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殷鑒不遠
擴展閱讀
上海福利彩票 2025-08-24 14:14:41
天澤信息股票今天價格 2025-08-24 13:16:22

殷鑒不遠

發布時間: 2021-09-21 09:17:54

A. 殷鑒不遠。什麼意思

殷商忘國的教訓還沒有遠去。

B. 殷鑒不遠的具體解釋

殷:指商朝後期;鑒:審查。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自《詩經.大雅.盪篇》:「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句詩揭示了一個歷史教訓,即夏代的滅亡,就是殷代的前車之鑒。一個強大的夏王朝,不僅有很長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很大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商湯的軍隊所推翻,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極其震驚的大事,甚至到東周時期,還能引起人們的震驚。孔子認為是:"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殺國亡。"是古代思想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所以《管子-民篇》也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韓詩外傳》總結說:「前車覆而後車不誡,是以後車覆也」。故殷可以鑒於夏,而周可以鑒於殷。意思是說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這也是一則活成語,現在常用。意思大體都明白,但是有人對「殷鑒」的理解不確,認為是指殷商亡國的教訓並不很遠。 這則成語出自詩經中的一首長詩《盪》。《盪》的最後兩句:「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周人稱夏為夏後氏。它的意思是說,可供殷商王朝借鑒的王朝覆滅的例子並不算遙遠,就是夏桀那一代。這首詩中還有兩句有名的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開頭,但很少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全詩是借周文王的話指斥商紂王來諷刺當時的周統治者。夏朝是以治水有功於世的夏禹開始的,可是他的後代夏桀卻是一個荒淫暴君,於是商湯揭竿而起,就把夏朝給推翻了,建立了商朝,因國都建在殷這個地方,所以也稱殷商。商代政權傳到紂時,紂也是一個和夏桀一樣的荒淫暴君。當時作為商的西方諸侯之長的西伯周文王,就對殷紂王提出了誠懇的批評規勸,說殷商的歷史教訓不必向遠處去找,前代夏桀滅亡的例子就是。但是,殷紂王並沒有聽周文王的忠告,終於被周武王給推翻了。該成語告誡人們決不可忘記歷史的教訓。
原文
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也。」
古文翻譯
孟子說:「圓規和曲尺是方圓的標准,那麼聖人是做人的標准。作為君主,就要一定盡君主之道;作為臣子,就要盡臣子之道。兩種,只要都取法堯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侍堯的態度和方法來服事君主,便是對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堯治理百姓的態度和方法來治理百姓,便是對百姓的殘害。孔子說:『治理國家的方法有兩種,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罷了。』暴虐百姓太厲害,本身就會被殺,國家會被滅亡;不太厲害,本身也會危險,國力會被削弱,死了的謚號叫做『幽』,叫做『厲』,縱使他有孝子順孫,經歷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詩經說過:『殷商有一面離它不遠的鏡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參考資料
1.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2005/js/y/lizicheng/65.htm
開放分類:
成語,歷史,歷史故事

C. 殷鑒不遠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殷鑒不遠」意思是指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處】此典出自《詩經·大雅·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叫夏。相傳是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夏朝共傳了十三代、十六王,最後一個君王叫桀,又稱夏桀。夏桀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最後被湯滅掉了。
湯滅夏桀後,建立了商朝。這個朝代共傳了十七代、三十一個王,最後一個君王叫紂,又稱商紂。商紂王也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執政期間,政治腐敗,周族首領伯昌曾經規勸紂王,說:殷商的教訓不用向遠處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告訴紂王:夏代的滅亡,應當作為殷商的鑒戒。但是,昏庸的紂王不僅沒有聽從勸告,還囚禁了伯昌。最後商朝終於毀在紂王的手裡。

D. 外交部發言人說的「殷鑒不遠」是什麼意思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釋義】殷:指商朝後期;鑒:審查。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處】《詩經·大雅·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例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與金的歷史,對崇禎來說殷鑒不遠,而他絕不願在後代史書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一回:「現在清朝二字,已成過去的歷史,中國河山,仍然照舊,要想易亂為治,須把清朝的興亡,細細考察,擇善而從,不善則改,古人說的『殷鑒不遠』便是此意。」
同義詞:前車之鑒,後車之遠
用法:作謂語、定語;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外交部採用該成語的背景:
在外交部2016年7月14日舉行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問,近日,澳大利亞領導人聲稱南海仲裁案有關裁決對當事方具有約束力,希各方予以遵守。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說,澳大利亞不是南海問題當事方,希望澳方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確定自己的立場,恪守關於在有關主權聲索爭議問題上不持立場的公開承諾,謹言慎行,不做任何有損地區和平穩定和中澳關系的事。
據報道,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說,「無視裁決將嚴重違反國際法,付出巨大聲譽成本。」陸慷說,希望澳大利亞方面不要把違反國際法的東西當成國際法,否則調門越高,在國際司法和國際關系實踐中的危害越大。在這方面,殷鑒不遠(意思是:泛指前人教訓就在眼前)。
關於南海仲裁案,背後推手美國政府也十分尷尬。7月13日美國國務院記者會上,一位中國記者手持美國版地圖向副發言人唐納發問,「這份地圖的來源是美國政府,上面把太平島的屬性定義為『島嶼』,而不是『礁石』,這與南海仲裁案的『裁決』結果不同。我想要知道這個地圖是否代表美國政府立場?」面對這一情境,唐納在回答中用「嗯……呃……」還有「笑聲」加以掩飾。

