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端木蕻良蕭紅
擴展閱讀
買小米的股票怎樣 2025-08-25 11:47:35
股票期貨基金都有的軟體 2025-08-25 11:36:01

端木蕻良蕭紅

發布時間: 2021-09-20 13:47:32

⑴ 蕭紅與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的感情

1.蕭紅(原名張乃瑩)與汪恩甲
兩人並非真心相愛,甚至說一點愛情都沒有。汪家是商人,張家為了攀附權貴訂下了與汪家 的親事,雖然蕭紅極反對,並外出求學,但總有山窮水盡時,最後沒了盤纏只好回家結婚。婚後汪
對她並不好,竟然引誘她吸食毒品,強迫她有了身孕,最後竟然把她丟在一家旅館,自己跑了,欠下許多債。汪簡直豬狗侮辱。
2,蕭軍於蕭紅的感情也不是愛情,而是近似愛情的父女之情
主要原因是兩個人的性格不合
蕭軍 從小一個人沒有父愛,只有祖父的關愛,所以獨立性很強。年青參加了軍隊,鍛煉出來的,身板很硬朗,而且性子很剛烈。按他的話說「對於任何外來的、敢於侵害我的尊嚴的人或事常常是寸步不讓,要以死相拼;但對弱者,我是容忍的」。注意,這里說的對於弱者是容忍,而不是同情,關愛,蕭紅也恰恰就是那弱者,如果處理不當的話,矛盾隨時就會爆發。
蕭紅 她性子里有很多純真,幻想,更重要的是很有才能,但後來汪恩甲的無情與傷害,造成了她的抑鬱與孤獨,而且對外界更加敏感,稍微有不如意的就會悲傷寂寞,也就成為了蕭軍眼中的弱者。蕭軍自己也說過她不是自己的妻子,更像是自己的孩子。
3 蕭紅和端木的感情是盲目的,近似朋友或者說是友誼
端木對蕭紅的感情是一種同情,但過多的同情似乎會引來厭惡,就是這樣。
沒有人能真正的包容她,走進她的心靈世界,因為她太脆弱了,沒有生活的意識,只有才能,筆墨揮張的才能。

