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衣壯姑娘 歌詞
歌曲名:黑衣壯姑娘
歌手:城市俊傑
專輯:黑衣壯姑娘
:《黑衣壯姑娘》歌詞
詞曲:馬國華
編曲:陳輝權
主唱:城市俊傑(彭偉、曉偉、嘴記、章毅)
黑衣壯姑娘唱山歌
歌聲飛出滿山坡
遠方的朋友來作客
人不醉酒也醉歌
美麗善良的黑衣壯姑娘
你那美妙的歌聲
情那麼情意多
山歌年年唱(那麼)唱不盡
唱出黑衣壯姑娘那愛的心窩
心窩!
http://music..com/song/26595464
2. 黑衣壯飲食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
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藍色,黑色是壯族服飾主色調。這種主色調,如今保留在那坡與龍州等地的壯人群體中,他們是自耕農服飾文化的活性形態。其他地域的壯人服飾,由於自耕農自足自給經濟形態的衰落,轉入現代的農耕技術與經濟形態,自種自紡自織自製的經濟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裝的顏色取捨方面,趨於當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紅色、白色、花色、黃色、青色、茶色等,這才出現所謂白衣壯、藍衣壯、花衣壯之稱。其實這是與經濟基礎形態緊密相關聯的。由於在變化,穿黑衣的壯人,就顯得特別奇特,引人注目,稱之為「黑衣壯」。黑衣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由於受居住條件的制約,飲食習俗凸顯個性, 一、飲食結構和類型
3. 黑衣壯服飾的黑衣壯足衣
足衣及其習俗。過去,黑衣壯的婦女一般穿翹頭綉花布鞋,男子則穿黑布鞋。現多穿解放鞋,還有穿運動鞋、皮鞋。
在黑衣壯地區,女孩子長到12、13歲,做母親的便要手把手地教她做布鞋了。做鞋時,先將舊的衣服或布撕成片狀,用玉米糊一層一層地粘在鞋樣上合成板塊,晾乾,然後撕下,用攪錘經煮熟的糯米粽成糊,一張張粘上,約一厘米厚,正面用白土布包裹使鞋底輪廓既圓滑又白凈,然後再用紗線來納縫的方法,在鞋底、襪底等上面密密地縫,使它結實耐磨。依鞋樣成,鞋面用黑布包圍,用紗、線將圍邊一針針地縫納結實,鞋面、鞋底納好後,把預先縫好的鞋面沿鞋底邊用粗紗密密麻麻地縫上去,這樣,一雙布鞋就算做好了。
襪子舊時用土布做,現在一般從街上買來。
4. 黑衣壯服飾的黑衣壯佩飾
發式 黑衣壯女子在成年前頭發發式可順其自然,但成年後,就按要求去改裝發式。成年以後的發式一般要梳理成綰髻,把頭發梳成一束,結成髻,置腦後。用白頭巾沿發際將頭發墊上,頭髻插著班簪、頭籠、頭叉、頭花等。頭籠和頭叉交叉插上,起著固定作用,後再插上六朵頭花,並用玉環珠一條(有黑、紅、蘭紫色)繞著六朵頭花,頭龍為銀做,頭刻有龍樣,還有其他花紋,班簪也是銀做,刻有玫瑰花紋圖案,或其他花紋圖案。如臟,則用洗衣粉或木炭來擦冼,頭花共有6朵,為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帶,而已落夫家的婦女則只帶頭叉子。蓋上頭巾後,6朵花及頭叉、頭龍、班簪仍露出外面,以顯示美。
耳飾 解放前,本地女嬰滿三日,即在耳垂處用錐刺扎穿孔,並用紅線穿孔作結。成年後以拴掛耳環、耳墜,或玉珠等飾物。耳環、耳墜一般用銀製作,玉珠則買的居多。如今那些婦女所戴的耳環,大多數是家傳,或是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浮財」(首飾之類)。
頸飾 本地婦女所戴項飾主要有項鏈、項圈等,多系銀質。項圈有大小兩種,同時戴上,大的項圈兩端雙面都雕刻有草葉、花紋的圖案,小的項圈刻有動物(如貓頭)的圖案。銀項圈上扣著兩串銀鏈,垂掉胸前,項鏈有的用銀質自製,有的在市上買,有的用石珠、石管等做。 ·
手鐲 本地婦女喜愛戴手鐲,手鐲有圓圈形的,也有圓筒形的,一邊手戴兩個,共四個。以銀製成,在製作銀手鐲時,婦女們喜愛在手鐲上有規則地雕刻各種動植物的圖案,或燕子,或太陽,或草木,或花紋,做工精細。現在一些婦女則喜戴手錶。
5. 黑衣壯族在那裡
黑衣壯是壯族,但它又不同於一般壯族,它是壯族族群小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受到了世人的青睞。黑衣壯作為壯族的一個支系,現多數聚居在那坡縣境內生態環境脆弱的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其居住的房屋為古老的石木結構干欄式建築。如那坡的馬獨屯就是依山傍林,沿山坡建成的階梯式排房。黑衣壯多數分布在那坡的82個村的377個屯中,現有9900餘戶,總人口約51800餘人。占當地壯族總數的33%。 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有相當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壯,有的村落90%以上都是黑衣壯。