E. "殷鑒不遠"是什麼意思

殷指 商殷 也就是商朝 鑒也就是鏡子
所謂殷鑒不遠 就是說商朝因為統治殘暴而滅亡的歷史教訓應該借鑒

F. 前車可鑒 殷鑒不遠是什麼意思

前車可鑒,引申為教訓。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出處 《清史稿·劉韻珂傳》。
殷:指商朝後期;鑒:審查。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自《詩經.大雅.盪篇》:「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句詩揭示了一個歷史教訓,即夏代的滅亡,就是殷代的前車之鑒。一個強大的夏王朝,不僅有很長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很大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商湯的軍隊所推翻,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極其震驚的大事,甚至到東周時期,還能引起人們的震驚。

G. 殷鑒不遠全文譯文

先秦:佚名

盪盪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興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彊御多懟。流言以對。寇攘式內。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既愆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譯文:

上帝驕縱又放盪,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養眾百姓,政令無信盡撒謊。萬事開頭講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場。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強橫賊,敲骨吸髓又貪贓,竊據高位享厚祿,有權有勢太猖狂。天降這些不法臣,助長國王逞強梁。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你任善良以職位,凶暴奸臣心怏怏。面進讒言來誹謗,強橫竊據朝廷上。詛咒賢臣害忠良,沒完沒了造禍殃。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跋扈天下太狂妄,卻把惡人當忠良。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叛臣結朋黨。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公卿誰能當。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上天未讓你酗酒。也未讓你用匪幫。禮節舉止全不顧,沒日沒夜灌黃湯。狂呼亂叫不像樣,日夜顛倒政事荒。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百姓悲嘆如蟬鳴,恰如落進沸水湯。大小事兒都不濟,你卻還是老模樣。全國人民怒氣生,怒火蔓延到遠方。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舊規章。雖然身邊沒老臣,還有成法可依傍。這樣不聽人勸告,命將轉移國將亡。

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話不可忘:「大樹拔倒根出土,枝葉雖然暫不傷,樹根已壞難久長。」殷商鏡子並不遠,應知夏桀啥下場。

拓展資料:

【成語典故】

《詩經·大雅·盪》最末有兩句道: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原來殷商之前,就是夏(或稱夏後氏)。以治水聞名的夏禹,是夏代的第一任君王。這夏禹,是我國傳說中上古時代有名的聖王之一。可是夏代末了的一個君王,叫做夏桀的,卻荒淫暴虐。於是商湯起義,把夏朝滅掉,改立為商朝。商湯就做了商代的第一任君王。

這商湯,也是一位有名的聖王,可是商代傳到末期,也逐漸腐敗,越來越不像樣子。當時作為西方諸侯之長的"西伯"周文王曾懷著一片好心,提出過誠懇的勸告,上述詩中的兩句,也就是這個意思。那兩句的大意是說:殷商的教訓不必向遠處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說:夏代的滅亡,應當作為殷商的鑒戒。可是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紂,不聽忠言,不接受前代的教訓,終於被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所滅亡。

【成語故事】

周厲王是周朝的第十個國王。他在位時,對內橫征暴斂,壟斷了社會財富和資源,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對外,南征荊楚,北防游牧部落,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矛盾重重。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派人監視公開指責的人,一旦發現就立即處死。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召公上朝進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住人們的口,要比堵住河裡的水更厲害。

水積多了,一旦決口,造成的傷害一定更大;不讓民眾說話,也是這個理兒。所以,治理民眾就像治理河流一樣,只能疏導,不能堵塞。周厲王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為所欲為,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沒過幾年,民眾忍不可忍發生了暴動,襲擊周厲王,他愴惶出逃,死於外地。這就是《詩經 》里《大雅 盪》的歷史背景,詩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譴責昏君,詛咒暴政,大罵商紂王,實際是在抨擊周厲王。"殷鑒不遠,在夏後(王)之世",實際上也就是:"周鑒不遠,在殷後(王)之世。"國家覆亡的教訓並不遠,對於商來說,是夏桀,對於周來說,就是殷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