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蕭山區是郊區嗎
杭州蕭山區不是郊區,蕭山是杭州的南大門,歷史悠久,境內的「跨湖橋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縣,始稱余暨,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現名,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2月,紹興縣安昌區所屬東灣、夾灶、塘北等11個鄉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進化區的蓮東、蓮西、夏履3個鄉劃歸紹興縣。
蕭山縣河上區的安山、桃源、徑游3個鄉和尖山鄉的謝家、新河口2村劃歸諸暨(1957年3月又劃歸蕭山);諸暨縣岳駐鄉的小山頭、方山前、蘭頭角、岳駐4村和莫家的半個村劃歸蕭山縣。
自然資源:
建築石料主要為建築用凝灰岩、熔結凝灰岩等。開采區域相對集中在坎山、臨浦、義橋、所前、戴村等地,是蕭山礦業的一大支柱。
石英砂分布於蜀山、聞堰一帶,延綿約10公里左右。礦石質量好,資源潛在量大,僅蜀山礦區預測資源儲量就達1100萬噸以上。
瓷石主要分布在浦陽十三房,資源儲量在500萬噸左右。十三房瓷石主要用作日用瓷和中檔瓷原料,從1997年起,已有部分瓷石出口日本。
葉臘石位於河上西山,礦石為紫紅色塊狀,質地細膩,質量較優,是石雕底座的上乘原料,可用於雕刻部分的資源儲量在100萬噸左右,質差部分可用作水泥配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蕭山區
B. 蕭山有那幾個鄉鎮
12個鎮,分別是:樓塔、河上、戴村、進化、浦陽、臨浦、所前、義橋、衙前、瓜瀝、益農、黨灣。
1、樓塔:文化古鎮,隸屬於杭州市蕭山區,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南端,處於諸暨、富陽、蕭山三市(區)交界處。轄12個行政村,共有人口2.6萬人。
2、河上:位於蕭山區南部距離蕭山城區26公里,距離省級小城市瓜瀝城區40公里,地處蕭山、諸暨、富陽三市區交界地帶,唐代開始就形成集市。
全鎮區域面積63.69平方公里,15個行政村,1個社區,常住人口3.2萬,是蕭山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咽喉,03省道線貫穿河上全鎮,東西向的連接線既將新老03省道連接成H型,又與杭金衢高速公路相通,構築起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3、戴村:位於杭州市南郊,蕭山區西南部,東靠臨浦鎮,南連河上鎮,西與富陽區以山為界,北與義橋鎮接壤,是蕭山南部的中心。
4、進化:位於杭州市蕭山區東南部,東南與紹興市柯橋區夏履鎮、紹興市諸暨市店口鎮接壤,西臨浦陽江與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相鄰,北接臨浦鎮、所前鎮。西北距市區17公里。03省道東復線、浙贛鐵路復線、杭金衢高速穿境而過。
5、浦陽:浦陽鎮位於蕭山區南端,因地處浦陽江畔而得名。該鎮距蕭山市區23公里,東與進化鎮毗鄰,南與諸暨市次塢鎮接壤,西與戴村鎮、河上鎮以山為界,北與臨浦鎮隔河相望。2000年,浦陽鎮被評為杭州市小康示範鎮。2000-2002年連續被區委區政府評為經濟發展優勝鎮。
6、臨浦:臨浦鎮為蕭山區南部的重鎮,鎮人民政府駐地戴家橋社區。東依進化鎮和所前鎮,南和浦陽鎮接壤,西連義橋鎮和戴村鎮,北與城廂鎮和所前鎮部分相連。
浙贛鐵路、杭金公路穿鎮而過,浦陽江自東向西橫貫境內,北距蕭山市區17公里,距離省級小城市瓜瀝城區30公里。1997年被命名為杭州市小康鄉鎮、蕭山市十強鎮鄉、蕭山市文明鎮。
7、所前:所前鎮位於浙江杭州市蕭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地繆家村,東與紹興以山界相鄰,北鄰蕭山城區,西靠臨浦鎮,南連進化鎮,北距蕭山市區9公里。屬三面環山的低山丘陵地區。交通便利。該鎮是茶果產區,擁有優秀的生態旅遊資源,同時特色農產品及民俗文化較豐富。
8、義橋:義橋鎮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錢塘江與浦陽江、富春江三江匯合處,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歷史古鎮。北瀕富春江與杭州市西湖區隔江相望,東與聞堰鎮、蜀山街道、臨浦鎮接壤,南與戴村鎮為鄰,西依雲峰山與富陽區相連,為三市區交界之地。
義橋鎮是漁浦文化的發源地、浙東唐詩之路的源頭、浙西唐詩之路的節點、錢塘江詩詞之路的交匯口,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古鎮。2018年被授予「浙江詩詞之鄉」稱號。
9、衙前:衙前鎮位於蕭山區瓜瀝新城西端。(瓜瀝新城:瓜瀝新城是航塢山經濟區和蕭紹邊界區域的區域政治、經濟、商貿和居住中心),距蕭山城區1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坎赭鎖重門,屏藩疊嶂;東西分兩浙,吳越通衢」,前人這樣記載。
104國道蕭山衙前東岳廟舊址、蕭紹運河、杭甬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8公里,交通便捷。