黑衣壯的高度聚居是歷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壯長期社會變遷的結果。黑衣壯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以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為主,居住木瓦結構的房屋。盡管生活並不十分富裕,但他們勤勞、節儉, 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有相當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壯,有的村落90%以上都是黑衣壯。黑衣壯的高度聚居是歷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壯長期社會變遷的結果。黑衣壯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以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為主,居住木瓦結構的房屋。盡管生活並不十分富裕,但他們勤勞、節儉,家庭關系和諧,社會安定。 歷史 黑衣壯唐代,廣西曾經爆發過由黃乾耀領導的農民起義;宋代爆發了由儂智高領導的農民起義並建立了「南天國」。這些起義在當時有力的打擊了封建統治,迫使統治者作出種種讓步。然而,起義終於失敗,統治者對起義軍和他們的家族大肆絞殺,眾多壯族人為逃生舉家躲入深山老林,世世代代在封閉的環境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從另外的角度說,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壯傳統文化和習俗沿襲至今,完好保留下來。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黑衣壯也開始走出大山,接觸外面的世界了。
6. 黑衣壯在廣西哪個縣
那坡縣,靖西市都有
7. 黑衣壯的黑衣壯發展
黑衣壯是一個非常古樸非常純正的民族支系。他們恪守族規,只與族內人通婚。直至現在,哪怕是已在外打天下,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個黑衣壯伴侶來同甘共苦。盡管有如此嚴格的族內婚制,盡管婚姻半徑僅限於那坡的51800人,他們卻聰穎地知道近親結婚的壞處,禁止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七代內通婚,其嚴格程度,比我們的婚姻法更甚。所以,黑衣壯人一直得以保持純正和活力,男的健壯,女的健美,並不乏俊男美女。
而在黑衣壯人自己眼中,族內人個個都是至美,於是,為博得嬌美的黑衣姑娘的青睞,黑衣壯小伙放開嘹亮的歌喉,縱情高歌,在抑揚頓挫、行雲流水之中,姑娘們心旌動搖,紛紛和聲,考驗小夥子的真心程度和聰明才智。你來我往之中,婉轉迴旋,唱得山谷生色、生命添彩,成就一對對恩愛夫妻,造就一個個山歌高手。而其他人也不錯過唱山歌的舒暢,阿公阿婆唱生活,內蘊的哲理警動後生;阿爹阿姆唱生產,豐富的經驗令人折服。唱山歌不論場合,田間地頭、樹下林中,有情乃發。
到了壯族盛大的節日時,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畢臘肉、五色米飯後,扶老攜幼,盛裝從自家的干欄式木樓中走出。男的捆上紅腰帶,紅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銀首飾,銀光閃閃,倍顯嫵媚;小孩煥然一新,跑來竄去,快樂無比。這時的山歌便展開了多種多樣的形式:獨唱、對唱、聯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壯人能歌,也善舞。獻紅舞、祝壽舞、黑槍舞、團結舞……歡快熱烈,各領風騷。還有一種獨特的舞,槌來棒往,上搗下捶,優美靈動,這種尚未有確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壯人民在年復一年的漿衣搗布中逐漸形成的,最能體現黑衣壯的勤勞純朴、快樂達觀。
如今,被譽為「壯族的活化石」的黑衣壯,正嘗試著用他們獨特的民俗風情敲開山外的大門,走進多彩的大千世界。山外的人們,也想走進黑衣壯這個神秘的部落,去領略他們絕世的風采。在民歌節開幕式上,人們已欣賞到他們演唱的開台歌《山歌年年唱春光》。
8. 黑衣壯的黑衣壯配飾
黑衣壯婦女佩戴的銀項圈,兩端都製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黑衣壯婦女婚嫁時必備之物,說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歷史上,在壯族傳統的稻作區,人們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魚,然後再投胎變成人。許多小女孩也佩戴雙魚對吻銀項圈,說明黑衣壯魚崇拜文化的遺風已經演變成他們族群自身的傳統了。
