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張家口大鏡門大好河山是誰書寫的
大境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建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歷史。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四大關口(另外三大關口為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之一。「大好河山」是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高維岳於1927年春書寫並鐫刻在大境門城牆之上。
② 關於大境門的作文500字
今天我們去了張家口的大境門長城。到了之後我們開始爬長城。長城上有許多烽火台。烽火台是用土高高地堆起來的。古代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在上面點起火就會有救兵來的。我往前望,長的望不到頭,啊,真是萬里長城啊。再望望旁邊,有許多小孔,這些小孔是用來射箭的。長城垛口上還有兩個大炮。我們爬呀爬,爬呀爬,爬了很多台階,旁邊有花有草,可美了。
後來我們來到了一段古長城,跟原來的長城不一樣,它不是台階了,而是平地。兩旁是石頭圍起來的,這段路有好多岔路口,我們一直往前走。旁邊是樹林,裡面有很多小道。後來大人爬不動了,我們就下山了。可是我一點都不累,不過出了滿頭的汗。
這次游大境門長城,我感受到大境門城頭上所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字真是名副其實。
③ 誰知道大境門在哪
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東西太平山山谷之間,它是萬里長城四大關口之一
④ 張家口到大境門作幾路車
公交線路:102路,全程約10.4公里
1、從張家口市步行約1.4公里,到達鑽石南路北口(果樹場)站
2、乘坐102路,經過12站, 到達張家口平門站
3、步行約810米,到達大境門
⑤ 大境門有誰去過
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建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歷史。它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有木質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台,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有0.8米高的女兒牆。門楣有察哈爾都統高維岳——當時的地方軍政首腦於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大字,蒼勁壯觀。相傳,清康熙皇帝遠征回歸京都,夜經此地,曾露宿大境門外,後建卧龍亭和將軍亭。
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張家口市區長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長450公里。其中屬於橋西境內長城全長3700米,皆沿山勢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壘築,灰漿勾縫而成。大境門外東、西太平山巍然對峙,地勢十分險要,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同時,大境門也是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場所,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業都市,被稱為「路陸商埠」、「皮都」。由於張家口經濟的繁榮,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國第一條實用鐵路從北京修至張家口。
大境門造型朴實厚重,它所體現的粗獷蒼勁、限而不拘的氣勢,在整個長城文化中是絕無僅有的。
現在,大境門仍為通往口北的要道,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市政府、區政府已著手對大境門進行全面修復和綜合開發,使大境門一帶成為旅遊避署的勝地。
⑥ 張家口大境門山有多高
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橋西區北端,為明長城著名關口之一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將軍徐達奉命督兵修補長城,始設此關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在此築城牆,城牆下寬六米,上寬五點四米,牆頂外設垛口,內砌女牆。城牆順山勢蜿蜒而築,至兩山交接處,直下百餘米,一座十餘米高的城樓拔地而起,屹立谷中,此即清代增築的大境門。大境門築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築拱門。門牆高一十二米,底長一十三米,寬九米。券洞為直牆半圓拱門,外側高五點四米,寬六米;內側高九點五米,寬六點八米,中有木製鐵皮大門兩扇。門額有清察哈爾都統高維岳所書「大好河山」四字,每字足有一米見方,筆力渾厚蒼勁。城樓頂部為長一十二米,寬七點五米的平台,外有一點七米高的垛口,內有零點八米的雉堞,東側有台階通上。
⑦ 張家口大境門的由來是什麼樣的啊
大境門這段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和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清順治元年在這段長城開豁建門,名曰大境門。大境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券洞外側高5.4米。寬6米。內側高9.5米,寬6.8米,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築拱門。
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眾多關隘中一個十分特殊的關口。在國內外學術界已被列入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同樣重要的關口。我國萬里長城的關口都以「關」「口」稱謂,而只有張家口的這個關口被稱做 「境門」,這其中即包含著「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著民族融合的歷史淵源。從明朝隆慶5年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葯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里換成了絲綢、茶業、瓷器和白糖,大境門外成為了我國北方國際易貨貿易的內陸口岸。封建王朝以長成和門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門」意思是指邊境之門。1927年察哈爾督統高維岳在大境門門楣上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大顏體大字,蒼勁有力,頗為壯觀,更為大境門增添風韻。
大境門位於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之間,踞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這里和則祥雲繞月,商賈雲集;戰則煙雲四起,生靈塗炭。這里曾是繁華的內陸口岸,也曾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與和平,生命與死亡,繁榮與凄涼,在這里周而復始,更迭演繹。大境門歷盡滄桑,是張家口歷史的見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與大境門密切相關。大境門既目睹了舊中國的貧弱,也目睹了新中國的興旺和塞外張家口的歷史巨變。張家口人以大境門為榮,大境門也自然成為張家口的象徵。
