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媽祖閣
擴展閱讀
上海福利彩票 2025-08-24 14:14:41
天澤信息股票今天價格 2025-08-24 13:16:22

媽祖閣

發布時間: 2021-09-21 08:55:39

⑴ 媽閣廟的第一殿是怎樣的

澳門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又名正覺禪林、海覺寺、媽祖廟、天後廟,位於澳門半島南端媽祖山下,始建於明朝弘治元年,也就是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為紀念被信眾尊奉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天後娘娘而建。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明確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與普濟禪院和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禪院,並且為三大禪院之首,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存留下來時間最長的名勝古跡之一。

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正覺禪林等幾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媽閣廟的大門為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築,寬近5米,只開有一個門洞,門楣上有「媽祖閣」3個金字,兩側書有對聯。聯道:

德周化守;澤潤生民。

大門頂部有琉璃瓦頂等裝飾,其中門楣頂部為飛檐狀屋脊,脊上有瓷製寶珠及鰲魚為裝飾。在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這對石獅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後來清人的傑作。石獅鎮門、飛檐凌空,形成了一座富有我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緊跟在大門之後的為一座三間四柱的沖天式牌坊,由花崗石建造而成,4隻石獅分置在柱頭上。

在牌坊後,媽祖閣的庭院內有一塊名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著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桿上掛著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還有「一帆風順」的圖景。

傳說上面記載的是清代一位福建商人,乘船來澳門途中遇到風浪,幸得媽祖相救,轉危為安的故事。

正殿為供奉天後的神殿,有「神山第一殿」的美稱。它和正門建築、牌坊以致在半山腰上的弘仁殿在空間上成一直線,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特色。

正殿建築主要由花崗石及磚頭砌築而成,其中花崗石作主導。無論柱、梁、部分牆身以至屋頂均是由花崗石修築成的,兩邊的牆體都開有琉璃花磚方形窗戶,而在較高位置的氣窗,則為圓形。

在由花崗石造成的屋頂上又鋪設琉璃瓦頂,並以誇張的飛檐裝飾正脊和垂脊。不僅如此,其屋頂造型還分為兩部分,在朝拜區的屋頂以歇山卷棚頂的形式,而在神龕區上方的琉璃屋頂則為重檐廡殿的形式,飛檐純朴有力。

媽閣廟建築物中規模最小的弘仁殿建於1488年的明代,是一座3平方米的小形石殿,其門口石橫梁至今仍存初建時的石刻「弘仁殿」3字,而旁邊的題款則為清道光八年,即1828年。

弘仁殿以山上的岩石作為後牆,再以花崗石作屋頂及兩邊牆身。天後神像則置於山石前,與正殿神龕區做法一樣,在殿內供奉天後,在兩側的牆上有天後之侍女和神將的浮雕,而在石屋頂上有綠色琉璃瓦和飛檐式屋脊裝飾。

觀音閣位於媽祖閣的最高處,建於1605年,當時由官方與商戶合資籌建。主要由磚石構築而成,其建築較為簡朴,為硬山式做法。該殿也是供奉天後的,閣內存留下來了一塊1828年重修時的木匾。

1629年,媽祖閣又再重修。此外,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具備。

這些摩崖石刻,出現在各具特色的建築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郁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岩石,還有庄嚴的古廟,這些都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⑵ 媽閣的由來,歷史,圖片

已有逾500年歷史的媽閣廟,是澳門三大古剎(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中歷史最悠久的。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整座廟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觀音閣4座主要建築。1874年、1875年,媽閣廟先後兩次遭受火災,由居民集資,於1875年開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

每年春節和農歷3月23日娘媽誕,媽閣廟香火至為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都會前來拜神祈福。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位於澳門的東南方,枕山臨海,倚崖而建,周圍古木參天,風光綺麗。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其能預言吉凶,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

傳說宋朝時,福建莆田有一孝女林默娘,能預言吉凶,在一次海難中捐軀,羽化升仙。後常顯靈海上,在驚濤駭浪中幫助商人和漁民消災解難,使人們化險為夷。漁民因感其恩德,尊為海神、天後,並立廟奉祀,天後又名娘媽。