10、瓜瀝:瓜瀝鎮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位於蕭山東部、錢塘江南岸。東南接紹興市柯橋區,西連蕭山區新街鎮和衙前鎮,北靠靖江街道、南陽街道和黨灣鎮,西北距杭州城區25公里。
11、益農:益農鎮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位於杭州市蕭山區東端,東臨紹興市上虞區,南鄰紹興市柯橋區,西靠黨灣鎮,北依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區,距蕭山國際機場20公里。盛產「蕭山蘿卜干」、「紹興霉乾菜」。
12、黨灣:益農鎮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位於杭州市蕭山區東端,東臨紹興市上虞區,南鄰紹興市柯橋區,西靠黨灣鎮,北依杭州蕭山臨江工業園區,距蕭山國際機場20公里。盛產「蕭山蘿卜干」、「紹興霉乾菜」。
(2)杭州蕭山擴展閱讀:
蕭山是杭州的南大門,歷史悠久,境內的「跨湖橋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縣,始稱余暨,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現名,一直沿用至今。經國務院批准,1988年1月1日撤縣設市,2001年3月25日,撤市設區。
改革開放以來,蕭山經濟和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超過10%的速度增長,多次榮獲「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明星縣(市)」、「全國十大財神縣(市)」、「國家衛生城市」、「浙江省品牌強縣(市、區)」、「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城市十強」、「浙江省科技綜合實力第一名」、「大陸極具投資地第一名」、「全國百強縣市第七名」、「中國園林綠化產業基地」等稱號,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縣(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蕭山-行政區劃與人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瓜瀝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樓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上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村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進化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浦陽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臨浦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所前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衙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益農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益農鎮
C. 上蕭山和下蕭山到底有什麼區別
蕭山分為三塊地方,分別是上山(俗稱上蕭山)、里畈(城區周圍以及現在的濱江區)、沙地(俗稱下蕭山)。上山包括樓塔,河上,戴村,義橋,臨浦,進化,浦陽,所前(部分),聞堰等鎮;里畈包括城區的新塘街道,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和部分所前鎮部分新街鎮以及現在劃歸於濱江區的浦沿街道,長河街道,西興街道;沙地包括寧圍,新街(部分),衙前,瓜瀝,坎山,靖江,南陽,河庄,義蓬,黨山,黨灣,益農,新灣,前進,臨江。里畈話為真正的蕭山方言,沙地話屬於紹興話,上山話和里畈話也還是有區別,比如「書」字,蕭山話發音為「si」,
沙地話發音為「xu」,「他們」二字蕭山話叫「日喇」,沙地話叫「野」,還有「干」字,「芋艿」,「你們」等等。
蕭山擁有悠久的歷史。歷史上,蕭山擰分三大類:
1.沙地擰;
2.塘里擰,通常被(沙地擰)稱作「里畈擰」;
3.南片擰。
(現在通常把2、3兩類直接稱為里畈擰,不作區分)
塘里擰則世代居住於海塘以內的安全地帶,他們有祖輩留下的產業,生活比較有保障,而且聚族而居,有祠堂,有傳統,重情誼,講究輩份和秩序,塘里擰大多認為「金窠銀窠,不如自己的草窠」,喜歡穩定的生活。
南片擰生活在蕭山南部,靠近山區,也是世代聚族而居,姓氏集中,南片擰有很強烈的團體歸屬感和互助精神,同聲同氣,民風淳樸,而且有古時尚勇好勝的風范,重義氣,敢作敢當。
在歷史上,沙地擰、塘里擰、南片擰並不能親如一家人。塘里擰看不起沙地擰,沙地擰又不喜歡塘里擰。但是,蕭山圍墾改變了這一切。
