了他自己纂修的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600部。
王禎還規定了排木活字的規格,發明了輪盤揀字盤。排字時以字就人,減輕排字者的勞動,提高了排字的效率。他把製造木活字的方法和揀字、排版、印刷的全部過程系統地記載下來,題名為《造活字印書法》,附刊於他的《農書》中。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書的文獻。木活字印刷發明後,比原來的活字印刷法更為方便,於是各地逐漸流行。
④ 王禎是哪個朝代的
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我國元代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曾任宣州旌德縣縣尹、信州永豐縣縣尹等職務。他的科學成就,主要體現在《王禎農書》一書中。這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作出完整系統論述的著作。書中王禎對包括農、林、牧、副、漁及水利在內的農業科學作了綜合性的總結,並闡述了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利用等技術知識,並將農作物分為谷、繅絲圖蔬、果、雜等6個大類,這已經具備了農作物分類學的初步萌芽。書中還分門別類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工具,並繪有圖譜306幅。正是靠著這些圖譜,我國古代的許多農業機械器具才得以保存下來。王禎的《農書》顯然是中國古代農器圖譜的公認「鼻祖」,而這也正是王禎機械製造大家的標志與象徵之一。王禎還是個農業機械的發明家,他創新發明的「水輪三事」和「水轉連磨」顯示出了很高的機械設計水平。
⑤ 王禎的出身哪裡
王禎是我國元代的農學家,山東東平人。他和西漢的氾勝之,北魏的賈思勰都是山東人,因此被人稱為山東古代三大農學家。
⑥ 王禎是誰
王禎,字伯善,東平(今山東東平)人,生卒年代不詳。因為史書很少記載他的生平事跡,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從元貞元年(1295年)起做過6年的旌德(今安徽旌德)縣尹,並於1300年調任永豐(今江西廣豐)縣尹。他任職時注意勸導百姓務農,並立志寫一部盡量完備的農書,歷時十幾年,該農書終於在1313年定稿出版。
王禎為了撰寫《農書》,不僅廣泛地研讀了許多古代農業文獻,還吸收了當時南北各地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提出了一些新見解。《農書》是一部繼往開來的農學著作。
與《農桑輯要》局限於北方不同,王禎的《農書》兼及大江南北,它是我國第一部在全國范圍內對整個農業做系統研究的書,也是集北魏《齊民要術》以來我國各地農業生產經驗之大成的一部農學名著,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⑦ 王禎的資料
王禎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余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介紹
王禎的家鄉,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薈萃的地方。早在窩闊台時代,萬戶嚴實就曾經在東平「興學養士」,當時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謙等都曾在東平先後設帳授徒,培養了一批為封建王朝服務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遠、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東西道勸農副使,曾參與編寫過《農桑輯要》一書。王禎可能受其影響而開始接觸農學,他在《王禎農書》中曾引用許多《農桑輯要》的資料。
《王禎農書》
關於王禎的生平活動,有據可查的史料很少,史書有記載的是他做過兩任縣尹。一是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在職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
工作態度
王禎恪盡職守,公正無私,勤勉務實,為民辦事。他在旌德縣尹任內,為老百姓辦過許多好事。據《旌德縣志》記載,他生活儉朴,經常將薪俸捐給地方興辦學校,修建橋梁,整修道路,施捨醫葯,教農民種植、樹藝。時人頗有好評,稱贊他「惠民有為」。旌德縣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災,眼看禾苗都要旱死,農民心急如焚。王禎看到旌德縣許多河流溪澗有水,想起從家鄉東平來旌德縣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種水轉翻車,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禎立即開動腦筋,畫出圖樣,又召集木工、鐵匠趕制,組織農民抗旱,就這樣,水轉翻車使旌德縣幾萬畝山地的禾苗得救。
繼承了傳統的「農本」思想
王禎繼承了傳統的「農本」思想,認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農業生產。無論是在旌德還是永豐任職,王禎勸農工作政績斐然。所採取的方法是,每年規定農民種植桑樹若干株;對麻、禾、黍等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導;畫出各種農具圖形,讓百姓仿造試制使用。同時,王禎「以身率先於下」、「親執耒耜,躬務農桑」。在永豐縣尹任內,王禎以獎勵農業和教育為主要任務,經常購買桑樹苗、棉花籽教導農民種植,鼓勵他們種好莊稼。旌德、永豐兩縣民眾對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飯是百姓的頭等大事
王禎認為,吃飯是百姓的頭等大事,所以作為地方官,應該熟悉農業生產知識,否則就無法擔負勸導農桑的責任,因此,他留心農事,處處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每到一地,就傳播先進耕作技術,引進農作物的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農具。這些做法為後來撰寫《農書》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農書》
生產技術不斷提高
元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生產經驗更加豐富,農業生產也有了更大發展。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封建統治者逐漸看到農業生產有利於封建剝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開始採取一些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如設置勸農官、建立專管農桑水利的機構司農司、等等,這從一定程度上對農書的編寫產生了推動作用。所以,在這一歷史時期,先後產生了幾部農業科學著作。 王禎《農書》大約是在旌德縣尹期間著手編寫的,直到調任永豐縣尹後才完成。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王禎又為這本書寫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發行。 王禎在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尹(縣官),任職6年,後於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調任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縣尹。他在縣尹任內,為老百姓辦過不少好事。據《旌德縣志》記載,他在縣尹任內,一直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從未搜括過民財。不僅如此,他還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辦學校、建壇廟、修橋梁、興辦了不少造福於民的公共事業。此外,他還兼施醫葯,救濟窮苦有病的人,深受當地人民的稱贊。
