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護田」「排闥」是什麼典故
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但讀來自然天成,全似未嘗著力准確地說,由於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句中,我們只覺得他採用了擬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覺,這正是其成功之處。
《漢書·西域傳》雲: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犂,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
《漢書·樊噲傳》雲:黥布反時,高帝嘗病,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絛、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卧。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石林詩話》雲:荊公詩用法甚嚴,尤精於對偶。嘗雲:「用漢人語,止可以漢人語對。若叅以異代語,便不相類。」如此句護田、排闥之類,皆漢人語也。此法惟公用之,不覺拘窘。凡如「周顒宅在阿蘭若,婁約身隨窣堵波」,皆以梵語對梵語,亦此意。嘗有人向公稱「自喜田園安五柳,但嫌屍祝擾庚桑」之句,以為的對。公笑曰:「伊但知柳對桑為的,然庚亦自是數,蓋以十干數之也。」
群漢書卷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b][u]排闥[/u][/b]直入,師古曰:「闥,宮中小門也,一曰門屏也,音土曷反。」大臣隨之。
排闥當出此
護田則史記卷123大宛列傳第63有:
而漢發使十餘輩至宛西諸外國,求奇物,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集解徐廣曰:「一本無『置』字。」酒泉都尉;◇集解徐廣曰:「一雲『置都尉』。又雲敦煌有淵泉縣,或者『酒』字當為『淵』字。」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護田或由此出,陋見!
② 排闥是什麼意思
排闥
[pái tà]
釋義:推門,撞開門。
近義詞:推門
③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這兩個典故出自哪兒,這兩句實際上說的是什麼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這兩個典故出自《漢書》,這兩句實際上說的是人志趣高潔,水和山也與主人成為好友,水環繞農田,山送來青翠。
該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書湖陰先生壁》
原文: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將綠苗緊緊環繞;兩座青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3)排闥擴展閱讀:
前兩句寫楊家庭院之景,上句寫庭院的潔凈,下句寫庭院的秀美。後兩句寫楊家周圍的自然環境。本詩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和環境之美,也贊揚了湖陰先生愛勤勞、愛潔凈、愛花木和熱愛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詩的特點是熔寫景寫人於一爐。全詩寫景,前兩句是庭院之景,干凈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面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雕的感覺。
④ 排闥怎麼造句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⑤ 排闥的典故
見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排闥:(tā踏):把門擠開,直擅進來。闥:門。這兩句大意是:一灣碧水守護著稻田,將嫩綠的秧苗環繞;兩座青山推開房門,把蒼翠的山色送進屋來。
江南初夏的山村,處處披青掛綠,風光清秀怡人。詩人僅用了「護田」、「排闥」等詞語,就把靜止的山水寫得富於情感,極有靈性,其水柔媚,其山雄豪,可謂傳神寫態,各具風采。
另外,「護田」、排闥」用《漢書》中典故:整個句法從五代沈彬的詩里來.但「用事不使人覺,著胸臆語也」,符合中國古代修辭學對於「用事」的最高要求。它是王安石修辭技巧的極有名的例子。寫作時可用來表現典型的江南農村的初夏風光。
(5)排闥擴展閱讀:
pái tà
闥:門,小門。
排闥:推門,撞開門。
例:排闥直入。兩山排闥送青來。
引證解釋:
1、《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高祖嘗病甚,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 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張守節正義:「闥,宮中小門。」
2、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李靖)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
3、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4、清·侯方域《寧南侯傳》:「(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闥呼曰:『 左將軍 ,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
5、徐遲《祁連山下》:「風景排闥而入。」
⑥ 書上說「護田」和「排闥」是典故,怎麼查
護田:護衛環繞著園田,排闥:開門,闥意為小門。「護田」與「排闥」出自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具體查詢可參考全詩。
全詩如下: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釋義: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將綠苗緊緊環繞;兩座青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桑樹枝葉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過牆頭。黃鳥數聲啼叫驚起了午間的殘夢,恍恍惚惚,我還以為身在舊居半山園中。
(6)排闥擴展閱讀: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
「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著「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
⑦ 排闥在古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排闥意思是:推門,撞開門。
拼音:pái tà
闥:門,小門。
出自宋·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釋義: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7)排闥擴展閱讀:
闥字組詞:
1、仙闥,xiān tà,指仙人的屋室。《孽海花》第四回:「可曉得那所在,不是個愁慘的石牢,倒是座縹緲的仙闥。
2、嚴闥,漢語詞彙,拼音yán tà,意思是庄嚴的宮殿。借指朝廷。闥,宮殿的小門。
3、皇闥,漢語詞語,讀音為huáng tà,釋義為皇宮的門。亦借指皇宮。出自三國.魏.阮籍 《與晉王薦盧播書》》:英俊之士,願排皇闥。釋義:英氣俊美的士人,願意撞開皇宮的門。
⑧ 護田和排闥為什麼要放在這首詩里為什麼要這樣寫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書湖陰先生壁
朝代:宋朝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修辭手法——後兩首詩句,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⑨ 古詩《書胡陰先生壁》中的護田和排闥是什麼意思
護田:保護園田。
排闥:推開門。闥:宮中小門。
全詩如下: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⑩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用了什麼典故
護田:出自漢代統一西域,在西域開荒屯田,派兵護衛的典故。排闥:出自漢代樊噲大膽開門探望病種劉邦的典故。
一、「護田」解析:
釋義:指護衛、環繞著園田。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西域傳序》
原文: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
譯文:漢代統一西域,在西域開荒屯田,派代表朝廷處理西域事務,兼司屯田的官兵護衛。
二、「排闥」解析:
釋義:開門。
出處:《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原文:高祖嘗病甚,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羣臣。羣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
譯文:漢高祖劉邦曾經大病,厭惡見人,躺我在房中,守門的人禁止群臣進入。群臣、灌嬰、周勃等都不能進入。十多天後,樊噲大膽開門闖入。
三、「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解析:
出處:宋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
原文: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將綠苗緊緊環繞;兩座青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10)排闥擴展閱讀:
作品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半山園約落成於元豐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間,這首詩應當是元豐前期的作品。
作品賞析:
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為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