⑵ 蕭紅、戴望舒、端木蕻良,他們三個人之間有什麼關系

蕭紅與戴望舒的命運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英年早逝,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傑作;他們都有三段不堪回首的婚戀;他們在民族危亡的關頭都成了堅定的抗日誌士;他們都是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直接受害者……
就是這樣兩個人,他們卻有著一段不曾為人關注的友情,這段友情雖然短暫,卻又是那樣純真感人,特別是在那個特殊年代,更顯真摯。
1938年年初,戴望舒挈婦將雛到了香港,不久便接到「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公子、年僅十九歲卻精明干練的胡好的邀請,聘他擔任胡氏家族《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的主編。從此,戴望舒利用自己掌控的陣地,憑借港島特殊的環境,編發了大量宣傳抗日的文學作品,使《星座》成了海內外中國人心中的「明星」。由於《星座》辦得出色,《星島日報》因此聲譽日隆,一躍成為抗戰時期香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戴望舒曾經放言:「我們可以說,沒有一位知名的作家是沒有在《星座》里寫過文章的。」誠哉斯言!海內外的進步作家,如郭沫若、茅盾、艾青、郁達夫、徐遲、卞之琳、樓適夷、蕭乾、蕭軍、沈從文等都成了《星座》的專欄作家或撰稿人。當然,戴望舒也沒有忘記身居重慶的魯迅的得意門生——蕭紅,以及她的丈夫端木蕻良。戴望舒大概是在1939年2月致信端木蕻良和蕭紅,邀請他們為《星座》撰稿的。
蕭紅發表在《星座》上的第一篇文章是小說《曠野的呼喊》,這是1939年1月30日,蕭紅住在重慶米花街一號(今八一路雨田大廈的位置)、日本反戰人士池田幸子家中完成的。小說約兩萬字,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松花江畔的抗日故事。戴望舒對這篇宣揚抗戰的作品十分欣賞,收到稿件後很快就在《星座》上連載,從4月17日開始至5月7日連續予以刊發。在此後的數月中,蕭紅又陸續寄去小說《花狗》《梧桐》,散文《茶食店》《記憶中的魯迅先生》等稿件。尤其是蕭紅這篇在北碚黃桷樹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的長文《記憶中的魯迅先生》,戴望舒覺得此稿文情並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非一般泛泛而談的紀念文字可比。1939年10月19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以下簡稱「香港文協」)、香港漫畫協會和香港業余聯誼社等救亡團體,准備舉行聚會,紀念魯迅逝世三周年。戴望舒為配合這一活動,特意從10月18日至28日連載蕭紅這篇文章,獲得讀者廣泛好評。
敵機對重慶北碚頻繁空襲,為遠離敵機的轟炸,求得一個安定的寫作環境,蕭紅和端木蕻良打算離開重慶遠走他鄉。端木蕻良建議去桂林,說艾青等人都已去了那裡;蕭紅主張去香港,因為香港有一位信得過的朋友——戴望舒,同時,端木蕻良的《大江》正在《星島》連載,她自己也有多篇文章在《星島》上發表,有較穩定的稿費收入,生活會大致無虞。
1940年1月17日下午,蕭紅和端木蕻良飛抵香港。到港後,他們租住在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諾士佛台三號孫寒冰處。剛剛安定下來,戴望舒即突然造訪。他與蕭紅夫婦雖已神交近一年,卻素未謀面。戴望舒落落大方地自報家門:「我是戴望舒!」對這突如其來的晤面,三人均感喜出望外,一見如故。戴望舒邀兩人去外面就餐,這或許可看作戴望舒有意為他們接風洗塵吧。三人敘談良久,戴望舒約他們第二天到他的住所林泉居參觀,蕭紅和端木蕻良自然是滿心歡喜。
蕭紅和端木蕻良來到香港後,作為香港文協的當家人,戴望舒安排了一次歡迎會。
1940年2月5日晚,香港文協在大東酒店舉行會員聚餐會,歡迎蕭紅和端木蕻良來港,有四十多位會員參加,由林煥平主持餐會。席間,蕭紅發了言,她談到處於戰爭狀態下的重慶文藝界生活艱苦,環境險惡,但他們並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希望在港人士珍惜和平局面,寫出更多的好作品。
4月,在戴望舒的關照下,蕭紅和端木蕻良以「文協總會」會員的身份,登記成為「香港文協分會」會員,此後,蕭紅數次參加由戴望舒組織的香港文協活動。8月3日下午3時,由戴望舒等人籌辦的香港文協紀念魯迅六十周年誕辰大會,在加路連山的孔聖堂如期舉行。會上,蕭紅作了魯迅先生生平事跡的報告,晚上在孔聖堂又舉行了內容豐富多彩的晚會,其中包括演出由蕭紅執筆撰寫,經馮亦代、丁聰、徐遲改編的啞劇《民族魂魯迅》。徐遲回憶說:蕭紅穿著黑絲絨的旗袍與會,朗誦了魯迅的雜文。她留給人的印象是「瘦卻卻的,發音不高,但朗誦得疾徐頓挫有致」。
魯迅先生六十周年誕辰紀念活動結束後,蕭紅幾乎沒再參加過香港文藝界的公開活動,潛心撰寫《呼蘭河傳》。戴望舒也很理解和支持她,並讓她把先前完成的章節交給他,以便在《星座》上發表。蕭紅照做了,戴望舒便從1940年9月1日起,在《星座》第693號上開始連載《呼蘭河傳》。
