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沙漠化
擴展閱讀

中國沙漠化

發布時間: 2021-09-22 01:30:06

『壹』 中國沙漠化治理現狀

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里。與 2009年相比,5年間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
監測結果表明,自2004年以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連續3個監測期「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但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本公報是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編寫的,簡要介紹了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會各界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臨的形勢有一個客觀了解,堅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設沙區美好生態

『貳』 中國歷史上的沙漠化

在秦漢時代,毛烏素沙地的一些地方曾是「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的地方。我國甘肅民勤在戰國時曾有個很大的湖泊——豬野澤,後來在漢代及以後幾百年才逐漸乾涸。在唐朝時代,我國氣候屬於暖濕期,河西走廊現今為沙漠的地帶,還保留了唐代一些居民點和遺址。

任振球認為變冷變干時期是沙漠化時期。公元376年,新疆古城樓蘭已廢棄;古且末城在公元644年,玄奘經過時人煙已斷絕,城郭廢棄;河西走廊弱水下游的古居延,在西漢初年是重要屯墾區,在北魏時(公元386~534年)被遺棄。這些沙漠化事件分布地區並不同,而它們的發生時間恰好處於4~6世紀的氣候變冷、變干時期。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的民勤縣,上面曾提到其境內在戰國時代有個很大的豬野澤。這個湖後來逐漸乾涸的過程是先分為東西兩湖,西面的白亭湖在公元1667年曾經乾涸,到1700年「湖水丈餘」後,至1840年才完全乾涸。其兩次乾涸時間正值低溫期。

圖13.4.3 中國黃土來源區與堆積區

近幾十年來,由於人為的原因,我國的沙漠化在一些新的地區進行。這是很可怕的現象。

『叄』 土地沙漠化的中國概況

中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根據1998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表的材料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中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佔了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給大風起沙製造了物質源泉。因此中國北方地區沙塵暴(強沙塵暴俗稱「黑風」。因為進入沙塵暴之中常伸手不見五指)發生越來越頻繁,且強度大,范圍廣。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後發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損失牲畜幾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東發生了一場席捲中國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強沙塵暴,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1998年4月16日飄浮在高空的塵土在京津和長江下游以北地區沉降,形成大面積浮塵天氣。其中北京、濟南等地因浮塵與降雨雲系相遇,於是「泥雨」從天而降。寧夏銀川因連續下沙子,飛機停飛,人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中國西北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間,共發生有記載的強沙塵暴70次,平均31年發生一次。而建國以來近50年中已發生71次。雖然歷史記載與現今氣象觀測在標准上差異較大,但證明沙塵暴現在比過去(公元3世紀—1949年)多得多,是沒有問題的。
根據對中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也證明了中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西、寧夏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40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面積減少了28.6%。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嚴峻的事實。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 中國荒漠化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中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中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中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積的13.8%。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的。土壤鹽漬化比較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肆』 中國沙漠化嚴重到什麼程度了

近40多年來,土地沙漠化在我國的發展十分嚴重,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據權威部門統計,從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沙漠土地以年均1560km2的速度擴大,進入80年代,每年擴大2100km2,預測今後10年土地沙漠化將以1.32%的發展速度擴大,平均每年淪為沙漠的土地將達2370km2.
我國土地沙漠化危害狀況
我國人多地少,人口對土地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60%的貧困縣集中分布在沙區,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土地沙漠化的危害表現為:①毀壞耕地,破壞農業生產;②使草場退化,畜牧質量、數量下降;③阻礙交通;④影響工程建設;⑤破壞生態環境.
調查表明,土地沙漠化無論從危害程度還是危害范圍來看,都比沙漠造成的更重更廣泛.沙漠化的發展,不但影響土地質量和農作物生長,隨著地表形態發生改變,也迫使土地利用方向發生改變,而且直接危害到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生活環境.
我國現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成因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過度的砍伐、墾殖、放牧以及破壞,導致了大面積的森林、草原、植被退化消失,再加上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乾旱、多風、土壤疏鬆等,都加速了沙漠化的形成.在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上,每年8級以上的大風日就有30-100天,還時常出現沙暴.歷史上曾是水美草鮮、羊肥馬壯、自然環境良好的地方,如今已淪為沙地,部分地方人類甚至無法生存.內蒙古近30年來,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大面積砍伐森林,無科學依據地大規模墾植、拓荒,兼之過度放牧,使得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每年以3000km2的速度擴大了近10.66萬km2;因為同樣的因素,吉林省1984年比1958年沙漠化土地擴大了1373km2,近十年的發展速度更快;甘肅僅玉門市北部風沙線就以年均500m的發展速度南移了10km,新增沙漠化土地約87.3km2,寧夏1983年比1961年擴大沙漠化土地2666.71km2,且每年的風蝕深度3-5cm,耕作層內細粒物質損失1-30%,造成地表粗化和沙丘堆積,可利用土地資源喪失;而在幾十年前沙漠化並不發育或不甚發育的省區,現在也出現或進一步加重了.土地沙漠化給這些省區造成的危害是很嚴重的.