⑶ 媽閣廟的廟宇詳解

媽閣廟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觀音閣等建築物。明朝時本名「天妃廟(宮)」,至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時增建山門,額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祖閣」,又有另稱』正覺禪林」。 媽閣廟之建築物建於不同時期,整座媽閣廟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才初具規模。弘仁殿創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現存門楣石刻「弘仁殿」三字,旁邊之題款則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該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後。廟內有實物可考,而歷史最長的是「神山第一」殿。該殿供奉天後,由當時官方與商戶合資籌建於1605 年(明萬曆三十三年),至1629 年(明崇禎二年)又再重修,其門口石橫梁至今仍存初建時的石刻;媽閣廟因而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明確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
觀音閣的建築年代無從稽考,閣內現存一塊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的木匾,則觀音閣應建於此前。閣內供奉觀音。
正覺禪林也是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供奉天後。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發生火警,後由文化局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月完成。 媽閣廟是中葡文化融合起點,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後廟,建於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媽閣廟位於媽閣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門、牌坊、正殿、弘仁殿、觀音殿及正覺禪林組成,各建築規模雖然細小簡陋,但卻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錯落有致。
入口大門為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築,寬4.5米,只開有一個門洞,門楣有「媽祖閣」三字,兩側為對聯,大門頂部有琉璃瓦頂等裝飾,其中門楣頂部更有飛檐狀屋脊,脊上裝有瓷製寶珠及鰲魚,緊跟在大門之後為一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亦由花崗石建造而成,並有四隻石獅分置在柱頭上。正殿為供奉天後的其中一個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稱,它和正門建築、牌坊以致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在空間上成一直線。建築主要由花崗石及磚頭砌築而成,其中花崗石作主導,無論柱、梁、部份牆身以至屋頂均由此材料修築,兩邊牆體均開有大面積琉璃花磚方窗,而在較高位置的氣窗,則為圓形。在石造之屋頂上又鋪設琉璃瓦頂,並以誇張的飛擔裝飾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頂造型又分兩部份,在朝拜區之屋頂以歇山卷棚頂形式出現,而神龕區上方之琉璃屋頂則為重檐廡殿式,飛檐純朴有力。
弘仁殿規模最小,只有3平方米左右,此建築以山上岩石作後牆,再以花崗石作屋頂及兩邊牆身,殿內也供奉天後,兩側牆身內壁有天後之侍女及魔將浮雕,而天後神像則置於山石前,與正殿神龕區做法一樣,在石屋頂上,此殿也加上綠色琉璃瓦及飛檐式屋脊裝飾。位於最高處的觀音殿,主要由磚石構築而成,其建築較為簡朴,為硬山式做法。
相對於其它神殿位於建築群最前方且與正殿同在一平台上的正覺禪林不管在規模上或是在建築形式上都較為講究,建築由供奉天後之神殿及靜修區組成,靜修區建築為一般民房,屬硬山式磚結構,而神殿則為一四架梁結構、主殿前有一內院,兩側側廊為卷棚式屋頂、主殿區被二列各三枝柱分為三個開間,屋頂為琉璃瓦坡頂,兩邊側牆頂部為金字形「鑊耳」山牆,有防火意思,具濃烈的閩南特色,位於內院前之正立面,由左至右可分為五部份,中間最高兩邊漸低,牆身有泥塑裝飾,牆頂則以琉璃瓦裝飾,而在琉璃瓦檐下是三層象徵斗拱之花飾,此外,中間部份尚開有一半徑為1.1 米的圓形窗洞,而琉璃瓦頂上之飛檐及瓷製寶珠裝飾,亦顯示出此殿之重要性。 媽閣廟、普濟禪院、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禪院。而媽閣廟為三大禪院之首,是澳門著名的東方式廟宇之一。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又名正覺禪林、海覺寺、媽祖廟、天後廟,位於澳門半島南端媽祖山下,始建於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為紀念被信眾尊奉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天後娘娘而建。
「媽祖」在福建話里是「母親」的意思。「媽祖」姓林名默,宋朝福建莆田人,自幼聰穎,得老道秘傳法術,能通神,經常在海上搭救遇難船隻,「升天」後仍屢次在海上顯靈,救助遇難的人。人們感其恩德,尊為護航海神,歷代王朝也多次封謚,明朝時晉封為「天後」。相傳400多年前明代時有一福建商人在澳門附近遭遇颶風,危在旦夕,幸得「顯靈海上消災解難」的天後娘娘解難相救。後來這位商人在神女顯聖處設廟紀念以謝神恩,被稱為「娘媽角」。
媽閣廟背山面海,沿崖而築,周圍古木參天;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形態逼真,傳說是300年前清人的傑作;廟內花木錯落,岩石縱橫,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4座建築物組成,它們之間用石階和曲徑相通,曲徑兩旁的岩石上有歷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騷客題寫的摩崖石刻;院內有一塊名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桿上掛著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是人們喜愛的「一帆風順」的圖景。廟內的碑石上刻有媽閣廟500周年紀念文字。