小說的後半部分是邊寫邊登,戴望舒於1940年12月27日,在《星座》第810號上,登完了《呼蘭河傳》的最後一個字,差四天整整四個月。蕭紅在這四個月的寫作過程中,始終沉浸在對故土的眷戀和對兒時生活的無限感懷中,這是她一生中最充實、最愉快的四個月。《呼蘭河傳》是蕭紅全部著作中的扛鼎之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部著名的作品,是經過戴望舒的運籌推向社會的。在這四個月中,為審稿、發排等工作,戴望舒費盡了心血。就連遠在新疆的茅盾,也十分了解此事,1940年,他在給詩人蔣錫金的信中說:「紅姑娘創作甚努力,聞有長篇在《星島日報》副刊排日登載。」蕭紅對戴望舒這位文學前輩及好友的支持和幫助,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和感激。
《北中國》是戴望舒為蕭紅編發的最後一篇小說,有趣的是,此篇與他為蕭紅編發的第一篇小說《曠野的呼喊》主題相同,情節上也有類似之處。這兩篇小說,都反映了我國北方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後所遭受的折磨與痛苦,以及含悲忍痛同敵人進行浴血奮戰的可歌可泣的事跡。筆調同樣浸透了濃烈的故園情懷,但《北中國》卻寫得更精緻、細膩。小說於1941年4月13日至29日刊登於《星座》第901號至917號上。
戴望舒一直熱情地關心著蕭紅他們,他擔心他們不適應南國的生活,不時前往尖沙咀看望他們。端木蕻良在《友情的絲——和戴望舒最初的會晤》中曾說:「我們和望舒在香港接觸是頻繁的,談論一些問題,彼此也能理解……有點『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味道。」隨著蕭紅和戴望舒交往的加深,彼此之間在人格和心靈上便有了更多的溝通和信任。
蕭紅是香港文協會員,戴望舒是香港文協的實際負責人。蕭紅與戴望舒已交往近三年,有著較深的友誼,因此,在蕭紅病重之際及離世以後,於公於私,於情於理,戴望舒都不會袖手旁觀。我們從杜宣的回憶錄中可讀到,戴望舒當時是積極參與其事的。杜宣在《憶望舒》中寫道:「日軍投降後,我是第一批進入香港的……望舒告訴我,蕭紅逝世時的情況是很悲慘的……幾個朋友,搞到一輛板車,自己拉著,走了六七個小時,將蕭紅的遺體拉到了淺水灣埋葬。」杜宣說的這幾個朋友中,就有戴望舒,還有蕭紅的丈夫端木蕻良。
1942年3月下旬的一天,戴望舒被捕了,他在獄中表現出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凜然正氣。4月27日戴望舒在土牢中寫下的《獄中題壁》,是他所有詩作中最光輝的篇章,是他錚錚鐵骨的表白,更是20世紀的「正氣歌」。
5月,葉靈鳳經過多方奔走,終於將戴望舒保釋出獄。經過牢獄之災,原本身強體壯的戴望舒徹底垮了,哮喘病也日趨嚴重。馮亦代寫道:「日本地牢里的陰濕,使他的氣管炎變成經常的了。」
盡管身體垮了,哮喘病更嚴重了,戴望舒卻一直惦記著蕭紅。待身體稍稍恢復,他便讓葉靈鳳陪著去憑吊蕭紅。1942年11月20日,正值寒冬臘月,他不顧病痛纏身,在朔風中艱難地步行六七個小時才來到淺水灣,這是何等真摯的友情啊!葉靈鳳在《寂寞灘頭十五年》中寫道:「我們去時,距離她的安葬時期已經有半年以上,但是由於當時的淺水灣是荒涼少人跡的,墓上的情形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變。在一道洋灰築成的大圓圈內,有由亂石堆成的另一個小圈,這就是蕭紅的葬處。中央豎著一塊三尺高的木牌,寫著『蕭紅之墓』四個大字,墨色還新,看來像是端木蕻良的手筆。當時我們放下了帶去的花圈,又照了兩張相。」
1944年8月的一天,戴望舒偕友人再次來到淺水灣憑吊蕭紅。9月10日,《華僑日報》發表了戴望舒一首題為《蕭紅墓畔口占》的短詩,這首詩後來被收入詩集《災難的歲月》中時,註明日期為1944年8月20日,這大概是他的寫作日期。
一年後,戴望舒又來到淺水灣,想必是給蕭紅報告抗戰勝利的喜訊吧!這次是陪同杜宣一行人前往。杜宣在《憶望舒》一文中回憶道:「9月下旬,一個台風剛刮過的下午,望舒帶著新波、紫秋和我去淺水灣……我們在淺水灣原來游泳場的沙灘上,看到了一丘孤墳,墳頭上插了一個木簽,上面寫著『蕭紅之墓』四個字……她是魯迅先生親自培養出的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今天竟埋骨於此,只看到一抔黃沙,面對著無垠的荒海,怎不令人悲憤交加。望舒說,當時出於無奈,只能將她葬在這里。」
從1942年冬至1946年春戴望舒離港,三年多的時間里,戴望舒不知去過淺水灣多少次,荒灘已被他踏出了小徑,這是何等真摯、何等執著的友情啊!若蕭紅地下有知,也會為結交了如此耿耿忠心的朋友而含笑九泉。
戴望舒對蕭紅的懷念感人至深,不僅僅在於他三年多無數次地去淺水灣掃墓祭奠,還在於他寫了一首短詩——《蕭紅墓畔口占》。臧棣在《一首偉大的詩可以有多短》中寫道:「在新詩史上十行以內的詩中,沒有一首能和它相媲美的……這首詩是新詩桂冠上一顆閃耀的明珠,一顆無與倫比的明珠,是珍品中的珍品。」該詩全文如下: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卧聽著海濤閑話。
這首短詩,情感真摯,寓意深刻,跳出了一般悼詩的窠臼。詩人獻上的一束紅山茶,是蕭紅精神的動人寫照,也是詩人對民族解放事業的寄託。在漫漫黑夜,詩人在等待,蕭紅在等待,等待是對民族解放事業必將曙光來臨的、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這是戴望舒從抗戰初期升騰起來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深化和發展。學者王文彬說:「這首詩是望舒晚年的代表作……詩人此時早已脫下他先前的幽秘華貴的外衣,沉靜下來,運用半透明的富有質感的語言……寫出他的豐富、深刻和成熟,寫下他一生中最好的、偉大的詩篇。」