黑衣壯女子的佩飾中最漂亮的是頭花。婦女在成年後要綰髻,插上班簪、頭籠、頭叉、頭花後用玉環珠纏繞頭花;頭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婦女只戴頭叉。
黑衣壯婦女的佩飾較多,耳環、耳墜、玉珠、項鏈、項圈、手鐲、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來自家傳或是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浮財」。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數婦女喜歡將自己的門牙鑲成金色,以表示她們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現在,黑衣壯許多年輕人平時穿戴得比較隨便,從原來的「全黑」過渡到「上藍下黑白頭巾」的所謂第二代服飾了。但每逢傳統節日慶典或有外人來做客時,他們的穿戴仍舊非常認真,服裝和佩飾一絲不苟。特別是女孩子們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9. 黑衣壯的黑衣壯文化
黑衣壯至今嚴格執行族內婚制,但絕對禁止近親結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傳統遺制,為了保持族群純「黑」的純正傳統。千百年來,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也是其族內婚長期存在的原因。迄今為止,黑衣壯青年男女多喜歡在本屯本村找對象。青年男女雖然可以通過歌圩等場合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徵得父母的同意,要經過媒聘、定命、納幣等一系列禮儀。
婚禮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禮在夜間進行,新娘出家門時,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門。新娘出門後,不得回頭看娘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則,被視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過門入洞房後,對送入洞房的飯菜,只能象徵性的吃一點點。至午夜雞叫頭遍時,新娘必須悄悄的和伴娘返回娘家(無論路途多遠)。此後,每個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幫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後,新娘又返回娘家與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此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懷孕將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來,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處。
10. 黑衣壯的黑衣壯村屯旅遊
政府方面早在2002年,就傾力打造了吞力屯黑衣壯民俗旅遊村,讓村民們依託黑衣壯的民族特色來發展經濟,在發展中保護民族特色。另外,自治區文化廳投資80萬元,支持建設達文黑衣壯生態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已於2008年9月落成開館。這個博物館最大的特色是實物多,除了750張圖片外,還收集到反映黑衣壯社會生活、民居、生產、服飾、習俗、歌舞等方面內容的200餘件文物,基本上囊括了黑衣壯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黑衣壯的民族特色基本縮濃在了這個博物館中,以讓他們少受歲月的創傷,得到更好的保護。
黑衣壯居住在環境艱苦的大石山區 。
因為沒有真正開發成旅遊景點,村屯裡沒有招待外人的客棧。但可以到任何一個家庭去居住,只要你誠心實意,男女老少都會歡迎你。一進到黑衣壯的家庭,他們自釀的玉米酒你卻不可不喝,而且得喝夠雙碗。晚間睡覺很涼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裝了「天然空調」。
住在大石山間,雨後清晨起床,可以看到大片壯觀的雲海。如果再有趕早的馬幫經過,應該是攝影發燒友的「美餐」。
在黑衣壯聚居區旅遊,享受的是一種狀態。當地人打磨、染布、織布、節慶、唱歌、婚嫁等,都可以令都市人大飽眼福。