蕭山圍墾規模浩大,全世界罕見,高峰時出動十幾萬人參與會戰。全蕭山的適齡男子,幾乎全部沖上了圍墾戰場,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臘月,離開自己的家室,冒著徹骨寒風,徒步數十里、一兩百里路,去錢塘江邊,戰天斗地。他們住草棚草舍,悃爛污泥地;吃鹹水飯,喝鹹水茶,用霉乾菜、霉豆腐、蘿卜干下飯;用鐵耙、土笪的簡單工具,與兇悍無情的錢江涌潮搏鬥,創造了美麗富饒的蕭山圍墾。
通過蕭山圍墾建設,沙地擰、塘里擰、南片擰,團結到一起,戰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結下了戰友般的堅固情誼,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兄弟合作關系,很多人結下了親家關系。這樣,塘里擰和南片擰,就真正融合成為現在的里畈擰。沙地擰與里畈擰的距離也逐漸被拉近。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沙地擰和里畈擰不斷被拉近。就這樣,沙地擰和里畈擰就融合成為了真正的蕭山擰。
D. 杭州到蕭山
1、在清泰立交橋(步行過去有點遠的)下面有公交車,可以到蕭山火車站……,然後你就可以在蕭山坐公交車,打的都可以…………
2、現在蕭山火車站你應該可以直接坐火車到,不必到杭州城戰,買杭州南站(蕭山火車站)就可以到蕭山~~~~~~~
E. 蕭山屬於杭州嗎
不是主城區,離機場比較近,一般在機場附近的都不會是市中心吧,但那邊也挺繁華的,物價比杭州市區的要低哦,設施也還行吧,從蕭山到杭州市中心,開車不堵的話也就40-50分鍾左右吧,公交就不知道多長時間了呵呵~~
F. 蕭山區與杭州市的關系
西漢初至公元2年間,建縣,名余暨,屬會稽郡。孫權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改名永興,屬會稽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蕭山,以蕭山為名至今。1949年5月5日,蕭山解放,為省直屬縣。1949年6月,劃歸紹興專區。1952年,復為省直屬縣。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1959年改屬杭州市。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1988年1月1日,蕭山縣改稱蕭山市,仍屬杭州市。2001年3月25日,蕭山舉行撤市設區掛牌,杭州市蕭山區宣告成立。
G. 上蕭山和下蕭山到底有啥區別
蕭山分為三塊地方,分別是上山(俗稱上蕭山)、里畈(城區周圍以及現在的濱江區)、沙地(俗稱下蕭山)。上山包括樓塔,河上,戴村,義橋,臨浦,進化,浦陽,所前(部分),聞堰等鎮;里畈包括城區的新塘街道,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和部分所前鎮部分新街鎮以及現在劃歸於濱江區的浦沿街道,長河街道,西興街道;沙地包括寧圍,新街(部分),衙前,瓜瀝,坎山,靖江,南陽,河庄,義蓬,黨山,黨灣,益農,新灣,前進,臨江。里畈話為真正的蕭山方言,沙地話屬於紹興話,上山話和里畈話也還是有區別,比如「書」字,蕭山話發音為「si」, 沙地話發音為「xu」,「他們」二字蕭山話叫「日喇」,沙地話叫「野」,還有「干」字,「芋艿」,「你們」等等。 蕭山擁有悠久的歷史。歷史上,蕭山擰分三大類: 1.沙地擰; 2.塘里擰,通常被(沙地擰)稱作「里畈擰」; 3.南片擰。 (現在通常把2、3兩類直接稱為里畈擰,不作區分) 塘里擰則世代居住於海塘以內的安全地帶,他們有祖輩留下的產業,生活比較有保障,而且聚族而居,有祠堂,有傳統,重情誼,講究輩份和秩序,塘里擰大多認為「金窠銀窠,不如自己的草窠」,喜歡穩定的生活。 南片擰生活在蕭山南部,靠近山區,也是世代聚族而居,姓氏集中,南片擰有很強烈的團體歸屬感和互助精神,同聲同氣,民風淳樸,而且有古時尚勇好勝的風范,重義氣,敢作敢當。 在歷史上,沙地擰、塘里擰、南片擰並不能親如一家人。塘里擰看不起沙地擰,沙地擰又不喜歡塘里擰。但是,蕭山圍墾改變了這一切。 蕭山圍墾規模浩大,全世界罕見,高峰時出動十幾萬人參與會戰。全蕭山的適齡男子,幾乎全部沖上了圍墾戰場,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臘月,離開自己的家室,冒著徹骨寒風,徒步數十里、一兩百里路,去錢塘江邊,戰天斗地。他們住草棚草舍,悃爛污泥地;吃鹹水飯,喝鹹水茶,用霉乾菜、霉豆腐、蘿卜干下飯;用鐵耙、土笪的簡單工具,與兇悍無情的錢江涌潮搏鬥,創造了美麗富饒的蕭山圍墾。 通過蕭山圍墾建設,沙地擰、塘里擰、南片擰,團結到一起,戰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結下了戰友般的堅固情誼,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兄弟合作關系,很多人結下了親家關系。這樣,塘里擰和南片擰,就真正融合成為現在的里畈擰。沙地擰與里畈擰的距離也逐漸被拉近。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沙地擰和里畈擰不斷被拉近。就這樣,沙地擰和里畈擰就融合成為了真正的蕭山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