『伍』 中國土地沙漠化有哪些地區

土地沙漠化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區,並集中分布於西北地區及華北北部.
風力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省區的沙漠、戈壁等區域
分布區域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斷續分布延伸長達5 500km,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省(區)共212個旗、縣.另外,中國南方的部分濕潤地區也出現了土地荒漠化的問題.

『陸』 中國土地沙漠化的有多少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及荒漠化土地分布較廣的國家,已經荒漠化的土地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另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據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資料,我國50~70年代,土地荒漠化速度為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從70~80年代,其速度已為每年增加2100平方公里;目前則擴展至每年增加2460平方公里。速度之快令人震驚。目前,我國約有6000萬畝農田處在荒漠化威脅之中。雖然有些局部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遏制或改善,從總體上看,我國土地荒漠化仍在加速擴展和蔓延。若將其與沙漠和戈壁合計,則有153.3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6%。中國在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計劃中,預計將投入1750億美元來處理工業污染。因為報告中有大量未能考慮的因素,也許到時候要花的錢會更多。近年來,許多國家逐漸意識到土地荒漠化的嚴重後果。不少國家將防治土地荒漠化、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根據國情制定並實施了防治荒漠化的具體計劃,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球荒漠化現象依然很嚴重,荒漠化治理還需各國堅持不懈的努力。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不當的人類活動以及氣候變化導致佔全球41%的乾旱地區土地不斷退化,全球荒漠面積逐漸擴大。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共10億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脅,其中1.35億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20億美元。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每年有10萬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而死於哮喘病,而其中35%為兒童。在美國兒童中,65%不同程度地患有哮喘病。中國兒童哮喘患病率為2%~5%。2006年8月29日農民日報報道,中國每年因室內空氣污染導致超額死亡(比歷年平均死亡人數多出的死亡人數)人數達11萬人,超額門診、急診病人達65萬人,有相當比重是農民,這導致健康危害的經濟損失高達107億美元。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世界80%的疾病是由於飲水被污染造成或加劇的;50%的兒童死亡是由於飲水被污染造成或加劇的;每年有2500萬兒童死於飲用被污染的水引發的疾病;每年因水污染引發的霍亂、痢疾等傳染病的人數超過500萬。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癌症、氟中毒、腹瀉、鉛中毒、砷中毒、鎘中毒、汞中毒等。 大概就能找到這些資料了。

『柒』 介紹一下中國土地沙漠化

中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1998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表的材料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中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佔了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給大風起沙製造了物質源泉。因此中國北方地區沙塵暴(強沙塵暴俗稱「黑風」。因為進入沙塵暴之中常伸手不見五指)發生越來越頻繁,且強度大,范圍廣。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後發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損失牲畜幾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東發生了一場席捲中國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強沙塵暴,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飄浮在高空的塵土在京津和長江下游以北地區沉降,形成大面積浮塵天氣。其中北京、濟南等地因浮塵與降雨雲系相遇,於是「泥雨」從天而降。寧夏銀川因連續下沙子,飛機停飛,人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中國西北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間,共發生有記載的強沙塵暴70次,平均31年發生一次。而建國以來近50年中已發生71次。雖然歷史記載與現今氣象觀測在標准上差異較大,但證明沙塵暴現在比過去多得多,是沒有問題的。

根據對中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也證明了中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西、寧夏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40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面積減少了28.6%。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嚴峻的事實。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 中國荒漠化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鑲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
中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
河的上游。

中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積的13.8%。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的。土壤鹽漬化比較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捌』 中國荒漠化的現狀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國家林業局

二OO五年六月

前 言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的國家之一,嚴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脅著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掌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現狀及動態變化趨勢,為國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有關義務,國家林業局(原林業部)分別於1994年和1999年組織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其成果為全國生態建設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並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體系。