相傳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在廟門前面的海灘上岸。詢問當地居民這里是什麼地方,居民以為是問媽閣廟,故答「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遂為澳門的葡文名稱由來。
媽閣廟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歷除夕和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神誕,香火更甚。四方香客雲集於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並舉行豐富多彩的節目助興,這時媽閣廟上紫煙彌漫,一派祥和,這就是澳門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的景色。
「媽祖」不僅僅是善男信女們崇拜的「天後」,而且形成了一種國際文化現象——「媽祖文化」。 1874年、1875年,媽閣廟先後兩次遭受火災,造成損毀,於是由居民集資,於1875 年(清光緒元年)開始重修,至1887 年(清光緒十三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
除了於83及88年給予資助維修該廟外,文化局於1996~97年間對該廟進行保養工程,包括牆壁、裝飾牆身及門窗的框架等。
1998年10月28日,在澳門最高點,路環島的疊石塘山頂,又落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媽祖雕像。她矗立在澳門的最高點,因此,無論從海面或還是陸地,都清晰可見。開光以來原本人跡罕至的路環崗頂,一時車水馬龍,香火鼎盛。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媽祖閣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歷除夕、三月廿三日媽祖寶誕、九月九日重九節,這里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為什麼澳門媽閣廟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華人也都信奉媽祖呢?設計、創作大型媽祖像的澳門著名雕塑家、畫家梁晚年告訴大家:媽祖是人,也是護航海神。媽祖在海上捨己救人,為民消災解難的博愛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信眾就把她當作神來朝拜。
根據古代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誌記載,媽祖生於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廿三日,卒於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檢林願的第6個女兒。她原名林湄娘,因她從出生到滿月從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聰穎,為人善良,樂於助人。有一年她隨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她也屢次在海上救助遇難之人,還為百姓驅逐瘟疫,治病救人……
人們為感謝其恩德,稱林默娘為「媽祖」,福建話「媽祖」是「母親」的意思,並被奉祀為「護航海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媽祖的廟宇稱為神女廟、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傳說逐步被人們神化,得到信仰者廣泛熱烈的信奉。歷代王朝也順應民心支持媽祖信仰,宋代封媽祖為「夫人」;元、明二朝加封為「天妃」;清朝晉封為「天後」。我們看到媽閣廟內供奉的天後牌位上寫著:「護國庇民天後元君之神位」。
由於媽祖擁有博大慈愛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高尚品德,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崇敬,一千多年來賦予她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麗的傳說。中華兒女也從媽祖的傳奇故事中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看到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光彩。經過千年的演繹,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也是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
全世界有媽閣廟近4000座,信眾2億多人。媽祖的名字凝聚著千千萬萬海內外中華子孫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願,媽祖信仰已經成為聯絡海內外、溝通全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2008年5月3日下午,北京奧運會聖火途經澳門的媽閣廟。來自奧林匹亞的聖火將與媽閣廟的香火相遇,澳門將以最具代表性本土文化迎接奧運聖火的方式,展示其中西文化薈萃的特性。
火炬手手持聖火經過大三巴、民政總署大樓等地點後,到達具有濃厚本土傳統文化特色的媽閣廟。下午3時,已有上千名市民聚集在媽閣廟,他們大部分身著紅衣,舉著國旗、澳門特區區旗和奧運旗幟,熱切期待著奧林匹亞的聖火。大約下午4時50分,運載奧運聖火和火炬手的專車駛至媽閣廟前,兩名火炬手下車並順利完成聖火交接,站在兩旁期待已久的市民欣喜若狂,激動地歡呼。
澳門沙梨頭坊眾互助會組織了過百名會員到媽閣廟迎接聖火,他們身穿代表澳門的綠色衣服,有的用力舞動巨型國旗,有的高喊「支持中國!支持奧運!」口號。
已有逾500年歷史的媽閣廟,是澳門三大古剎(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名勝古跡。2005年7月15日,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奧運聖火完成在媽閣廟傳遞後,隨即前往西灣湖以龍舟方式傳遞。

