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告訴我古詩《鋤禾》的原文啊
原文:
《鋤禾》
【作者】李紳【朝代】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農民辛勤種田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1)鋤禾擴展閱讀:
《鋤禾》是一首唐詩,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作者為唐代李紳,也有人認為是聶夷中所作。
此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全詩語言通俗、質朴,音節明快、上口,流傳極廣,婦孺皆知。其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國傳統的「治家格言」,提醒人們注意節約用度,珍惜勞動成果。
賞析:
首先,這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
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B. 《鋤禾》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C. 詩詞《鋤禾》的全首詩是什麼
《憫農二首》
其一
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D. 鋤禾的意思
「鋤禾」在這里是狀語,兩個字中間有省略詞「之於」。意思是,鋤之於禾中其中「之」代之所鋤的東西,比如雜草等。
E. 鋤禾的意思
種田
語出:唐李紳《古風》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梁啟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而惟彼鋤禾當午汗滴田土之農夫,常須納其所入五分之一。」
F. 鋤禾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鋤禾」的意思是「給禾苗鬆土去雜草」。
G. 《鋤禾》全文
全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前一般認為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聶夷中的作品。
譯文:
農民辛勤種田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語出:唐李紳《古風》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梁啟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而惟彼鋤禾當午汗滴田土之農夫,常須納其所入五分之一。」
(7)鋤禾擴展閱讀:
此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全詩語言通俗、質朴,音節明快、上口,流傳極廣,婦孺皆知。
其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國傳統的「治家格言」,提醒人們注意節約用度,珍惜勞動成果。
聶夷中,字坦之,唐末詩人,其籍貫有河東(今山西運城),河南(今河南洛陽)兩種歷史記載。生卒年、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七零年前後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
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H. 鋤禾的意思是什麼
啊?翻譯么?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I. 「鋤禾日當午」中的「鋤禾」是什麼意思
關於“鋤禾”的含義,目前主要有除去雜草和泛指所有農事這兩種說法,具體分析如下:
一.說法一是除去田間雜草,說法二是泛指田間相關農事。出自唐朝詩人李紳《憫農二首》一詩中的“鋤禾”二字,雖其所代指的明確含義存在些爭議,但都和農事脫不了關系。首先,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認為,鋤禾日當午,是指在正午時分,農民還忙於農作,在田間清理野草雜草,以防止它們阻礙農作物的茁壯成長。
其次,拋開這首詩,對於詩的作者李紳是真的想吐槽一二,他也算的上是歷史上表裡不一的代表人物之一。萬萬想不到,能寫出如此悲天憫人情懷詩作的李紳,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卻是位很奢侈浪費,並以權利欺壓百姓,無視民生疾苦的貪官污吏。據說因為他喜歡吃雞舌,就命人擒殺近三百隻活雞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種種行為都與他的憫農作品很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