進入21世紀,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步入了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相關義務,2004年,由國家林業局組織,農業、水利、氣象和中科院等部門的有關單位和專家參與,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本次監測採用地面調查與遙感數據判讀相結合、以地面調查為主的技術路線,全面應用了「3S」技術,直接參加監測的技術人員達4000餘人,區劃和調查地面小班502萬個,獲取各類信息1.56億條,建立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統》。

監測結果表明:通過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實現了「治理與破壞相持」。本公報根據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編寫,它簡要介紹了截止2004年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讓社會各界了解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共同關心我國的防沙治沙事業。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

(一)荒漠化土地現狀

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3.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46%,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98個縣(旗、市)。

1、氣候類型區荒漠化現狀。乾旱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為11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43.62%;半乾旱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為97.18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36.86%;亞濕潤乾旱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為51.44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19.52%。

2、荒漠化類型現狀。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83.94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69.77%;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25.93萬平方公里,佔9.84%;鹽漬化土地面積17.38萬平方公里,佔6.59%;凍融荒漠化土地面積36.37萬平方公里,佔13.80%。

3、荒漠化程度現狀。輕度荒漠化土地面積為63.11萬平方公里, 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3.94%;中度為98.53萬平方公里,佔37.38%;重度為43.34萬平方公里,佔16.44%;極重度為58.64萬平方公里,佔22.24%。

4、各省區荒漠化現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北8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107.16萬平方公里,62.24萬平方公里、43.35萬平方公里、19.35萬平方公里、19.17萬平方公里、2.99萬平方公里、2.97萬平方公里、2.32萬平方公里,8省(自治區)荒漠化面積佔全國荒漠化總面積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區、直轄市)佔1.55%。

(二)沙化土地現狀

截止2004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灣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89個縣(旗、區)。

1、各沙化土地類型現狀。流動沙丘(地) 面積為41.16萬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總面積的23.66%;半固定沙丘(地) 為17.88萬平方公里,佔10.28%;固定沙丘(地)為27.47萬平方公里,佔15.79%;戈壁為66.23萬平方公里,佔38.07%;風蝕劣地(殘丘)為6.48萬平方公里,佔3.73%;沙化耕地為4.63萬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總面積的2.66%;露沙地面積為10.11萬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總面積的5.81%;非生物工程治沙地面積為96平方公里(圖1-5)。

2、各省區沙化土地現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河北、陝西、寧夏8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74.63萬平方公里、41.59萬平方公里、21.68萬平方公里、12.56萬平方公里、12.03萬平方公里、2.40萬平方公里、1.43萬平方公里、1.18萬平方公里,8省(自治區)面積佔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6.28%;其它22省(自治區、直轄市)佔3.72%。

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現狀

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主要是指由於土地過度利用或水資源匱乏等原因造成的臨界於沙化與非沙化土地之間的一種退化土地,雖然目前還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顯的沙化趨勢。

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為31.8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32%。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4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18.08萬平方公里、4.81萬平方公里、4.20萬平方公里、2.58萬平方公里,其面積佔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的93.13%。

從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發生的土地利用類型看,主要以草地為主,佔68%,其次為耕地,佔23%,其它利用類型土地佔9%。

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動態變化

(一)荒漠化土地動態變化

與199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減少7585平方公里。

1、荒漠化類型動態變化。與1999年相比,風蝕荒漠化土地減少33673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土地減少5525平方公里,鹽漬化土地增加930平方公里。
2、荒漠化程度動態變化。與1999年相比,輕度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9.07萬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11.73萬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3.17萬平方公里,極重度荒漠化面積減少11.42萬平方公里。

3、各省區荒漠化動態變化。與1999年相比,內蒙古、新疆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內蒙古減少16059平方公里,新疆減少14226平方公里,河北減少4029平方公里,寧夏減少2329平方公里,甘肅減少1900平方公里,陝西減少1257平方公里,遼寧減少772平方公里,吉林減少231平方公里,山西減少149平方公里。

(二)沙化土地動態變化

與1999年相同監測范圍內的沙化土地面積相比,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416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283平方公里。

1、沙化土地類型動態變化。與1999年相比,流動沙丘(地)減少15651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減少23098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3265平方公里。

2、各省區沙化土地動態變化。與1999年相比,內蒙古等27省(自治區、直轄市)沙化土地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內蒙古減少4882平方公里,河北減少959平方公里,甘肅減少836平方公里,山西減少782平方公里,山東減少380平方公里,四川減少375平方公里,寧夏減少254平方公里,江蘇減少227平方公里,陝西減少208平方公里。

(三)荒漠化和沙化動態變化的主要區域

與199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動態變化的區域分為四種類型:

1、上次就已好轉本次繼續好轉的區域。包括科爾沁沙地、寧夏平原、毛烏素沙地南緣等地區,表現為沙化面積逐漸減少,植被蓋度增加,生態狀況進一步好轉。

2、上次擴展本次變為好轉的區域。包括渾善達克沙地、河北壩上等地區。這兩個地區通過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沙化擴展趨勢得到遏制,植被明顯恢復,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3、上次擴展劇烈目前擴展趨緩的區域。包括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區。這兩個地區通過應急輸水和治理,局部范圍植被開始恢復,植被衰退、綠洲萎縮態勢得到一定緩解,但離完全恢復還有很大差距。

4、上次擴展本次仍在繼續擴展的區域。主要包括甘肅民勤綠洲、三江源頭、黃河首曲等地區。由於資源利用不當和乾旱的共同影響,這些地區沙化土地仍在繼續擴展,生態狀況進一步惡化。

(四)荒漠化和沙化的總體形勢

目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總體上有了明顯改善,已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的「破壞大於治理」轉變到「治理與破壞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區仍在擴展。

但是基於我國的國情和沙情,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總體形勢仍然是很嚴峻的。

1、當前所取得的成績還只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治理形成的植被剛進入恢復階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還較大,植物群落的穩定性還比較差,生態狀況還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復到穩定狀態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2、防沙治沙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全國目前還有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1%,同時還有近32萬平方公里的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如果保護利用不好,極易變成新的沙化土地。

3、沙化土地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幾十年來,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治理原則,一些條件相對較好,治理相對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經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隨著防沙治沙的推進,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難度越來越大,單位面積所需投資越來越高。

4、導致沙化擴展的各種人為因素依然存在。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各種破壞沙區植被的現象還沒有得到完全制止,濫放牧、濫開墾等「五濫」行為在部分地區仍程度不同地存在。

四、荒漠化和沙化好轉的原因

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真抓實干,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結果。

1、啟動實施了一批防沙治沙重點工程。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實施了六大林業重點工程、草原保護和建設工程、水土保持項目、內陸河流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等一批有關防沙治沙的工程項目。自2001年以來,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積達192萬公頃,為實現沙化土地整體好轉發揮了重要作用。

2、構建了以《防沙治沙法》為主的法律和政策體系。2000年以來,國家相繼制定實施了《防沙治沙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修訂完善了《草原法》,下發了《國務院關於禁止採集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有關問題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治沙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防沙治沙的順利進行。

3、堅持科學治沙。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採用生物、農藝和工程措施綜合治理,人工恢復與人工促進自然修復相結合。同時加大對現有100多項適用技術和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力度。

4、降水相對偏多,有利植被恢復。近幾年來,西北乾旱區降水相對偏多,較常年增加3-5成,對於植被恢復和人工治理成效的鞏固和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五、防沙治沙的對策與措施

1.認真實施《全國防沙治沙規劃》。落實規劃任務,制定年度目標,定期監督檢查,確保取得實效。

2.抓好防沙治沙重點工程。落實工程建設責任制,健全標准體系,狠抓工程質量,嚴格資金管理,搞好檢查驗收,加強成果管護,確保工程穩步推進。

3.創新體制機制。實行輕稅薄費的稅賦政策,權屬明確的土地使用政策,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

4.強化依法治沙。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推行禁墾、禁牧、禁樵措施,制止邊治理、邊破壞現象。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5.依靠科技進步。推廣和應用防沙治沙實用技術和模式,加強技術培訓和示範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設質量。

6.建設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探索防沙治沙政策措施、技術模式和管理體制,以點帶片,以片促面,構建防沙治沙從點狀拉動到組團式發展的新格局。

7.健全荒漠化監測和預警體系。加強監測機構和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監測體系,實施重點工程跟蹤監測,科學評價建設效果。

8.發揮各相關部門的作用,齊抓共管。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各盡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合作,共同推進防沙治沙工作。

『玖』 中國最嚴重的三大荒漠化是哪裡

中國最嚴重的三大荒漠化是科爾沁沙地西部,毛烏素沙地及其周邊地區,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
1.科爾沁沙地是一塊位於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中下游赤峰市和通遼市附近的沙地,面積大約5.06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沙地。區域內的主要河流為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等。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的西遼河中下游通遼市附近,成為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是中國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面積大約5.06萬平方千米。
2.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稱為駝城,意為沙漠之城,毛烏素沙漠面積約4.22萬平方公里。降水較多,有利植物生長,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
3.塔里木盆地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處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 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為山麓、戈壁和綠洲(沖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