⑷ 媽祖閣 對聯

上聯是:「媽祖媽祖媽祖閣」
下聯是: 「關帝關帝關帝廟」

我的理解:媽祖閣是澳門的,關帝廟則是內地大陸有的,都是朝拜的地方,都是有求必應的。

⑸ 關於澳門人民為什麼要建媽祖閣

不只是澳門人,以前人們覺得媽祖能保護出海漁民順利歸來,只要是沿海城市一般都有媽祖廟,不過澳門比較出名而已。

⑹ 媽閣廟的歷史。。

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位於澳門的東南方,枕山臨海,倚崖而建,周圍古木參天,風光綺麗。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其能預言吉凶,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⑺ 游莆田媽祖閣作文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到媽祖文化研究院參觀,這里的房子雖是新落成的,但卻建得古樸、大方,被人們稱為古文化廣場。廣場座東朝西,沿中軸線左右兩側分別建有「意哲樓、意福樓」和「意明樓、意美樓」。其中「意」字是取「善心美德」之義。通過這次參觀,使我對媽祖有了更深的了解,敬仰之情油燃而生。
媽祖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她出生在湄洲島的一個漁村裡。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不僅熟悉水性,而且細心觀察氣候變化和海潮的關系,能夠預測台風的到來,島上的漁民和過往的漁船、商船,常常得到她的幫助。她還精通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救災。988年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她出海救助遇險的漁船時不幸身亡,時年28歲。人們不忍接受她的離去,只說她羽化升天,並為她建宮造廟,將她的事跡廣為流傳。
媽祖護航的傳說由湄洲灣流傳到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據統計,世界各地共有媽祖廟5000多座,信眾接近2億,僅台灣就有大小媽祖廟1000多座,信眾1600多萬人,占島民的三分之二。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到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7次給媽祖疊獎褒封,最終樹立了媽祖作為唯一海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媽祖啊!您是真善美的化身,您的事跡在我們心中緩緩流淌;媽祖啊!您所做的一切都教導我們要幫助別人,立德行善;媽祖啊!您所擁有的博大、慈愛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高尚品格,永遠值得世人的崇敬與信仰。

⑻ 請問澳門官也街到媽祖閣,坐公交多久到打車多久到要多少米高分懸賞

建議樓主先逛媽祖閣,海洋館,然後民政總署、大三巴、炮台山,之後於栢港停車場坐33路車去氹仔逛官也街。 若從官也街出發的話,缺點是沒有時間逛下賭場內的人造天空,搭乘免費車去關閘。 搭乘巴士的零錢需要提前准備,每人為3.2MOP。
在搭乘巴士前最好問下司機停不停官也街,因為有時是不停官也街站的,而是停在官也街的末端,要過馬路才是。 搭乘巴士時間若不是上下班高峰期,時間不用40多分鍾。 在官也街品嘗完雪糕和豬扒包、葡國菜後,可以順手扶觀光電梯去威尼斯人,然後搭乘免費車去關閘。

⑼ 如何才能找到媽祖閣

媽祖閣坐落在澳門半島的西南面,沿岸修建,背山面海,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澳門的三大禪院之一。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開放時間:7:00-:18:00

門票:免費,不需要購買門票

地址 :澳門半島南端媽閣街

(9)媽祖閣擴展閱讀:

媽祖閣是澳門最有名的廟宇,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葡萄牙人在媽祖閣前的古碼頭登錄澳門,打聽這里的地名,當地人以為是問廟宇的名字,回復說是阿媽閣,之後葡萄牙人便以MACAU的諧音來稱呼澳門。

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後廟,位於澳門的西南方。

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後娘娘」、「天妃娘娘」,人稱能預言吉凶,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