⑶ 端木蕻良與當時的蕭紅、蕭軍等人一起被稱為什麼

端木蕻良,(1912.9.25?/FONT>1996.10.5)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 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⑷ 端木蕻良,舒群,蕭紅,蕭軍被稱為

端木蕻良,(1912.9.25?/FONT>1996.10.5)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在20世紀30年代,與蕭紅,蕭軍,舒群等人被稱為「 東北作家群」

⑸ 端木蕻良與當時的蕭紅,蕭軍等人一起被稱為什麼

東北作家群。東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變以後,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願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等。

⑹ 蕭紅的身世,謝謝!還有她和那個端木蕻良是怎麼回事兒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加走字)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⑺ 才女蕭紅與端木蕻良如何從相愛到離婚的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蕭紅一生追求愛與自由,而她只活了31歲,在這短短的31年裡,她卻與多個男人有著感情糾葛,可見她的魅力之大。雖然蕭紅與蕭軍的戀情被很多人熟知,但與蕭紅結為夫妻並在生命最後時刻陪伴在蕭紅身邊的男人只有一個人——端木蕻良。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下蕭紅與端木蕻良的感情危機。

蕭紅比端木蕻良大一歲,兩人是1937年10月在武漢相識的。在認識端木蕻良前,與蕭軍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愛。端木蕻良和蕭紅夫婦都是東北老鄉,也都是文人,端木蕻良與蕭紅夫婦一開始就相處得不錯,幾個人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又像同志會,同吃同住,關系融洽而隨便。他們經常討論文學創作和時勢發展,還揚言要組織宣傳隊,開飯館等,年輕人經常又笑又唱又說又鬧,把房頂都快掀掉了。

在這段時間里,蕭紅對端木蕻良很有好感,兩人在一些問題上也有相同的看法。端木蕻良身材瘦高,穿著洋氣,說話和聲細氣,性格內向,文質彬彬,與蕭軍的粗獷、好強、豪放、野氣形成鮮明對比。當幾人在爭論問題時,端木蕻良一般都站在蕭紅一邊,又從不與人發生正面沖突,只是採取迂迴戰術。這些都使蕭紅對他產生了好感。尤其讓蕭紅感到欣慰的是,端木蕻良「不只是尊敬她,而且大膽地贊美她的作品超過了蕭軍的成就」。這是其他朋友沒有做過的。

過去只有魯迅與胡風賞識蕭紅的才華,蕭軍嘴上不說,心裡是不服氣的,其他朋友也是如此。因此端木蕻良對蕭紅文學成就的贊賞,對蕭紅有特殊的意義,使她感受到來自一個男性對她才華的贊美。這就使兩蕭本已裂痕重重的感情生活面臨著新的考驗。蕭軍本人、蕭紅與端木蕻良都敏感地發現了三人之間關系微妙的變化。

蕭紅在臨汾與蕭軍分別後,與端木蕻良有了更多的接觸,常常主動找端木蕻良談創作,談她的身世。兩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還沒有確定戀愛關系,直到蕭軍又來到西安後,蕭紅提出與蕭軍正式分手時,蕭紅與端木蕻良也沒有真正考慮過兩人的關系。但兩蕭分手後,形勢急轉直下,兩人感情迅速發展,1938年5月在武漢舉行婚禮。

⑻ 端木蕻良與當時的蕭紅,蕭軍等人被人稱為「____群」

東北作家群

⑼ 端木蕻良與蕭紅蕭軍舒群被人稱為什麼

他們被稱為東北作家群

⑽ 蕭紅與端木蕻良是真愛嗎

不是,在逃難的時候端木把蕭紅一個人丟下了,這還是真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