廉潔奉公的縣官
王禎不僅是廉潔奉公的縣官,而且是勸農興桑、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農學家。他認為作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農業生產,不懂得農業知識,就難盡到勸導農桑的責任。他不僅搜羅以前的歷代農書,孜孜研讀,而且經常注意觀察各地的農事操作和農業機具,從而為他撰寫農書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對那些只知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進行了無情的抨擊:這些人自己都不懂「農作之事」,「安能勸人」。他們常以勸農為借口,前呼後擁地下鄉敲詐勒索,名為「愛民」,實是害民。他還說,這些當官的只以「驕奢為事」,從來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絲、一口飯都出自「野夫田婦之手」,他們橫征暴斂,盡力搜括民脂民膏來養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滿了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農學家之一
王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農學家之一,同漢代的汜勝之、後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齊名。《王禎農書》在中國農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前人在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總結了元朝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豐富經驗,全面系統地解釋了廣義農業生產所包括的內容和范圍。
中國先秦的農書
只在《呂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斷;漢代的《汜勝之書》只殘存了3700字,已經無法見到它的全貌。後魏的《齊民要術》雖然具有農業全書的性質,但在整體性和系統性上不如《王禎農書》,它在總論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種」兩篇,在糞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沒有專篇論述。至於「農器圖譜」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陳農書》雖然在理論體系方面有重要發展,但是囿於地區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區的水稻種植、耕牛和蠶桑,尚不具備農業全書的性質。早於《王禎農書》40年成書的《農桑輯要》是元初官撰的農書,主要摘錄元代以前農書的資料編輯而成,新的創造較少,並且主要是適應北方需要的農書。
⑧ 王禎是以什麼文明於世的
在中國農業史上,王禎是以他的《農書》而名聞於世的。這部書,後世通稱王禎《農書》,因為在我國歷史上,南宋時有陳旉《農書》,明末有沈氏《農書》,這樣稱呼,便於區別,避免混淆。
⑨ 王禎的生平和成就都有哪些
王禎(公元1271~1330年),字伯善,中國山東東平人。元代農業科學家。王禎曾先後在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和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擔任過縣尹。他在任期間,一直過著簡朴的生活,從沒有搜刮過民財。不僅如此,他還用自己的不少俸祿辦學、建廟、修橋,另外他還經常救助窮苦有病的百姓,著實辦了不少造福於民的好事,深受當地人民的稱贊和愛戴。王禎不僅是一位廉潔奉公的好官,而且還是一位精通農業科學、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他與漢代的氾勝之、後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一起同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農學家。王禎於公元1313年寫成了他的農學巨著《王禎農書》,這部大型農書是綜合了黃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兩方面的生產實際寫成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一、農桑通訣,總論農業的各個方面;二、農器圖譜,羅列各種與農業有關的工具,分別附圖說明,圖達300多幅,這些圖譜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來說都是空前的,它開創了我國農器圖譜的先聲;三、名譜,包括農作物、果、蔬、竹、木的栽培各論。書中還提出了水的綜合利用,把灌溉和航運、水利利用,水產等結合起來統籌安排。還設計了興修水利的條件和遠景規劃的藍圖。《王禎農書》是我國一部承前啟後的農學專著。《王禎農書》規模宏大,范圍廣博,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一部農業網路全書。另外要提到的是,王禎在任旌德縣尹時,曾創制了一套木活字,共3萬多字。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印成了他自己纂修的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600部。王禎還規定了排木活字的規格,發明了輪盤揀字盤。排字時以字就人,減輕排字者的勞動,提高了排字的效率。他把製造木活字的方法和揀字、排版、印刷的全部過程系統地記載下來,題名為《造活字印書法》,附刊於他的《農書》中。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書的文獻。木活字印刷發明後,比原來的活字印刷法更為方便,於是各地逐漸流行。
⑩ 請簡述王禎的生平
王禎是我國元朝時候一位著名的農學家。他是山東東平人。關於記載王禎生平活動的史料很少,因此我們對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經歷都不十分清楚。根據史書記載,僅僅知道他做過兩任縣官,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任旌德縣(今安徽省境內)的縣尹(縣長),在職六年。後來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調任永豐縣(今江西省境內)縣尹,做了多久,沒有記載。
王禎是個比較正直的官員,他在縣尹任內,為老百姓辦過一些好事。據《旌德縣志》記載,他在六年的縣尹任內,一直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從來沒有搜括過民財。他捐出自己的薪俸,辦學校,修橋梁,辦理很多公共事業。此外還兼施醫葯,救濟窮苦有病的人。他的這些行為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稱贊。
王禎在縣尹任內,經常鼓勵人民種好莊稼。他在《農書》里,對那些只知道魚肉老百姓不認真辦事的地方官進行了揭露。他說,這些人盡做壞事,妨害農時,並且無限制地盤剝人民,自己盡情享樂;他們下鄉勸農(鼓勵農民努力生產),也是預先通知各社各鄉,約集聚會,要老百姓為他們供應差役;有的地方官還乘機敲詐,謊報勸農的功勞。王禎對這些人異常痛恨,他憤怒地斥責這些人:「名為愛民,其實是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