近代史中,無論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大境門一帶都曾是戰爭的焦點。張家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回的第一座較大城市,大境門前八路軍雄赳赳進城的歷史鏡頭,是二戰東方戰場反法西斯勝利的真實記錄。「第二延安」、「東方模範城」、「文化城」……,這些都曾是張家口市的輝煌。解放戰爭中的1948年12月23日,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境門外一舉殲滅國民黨傅作義部隊五萬余眾,為平津戰役的勝利拉開了序幕。
解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張家口地處要沖,自然成為首都的北大門。進入60年代,中蘇關系一度緊張,張家口軍民按照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和「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在崇山峻嶺和河谷溝壑之下,構築了令世人驚嘆的抗擊敵人核打擊的地下鋼鐵長城。地下長城東起大境門,西至萬全縣境,全長10餘公里,與西太平山上明代長城同一走向,它與地上長城一樣,也是一種軍事防禦工程。
⑧ 張家口大境門酒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張家口大境門酒業有限公司是2009-11-1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張家口市橋東區大倉蓋鎮梅家營路158號。
張家口大境門酒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307056958991626,企業法人張景月,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張家口大境門酒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白酒製造、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張家口大境門酒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⑨ 大境門歷史
張家口的這個關口被稱做「境門」,這其中即包含著「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著民族融合的歷史淵源。從明朝隆慶5年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葯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里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和白糖,大境門外成為了我國北方國際易貨貿易的內陸口岸。封建王朝以長城和門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門」意思是指邊境之門。1927年察哈爾督統高維岳在大境門門楣上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大顏體大字,蒼勁有力,頗為壯觀,更為大境門增添風韻。在國內外學術界已被列入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同樣重要的關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愛國將領吉鴻昌率領數萬抗日同盟軍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門,抗擊日寇,收復失地。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部隊就是從大境門攻入張家口,從日寇手中解放了這座塞外古城。194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國民黨五萬人馬全殲於大境門之外,張家口獲得第二次解放。
大境門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並稱為萬里長城「四大名關」(2005年新編初中歷史教科書)。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徵召塞外八旗兵於張家口,大批驍勇的八旗兵從大境門源源不斷進入中原,趕赴南方。張家口大境門為平「三藩之亂」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北征噶爾丹,其主力部隊就是從張家口大境門誓師出發的。
平定噶爾丹後不久,張家口晉籍文人張自成被長城內外祥和繁榮的景象所感動,於康熙五十二年(1709年)揮筆寫下「內外一統」四個大字,鐫刻在大境門外的石壁上,表達了長城內外廣大民眾對祖國統一的要求和對和平的熱愛。在「內外一統」的摩崖石刻下有滿、漢、蒙、藏、梵等六種語言文字。自此,張家口二百多年來無戰事,終於發展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陸路商埠,出現了著名的張庫商道,這條商道的集散點就是大境門。張庫商道南承京津,輻射湖廣,北面一直延伸至俄國恰克圖和毛斯科窪(今莫斯科),影響直達歐洲和西亞。在鴉片戰爭前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張庫商道是中俄貿易的唯一通道,張家口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基地和皮毛集散地,被譽為「陸路商埠」、「皮都」。當時,在長城腳下,在大境門內外,店鋪林立,牛馬駝成群,各類貨物堆積如山。甚至到19世紀末,張家口依然十分繁華,貿易額曾達到1.5億兩白銀。
由於張庫大道的繁榮,清廷把第一條國有實用鐵路修到張家口,1909年由詹天佑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通車。
1927年,最後一任察哈爾都統高維岳被大境門內外的高山大川所感動,寫下了「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更為大境門增添了氣勢。
長城大境門區域不但是歷史上的軍事要塞和陸路商埠,而且在中國近、現代革命戰爭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何孟雄等就在大境門內外展開革命活動,1925年在大境門外東灣子建立了農民運動協會,遺址保存完好。
1945年8月,我冀察主力部隊一舉解放了被日偽蒙疆政府統治了八年之久的張家口,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取的第一座較大城市,八路軍雄赳赳開入大境門,成為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性記錄,大境門一時成為「第二延安」、「東方模範城市」、「文化城」的象徵。
1948年12月我軍在大境門外的西甸子、烏拉哈達等一帶山谷中圍殲國民黨官兵54000多人,一舉從國民黨手中奪回張家口,取得平津戰役西線張家口戰役的輝煌勝利。解放軍的威武之師就是從大境門進入市區的,可以說大境門是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之門,是中國革命的凱旋之門。
解放後,大境門受到保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境門在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級政府對保護工作更加重視,在20世紀90年代,全市人民和駐軍捐資對大境門西邊的城牆曾進行過一次修繕,使大境門免於坍塌。大境門周邊房屋密集、設施陳舊,與大境門歷史地位及聲譽極不相稱。2005年張家口市政府、橋西區政府制定了大境門保護規劃方案,籌措了680萬元資金,用於將長城外大境門東、西兩側6000多平方米方圓內的56戶居民全部遷出,已拆除房屋140多間,計劃恢復大境門外東側長城一百米,再現從明隆慶五年至民國,長達450年互市、邊貿市場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